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21-12-04集美大学师范学院杜吉娜
集美大学师范学院 杜吉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思维的基点与创造的前提。问题意识的培养将是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步骤。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符合。有学者指出建构主义理论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的探讨尤为重要。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内涵
建构主义理论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理论,被誉为“当代教学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在教育教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其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建构主义强调主动构建的学习活动观,认为学习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生主动构建个体知识的过程。
第二,建构主义注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第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学习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形式。
第四,建构主义强调动态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对现实的解释。要求学生能对知识进行分析与批判,具有反思质疑精神。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小学数学的关系
(一)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阶段特征
首先,小学四年级是个特殊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思维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发展。有研究发现,大多数小学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更加完善。其次,关于建构主义,何克抗教授认为:它与其他学习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指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小学数学高年级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能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学生进行教学。
(二)符合数学学科的特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数学的定义是: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小学阶段的数学,研究的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说明在小学阶段数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现实中的事物,为了让学生能够将这些现实材料脱离无关重要的东西,将本质以抽象的形式出现,体现数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就要求学生要有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质疑能力。对此建构主义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确定性的质疑,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等符合数学学科的特质。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和谐氛围、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敢问
陶行知指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良好的氛围是学生发问的基础,教师要创设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的宽松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畅所欲言,主动提出疑惑。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在人格上与学生是民主平等的,是学生亲密的朋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上应做到:首先,清楚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冲破教师权威观念;其次,让学生明白他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的精神;最后,要善于及时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的评价。在得到认可与鼓励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就会更加积极思考问题,敢于提问。
(二)注重课前预习,促进学生想问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预习时学生需要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因此能不断自主发现问题。那么如何预习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预习的联想与延伸。
所谓联想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思考与本节课相关的旧知识,包括概念、形成方式等;延伸也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基于知识的更深层的思考。
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边形的内角和”为例,谈谈教师怎么培养学生高质量的预习能力。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写下阅读完“四边形的内角和”后想提出的问题。学生很容易提出:①四边形是什么样的?②是不是所有的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其次,要求学生写出与该内容相关的知识,这时学生很容易会类比到学习过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要求学生联系想到的相关知识,思考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这时通过与旧知识的联想,就可能还会思考:①能否用研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来研究四边形的内角和?②能把四边形化为三角形吗?通过这样的联想提高学生的思想与活动经验。最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在预习中的延伸意识: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你还能想到什么呢?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
(三)注重课中教学,促进学生要问与会问
1.注重课堂巧妙引入
数学问题的本质和数学情境不可分割,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数学问题充分融入数学情境。汪秉彝教授也指出:“数学信息的传递,需要数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唤醒问题意识。”可见数学情境的重要性。那什么样的引入才能算是好的呢?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现实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以让学习者较好地将原有经验迁移到当前的新知识。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真实经历出发,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合理科学性
好的情境设计还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现实规律与数学的特质。同时要贴紧当下教学的课程目标,让学生能够从自己原有的认知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点。
(3)趣味性
学生学习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个性的过程,而激发学生主动地探寻知识的前提是学生认为当下所学习的知识是有乐趣的,因此情境的设计还需要融入趣味性。
2.注重技巧、过程
(1)提高提问的技巧
从原始疑问到有价值的问题提出,需要教师引导,也需要学生思考探究。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提问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反问、追问的方式,使学生提出更高质量高水平的问题。反问是指对提问者所提出的问题有所疑问并提出与之有冲突的问题。追问是指对学生所回答问题的深处进行提问。其次是提高学生的提问技巧。例如问题提出的方法有联系同类型法、对比异类型法等。所谓联系同类型法即为应用类比来发现两类事物的相似性质,寻求相似的类比问题。对比异类型法用于表面相异实际上存在共性的事物。
(2)重视学习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小学阶段的学生较为活泼,喜欢在体验中探究学习,建构主义也强调“做中学”,实践操作是小学生积累经验、发展思考的有效途径,也是诱发学生提问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亲自去体验和尝试。
(四)注重课后反思,促进学生善问
侯瑞琳指出,学会自我反思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也是质疑精神的一种形式。可见反思与问题意识具有密切的联系。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学生要对知识保持怀疑的态度。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反思质疑的意识。例如,在课堂尾声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还不明白或者其他想问的问题,让学生有时间和机会延伸出更多更新的数学问题。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整理错题疑问本,将自己的疑问记录下来,定期举行交流大会。经过这样的反思训练,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更加深入,积累更多的数学经验,学生也就更加善于提问。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创新意识是当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教育价值。因此当代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思考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基于建构主义的提高小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是科学且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