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1-12-03王彬
王彬
鸡西市人民医院心内科,黑龙江鸡西 158100
冠心病为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一种, 在临床中极为常见,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该疾病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长,一旦患病,将会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1]。 目前临床在对此类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通常会实施介入手术治疗,但是患者在术后普遍容易出现血栓的情况, 诱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对预后效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2-3]。 为了进一步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促进患者术后机体的良好恢复,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目前临床多利用抗血小板凝聚类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包括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等, 不同药物在实施临床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治疗效果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4]。 其中氯吡格雷因对血小板凝聚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而得到医学研究者的重视,且据相关研究报告表明,在对患者实施冠心病介入治疗以后,施以氯吡格雷治疗,不但能够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同时还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5-6]。 针对于此,该文将对2018 年7 月—2019 年7月入院治疗的56 例患者展开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入院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随机选取56 例,利用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研究组以及参比组。 研究组28 例,女13 例,男15 例;年龄47~72 岁,平均(59.65±5.55)岁;病程4~18 年,平均(10.02±1.11)年。 参比组28例,女15 例,男13 例;年龄46~73 岁,平均(59.42±5.17)岁;病程3~17 年,平均(10.05±1.21)年。 对比两组基本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此次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纳入标准: ①经过临床诊断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②符合介入治疗的相关标准;③存在一条以上的狭窄,且狭窄率在75%以上;④发病时间在1 d 以内;⑤同意参与此次研究,并在知情同意书中亲自签字确认。
排除标准:①缺少良好依从性的患者;②同时患有严重的肝功能、肾功能及其他心功能疾病的患者;③正处于妊娠期女性;④患有精神障碍类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 均接受相同的冠心病介入手术治疗: 利用常规经股动脉穿刺的方式或运用常规经桡动脉穿刺的方式,行造影并对结果进行观察,从而充分了解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情况,若狭窄率>75%,则需对患病血管实施支架植入术治疗,完成手术治疗后,针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药物治疗。 其中参比组患者利用低分子量肝素钙(国药准字H20020470; 规格:0.6 mL×10支/盒)进行治疗,0.4 mg/次,2 次/d,给药方式为经皮注射。研究组患者利用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20123116;规格:75 mg×10 片)进行治疗。介入手术治疗前,患者利用口服的方式600 mg/d,1 次/d。 接受介入手术治疗以后,1 次/d,150 mg/次,经过连续4 d 的治疗后,将患者用药剂量进行调整,改为75 mg/次。 所有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6 个月,在经过6 个月的临床治疗后,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观察指标
①针对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变化展开对比研究,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4 项,分别为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
②对患者用药后不同时间节点血栓素B2的水平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检测时间节点主要由用药后6 h、用药后12 h 以及用药后1 d 组成。
③针对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出血、缺血、支架内再狭窄、血栓4 项。
④经过6 个月的治疗后, 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展开调查, 问卷满分为100分,若分值≥85 分,则说明患者十分满意,若分值<85分且≥60 分,则说明患者一般满意,若分值<60 分,则说明患者不满意。 判定十分满意率与一般满意率之和为治疗总满意度。
⑤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变化进行比较和分析, 该观察指标主要利用SF-36 生活评分量表获得,指标内容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 每项内容的最高评分为100 分,最低评分为0 分,分值结果与患者生活质量之间呈正相关,即:最终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最终分值越低,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对比
研究组与参比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纤维蛋白原(g/L)凝血酶原时间(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凝血酶时间(s)研究组(n=28)参比组(n=28)t 值P 值1.67±0.41 1.77±0.44 0.880 0.383 15.09±2.11 15.20±2.18 0.192 0.849 45.21±3.66 45.18±4.02 0.029 0.977 17.21±2.88 17.44±2.64 0.312 0.757
2.2 两组不同时间节点血栓素B2 的水平对比
研究组不同时间节点血栓素B2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节点血栓素B2 的水平对比[(±s),ng/L]
表2 两组不同时间节点血栓素B2 的水平对比[(±s),ng/L]
组别用药后6 h 用药后12 h用药后1 d研究组(n=28)参比组(n=28)t 值P 值82.25±13.54 93.69±12.85 3.243 0.002 64.51±11.36 76.58±12.05 3.857<0.001 45.48±8.74 66.84±8.49 9.276<0.001
2.3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在接受6 个月的治疗后, 共计出现1例血栓事件,占比为3.57%,1 例支架内再狭窄事件,占比为3.57%,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14%;参比组患者在接受6 个月的治疗后,共计出现3 例出血事件,占比为10.71%,3 例缺血事件, 占比为10.71%,4 例支架内再狭窄事件,占比为14.29%,3 例血栓事件,占比为10.71%,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6.43%,经过对比,研究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18,P<0.05)。
2.4 两组满意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中,十分满意例数为15 例,一般满意例数为12 例,不满意例数为1 例,占比分别为53.57%、42.86%、3.57%,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满意度为96.43%;而参比组患者中,十分满意例数为6 例,一般满意例数为12 例, 不满意例数为10 例, 占比分别为21.43%、42.86%、35.71%,参比组临床治疗总满意度为64.29%,研究组治疗总满意度明显较参比组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64,P<0.05)。
2.5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研究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 其生理功能评分结果为(62.54±4.51)分,社会功能评分结果为(61.49±3.64)分,情感职能评分结果为(62.48±3.84)分,精神健康评分结果为(62.33±2.64)分,参比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其对应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分别为(61.89±4.49)分、(62.21±3.63)分、(61.78±3.24)分、(62.49±2.5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0、0.741、0.737、0.231,P>0.05)。 治疗后,研究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评分结果分别为(91.89±2.40)分、(92.01±3.43)分、(91.72±3.62)分、(92.19±2.34)分,参比组患者对应指标分别为(81.09±3.49)分、(82.22±3.19)分、(81.71±2.40)分、(82.59±2.64)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492、11.059、12.195、14.340,P<0.05)。
3 讨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工作压力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导致冠心病在临床中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作为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系统疾病, 冠心病对患者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较大,轻者会导致心肌缺血等症状,重者还将导致休克、猝死等情况,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7-8]。 目前我国医疗技术水平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关于冠心病的临床诊治方式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 而介入治疗法是其中最为常见的治疗手段。 该方式在对患者实施临床诊疗工作时,会通过将支架置入血管闭塞或狭窄的位置,从而使患者患病部位血管能够得到有效支撑。 因而通过该方式,可以使已经狭窄或闭塞的病变血管再次开通,使血流量得到有效恢复[9-10]。 但是经过大量临床实践研究发现,患者经过此法治疗后,往往会有血栓的形成,进而导致血管再次病变,对其预后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11]。为了有效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在患者接受介入手术治疗后,应当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而该文也因此对低分子肝素及氯吡格雷的预防效果实施对比研究。
低分子肝素为抗凝治疗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药物,通过术后对患者实施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 能够通过与凝血酶Ⅲ相结合, 进而对内源性凝血连锁反应产生及时有效的阻断, 最终对血小板聚集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使组织型纤溶酶原以及血管内内源性氨基酸糖醛酸可以得到良好有效的释放, 最终促进患者机体中受损内皮细胞的恢复。 但是根据相关研究发现,患者在接受此药物治疗后,往往会出现多种心血管不良事件[12-13]。而氯吡格雷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中的一种, 当其进入到患者机体以后, 可以同血小板膜表面二磷酸腺苷受体有效结合,阻断纤维蛋白原同糖蛋白GPⅡb/Ⅲa 受体之间的结合,将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充分发挥,目前在临床中比较常用,该药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且在体外没有活性, 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若对其适当增加药物使用剂量, 不但能够促进其治疗效果的提升,同时对患者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小[14-16]。因此在该次研究结果中显示, 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参比组(P<0.05),通过对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进行对比, 显示研究组与参比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说明二者对患者产生的凝血作用基本相同。 同时,在该次研究结果中显示,研究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7.14%显著低于参比组46.43%(P<0.05), 这与相关学者在其研究报告中提出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4.76%明显低于对照组26.18%(P<0.05)的结果一致,说明与低分子肝素相比,运用氯吡格雷对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能够产生积极作用[17-18]。 另外,该次研究结果还显示出,对比不同时间节点血栓素B2的水平变化,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参比组(P<0.05),说明利用氯吡格雷的应用效果更加显著, 同时该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 说明通过运用该治疗方式能够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积极影响,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 在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对患者施以氯吡格雷治疗,能够对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 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未来的应用前景广阔,值得继续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