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立体培养体系的思考
2021-12-03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 昂
在“五育并举,融合教育”背景下,大学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决定与战略方针,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人文关怀、艺术修养为重点,全面深化德智体美劳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在高等教育中,部分院校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学生个性化发展、创新精神以及专业知识的转化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高校中构建素质教育立体培养体系就是将学生专业技能与素质教育相融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层次、全方位地改善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以新技能、新手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育人使命,为推进社会现代化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一、高等院校构建素质教育立体培养体系的基本要素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培养体系的研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综合提高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其艺术修养、人文关怀、创新精神的全面提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是当代高等院校的历史使命与不懈追求。为了有效构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立体培养体系,拓展素质教育新途径,高校必须明确素质教育立体培养体系的基本要素,依据其做好相关工作,切实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地。
(一)树立新的人才培育质量观
高等院校在发展进程中,除了要加强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以及教学资源建设之外,还要创新教育质量观念,由传统大众化质量观转变为多元化质量观,提升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学科教学能力,实现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立体化,全方位对学生素养进行积极培育。此外,对教师能力进行量化要注重其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是否充分结合现代科技、是否结合教学实践、是否体现现代化基本要求、是否渗透素质教育等,以此来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设计多维立体的培养方案
首先,必须改革教学管理与运行模式,即要在原本学分制学习模式基础上,融入弹性学分制,将主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一些专业辅助课程等,全面纳入课程设计框架。此外,教师也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充分解放学生的时间与空间,促进其个性化成长。其次,必须打破专业壁垒,让学生能依据自我喜好申请、考试从而转换专业,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从当前社会发展进程来看,对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上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其能选择自我喜欢的专业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充分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能让其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最后,要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先进教学理论,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双重提升的教学方法。此外,在一些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形成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同时,教师也要设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努力打造校园新观念、新思想的孕育基地。
(三)将创新意识贯彻全过程
创新是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核心素养,只有将创新意识贯穿整个素质教育立体培养体系之中,才能切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建立创新型人才立体培养体系,将创新氛围贯彻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长。其次,要完善创新评价机制,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反馈意识,使之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情况。最后,要将德育纳入体系建设之中,即要充分发挥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作用,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使之不仅能深化知识储备,更能增长智慧才干,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社会主义建设为重任。
二、建构素质教育立体培养体系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素质教育立体培养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院校与学生的积极努力,更需要社会给予热切的关注。因此,要促进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专业技能,使之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并在社会中取得良好发展。
(一)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
传统的高等教育重视的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主要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以主体思想为指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运用CAI授课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教材内容,并依据教材知识点进行专题讨论,以PBL课堂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探索精神。在课外的时候,也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实验课程的教学,要将生活问题纳入学生学习过程,并建立教育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切实培养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丰富教学条件,拓展教学内容
高等院校应完善现代化教学条件,让教师有条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外,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并为学生搭建良好平台,使之能较好地展开科学研究活动。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团体的作用,比如学生会、兴趣社等,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将其集聚在一起,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之中,使之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综合考查
高等院校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依据大学生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合理规划课程,解放其时间,拓展其专业知识边界,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之具有较强的专业功底。除了课堂学习与校内实践之外,还要广泛为学生创造社会实习的机会,不断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在考试测评上,应当注重知识与能力并重,不能仅以学生知识掌握为要点,还要对其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进行综合测评,可以采用书面答题的形式、答辩设计以及社会调查报告、实习报告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对其专业知识作出测评,更能对其专业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进行测评。
(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要体现创新教育要求,不仅要为学生营造平等、宽容、进取的课堂氛围,还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创新型人格的成长。首先,院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互动、师生互动以及校园建设等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让大学生能在其中获得精神意识的成长。比如在校园建筑上可以贴合现代科技感,在颜色选择上符合校园发展历史,等等。其次,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科技力量与传统文化,深化其文化意识,帮助其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最后,要对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度、发展意志、思维能力、个性品格等进行全方位的锻炼,全面提高综合素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在不同活动中获得相应能力的发展,是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立体培养体系的基础。
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立体培养体系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更是大学生成长的主观需求。高等院校要着力培养本领过硬、品德优良、信念执着、知识丰富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此过程中,要以弘扬创新精神为教育核心,也要在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增强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深化其艺术涵养与人文关怀,全面保证其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