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思考

2021-12-03厦门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淑芳

亚太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厦门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熊淑芳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的演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近年来一直是争论的热点问题,主要有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以及双主体论几种争论。教师中心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是整个过程的设计者、策划者、引导者,在课堂上因专业知识与见识的差距,教师具有绝对的主权,故此教师天然的就是主体。学生中心论认为,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进行设计和开展,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倾向和兴趣,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出现在课堂上。双主体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的过程是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学的过程是学生占主体地位,因此教学是双主体活动。

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目前较为大家接受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二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的活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必须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方式方法,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拥有选择权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学习和钻研,但是学生对于要如何开展研究和选择哪种学习方式却不甚了解,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双向互动的过程,既要坚持教师主导地位,又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既不能把二者对立割裂开来,也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现实挑战

(一)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可见党中央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置于绝对重要的地位。但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的表现五花八门,如在课堂上做其他课程作业、“低头族”“身在曹营心在汉”等,更有甚者直接逃离课堂。为什么党中央和高校都如此强调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学生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不起兴趣?这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影响不无关系。教师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中有绝对话语权,这必然导致灌输式教学方法变成强制灌输的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完全失去了自主权,丧失了主动性,学生主体地位也得不到彰显。近年来,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少学校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如开展线上线下结合教学、线上慕课(MOOC)教学、对分课堂等,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部分高校意图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只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给教学和学习过程增加了额外的时间成本,并没有达到实际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固然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这需要学校各方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努力促成。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学校管理部门和其他服务部门也要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对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摸索出适合学校和学生的教学方法,而不只是流于形式。

(二)应试教育培养方式造成学生思维能力不强

在应试教育培养方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思维能力普遍不强,学校和家长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观察世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面对事物时分析论证能力的培养,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导致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存在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的情况。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主动性逐渐降低,课程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造成了知识学习的片面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存在缺陷。在不少民办院校,学生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学习,由于高考前大量的“题海战术”,学生只知道与高考知识点有关的内容,除高考之外的内容知之甚少,甚至连一些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如存在部分理科生全然不关注国家政策、时事政治、热点新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此,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围绕学生的特点,对课程教学进行设置,增加课堂讨论和引导,与学生产生共鸣,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三、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金钥匙”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着力提升教师主导性

1.增强教师政治性和学理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是思政课教师的第一素质。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真正实现真懂、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政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自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给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只有这样,思政课教师才能永葆政治性,在政治问题上保持正确的倾向。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要具备将深厚难懂的理论转化为教学语言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因此,思政课教师亟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理论水平,学习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原原本本学原著、读原理、悟原理,加深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关注学界前沿问题,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最重要的措施,是教师工作最重要的内容,教学是动态的过程,总会给我们提出各种挑战与问题,也总需要我们去正视这些挑战和问题。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已有的认知,要在认识思政理论课与时俱进的变化美的同时,不断学习,关注理论动态,关注时势所聚焦的问题等,把这些问题融入理论课教学之中。

2.提升教学把控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素养,还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除了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还必须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学习平台崛起,如学习通、中国慕课(MOOC)、雨课堂、腾讯课堂等,面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思政课教师趋于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眼球,比如在课堂上使用讨论法、对分课堂等多种开放式教法。这些更具开放式特点的课堂教学,优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会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在具有完整体系能够与学生辩论的教师教导下会更加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另外一部分在与思政教师的交流无果之下则会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逐渐疏远,并走向极端化的错误道路。因此,教师亟须提升课堂教学把控力,学习掌握与利用最新媒体技术,善于辨析媒体走向,抽丝剥茧批判错误言论成为思政教师必须具备的新技能。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格魅力,只有具备人格魅力才能吸引学生,学生才会从心底深处自觉崇拜与跟随,并且认同教师。教师以深厚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榜样,感染学生,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影响和感染远比说教的效果要强百倍。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这是作为教师的原则与底线。

首先,要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从源头上严格考查思政教师队伍。完善思政教师队伍准入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选拔、聘用的标准与程序,将思想政治倾向和师德师风纳入思政教师选拔、聘用的考核影响因素,对于不合格教师严格把控入口关。其次,要严格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健全考核机制。对思政教师队伍的考核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重点突出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对于考核中存在问题的教师要及时进行谈话,帮助和纠正,杜绝考核流于形式。再次,要丰富监督方式方法,建立多渠道监督体系。对教师师德师风的监督可以从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家长等多渠道获得,丰富反馈方式方法,如接收匿名邮件、信件,公布监督举报电话等。对于收到的反馈务必重视,开展调查,证实真伪,将各方真实的监督评价纳入教师考核影响因素。最后,严格惩处违规教师,健全退出机制。对于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反映的师德师风问题,认真核查,确实存在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要严格惩处,针对其影响恶劣程度和问题突出的教师要撤销其教师资格,清除出教师队伍,并不准许其从事教育行业。

(二)思政课教学要注重增强学生主体性

1.密切关注学情

教学的两端一端是教师,一端是学生,教师教学除了要备课,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学情、特点、学习偏好、习惯等。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学生,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处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00 后”已经陆续步入大学校园,他们学习能力普遍较强,能较快接受新鲜事物,但是不太关注国际与国家时事政治,政治意识较为淡薄,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学生,更多的是关注与自己利益联系密切的事物。“00 后”大学生既是信息化的受益者,也承担着信息化带来的弊端。在信息化时代,一方面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对于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因为学习的随时随地化和学习工具的多样化导致知识学习的碎片化,学生不能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针对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导致学生在很多问题的认识上浅显化。思政课除了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要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思政课的备课过程中,只有备学生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用学生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术语语言去讲解思政课的内容,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与成效性。只有全方面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备课,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2.提升学生主人翁意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变化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运动的次要因素,内因决定外因。提升思政课实效性内因的有效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努力学习,并改变其对思政课的片面看法;提升思政课实效性外因的有效方法则是要改变思政课教学方式。学生在思政课上忽视主体性的发挥,主要是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思政课的认识存在误解。要提高学生主体性需要内因结合外因,双管齐下解决问题的症结。思政课历来被冠以“洗脑课”的帽子,“00 后”大学生先入为主,没有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大学生的重要性,因而对这门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同时,“00 后”个性化要求高,具有较强的个人意识,教师在以往授课过程中采取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自己是被理解的、被关注的,而不是毫无感情地被灌输。教师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侧重培养学生发挥主体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人翁意识,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入手共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提升。

3.培育学生高阶思维

当代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严苛,看重的不再只是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对团队协作、自我管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高阶思维。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大学生存在不会提问题、不懂得如何提问题的现象,对于大学生活只是被动向前推进,而对于大学期间要怎样度过、培养哪些能力、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思考得较少,不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也不清楚在宝贵的大学时期要学习什么、要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因此,思政课在增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要积极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使其明确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积极作为。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