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述评
2021-12-03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王海燕
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王海燕
教育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做了如下阐述:“这一理念立足于我国千百年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对应,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个体心理发展存在差异性与不平衡性。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能使学生通过更多途径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本文综合近十年有关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归纳当前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发现与结论。通过综述,使此方面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全面化,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密切关联性,以在实践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影响
学生通过听力感知音乐,使无尽的想象进入内心世界中,从而打开内心世界,启迪、净化心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音乐教育的手段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先进化,音乐教育的多样化与先进化使音乐的煽动性和共鸣性得到了更有效的发挥。面对这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在对音乐进行感受和理解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得到抒发和释放,也可以激发和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在想象和创造的过程中,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心态,最终构建崇高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二、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情感体验的影响
情感体验是指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人们通过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演绎而产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为人类提供了最自然本性的情感表达方式,对自由发展人类以知情意为内涵的人格精神产生巨大作用。音乐也是情绪的有效出口,可以利用恰当的音乐来表达、宣泄、调节情绪。在对中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的歌词、节奏、旋律等因素刺激着听者的感官,带动着学生的情绪,在正确的引导下,音乐可以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影响重大,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选择相应的音乐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学习,使学生在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情感表达与情绪调节。
三、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审美观的影响
音乐教育历来被认为是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途径之一,构成音乐的音符、旋律、节奏等要素,通过教育全面、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能加深其对音乐表象和内涵的理解,并通过给学生创设美的情境,带来美的感受,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康秋雅提出,通过音乐活动课堂的开展,能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感受律动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美、表现美并创造美,在正确的审美认识基础之上,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协调与统一发展。音乐教育在塑造学生情感、丰富其内心世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抗压能力的影响
压力(Stress)是个体在察觉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所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种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压力是个体生活及其成长过程中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必需的组成部分。在与不良压力抗衡的过程中,有学者认为,与其他艺术相比,音乐的呈现能够直接引发情绪,影响人们心境,提高耐挫能力。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经过挫折的磨炼,中小学生可以从音乐中获取所需,净化心灵,从心改变,更自如地应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压力。研究发现,音乐偏好是影响音乐减压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个体更喜爱的音乐减压效果更好。同时,对于音乐越熟悉,减压效果也更好。此外,个体心境、性别等因素也会影响音乐的减压能力。总之,中小学生也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而音乐教育的开展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压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五、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高尚情操的影响
音乐教育的作用不仅是扩展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在于促进其心理的健康成长。音乐教育有助于陶冶中小学生的情操,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在体会音乐情境的同时,产生心灵的深层次共鸣,陶冶情操,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初中阶段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使命不应局限在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还要健全学生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特别提出的是,杨晓辉针对留守儿童所做的研究中指出,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群体,他们努力进取的原动力是对祖国、家乡、亲人深深的爱,教师可在音乐课堂中激励、鼓舞他们,引导他们产生积极情感,更加地热爱生活。
纵观社会发展进程,音乐作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如今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音乐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促进社会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光荣使命。音乐教育不断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不仅实现了艺术社会化,而且整体上对促进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六、总结与展望
概览近十年关于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得出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大影响,其中突出表现在促进中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促进情感体验、培养审美观、提高抗压能力以及形成高尚品质等方面。首先,尽管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影响得到普遍认同,但影响机制是什么,这种影响该如何测量,又是如何表现的,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也并不详细,可以作为一个探究的方面;其次,此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思辨的层面,鲜有实证研究,这也是未来的突破口;最后,在实践中,如何将音乐教育的影响融入中小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一个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协作完成的系统工程。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融入音乐元素,在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不忘发挥其对心理健康的功能,两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音乐技能的提高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功能,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音乐教育功能的发挥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音乐课堂上,普遍存在参与感不强,学生对于音乐的体验较差导致不能释放心理感受的问题;其次,李智巧也提出,音乐教育存在缺乏专业人才以及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改革滞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