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药在便秘中的运用
2021-12-04刘启鸿胡露楠林国晟曹俊昌
刘启鸿 ,胡露楠 ,柯 晓 ,林国晟 ,曹俊昌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风药”是指一类具有祛风作用的药物,味辛性温,具有升、发、散、行等特性,广泛用于外感病与内伤病的治疗。风药除具有祛风的功效外,还具有升发清阳、芳化湿浊、发散郁火、调畅气机等多种作用,在治疗便秘时,配伍风药可收到较好疗效。笔者就风药治疗便秘的作用作一探讨。
1 风药的定义
“风药”一词最早出自张元素的《医学启源药类法象》[1],其言“羌活,气微温,味甘苦,治肢节疼痛,手足太阳经风药也;藁本,气温,味大辛,此太阳经风药……”,首创“药类法象”理论,认为“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个不同”,将药物性能根据五运六气学说分析归纳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李杲继承和发扬了其师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对“风升生”类药(荆芥、柴胡、升麻、独活、藁本、葛根等)加以扩展,形成较为完整的“风药”理论体系,并创造了很多以“风药”为主的方剂,多达 60余首[2],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清代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说道:“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风药”素性轻灵,有上通下达、走而不守的特点,具有辛散、升发、走窜、宣通之功用,不仅能开发腠理的毛孔,还可宣开体内五脏六腑的“玄府”。
2 风与便秘的关系
“风”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具有动的特性。“风”作为六气之一,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机体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但超过一定界限,或者机体正气不足,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风”由此变为“风邪”,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当风邪侵袭肺脏时,肺与大肠互为表里,上下相应,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肺失宣降,使得大肠气机不畅,糟粕内停,排出困难而致便秘,这类多称为“风秘”,诚如明代戴思恭在《证治要诀·大便秘》中提到:“风秘之病,由风博肺脏,传于大肠,故传化难。或其人素有风病者,亦多有秘”。对于风邪所致的便秘,可采用祛风通便法,明代孙文胤在《丹台玉案·秘结门》中说:“秘之得于风者,即于调气润血药中,加祛风之剂则得之矣”,此法又称为“提壶揭盖”法。
3 风药在便秘治疗中的运用
3.1 升清阳以降腑气 此法适用于中气亏虚、清阳不升之证,常用药物有升麻、羌活、柴胡等。脾胃乃一身气机之枢纽,脾升胃降,阴阳调和,则水谷精微能上输于肺,饮食糟粕能下降于肠。脾主升清,若脾气亏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可发为便秘。李杲在《脾胃论·肠澼下血论》中言:“如大便闭塞……数至圊而不能便……慎勿利之,利之则必致病重,反郁结而不通也,以升阳除湿防风汤举其阳,则阴气自降矣。”[3]李东垣认为该大便闭塞之证,并非湿邪单独为患,不可用下利之法,应用升阳除湿法,升阳除湿防风汤方中防风升发脾阳、清阳上升,苍、白二术及茯苓散除湿邪,此方可起升清降浊,除湿便通之功效。金宏达亦有言:“凡虚人、年老之人都是气虚清阳不升之人,适当加入升清阳之风药易使便通。”[4]对于老人虚秘,程国彭在《医学心悟·大便不通》载道:“数至圊而不能便者,用四物汤及滋润药加升麻……此亦救急之良法也”。对于虚秘之证,滋阴养血润肠配伍风药以调气机,有利于糟粕的排出。
3.2 通表里以助传导 此法适用于肺气壅滞、宣降失常之证,常用药物有紫菀、瓜蒌仁、桔梗等。在经脉络属关系方面,肺与大肠相合,构成表里关系。肺主水,肺的宣发作用可使得水津下至肠腑以润养,肺主气,其肃降功能有利于肠腑气机调畅,同时大肠的气机通畅有利于肺气的调畅,由此可见,若外邪犯肺,肺失清肃,影响着大肠的传导功能,故《慎斋遗书阴阳脏腑》有言:“浊气在上,则填实肺气,肺不能行下降之令,故大便闭。 ”[5]《医宗必读》中记载:“风秘者,风搏肺脏,传于大肠。”风邪伤肺,先有咳嗽之症,后有便秘之象,探其机理,因风邪导致肺的宣降功能失常,肃降失常,则影响大肠的气机,传导不利,糟粕难下;宣发失职,水液不输,谷道失润,亦致大便干结难下。治疗时,应祛风散邪与通便相配,解表通里,逐邪外出,肺脏得以宣降,肠腑得以通畅,亦有“开上窍以通下窍”之意[6]。
3.3 化湿邪以实大便 此法适用于湿滞肠腑、传导失常之证,常用药物有防风、羌活、威灵仙等。《重订严氏济生方·大便门》中有云:“夫五秘者,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是也。 ”[7]该经文提到一种是因于湿的便秘,谓为湿秘,该病的病机是湿邪停滞大肠,引起粪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延长,排便费力,粪质细软黏腻的病症。治疗方面,《内经》有提出:“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所以要用苦寒燥湿、淡渗利湿之品,如苍术、厚朴、茵陈、黄连、薏苡仁、生扁豆等之类,但同时又可加辛味风药以祛风胜湿,如防风、羌活之类,运用取类比象思想,正如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到“地上淖泽,风之即干”。
3.4 发郁火以散阳结 此法适用于脾胃亏虚、阴火内郁之证,常用药物有柴胡、葛根、升麻等。《伤寒论辨脉法》提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李东垣对此“阳结”提出“散之”的治疗原则,散的是胃中郁火。脾胃内伤,气血生化乏源,阴血亏虚,不能敛阳,阴火伏于血中,伤津耗血,血虚而燥,肠腑失润,发为便秘。李东垣提出治宜升阳气,散阴火,升阳健脾,清升浊降,方用升阳散火汤。方中柴胡发散少阳火,升麻、葛根升阳,散阳明火,独活散少阴火,羌活、防风散太阳火,芍药敛阴养血,泻太阴脾火,全方起到升阳健脾、散火敛阴的功效,虽然没有包含一味通便泻下药,但是借助发散阴火,使脾胃得运,升降有序,清浊得分,则大便得下。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记载:“诸风药生发阳气。”[8]对于此种便秘,治当在益气养血润肠的同时,配以发散郁火之风药,如羌活、防风等。
3.5 疏肝气以通郁结 此法适用于肝郁气滞、传导失职之证,常用药物有柴胡、蔓荆子、防风等。肝属木,喜条达,恶抑郁,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滞,脾失运化,胃失和降,气机枢纽失职,导致周身气机不畅,影响到肠腑的气机,大肠传导失职,则可发为便秘之症。此症多见排便不爽,伴有肠鸣、矢气、腹胀、胁痛、脉弦等症。风药属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风气通于肝”,依肝升发之性,味辛疏散,“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借其疏理肝气,乃是同气相求之理。临床上除了运用疏肝解郁方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常伍柴胡、升麻、羌活、蔓荆子、防风、荆芥等,风药可具有升提疏散的作用,同时又可顺应肝胆之性,气机得以疏泄,肠腑之气得以相通,便秘则自除。
4 小 结
风药是指一类具有升发、疏散特性的药物,对于便秘的治疗作用可从升清阳、通表里、化湿邪、发郁火、疏肝气等方面的作用来阐述,体现出风药在便秘治疗中的运用特色,也为风药治疗便秘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