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姿态:教师生命的群体绽放
2021-12-04张晓东
张晓东
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颁布,教师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实际上,重视教师发展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看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将他们作为全面推动变革的力量。”[1]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淮外小”)着力推进“慧美”教师团队建设,努力发现“在一起”的力量,充分挖掘教师成长的本质所在,寻找共同成长的美好姿态。这一姿态在我看来是对教师群体生命意义和价值的重塑,具有如下特点:
一、校本追求根植生命原点
教育学是一门大写的充满德性关怀的“人学”,离开了对人的关注就会让教育产生严重的偏向,导致功利主义泛滥,教育的人性魅力被淡化。“淮外小”对此具有正确的判断和价值追求,他们“全面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着力育人和教师成长的高度融合”,“人学”已经成为学校教师发展的核心要义。不仅如此,在他们眼中教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还在呼唤着教师身上那种“人的味道”,毫无疑问这是对教育本质和教师本质的切问,是对生命原点的找寻,正如康德所说:“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2]不把人当人肯定不是真正的教育,更不能实现教育的美好目标。教师作为人就是其自身的目的,发展教师就是对人性的关照和孕育,让教师成为“大写的人”。
寻找生命原点对于教师而言,必须要明确“学校教育必须用理论与实践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这是对教育发展的时代应答和实践转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承担起教师应尽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对时代新人的培育,就是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让核心素养落地,成为学生可以带得走的素养。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教师变得越来越高贵,生命的境界得到不断提升,因为“高贵的标志是:从来没有想过要把我们的责任降格为所有人都应该负有的责任;不愿意把自己的职责委托给他人,或与他人共同承担;并把自己的特权与履行特权看作自己义务的一部分”[3]。高贵的事业需要高贵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事业与人的发展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最美丽的教育图景和生命篇章。
二、精神面貌成为生命底色
教育是一项内含实践性的伟大事业,实践是其固有的特质,但是仅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精神是其重要的发展向度和考察维度。而我们所处的时代,精神常常被遗忘,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离开精神的故乡,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物欲化的世界;失去了生命的家园,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这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得不承受的生命之轻。“淮外小”却格外关注教师的精神追求,坚定地“认为‘慧美’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精神气质,也是我们学校教师特有的精神面貌”。他们还用“8条行为表征”作为形象描述,让我们看到“慧美”教师的鲜活样态,他们以奋斗者的美好姿态向着教育的理想和终极使命进发,因为,“只有作为精神生活的独特表现,文明才可能具有内在的凝聚力、明确的意义和控制的效能,它才真能使人更新,才能抑制与人类文化每一步发展紧紧相随的人的委琐和执拗”[4]。
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特质,教育就会缺少必不可少的灵魂,从而降格为技术训练与操作,教育所具有的人文意蕴也会荡然无存,并会产生一系列的本质性问题,正如雅斯贝尔斯提醒的:“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亦不断花样换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5]付出如此之辛苦却仍有“无力之感”,是教育的悲哀所在,这是缺少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所导致。所以,我们需要这个“整体”,所谓“整体”就是教育的精神追求,是建立起属于师生的精神栖息地,是让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拥有教育的信仰,实现教育的“回家”,实现教育的更高追求和更高品质。正如“淮外小”的教育者们所坚信的,有了“这种精神气质可以使教师不仅立在课堂、立在校园,还立在家庭、行于社会”。
三、丰富生活助推生命展开
赵汀阳说:“生活中最主要的不幸就是误以为生活目的是某种结局或者某种可以完成的目标,这种态度离间了生活与生活目的。生活目的不是某种结局而是生活本身那种具有无限容纳力的意义。”[6]这种无限容纳的意义对生活是如此重要,如果这种意义被抽取出来,生活就会变得可有可无,变成单调乏味、重复地过日子,所以人的改变首先要从改变生活开始,也就是改变人的存在方式。教育生活的意义对教师尤为重要,因为教师从事的是天底下最有意义的工作,他们的教育生活必须具有崇高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应该是内生的——绝不能是外部强加的,直接命中教育者的灵魂深处。确立教育的意义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教育、认识教师、认识生活、认识儿童,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和教师发展向我们提出的重要命题,也是改变教育生活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
教师是教育生活的主人,完全可以建构起属于他们的生活,因为他们是重要的文化代表和知识分子。教育生活是立体而丰富多彩的,当然,首先最应该建构的是学科生活,学科教学是教师生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少了它就无法实现学科对人的培育,所以“淮外小”的教师努力实现“从优秀迈向卓越,体验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尊严,过上美好而有意义的学科生活”。与此同时,学科生活也不是教师生活的全部,教育生活也不是封闭的,“淮外小”的教师们还“在心中镌刻下‘健康人生’的生活信念,用生活的细节提升学科教育的品质,在精致而温润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有智慧、懂情趣、会生活的智者,做新时代学生成长旅程中的引路人”。他们迫切地需要美和诗意,他们向往更加灿烂的生活世界,这一生活过程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正如杜威所说:“生活的本质就是想方设法使生命绵延不断。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生命持续不断的自我更新才能达到,所以生活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7]
四、学生成长提升生命价值
教师的发展最终需要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在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生命高度和生命质量在学生的生命中得到了延续。所以,“淮外小”希望学生具有“悦纳、慧学、乐创的人生态度”,能够“愉快地接纳、智慧地学习、快乐地创造”,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8]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淮外小”的教师们“跳出自我局限,悦纳他人、欣赏他人并因他人的发展而感到欣慰”,绝不是狭隘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在学生的发展中发现让自己感动的瞬间,这时学生的发展就成为教师生命成长的重要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实现了最高限度的相融。
“淮外小”不断凝聚和提炼他们的教师观和成长观,他们认为教师职业“是为他人的发展服务的”,“教师的职业幸福来自他人的成长”。“为他者”——这是多么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为他者”意味着教师们具有了“忘我”精神,“忘我”不是真的忘记自己,而是让自己沉浸在教育和儿童世界中,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发展中,把自己的人生变成教育人生,把培育儿童的过程当成一场重要的认识之旅,既努力理解教育又深刻地认识自我。更为重要的是走进儿童的世界,因为“成人应该牢记,童年绝不是有意为难教育者而存在的,它是造物主给人的恩惠,为的是让人永远去认识无限”[9]。“认识无限”不是让教师迷失在无限之中,而是要通过对无限的认识,产生强大的教育敬畏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性,从而在学生的生命成长中绽放自己那夺目的生命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