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公正观的实践路径

2021-12-03卢国琪

湖湘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卢国琪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把公平正义理论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和新论断,深化了对公正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科学认识,对在新时代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思路。习近平公正观的实践路径包括七个方面: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实行公共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困难群体倾斜;推进民生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

关键词:习近平公正观;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困难群体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1)05-0005-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把公平正义理论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和新论断。在探索如何实现公平正义的过程中,习近平同志把公平正义的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提升到新的高度,构建了“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公平正义内容体系,明确了实现公平正义的新思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具体地说,习近平公正观的实践路径包括七个方面: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实行公共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困难群体倾斜;推进民生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

一、通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对“公平”曾有过这样的阐述:“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就是消灭阶级的要求”“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1]马克思对“正义”思想也有过阐述,在他看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人们的行为是否正义的客观标准。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公平正义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强大的物质基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朝着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前进,促进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不断得到保障。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党和国家正采取一系列措施稳步、健康推进城镇化,使城镇化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新亮点。城镇化的推进将给城乡居民带来一系列福利,主要表现为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社会保障与福利方面城乡均等、受教育机会城乡均等、就业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等。

为了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习近平同志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到了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过细、宏观经济调节还不完善、市场监管不力、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以及社会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认为要提高政府效能,就必须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他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下大决心、以更大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更好适应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工作作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要求。”[2]52-53为了确保经济朝着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前进,习近平同志正确把握转变政府职能总的方向和要求,强调政府要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53;尤其不允许社会公共权力对市场进行行政干预,要阻止权力对各种经济体的寻租,对权力在市场领域滋生腐败的现象要坚决阻止。由此可见,政府的主要功能就是要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纠正市场不良行为,使市场经济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基于此,习近平同志对资源配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资源配置既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要发挥政府作用,当市场机制失灵的时候,政府要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行使公平合理配置资源的职责。也就是说,政府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融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全过程。

习近平同志还提出了要在经济发展的更高水平上维护公平正义的新思想。他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公正观考察现实社会的公正问题,对其有着全面深刻的认识。他认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固然受多种因素决定,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解和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思想认识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解和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他强调,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这就是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讲公平正义,也不能脱离社会发展水平。看待和处理公平正义问题,一定要从社会大局的角度来考虑,一定要从全体人民的角度来处理。他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指明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不公正现象许多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可以经过不断發展来解决的,即我们可以在发展中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和政策支持来解决公正问题。正是在这种全面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2]97

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更高经济发展水平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要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结合起来。“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2]94市场能够帮助人们把蛋糕做大,但市场不能最终实现公平正义。因此,我们必须在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一个有效抵制市场风险的机制,以避免完全由市场决定人的命运的消极后果。

第二,要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结合起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同志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把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2]92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关键是要致力于缩小行业分配差距,促进社会财富向低收入群体倾斜,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要把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处理好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结合起来。作为社会热点问题的中国住房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更是一个能折射出社会是否公正的问题。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不能以一刀切的简单方式来解决中国的住房问题。一方面,要充分激活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总之,就是要通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二、通过公共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困难群体倾斜,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国家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在全社会维护公平正义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民心工程,对凝聚人心具有无穷的力量。众所周知,“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载体,市场天然具有注重效率的功能,但“市场”本身缺少解决公平的功能,而且市场重视效率的功能可能激化矛盾、引起冲突。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国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加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弥补市场不能兼顾公平的缺陷,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由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行公共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困难群体倾斜的新思路和“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3]159的具体目标。“两不愁”和“三保障”目标的如期实现,是习近平公正观在农村的鲜活实践。

为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从四个方面抓落实:一是要抓重点。他认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解决公正问题的重点,所以公共资源要向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倾斜。二是要抓实在。他认为要把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都考虑到位,坚决不开空头支票,一定要做好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做到的事情。三是要抓持久。他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长期的工作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持之以恒干下去,做到锲而不舍向前走。四是要抓组织。他要求各级干部要带领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要把“领导热”和“群众热”统一起来,二者缺一不可。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阐述,针对我国社会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的方法。我们在领会并执行其指示精神时要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用功发力:

第一,要把“善治”的理念与人民群众的互动结合起来彰显公平正义。不论是治理国家还是治理社会,既要坚持“善治”的理念,又要善于与人民群众互动。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央要求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后续工作要不断跟上,坚决防止走过场、一阵风,切实做到一抓到底、善始善终。”[4]由此可见,他对工作要求善始善终,对工作抓得不紧、抓得不实、抓得不持久的做法持否定态度。他的善始善终的理念还体现在善于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上。他强调,要对积极的建言献策进行梳理,采纳正确意见,既要善于总结我们自身的经验教训,也要善于借鉴国内外有益做法。习近平同志强调的这些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措施,对于我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就是要促进国力增强与改善民生相协调,就是要促进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也能公平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新的历史时期,既要加大社会政策供给,又要把社会政策要求变为具体行动,要在缩小贫富差距上发力,同时还要把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始终落实在与人民群众互动的社会实践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增强诚信和互助的过程,更是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

第二,要积极促进教育公平,着眼长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对贫困群众进行物质上的帮助是实现公平正义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更关键的是要帮助他们掌握摆脱贫困的能力,着眼于长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全社会彰显公平正义,也不能满足于短期的脱贫,必须以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从根本上脱贫为目的。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2]94。这一重要论述蕴含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问题的重要思想。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就是帮助贫困地区避免“贫困遗传”的痛苦,因此,着眼长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要着眼于维护贫困地区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要把促进教育公平视为政府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党和政府要致力于通过实行倾斜性的教育政策,实现使贫困地区人民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目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发展好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真正让贫穷的孩子也能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權利。我国各层次的教育都有对贫困地区实行倾斜性政策的责任和使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都应采取差异性、倾斜性政策,要把公共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困难群体倾斜作为导向,不断提高贫困地区青少年的教育水平,为贫困地区从根本上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把公共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困难群体倾斜的重点放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这一重大举措具有不可忽视的深层次意义,既有利于国家当前的人力资源逐步增加,也有利于未来的人力资源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同时还有利于抢占国际人才竞争的至高点。在新的历史时期,政府需要致力于科学客观地制定公共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困难群体倾斜的标准,把以教育为重点的公共资源真正向基层、向农村、向困难群体倾斜。这样做,将极大地有利于以维护教育公平正义为引擎、带动全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要加快城乡二元经济向城镇化、工业化经济转移,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力推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城乡二元经济向城镇化、工业化经济转移加快,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对此,党和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以相应的政策制度安排为引导,以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为目的,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通过推进民生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民生问题,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适时提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5]513。习近平同志还充分认识到,推进民生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抓重点、多渠道推进民生建设。他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3]18这就要求民生建设要在“幼有所育”和“学有所教”方面花力气,要在“劳有所得”和“病有所医”方面下功夫,要在“老有所养”和“住有所居”方面有新进展,特别是在“弱有所扶”方面要给予切实保障。

第一,要把教育公平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衡量社会是否公平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社会公平的基础是教育公平。让全体人民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是民生建设的起点,在推进民生建設中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内容,因此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6]。

第二,要采取多种方式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形成的共识。解决就业问题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就是加快经济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基础上解决好平等就业问题,还要“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5]536。新的历史时期,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完善城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应始终坚持均等性和公共性,其目的就是确保就业环境更加公平。

第三,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确保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合理。收入分配制度是否合理体现出社会是否公平。如果收入分配不合理,改善民生就成为一句空话,因为改善民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合理的收入分配。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2]92。人民群众反映的收入不公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一个是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推进民生建设,对人民群众反映的这些突出问题要稳妥给予解决。

第四,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公正的途径可以有多种选择,但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有效途径;改善民生的措施也有多种选择,但其必经之路同样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在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体倾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覆盖全民养老、医疗、低保、住房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其中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和最低生活水平保障体系要及时建立起来。

第五,改善民生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推进民生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础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民生建设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改善民生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融入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目标,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新的伟大实践。这一伟大实践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的内涵,也丰富、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

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96他认为,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定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通过得力的改革措施确保社会环境更加公平正义、不断消除各种违背公平正义的现象,从而确保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他还特别强调,如果通过改革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能使社会环境更加公平,乃至于在改革中还导致更多不公平,那么,这样的改革就没有任何意义,这样的改革也不可能持续下去。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国家更富强、社会更公正、人民更幸福,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那就是要更加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尤其是要在各个方面同时发力。不仅要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要把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结合起来协同发展,把先进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协同发展,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让一切劳动的活力被激发出来,也要让知识和技术的活力迸发出来,还要让管理和资本的活力迸发出来。总之,要让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所有源泉不断涌流出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了促进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在如下几个方面用功发力:

第一,要把公平正义置于改革的顶层设计之中。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单面性”改革,而是“全面性”改革,要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只有在改革的顶层设计中把公平正义彰显出来,各层级的各项改革措施才会体现出公平正义的热度,改革才会在公平正义的氛围中沿着既定目标顺利向前推进。

第二,要以公平正义的理念来凝聚改革新共识。在整体谋划、全面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基本准则就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最大的公约数,能够为秉持不同改革观的人们寻求到基本层次的一致性认同。坚持公平正义容易使社会主导的价值取向形成一致性的合力,容易使道德秩序形成比制度层面更自觉、更牢固的定力,可以大大提高改革的社会认同度和参与度。因此,唯有高举公平正义这面旗帜,改革才会获得更大和更为持久的动力。

第三,要把公平正义始终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所有举措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就是依据一定目标对社会体系进行变革的社会运动,改革一定会产生社会变革的作用。这种社会变革是全面的深刻的,会触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等。无论哪一个领域的改革,其改革措施的制定都要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只有坚持把公平正义的原则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全过程,全面深化改革才会顺利进行。

五、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是法治。在治国理政征途上,我们党一直主张法治,并在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自此,我国“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政府建设得到了稳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人们的法治理念普遍增强。但是,在法治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个别法律法规体系存在漏洞或缺失的现象、个别地方仍然存在一些极不公正的视法律威严于不顾的乱象等。基于此,习近平同志着眼于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明确提出“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5]89,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5]92。习近平同志的这些法治思想,为我国在新时代如何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指明了方向。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正朝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新阶段迈进。法治中国建设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仅是高效、权威的,而且是公正的,因此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司法体制改革和有关法律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如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废止劳动教养、严禁刑讯逼供等。这些要求和措施都是在法治框架下形成和提出的,不仅表明党和国家对法治的重视程度有了新的突破,对法治的认识水平有了新的高度,而且使公平正义的法治基石更加巩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比较详尽地部署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任务。其中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这个总目标下,无论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不仅所形成的法律规范体系必须是完备的、所形成的法治实施体系必须是高效的、所形成的法治监督体系必须是严密的、所形成的法治保障体系必须是有力的,而且还要“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157。该《决定》还提出了“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的思想,强调司法公正直接影响社会公正:司法公正对引领社会公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司法不公对破坏社会公正起到致命作用。因此,为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8]168,我们既要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又要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既要规范司法行为,又要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既是习近平公正观的实践路径,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

六、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是全面从严治党。针对人民群众极度不满的腐败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零容忍措施,正在下大力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5]136。权力要受到制约必须以健全的制度作保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这一举措瞄准了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源头。为了有效遏制腐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强化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的一系列具体要求。例如:在构建权力运行体系上,强调在“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环节要分别体现出“科学、坚决、有力”的三个特征,要“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5]531,强调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要坚持双重领导体制,并在工作中要推动这种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5]532;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上,强调要建立起一套健全的常态化制度,对领导干部的工作和生活都要有规范的制度,并要按照制度严格执行。与此同时,党中央还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条例,目的是规范党内生活、制约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这些新的要求和举措对提升党和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用全面从严治党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不断加强执政党作风建设。这既是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成效的关键,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取得成效的关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生活所固有的内在维度是公平正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和真正动力是人民群众,领导人民进行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把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保持下去,就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对党员干部工作中出现的恣意、腐败行为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和惩处,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悉心维护,就是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悉心维护。习近平同志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9]250无论是坚定理想信念,还是践行根本宗旨,亦或是加强道德修养,归根到底都是要求不忘初心。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党员干部考虑问题一定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一定要把自己置身于老百姓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老百姓满不满意、拥不拥护。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这个标准,既充分体现了党的宗旨意识,又标识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9]258我们党之所以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就是因为有这个传家宝,在任何时候都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任何时候都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治国理政的一切活动中,我们党始终贯彻群众路线,善于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既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通过抓作风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突出如下重点:

第一,要通过抓作风建设,使党员干部把公平正义时刻铭记于心。抓作风建设与维护公平正义存在着一致性,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情感、责任、信任的综合体现就在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现实社会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仅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入物质能量,而且也能够输入情感能量。也就是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将转化为凝聚正能量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第二,要通过抓作风建设,夯实维护公平正义的政治基础。对腐败必须坚持零容忍态度,既要坚决消除腐败,又要推进制度反腐、实行标本兼治,这样才能切实改进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夯实维护公平正义的政治基础。我们党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建立健全权力制衡机制,党风极大好转,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需要持之以恒。要把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消除“四风”问题与强化党员干部公平正义观念和实践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和敦促党员干部自觉维护公平正义的行为。

第三,要通过抓作风建设,增强公平正义的可感知度。通过持之以恒的作风建设,从制度上加强规范政府的收支行为、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将有利于改善政府支出的效率和促进地区之间的平衡,从而有利于增强公平正义的可感知度。

七、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

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一个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过程。换句话说,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是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个人的发展有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而一定社会条件的实现又必须依靠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才能。真正的公平正义,必须把发展自我与奉献社会辩证统一起来,每个人必须在获得社会满足自我发展的基础上,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了改革的步伐,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目的也在于为每个人提供自我发展和奉献社会的机会、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与和平发展的伟大战略拓展了人们的实践空间,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尤其是城镇化与信息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客观上为人们的自我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也给维护公平正义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這彰显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新思路、新要求,就是要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为坚实基础,确保全体人民公平共享劳动成果,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让每个人发展自我,要求的是全面地发展自我,在生命的全过程发展自我,同时要在发展自我的同时奉献社会。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真正的公平正义,必须把发展自我与奉献社会辩证统一起来。

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实践活动的起点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科学技术含量愈来愈高,人的本质力量在不断变化与提升,由此决定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需要探索新规律、创立新方法。这种新规律和新方法的指向就是发展自我与奉献社会相统一。实现二者统一,既是每个人生活的意义所在,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11]46改革开放既是党的主张,也是人民的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也必然是人民群众,因此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党在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都始终依靠人民的力量,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每一次认识和实践的突破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每一个经验的创造和积累始终离不开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习近平同志的论述同时也蕴含了另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在党的领导下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又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把发展自我与奉献社会统一起来。他指出:“‘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11]51实现公平正义,离不开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培育高尚的道德。个人在追求自我发展、追求公平正义的时候,一定要把党的事业、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道理其实很简单,社会是一种公共性存在,它是人们生活和交往的共同家园,需要每个社会成员普遍地拥有与之相适应的公共精神。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11]82发展自我、奉献社会,就是要求全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要把个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在一起,都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102。

综上所述,习近平公正观的实践路径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它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实际,其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它给马克思主义公正观赋予了崭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蕴,在具体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正义理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6.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习近平.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视频贺词(2013年9月25日)[N].人民日报,2013-09-27(01) .

[7]习近平.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EB/OL].(2013-04-10)[2021-03-1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4/10/c_115342563.htm.

[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9]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1-03-21] 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曹桂芝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道德愤怒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朱前鸿 刘伟: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