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和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对老年双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2021-12-03朱明雨
朱明雨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云南曲靖 655000
骨性关节炎属于临床常见且多发的一种慢性骨关节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该病多致使骨组织、 滑膜组织以及关节软骨等组织受到侵犯,进而造成关节畸形,痛感强烈。 其发病部位多为膝关节部位,症状较重者伴有剧烈痛感、行走困难等[1]。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则是骨科高发且多见的关节病症之一,发病机制受膝关节局部损伤、炎症或是慢性劳损影响,继而引起关节面软骨变性,软骨反应性骨损等,最终致使膝关节发生一些列症状及体征[2]。 临床治疗普遍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TKA)治疗,而针对双侧KOA 患者即可实行双侧TKA 手术。 该类手术可分同期和分期开展治疗,临床针对到底采取同期还是分期双侧TKA 手术治疗效果存在争论[3]。 基于此,该次研究随机选取2017 年6 月—2019 年2 月该院收治的60 例罹患老年双侧KOA 患者进行研究,就实行同期双侧TKA 手术和分期双侧TKA 手术的应用效果和并发症等重点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60 例罹患老年双侧KOA 患者进行研究, 等比分组。 30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61~86岁,平均(73.5±2.21)岁。 30 例观察组患者年龄63~88岁,平均(75.5±2.27)岁。 纳入标准:参与研究的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同意;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符合双侧KOA 的诊断[4]。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脏器病变、血液系统疾病者;存在手术禁忌证者;精神障碍、意识不清者;依从性差者。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病例予以同期双侧TKA 手术, 予以全身麻醉,并在术前30 min 实行抗生素静脉滴注,术中全过程采用电子止血带,将压力设置在250~350 mmHg。 患者采取平卧位姿势,常规消毒铺单后,取前正中位置作一个纵行切口,从内侧髌旁入路,充分暴露关节。 将病灶彻底切除,并对内外两侧副韧带以及后关节囊等部位松懈,以此保证软组织趋于平衡状态。随后处理股骨踝,将膝外翻角进行矫正,矫正角度为6°,同时处理胫骨平台,保证膝关节能够完全伸直,且稳定性好。接着依据患者自身情况采取适宜的关节假体,借助骨水泥进行固定操作。最后实行留置引流管后进行缝合,并加压包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治疗时需先对一侧进行消毒铺单,随后再实行TKA手术,术后再对另一侧进行消毒,止血带充气后再开展手术治疗[5]。
观察组病例予以分期双侧TKA 手术治疗, 措施同上,待患者伤口拆线或是基本痊愈后,卧床持续3 周休息再进行另侧手术。
1.3 观察指标
①测评总有效率, 以膝关节HSS 评分为疗效判定指标,即显效: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消失,HSS 总分超过85 分;有效:患者行走时有轻微痛感,HSS 总分低于84分,高于70 分;无效:患者膝关节存在痛感,无法行走、站立,HSS 总分不超过69 分。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②就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术中输血量和引流量等手术指标测评结果展开对比; ③对手术前后治疗的HSS 评分、 关节活动度和WOMAC 骨关节炎指数等关节指标展开对比;④就治疗期间出现的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热和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测评。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时长相较对照组更长,术后输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相较对照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s)
组别手术时间(min)术后输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住院时间(d)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133.34±12.97 151.64±14.79 5.095 0.001 652.62±92.28 436.69±104.38 8.489 0.001 653.83±136.54 450.36±152.22 5.450 0.001 19.64±4.22 28.84±2.19 10.599 0.001
2.3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HSS 评分、关节活动度和WOMAC 骨关节炎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评分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评分对比(±s)
组别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HSS 评分(分)治疗前治疗后关节活动度(°)治疗前治疗后42.78±8.13 40.95±7.68 0.896 0.374 87.56±9.24 85.27±8.25 1.013 0.315 84.68±8.67 85.68±7.84 0.469 0.641 122.98±5.53 123.74±5.42 0.538 0.593 WOMAC 骨关节炎指数治疗前治疗后53.24±5.62 54.58±5.16 0.962 0.340 22.05±4.32 22.67±4.82 0.525 0.602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双侧KOA 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 发病率较高,且多发于老年群体。发病因素复杂多样,主要同软骨基质合成、分解代谢紊乱、软骨下骨板损伤、关节内局限性炎症等因素有所关联[6]。 患者临床多表现为疼痛、肿胀及关节僵硬、畸形等症状,严重甚至对关节功能障碍有所影响,若不及时开展有效治疗,对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威胁[7]。
早期治疗多选用保守治疗,但整体效果并不明显。近年来,伴随我国医疗技术不断进步,手术治疗随之不断完善,开展同期双侧TKA 和分期双侧TKA 治疗应用较为广泛[8]。 而为有效缩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康复锻炼时间,减轻经济负担多选同期双侧TKA 治疗。但关于双侧TKA 到底实行同期还是分期仍争议不断, 有研究指出,分期治疗安全性较高,二者疗效均佳[9]。
应用同期双侧TKA 治疗时, 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存在明显优势;而分期双侧TKA 治疗中术后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存在显著优势[10]。 同期TKA 治疗主要是一次手术、一次住院,因而对于患者而言减少再次住院和手术的痛苦,更减轻经济负担;但若术者专业操作技术不过关或是不必要的步骤过多等,不仅浪费时间外,还会加重多个创面, 进一步加剧术中失血及术后出血的影响[11]。 而分期治疗虽延长整个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康复时间,且相应费用负担也所有加重,治疗疗效也与同期差别不大,但产生的并发症相对较少,患者受感染、发热、深静脉血栓等症状影响较少。 此外,同期手术治疗留下的创伤会促使凝血系统及造血系统有所紊乱, 而分期手术治疗的患者其造血系统在首次术后创伤早已恢复,继而出血量和输血量相对较少,在提升患者手术依从性的同时,提高安全性。
该次研究中治疗后HSS 评分对比结果, 即对照组治疗后为 (87.56±9.24) 分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为(85.27±8.25)分相近(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对比结果,即对照组(122.98±5.53)°,观察组(123.74±5.42)°(P>0.05);这与隋聪等[12]研究中的HSS 评分对比结果,即同期组(84.98±2.39)分与分期组(85.36±2.54)分相近(P>0.05); 以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即同期组(123.80±4.30)°与分期组(126.20±6.80)°相近(P>0.05)的研究成果相符,由此表明,此两种治疗方案均有较好疗效。 此外, 该研究结果还指出: 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0.00%相近(P>0.05)。 观察组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时长经观测结果相较对照组更长, 术后输血量和引流量测评数值相较对照组更少(P<0.05)。治疗前后两组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WOMAC 骨关节炎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但观察组与对照组关节功能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3.33% vs 40.00%)(P<0.05)。 这表明应用同期和分期TKA 治疗,同期治疗时间短,相对伤口暴露时间较短,理论上被感染的概率较小,但并发症发生率却高于分期治疗,纠其原因,主要在于同期手术创伤较大,术后预后差,低蛋白血症等因素将进一步加剧伤口延迟和被感染的风险; 而分期治疗虽整个治疗时间较长, 但输血量和引流量较少, 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少,对血管刺激少,继而发生其他并发症少[13]。
综上所述, 应用同期双侧TKA 治疗和分期双侧TKA 治疗经临床测评疗效均显著, 分期治疗的并发生发生更低,预后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