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常规护理与预见性护理模式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2021-12-03何炜烨
何炜烨
新沂市人民医院神外康复科,江苏新沂 221400
脑出血为非外伤性质的脑实质内出血, 为临床常见危重症,具有高致残率、致死率,急性期病死率达到30%~40%,严重损害患者生命健康[1]。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升,脑出血急救效率及效果升高,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但仍有较高致残风险,且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 目前, 临床中仍以常规护理为主,注重基于医嘱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虽然具有一定应用效果,但效果并不理想,探究更为理想的脑出血护理方案为学界的共同追求[2]。 预见性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状况,预测存在的护理风险,基于潜在风险制订干预对策,能够提升护理针对性,预防并发症的发生[3]。 近年来,预见性护理模式受到诸多关注, 将其应用于脑出血临床护理中有望弥补传统护理模式的不足,提升临床护理效果[4]。 基于此,该次研究方便选取2018 年7 月—2020 年7 月该院接受治疗的76 例脑出血急救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分析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的应用价值,探究预见性护理模式的应用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76 例脑出血急救患者,以随机信封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各38 例。 参照组:男/女为22∶16;年龄37~82 岁,平均(56.14±5.27)岁;出血位置:丘脑出血10 例,基底节出血16 例,小脑出血5 例,脑叶出血7 例。 研究组:男/女为21:17;年龄40~81 岁,平均(55.97±5.33)岁;出血位置:丘脑出血11例,基底节出血16 例,小脑出血6 例,脑叶出血5 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本人或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②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③经脑CT、MRI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出血;④脑出血时间<6 h,格拉斯昏迷指数(GCS)评分6~12 分;⑤病历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②有脑出血病史者;③伴有严重精神、意识障碍者;④依从性差者;⑤已经参与其他临床研究项目者。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入院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分诊;完善各项检查,并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将相关检测结果反馈给主治医师;遵循医嘱给患者用药;以常规方式对患者或家属进行宣教,叮嘱患者及家属正确看待疾病,合理调整心理状态;严格对病房、急救室进行消毒杀菌,保证环境清洁。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①综合评估。 患者入院后,结合患者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症状表现,综合评价病情进展情况、恶变风险、护理风险,结合观察及评估情况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以便其正确认识病情。 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护理方案,准备相应急救药品及仪器, 如准备好气管插管包及气管切开包,一旦患者病情恶化可以迅速施救。 ②预见性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 除针对病情、治疗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外,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见性教育,详细讲解病情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表现, 提升患者及家属的预见性意识, 叮嘱患者及家属一旦有任何发现、不良感受及时反馈,以便在并发症、不良情况出现早期及时发现。 详细讲解不良情绪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情况,及时疏导,以免造成不良影响。③预见性生命体征监测及护理。持续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根据变化情况预测再出血风险,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并预见性调整体位、限制活动加以预防,将头部抬高15~30°,杜绝晃动,并将病房中仪器音量调至最低,限制人流量,以避免噪音刺激。 ④预见性并发症护理。 至病情稳定后,每2 小时翻身1 次,预防压疮;引导患者有效咳嗽,并在咳嗽后评估痰液淤积情况,予以排痰护理,必要时予以雾化吸痰,保持呼吸道清洁,预防肺部感染;每天清洁身体,清洗尿路,并针对性予以液体支持,控制输液速度,保证机体摄入充足水分,预防尿路感染;遵循医嘱,预防性应用西咪替丁预防消化道出血;减少应用含有肾毒性的药物,预防肾损害;每3 天进行1 次血液检查,评价生理功能及感染风险;监测每天饮水、排尿情况,针对性干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⑤预见性功能锻炼。 每天评价患者的康复情况,并预测患者预后状况,在叮嘱患者卧床休息同时,指导其进行康复锻炼,早期由护理人员协助开展被动锻炼,逐渐过渡至主动锻炼,包括梳头、穿衣服、洗脸、开关柜子、擦脸、拧毛巾等。
两组均持续护理至患者出院。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以下指标:①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即入院至出院的时间间隔。 ②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肾衰竭等。 ③护理满意度:参照牛洪艳的护理满意度量表制作护理满意度评价表, 评价内容包括护患沟通、病房环境管理、健康教育、护理技术4维度、26 条目,每条目1~5 分,总分26~130 分。 非常满意:104~130 分;一般满意:78~103 分;不满意:<78 分,统计评价情况, 并计算满意度。 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38×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
研究组住院时间(18.76±4.07)d 短于参照组(23.78±5.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s),d]
组别住院时间参照组(n=38)研究组(n=38)t 值P 值23.78±5.14 18.76±4.07 4.720<0.00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26%, 低于参照组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4.74%, 高于参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脑出血是较为凶险的脑血管病变, 急救效率及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5]。 在临床急救中,配合有效护理干预方案更能够提升急救质量,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有必要不断探索、优化脑出血的护理方案。 该次通过对比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探究理想的护理模式。
目前, 临床当中多对脑出血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以医嘱为中心开展护理干预,具有一定作用效果。但是,常规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缺乏主动性,护理效率相对较低[6]。 而且,常规护理是基于患者当前病情状况采取的护理措施,缺乏预见性思维,不能预防不良因素影响,也无法避免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的就医体验较差[7]。 该研究中,参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后,总住院时间较长,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6.32%,护理满意度仅为73.68%,充分表明有必要优化常规护理模式。
预见性护理,强调提前预知护理风险,针对性制订干预方法,以预防护理风险,避免不良事件或并发症的发生[8]。 脑出血作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变,病情复杂多变,存在诸多护理风险,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影响康复效果[9]。 基于预见性思维,对患者病情状况进行全面评估,针对性采取预见性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生命体征监测、并发症预防、功能锻炼等干预措施,可以减少康复阻力,提升抢救效率及康复效果,并能够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0]。 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预见性护理的优势在于具有超前护理理念, 可以提前预见脑出血的恶变风险、各种并发症风险、影响康复效果的因素,护理干预不仅关注优化患者当前生理、心理状况,更注重消除可能影响康复、治疗的不良因素,保证未来康复质量[11-12]。 该研究中,对研究组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后, 患者的住院时间均缩短, 并发症发生率降低(5.26%),护理满意度提升(94.74%),均优于参照组(P<0.05)。 充分证实,对脑出血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可以促进病情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让患者获得良好的就医体验,进而提升护理满意度。
王丹[13]曾对脑出血患者的预见性护理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在研究中对比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的影响效果,相关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总住院时间(17.2±4.4)d,短于对照组的(22.6±4.7)d;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 低于对照组的16.67%; 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该次研究结果与王丹的研究结果相近,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18.76±4.07)d,短于参照组的(23.78±5.14)d;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26%,低于参照组的26.32%;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74%, 高于参照组的73.68%(P<0.05)。表明该次研究结果可靠, 预见性护理模式在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当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应用前景广阔。
综上所述,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对脑出血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模式, 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风险,并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因此,预见性护理模式在脑出血临床护理当中具有可靠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