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教授治疗老年衰弱经验
2021-12-04杜思哲黄武松何卫东陈逸梦
杜思哲 黄武松 何卫东 陈逸梦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2.杜建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福建 福州 350004;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122;4.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近10余年,老年衰弱成为老年医学研究的热点。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和增速位居世界第一,老年衰弱的问题理应受到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关注。老年衰弱对老年人健康危害大,与无衰弱的老年人比较,老年衰弱面对应激时的脆性增加,发生跌倒、失能、谵妄等老年综合征的风险增大,导致老年人对长期照护的需求以及医疗费用增加,同时老年衰弱人平均死亡风险增加15%~50%[1-2]。全国名中医杜建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擅长治疗老年病,特别对老年衰弱的中医治疗有很好的疗效。笔者有幸跟随杜建教授门诊,现将其治疗老年衰弱经验总结如下。
1 老年衰弱的中医病名
老年衰弱与中医的“虚劳”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虚劳的症状为纯虚无实,而老年衰弱为以虚为主,常伴随实证。同时老年衰弱常表现为肌少证[3],属中医“痿病”的范畴。老年衰弱应有其自己中医的命名,根据其老年、衰弱为其根本要素,中医病名或可命名为“衰老病”,这需要专家们对其进一步认识,讨论后形成共识。
2 病因病机
杜建教授根据老年衰弱的特征,提出老年衰弱为本虚标实。其中本虚为五脏虚和气血津液的亏虚,标实为痰、瘀、郁。其中最根本的是肾虚,因肾之精血亏耗,元气不足,导致五脏之功能下降、气血渐渐亏损,痰、瘀等病理产物内生,机体整体走向衰弱。
2.1 肾虚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中国古人以十分朴素的论述阐发了人体逐渐衰老并衰弱的过程。杜建教授认为老年衰弱与年龄相关,年老体衰,禀赋不足,都可加重衰弱,认为肾虚是导致老年衰弱的重要原因。其症状常表现为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发白齿牙摇,夜尿频,浮肿,二便异常等症。
2.2 脾胃亏虚 杜建教授认为老年衰弱之人,年老体衰,脾胃运化不足,气血生化减少,脏腑组织器官失养,功能低下,代谢失常,致使老年衰弱发生。故有“若使衰老晚至,必先保护脾胃”之说[4]。其症状常表现为:面色萎黄,少气懒言,消瘦,全身肌肉减少,腹胀纳差,大便溏薄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细等症。
2.3 肺虚 肺主气,全身之气归肺所主。老年衰弱则出现气少不足以息,正所谓“肺气之衰旺,关乎寿命之短长”之说。其症状常表现为:面色白,声音低怯,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畏风自汗,舌淡苔白,脉虚弱等症。
2.4 心虚 全身的气血需经心气运转才能运行全身,同时心主神志,调控全身的思维活动。其症状常表现为:神志淡漠,精神意识思维紊乱,胸闷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脉结代或促等症。
2.5 肝虚 杜建教授认为当肝虚时可导致阴血阴液的不足,从而可致肾精亏损,出现老年衰弱。肝虚时症状常表现为: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胸胁少腹胀痛、情志活动异常,视力减退或雀目,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跳动,舌淡苔白脉弦细等症。
2.6 气血虚 杜建教授认为老年衰弱时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明显降低,则不能生成充足的气血,气血不足则使脏腑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人体生化供求关系均处于低下的平衡状态。气血充足,运行周身,则机体健壮;气血不足则出现种种衰老的表现。其症状多表现为:常感觉乏力、气短懒言、声音低微、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无华等症状。
2.7 瘀 老年衰弱时常出现血行不畅,溢于脉外或阻滞于经脉及脏腑而发生血瘀,其表现的症状为老年斑,肌肤麻木,皮肤粗糙,肢体瘀血、麻木、疼痛,舌紫暗,脉细涩沉弦或结代[5]。杜建教授在诊治时时常通过常观察舌下络脉判断老年患者血瘀情况,认为舌下络脉为瘀络,具有明显易见的诊断意义。当舌下络脉出现络脉曲张,颜色变黑变紫皆考虑为血瘀。
2.8 痰 老年人脏腑亏虚,机能减退,气化失司,津液失于输布水液停聚而生痰。杜建教授认为痰浊证的患病率与年龄增长相关,是老年衰弱发病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病理因素[6]。症状常表现为:咳嗽咯痰,痰质黏稠,胸脘满闷,纳呆呕恶,头晕目眩,或神昏癫狂,喉中痰鸣,或肢体麻木,见瘰疠、瘿瘤、乳癖、痰核等,舌苔白腻,脉滑。
2.9 郁 抑郁症常为老年衰弱的表现症状之一,杜建教授认为以下几个原因:现代社会日新月异,老年人思想不能及时更新,心理得不到及时疏导排遣,久则致郁;加之老年机体衰老,体弱多病,身体上的不适和心理郁积不容易得到疏理和释放,因而成郁。其症状常表现为:精神的改变,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精神恍惚,思维不集中,甚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善叹息,急躁易怒,举止异常,脉弦或缓。
3 治疗
杜建教授提出治疗应补虚泄实。其中补虚为根据五脏气血的虚损,进行相应的补益和治疗。
3.1 健脾益气 《素问·痿论》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杜建教授认为老年衰弱应首先得重视调理脾胃,常用六君子汤及补中益气汤进行加减。补中关键为参类,其认为西洋参补中益气效果较优,其次选择生晒参。黄芪具有补气升提,固表生肌的疗效,而老年衰弱表现大都为肌少症,在治疗中常加予运用。
3.2 滋阴补肾 常用六味地黄丸随证加减,六味地黄丸为宋代钱乙在张仲景的肾气丸的基础上化裁而来,该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滋补而不留邪,降泄又不伤正[7]。 诚如柯韵伯《名医方论》所云:“滋化源,奉生气,天居其所矣,壮水制火,特其一端耳。”同时从祛邪的角度看:牡丹皮清肝火、凉血活血,茯苓健脾利湿,泽泻泻热利水,脾健水湿去而痰饮自消。六味地黄汤正适合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全方组方严谨,对老年人可谓标本兼治。如为纯虚无邪则喜用二至丸女贞子、墨旱莲进行加减。
3.3 调和情志 杜建教授在治疗抑郁患者常辨证加用越鞠丸、丹栀逍遥丸等,并根据百合地黄丸化裁创立了百合、赤芍、乌豆、女贞子方治疗老年衰弱抑郁症状,其中百合、赤芍为百合地黄汤,为防止地黄太滋腻寒凉,故将生地黄改赤芍;乌豆滋阴补肾,养血清热,乌须黑发;女贞子形如肾脏,为滋阴补肾的要药。全方补肾滋阴,清热安神,适用于治疗神志淡漠,沉默寡言,思虑多,行事犹豫不决,口苦,小便赤,不寐,舌红少苔,脉微细等症状的老年衰弱患者。
3.4 补肺固表 在肺气亏虚证常用玉屏风散,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佐以防风,走表祛风,是体质虚弱者预防和治疗肺系疾病的良方。现代临床研究还表明,玉屏风散[8]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之功效。
3.5 益气养心 在治疗伴用胸闷心悸气喘衰弱患者喜用生脉饮进行加减。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生脉饮益气复脉,养阴生津。
3.6 祛瘀化痰 杜建教授在祛瘀药的选择中,认为一般的瘀血用丹参、赤芍、当归等药,较重则用三棱、莪术,久病瘀血血不去,则用全蝎、蜈蚣等虫类药物,在临床跟诊的过程中,发现其用三棱、莪术最多。而化痰药中常用温胆汤进行加减。
4 病案介绍
林某某,女,65岁。初诊时间:2019年7月16日。主诉:反复自觉疲乏1年余。现病史:易疲乏,口不干苦,二便尚调,稍咳嗽,余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白稍厚,脉弦缓。西医诊断:老年衰弱;中医诊断:虚劳(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滋阴补肾。方药:黄芪 30 g,白术 15 g,陈皮 6 g,升麻 6 g,柴胡 6 g,当归10 g,党参 15 g,茯苓 15 g,白芍 10 g,熟地黄 15 g,山茱萸 15 g,枸杞 15 g,制何首乌 15 g,黄精 15 g,甘草3 g。10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019年7月31日二诊,诉易疲劳,时咳嗽,痰少,纳寐尚可。二便调,舌暗红,苔白稍厚,脉缓。方药:黄芪 30 g,白术 15 g,陈皮 6 g,升麻 6 g,柴胡 6 g,当归 10 g,生晒参 15 g,茯苓 15 g,白芍 10 g,熟地黄15 g,浙贝母 10 g,黄芩 10 g,鱼腥草 15 g,枸杞 15 g,法半夏6 g,甘草3 g。14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同时给患者进行营养评估,建议按其营养师的方案进行饮食治疗。三诊时患者疲劳症状缓解,无咳嗽等外邪的表现,续按前方加减予益气补肾治疗。
按语:该患者为老年衰弱患者,表现为虚劳(气虚)。气虚则神疲乏力,故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提,同时老年衰弱的本为肾虚,故用该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制何首乌补肾阴。二诊时患者仍有咳嗽,考虑外邪未去,故去补肾药加浙贝母、黄芩、鱼腥草清肺热解毒,祛除邪气。
老年衰弱的中医诊断要点、治则、辨证分型、方药有待进一步临床总结。杜建教授在治疗该病时,根据经典,参照现代医学的现代研究,融入营养学的方法,守正创新,以达到更好的疗效。他诊治老年衰弱的中医临床经验为我们认识老年衰弱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