APP下载

将“教”蕴藏在活动中
——议小学高段学生在信息技术活动中的成长

2021-12-04四川省成都市龙潭小学校罗克俭

亚太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高段信息技术活动

四川省成都市龙潭小学校 罗克俭

随着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步入高段,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个性愈来愈凸显,经常出现沉不下心思学习,总是认为自己知道了很多,或者对新知识浅尝辄止,缺少了钻研的“心”。因此,到了小学高段的时候,这些学生更需要进行完整任务的执行,这些任务需要融入新旧知识,按照学生的接受程度因材施教,打乱课本原有知识点的顺序,重新编排教学内容,是教学在活动中的体现,使学习内容前后衔接顺畅,更加接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在整个过程中高段学生经过学习、应用、提高,提升了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一、找准心理切入点,精准施教

随着小学生成长到小学高年级阶段,他们从懵懂的小学新成员变成了熟悉校园生活的小主人,适应学习的心理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他们除了在校园里、课堂上汲取知识以外,也在家庭中和初步涉及的社会中汲取大量的信息,对信息知识的心理接受情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低中段对课堂知识的极高信任度,到了小学高段逐步变成了参照多方面的信息来获取自己认为可用的信息。例如,在初识计算机病毒的时候,小学低段以及中段的孩子们往往在课堂上的表现都是关注,联系实际的比较少。但是在小学高段的课堂上,孩子们往往会根据课堂上讲到的计算机病毒特征,描述出他们在家里的计算机、手机等出现的状况,从而提出疑问:“这是不是计算机病毒在作怪?”或者有的孩子认为计算机的一些异常表现出来的信息就是“病毒在作怪”。

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接收信息的心理能力在变化,在他们的心里认为自己已经明白和了解了很多事情,他们自认为已经可以自己处理和决定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其他人左右。他们喜欢幻想,想象力丰富,开始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他们喜欢被关注。当我们在课堂上了解到小学高段孩子的心理特点,由这些特点切入,把更多的课堂教学内容安排成各种各样的信息获取,再到成果展示活动,让高段的小学生在这过程中知道自身的不足而去学习,使之从心理产生学习的需求,在活动中展示自己,满足他们阶段的展示需求。

二、规划教材巧安排,合理施为

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考虑到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智发展水平。在内容编排上,按照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学习及生活知识积累的程度,将一些复杂的内容分为不同的知识块或操作技能块,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有效地分散了难点,提高了学习效率。而到了小学高段,随着学生心智的成长,加之他们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对信息时代光怪陆离的现象早已经见惯不惊了。如果按照教材编排按部就班地教学,这些孩子经常会兴趣黯然,出现三分钟热度的现象,他们的信息素养在课堂活动中无法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我们都有这样一种体会,任何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是在不断实践、反思、总结的过程中进行积累经验再出发的过程。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过分地强化了“点”的教学,例如文字处理、图片处理以及网络应用,当需要学生综合起来的时候,这个“面”的铺开就会使很多孩子手忙脚乱,甚至是手足无措。

例如,在学习了“整理自己的文件及文件夹”内容后,之后的课程很少再次有相关的内容。但是到了小学高段,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这就很重要,学生过一段时间再应用这些知识,对这些知识、技能的遗忘也是比较常见的,再次应用就又需要时间来适应。再例如,制作电子小报的过程,小学高段学生在小学中段时期已经初步具备了这种能力,这时候给这些学生一个主题,让他们自由发挥,从策划、查资料到修改图片、编辑文字、展示汇报,他们体验着整个过程带给他们的辛酸与快乐。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各方面的内容,所欠缺的是综合应用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重新安排教材内容,把分散到多节课的内容巧妙地安排在一个活动中,让小学高段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学科教给他们的各种能力,使得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都得到更好的培养和长足的发展。

三、因势利导排活动,兴趣满满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者要做好“好之者、乐之者”的引导人,“好”与“乐”的内容是我们希望学生能正确获取的。小学高段的学生对于说教有一些抵触的情绪,高年级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一是要注意发展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二是要注意学法运用的综合性和独立自主性。教师在设计新的教学活动时,可以把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在活动当中,对学生予以适当的引导,使得小学高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状态,在参与活动中得到成长。

(一)因地制宜定主题,自信满满用信息

现行教学内容中有一个内容是“电脑DIY”,从调查开始,收集、整理信息,在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对这个内容没有多大的兴趣。经过了解,是因为孩子们对于什么是内存、硬盘、CPU等不甚了解,更别说众多繁杂的设备参数掺杂其中,对于高段小学生来讲,他们对这些不感兴趣,而如果将这些调查的方向改为身边的事、身边的物,这些孩子就干劲十足。一次调查“家乡美食”,从其产地、特色、历史、评价等各方面去搜集、整理信息,从规划开始,两三节课下来,孩子们的调查就见到了成效,各式精美的图片、文字介绍都在孩子们精心的创作中呈现出来。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还通过整个活动提高了信息的获取以及整理的能力。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而引导学生产生与教学相关的兴趣,就需要教育者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活动主题来源于生活,活动内容契合教与学,两方面相得益彰,“教与学”的活动在这些主题环境中自然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学”的过程正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身边的事情,所以参与起来尤其显得“自信满满”,教师“教”的过程蕴含在了主题活动过程中,一蹴而就。

(二)自主选择不统一,彰显个性出效果

在小学高段学生制作电子小报创作活动中,教师最担心的不是他们制作得不精美,而是担心班级制作出来的小报样式雷同,那样就不能够拓宽孩子们的思路,创作也就失去了意义。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在课堂上我们试着在创作活动中以“主题菜单”的方式列出若干主题方向,如在环保科创小报中的主题有“水资源”“土体资源”“空气污染”“植物保护”“动物保护”“航天航海”等。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展开创作,结果发现电子小报的创作主题多起来了,各种表现形式也出现了,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效果也更好了。

教材的教学内容是一致的,但针对的学生个体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个性彰显需求阶段,创作活动更加不能限制他们的个性发展,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参与创作,正确彰显自己的个性。课堂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大主题”,在这个主题之下可以有若干“小主题”,形成“菜单列表”,这种形式对于高段小学生尤其喜闻乐见,他们可以在这种氛围中积极投入学习中去。

(三)发号施令做主人,完整细致练功夫

在一次演示文稿创作活动中,是利用演示文稿制作一个微电影。教师给小学高段学生一个角色——“导演”,当宣布了这一“任命”的时候,可以看见很多孩子都鼓足了干劲。在教师说明了任务要求之后,他们开始调查了解电影的要素有哪些。通过调查,他们有的邀请一些同学做自己电影的主演,有的通过以前学习的画图方法干起了“美工”等一系列工作,其中涉及文字、图片、动画效果等方面。他们都说:“我是‘导演’,我要行使我的权力,我的电影我做主”,真是干劲十足。

信息技术课的活动中,小学高段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爱表现,教师要给他们创设相应的平台,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表现,从内而外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收获良好的效果。在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得到培养的阵地,更是提高他们信息素养有效环境。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教育者要“观”其“心”,从“心”出发,设计高效的课堂活动,让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不断成长。

猜你喜欢

高段信息技术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关于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的相关思考
提升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
回归生活 以生为本——场景模拟为培智高段数学插上快乐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