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肢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及护理要点

2021-12-03苏晓雪

中外医疗 2021年25期
关键词:四肢预防性下肢

苏晓雪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医院骨二科,内蒙古赤峰 024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一种并发症, 在临床较为常见,经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骨折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无任何抗凝防护措施的作用下分别为57%、85%[1]。 重物撞击、跌倒等是四肢骨折的主要诱发因素,由于术后患者静脉回流受阻,因此患肢创口极易有渗液、渗血出现,进而引发活动障碍,导致患者需要长期卧床静养等,从而极易引发肢体肿胀等症状,最终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2]。 四肢骨折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44%以上, 在骨科中具有极高的发生率[3]。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造成患者残疾,促进患者肺栓塞的发生,严重情况下还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4]。 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该研究分析2019 年11 月—2020 年11 月该院150 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四肢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及护理要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该院四肢骨折患者150 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法分为预防性护理组(n=75)、常规性护理组(n=75)。 预防性护理组患者中男40 例(53.3%),女35 例(46.7%);年龄26~86 岁,平均(56.7±9.2)岁;在骨折部位方面, 髋周32 例 (42.7%), 膝关节周围30 例(40.0%),股骨干四周13 例(17.3%);在致伤原因方面,交通伤45 例(60.0%),高空坠落伤18 例(24.0%),重物打击伤9 例(12.0%),其他3 例(4.0%);在合并症方面,高血压20 例(44.4%),糖尿病15 例(20.0%),冠心病14例(18.7%)。 常规性护理组患者中男39 例(86.7%),女36 例(48.0%);年龄26~86 岁,平均(56.8±9.4)岁;在骨折部位方面, 髋周31 例 (41.3%), 膝关节周围31 例(41.3%),股骨干四周13 例(17.3%);在致伤原因方面,交通伤44 例(58.7%),高空坠落伤17 例(37.8%),重物打击伤10 例(13.3%),其他4 例(5.3%);在合并症方面,高血压21 例(28.0%),糖尿病16 例(21.3%),冠心病12 例(16.0%)。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经CT 检查或X 线检查确诊为四肢骨折;有正常的智力水平;有正常的语言功能。 排除标准:有感染者;有血栓史者;合并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1.3.1 护理方法①常规性护理组: 遵医嘱给予患者个体化治疗,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指标,对患者感染、便秘、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进行有效预防,对患者进行指导,使其科学合理用药、饮食等。

②预防性护理组mm 健康教育。 向患者说明疾病相关知识,使其清晰了解自身病情,有效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 急性期护理:督促患者卧床1~2 周,将其下肢抬高25~30°,屈膝8~10°,为静脉血液回流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下肢肿胀的减轻。 为患者患肢保温,对患者下肢动脉搏动情况、皮肤温度及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术后锻炼: 将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疾病康复讲解给患者, 促进患者锻炼依从性的提升。 术后对患者进行鼓励,使其进行深呼吸训练,促进横膈运动的增加、胸腔压力的减少,为全身血液回流提供有利条件,并对患者进行指导,使其抬高患肢,主动训练,按摩下肢肌肉等。

1.3.2 调查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将性别、年龄、合并伤、致伤原因、术前抗凝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间、术后主被动锻炼等纳入调查因素。

1.4 观察指标

随访1 个月,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总分0~10 分,表示无痛至剧痛[5];比较消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危险因素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肢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有高血压、合并伤、术前未接受抗凝治疗、手术时间≥2 h、 术后未主被动锻炼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合并伤、术前接受抗凝治疗、手术时间<2 h、术后主被动锻炼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糖尿病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四肢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n(%)]

2.2 四肢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四肢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因素包括手术时间≥2 h [β=0.733,χ2=46.344,P=0.010,OR(95%CI)为2.082(1.103~4.855)]、术后未主被动锻炼 [β=1.673,χ2=34.523,P=0.002,OR(95%CI)为5.332(1.105~5.363)]。 见表2。

表2 四肢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2.3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预防性护理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7%(2/75)显著低于常规性护理组24.0%(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n(%)]

2.4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消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预防性护理组患者VAS 评分(1.6±0.5)分显著低于常规性护理组(4.0±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12,P<0.05);消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5.0±1.3)d、(15.5±3.2)周、(11.4±2.4)d 均显著短于常规性护理组(6.6±1.1)d、(19.4±3.3)周、(18.5±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37、7.348、14.775,P<0.05)。

3 讨论

骨科中四肢骨折是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 其主要诱发因素为交通伤、合并伤、摔伤等。 现阶段,手术治疗是临床通常采用的治疗方法, 虽能够获取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术后患者极易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凝血功能亢进、血流缓慢等[6]。 由于术前需要牵引制动四肢骨折,术后需要长期卧床静养,因此会减少患者的机体活动量, 加上术中对止血带进行应用, 对四肢进行牵拉,损伤静脉血管壁,同时术中麻醉松弛四肢肌肉,这些均会减缓血流,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7]。 相关医学研究表明,70 例四肢骨折患者术前均对抗凝剂进行常规应用,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 例,发生率为7.14%[8]。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四肢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后未主被动训练、 手术时间≥2 h。 该研究结果表明, 四肢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时间≥2 h、术后未主被动锻炼,和上述研究结果一致,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为正常人在卧床5 d 后会有红细胞聚集现象出现,具有较高的全血黏稠度、较为缓慢的血流速度,而四肢骨折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卧床静养,如果不进行早期锻炼,那么就会造成血流缓滞、肌肉萎缩,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术中应用麻醉药物的时间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而延长, 术中患者受到长时间创伤刺激,机体会有严重炎症反应发生,从而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出血发生率的提升[9]。

对于四肢骨折患者来说,特别是年龄60 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入院后应该对其患肢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对其患肢皮温、周径变化进行定期测量, 从而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10]。在促进四肢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减少措施中, 预防性护理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1]。 和应用单项预防措施相比,组合应用多种预防措施具有更好的效果[12]。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引发远期深静脉功能不全及致命性肺栓塞, 因此应该促进骨科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意识的提升[13]。在四肢骨折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 护理人员应该和医师有效配合,一方面给予患者及时系统的治疗,另一方面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14]。 相关医学研究表明,四肢骨折患者具有较高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3.3%,要想促进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减少,为骨折快速康复提供有利条件, 就应该明确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给予其个体化的预防性护理[15-16]。 该研究结果表明, 预防性护理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7%(2/75)显著低于常规性护理组24.0%(18/75)(P<0.05),VAS 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性护理组,消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性护理组,充分证实预防性护理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四肢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时间≥2 h、术后未主被动锻炼,预防性护理较常规性护理效果好,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四肢预防性下肢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四肢冰凉就是肾虚吗?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