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论治肺胀

2021-12-04陈采玉

福建中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肺气气机阴阳

陈采玉,张 民

(1.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福建 福州350004;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福建 福州350001)

黄元御,名玉路,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闻名遐迩的医家,乾隆皇帝被其医治后赠其匾额,赞叹其为“妙悟岐黄”。黄元御幼时天资聪慧,博学好问,熟读诸子百家,过目不忘,然盛年时不慎突发眼疾,左目失明,遂弃仕投医,研习歧黄之术。黄氏灵根深种,天赋异禀,加之勤学苦读医著古籍,孜孜不倦解四圣之书,宗四圣之微言,精旨辨证,融会贯通,独创以气化为思想核心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中医思维模式。在《四圣心源》一书中,通过灵活运用以中土为轴,四象为轮,轴运轮转的圆运动模式,阐述了以人体为整体观的疾病发生机制,对后世大有裨益。本文对黄氏“一气周流”理论钩玄提要,探讨肺胀证治,以期抛砖引玉。

1 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

黄元御崇古尊圣之旗帜极为鲜明,精研《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难经》圣书之奥义,加以对《易经》《道德经》孜孜以求,精深研究之感悟,锲而不舍,独创以气化为核心的中医思维模式。黄氏一生著述颇丰,立足于四圣医籍之微旨,结合实践,融会贯通,建树宏富,其中“一气周流”理论为其思想理论之瑰宝。黄氏深感内经之义,认为一气为中土脾胃之气,即人体脏腑气机变化动力之核心及升降之枢纽。中土分为胃之戊土与脾之己土,戊土下行,己土上行[1]。脾主升清,清气左旋,半升为肝,肝木宣发畅升随己土上行,化热则生心火;胃主降浊,浊气右降,半降为肺,肺金收敛清降随戊土下行,化寒则生肾水。中土斡旋,肝木升发,心火下移,肺金敛降,肾水蒸腾,形成上下相应、升降有序、阴阳相和、周流得畅、浑然一体、生生不息的气机升降“圆”运动[2]。倘若中气虚衰,土湿木郁,气机阻滞,升降失节,则阴阳失调,百木凋亡,诸病丛生。因此,调节气机升降周流为循环人体圆运动之根本。

2 历代医家看肺胀

肺胀多因各种肺系疾病反复发病,长此以往,宗气不足,迁延难愈,然不慎复感外邪,肺气胀满,内外合邪,难以敛降,表现为胸闷咳嗽,喘促短息,心悸水肿,昏厥喘脱等。多见西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源性心脏病[3]。

肺胀病名的首次提出见于《黄帝内经》,后被医圣张仲景指出肺胀的主要症状为:“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巢元方则提出肺胀的病机为久病肺虚,肺气不足,复加外邪侵犯。元代医家朱丹溪也曾详细论述肺胀的发生机制多与痰瘀互结,阻碍肺气相关。

后世医家在前人基础上将肺胀的发病原因归结于初期感受外邪,肺气宣降失司,气逆而咳;久病难愈,肺虚而胀满,敛降失司,气短难续。肺气虚衰,脾失运化,气不化津,水湿内停,痰浊乃生;再者,肺为百脉之朝会,相傅之官也,然肺气不足,辅心行血弱而无力,心脉不畅,血行涩滞,则生瘀血。长年累月,痰饮血瘀积渐互结,交错为患,内外合邪,病势缠绵,难期根治。辨证论治时稳定期多采取补肺健脾益肾,发作期则以扶正祛邪、宣肺降气为主。

3 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肺胀病机

后世医家以为,肺胀之病,本虚标实,受痰、饮、虚、瘀反复影响。黄元御曰:“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由此可见在黄老看来,人之生老衰亡,杂病诸生,阳衰土湿为其根源也。中土脾胃之气虚衰,枢纽失常,肝木抑郁难以左旋温升则病于气滞,心火旺盛阳亢则病于上热,肺气胀满难以右路宣降则病于气逆,肾水无心火以温则病于下寒,故而四维失和,升降失序,阴阳失调,百花凋零,杂病丛生。故今日结合“一气周流”的圆运动生理模式,探讨肺胀病机如下。

3.1 阳虚土湿,一气不畅 黄元御言:“中气者兼顾四维,为阴阳升降之枢纽,所谓土也”。可见黄氏崇尚中焦之气,视其为阴阳化生之关键,气机变化升降出入之枢纽。脾气升清,喜燥恶湿,脾胃乃痰饮之本。阳虚土湿,中气虚衰,脾不化湿,阻碍脾胃运化,水湿停流于上则生痰,聚积于下则成饮,痰饮停滞中焦,导致脾胃之气失于斡旋,一气难以周流,四象无以运转,升降失政;金生于土,阳虚土湿则肺气不利,敛降失司,气机胀满,肺气上逆,发于咽喉,则咳嗽喘息,气短胸闷。概皆因痰饮内伏,陈腐壅滞,碍一气周流之路,阻四维运转之关也。

3.2 水寒火败,阴阳分离 黄元御于《四圣心源》中提出:“大凡阳虚土败,金水湮菀,无不有宿痰留饮之邪。”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真阳好比釜底之薪,肝木随温热之肾火左旋升发,心火随肺金敛降使肾水温而不寒,水火既济,上清下温,一气畅流,阴阳相和。然金水之病也,其根源于土湿。阳虚土湿,中焦之气失于运化,命门火衰,水寒火败,上热下寒,心肾不交,阴阳分离,诸病皆生。长此以往,肺肾之气,滞而不畅,金水湮枯,久成痰涎,壅滞上逆,肺气胀满,气短难续,呼吸浅表,动者更甚。

3.3 木郁血瘀,四象生变 黄元御曾明确指出:“肝血不升之原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4]。肝主疏泄,中焦之气升降得宜,轴运轮行,肝木左旋温升而畅达,则乙木旺盛,四象流转,精神交泰,一派生机,气血得畅;若水寒土湿,脾失运化,中气不足,则四象生变,肝气颓败,气滞血瘀。再者,肝主藏血,上温下清,温则木长,温和散升,恰逢中土滞陷,温气遏制,左路升发不足,肝失上升之路,树木不荣,则木陷而血瘀。久而久之,痰饮瘀血互结,阻遏肺气宣降,错杂为患。

4 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探讨肺胀治疗

黄元御提出:“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可见,黄氏认为治病的关键在于顾护中气,己土上升,戊土下降,中焦之气升降有序,轴运轮转,心火不盛,肾水不寒,肝木繁荣,肺气得宜,则一气周流得畅,四象运转如常,百病不敢及身。所谓万物从土生,亦从土归。肺胀的治疗应以调理脾胃为主,同时兼顾四维,审慎度时,标本同治。

4.1 补脾土以一气周流 黄元御认为“痰饮咳喘者,肺肾之病也,而根实原于土虚……痰饮浊瘀,肺气不布,隔碍壅阻,于是咳喘生焉”。脾为生痰之源,阳虚土湿,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枢纽失政,痰浊乃生;肺为贮痰之器,痰饮壅滞气机,则宣降失常。黄老崇尚顾护中气,于“黄芽汤”方后注明:“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5]。 ”可见用药方面,黄老常以甘草、干姜、茯苓斡旋中焦,培土温阳,运脾和中。临床中,亦可配伍半夏、陈皮、党参、黄芪等增强健脾补气、燥湿化痰之功。脾胃运转,一气周流,则痰饮尽消。

4.2 温肾水以阴阳相和 明代赵献可言:“肾中无火则水冷金寒而不敢归,或为喘胀,或为咳哕。”阳虚土湿,戊土不降,轴不运转,火盛水寒,金滞水冷,土为湿困,己土不升,命门火衰,火浮水沉,阴阳分离。再者,肾主纳气,若周流失常,则肺不主气,纳摄失司,气促而浮,呼吸表浅,故常治以补肺纳肾,健脾温肾,纳气平喘,配伍杜仲、何首乌、淫羊藿等温热肾中真阳,肾阳足则化气左旋升肝气,心阳盛则右运降肺机,使肾水不寒,纳气归原,水火既济,上清而下温,气机得畅,阴阳乃和。

4.3 疏木气以四维运转 黄氏曾言:“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风恬。”可见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肾之真阳与脾之清阳共同温煦肝木,肝气疏达,气机周流,四维得畅,生机勃勃。若阳虚土湿,中焦之气轴运缓滞,则脾不能升清营养脏腑,肝不能升发畅流调达,故气滞不畅,脉涩瘀阻,痰浊夹瘀,面唇紫绀,心悸水肿,短气不足以息,舌胖质黯,故临床上常健脾升阳以治本,舒肝扶阳、活血化瘀以治标,配伍牡丹皮、芍药、桃仁、红花等通脉行气,活血散瘀,使气行无郁,血通无滞,土暖木茂,气血畅通,四维运转。

5 结 语

综上所述,天地之间,四季更替,日月交作,无一不处于阴阳变幻,气机流转,周流更替之中。黄元御遵古不泥,引经据典,宗四圣之微言,立方遣药,灵活变通,独创“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圆运动生理模式。从宇宙万物之周而复始,天地人身之一气循环,气血津液之生长代谢的角度进行详述,用最本质的气机升降出入之变化指导临床辨证的立法,是对传统中医辨证思维的革故鼎新,也是对中医气化理论的推陈出新。其中妙哉之处,更是值得后世医家耐心品味,细心珍藏。肺胀之证虽变化多端,病机复杂,虚实难辨,但万变不离宗,治病求本,应牢记固护中气之余,不忘兼顾四维流转,复气机升降之常,方得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肺气气机阴阳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人到中年补肺气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调肺气先要通鼻窍
养肺要避开六怕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便携电子打气机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