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影像诊断中多层螺旋CT 与钼靶摄影的应用对比研究
2021-12-03牛东梅
牛东梅
冠县中心医院放射科,山东冠县 252500
近几年,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的改变,乳腺癌患者人数整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所有癌症致死病例中乳腺癌排在第七位,是人类健康尤其是女性健康的重要威胁[1]。 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尽早确诊,尽早接受科学的治疗,是加强疾病控制、延长患者生命、获得理想预后的关键[2]。影像学检查是乳腺癌诊断的重要措施,如何科学运用当前的检测手段,提高乳腺癌诊断的检出率和准确率,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3]。该文即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择选该院2018 年4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120 例乳腺癌疑似患者,就多层螺旋CT 和钼靶摄影的应用价值, 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20 例乳腺癌疑似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 例,女性患者116 例;75 例左侧乳腺,45 例右侧乳腺;患者最小与最大年龄分别是28 岁和68 岁;30 岁(含)以下患者13 例,40 岁(含)以下患者24 例,50 岁(含)以下患者33 例,60 岁(含)以下患者35 例,70 岁以下患者15 例; 平均年龄(53.7±2.4)岁;病灶0.3~5.9 cm,其中病灶直径不足1.0 cm 的患者38 例, 病灶直径在1.0 cm 以上的患者82 例。
1.2 方法
采用常规摄乳腺轴位,斜位片,部分患者加摄侧位片,并接受1.6 倍的局部放大摄影。压力控制以患者感到轻压痛为标准,摄影参数控制由电脑自动控制,电压控制在27.0~31.0 kV, 电流控制在9.0~96.0 mAs,信息记录载体选择高分辨率呈像板,信息读取处理由X线曝光和FCR 系统的AC-3 完成。 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日期、透照位置、姓名、性别、影像编号、年龄等,由计算机统一输入,综合生成数字化影响,图像最终处理由FCR 的HI-654 计算机自动完成,包括边缘增强处理、对比度转换、黑白反转以及局部放大等。 经处理,获得与诊断要求相符合的图像,选用热敏胶片的方式,保存和记录。
所有患者都接受CT 平扫检查,部分患者接受增强扫描检查,扫描范围设定为腋窝至乳房下缘,初步确定病灶后,局部进行增强扫描或1.0 mm 薄层重建。对比剂用量控制在50.0 mL,使用注射器由静脉快速推注,注射完成后需在40~300 s 开展扫描。 患者体位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选择,一般选取俯卧位,如患者身体不允许可调整为仰卧位。
2 结果
乳腺癌多层螺旋CT 检查和钼靶摄影结果表明,该组选取的120 例乳腺癌疑似患者中, 确诊病例73例, 其中73 例乳腺癌患者都表现为肿块型,58 例患者为不规则形,49 例患者边缘可见毛刺,4 例患者皮肤内陷,9 例患者皮肤改变,11 例患者周围侵犯,33例患者可见纵隔淋巴结、腋窝淋巴结和肺内转移。 增强后, 肿块可见明显强化,CT 值有不同程度升高,在19~82 HU。 并行重建,肿块附近结构为立体显示。 CT增强扫描病灶都出现强化表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34 例,没有成簇微小钙化表现。 钼靶检查结果显示,成簇微小钙化29 例,无腋窝淋巴结肿大表现。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少数男性也会发病。近几年,乳腺癌在国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据统计我国每年确诊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超30 万人。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乳腺癌发病率高于内地城市,同时乳腺癌患者年龄自20 岁开始逐步升高,45~50 岁是乳腺癌高发年龄[4]。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以及新型治疗策略的普及和应用, 乳腺癌患者的病死率有了明显下降,对于乳腺癌患者尤其早期乳腺癌患者,及早确诊患者病情,给予患者科学的治疗和护理是加强疾病控制,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5]。 临床上,影像学检查是乳腺癌诊断的重要措施,多层螺旋CT 和钼靶摄影是其中应用较为广泛、普遍的两类检查方法。多层螺旋CT在1997 年研制成功,又称多层CT,是一种更科学、性能更强的成像系统, 其配置有多排宽探测器结构,具有球管一次曝光功能,可以同时获得多个层面的图像数据[6]。 与单层螺旋CT 相比,多层螺旋CT 的扫描速度更快,图像分辨率也更高,其检查结果是乳腺癌诊断的重要凭证。 乳腺钼靶X 线检查是目前乳腺疾病诊断最简便、可靠的检查手段,具有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重复性好、分辨率高等特征,且检查不受患者体型、年龄限制,对于医生触摸不到的乳腺肿块可以较好地做出诊断, 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7]。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导管或末梢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 乳腺癌发生后,可导致乳腺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和生理学变化,而这些异常的变化就是影像学检查诊断乳腺癌的各类征象的基础。
从直接征象的角度,常见以下几类:①圆形肿块表现。 可见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缘较为锐利、光滑,肿块密度较为均匀,整体紧实、致密。 不会存在“包膜感”和“晕轮征”两种表征。 部分患者可见小部分边缘在导管趋向乳头方向,或者其他方向存在图形不规则的带状阴影,即“彗星尾”征[8]。 相关资料显示,X 线片上,不满足1.0 cm 标准,无钙化、边缘较为光滑整齐的结节,临床并没有异常发现,癌的可能性极小,低于2.0%,同时不满足1.0 cm 标准,存在钙化,边缘较为光滑整齐的结节,临床并没有异常发现,癌的可能性也较低,在7%以下;②分叶状肿块表现。 肿块外形不规则,整体表现为分叶状,边缘多见凹凸不平表现,部分病例可以观察到深浅不易的陷沟, 密度不均匀,部分区域较暗,部分区域则是“透亮区”;③毛刺状肿块表现。 这种表现普遍以肿瘤为中心,向四周不同方向会有若干个放射状的毛刺状密影, 毛刺梗粗尖细,毛刺的一般属性,如长短、粗细、多少等会有明显差异,因形状特殊也被成为“星形病变”[9]。另外,部分患者有透亮环肿块表征,具体来说就是肿块周边环绕一圈形态不具规律性且宽窄不一的透亮环。 在触诊阶段,这种透亮带的质地感受基本与肿瘤一致,X 线拍片结果显示,其呈透亮环状,密度相对较低。X 线检查结果表现的肿块大小,较临床触诊的肿块小,前者约有后者的1/2 左右。
从间接征象的角度,多数间接征象与直接征象共同存在,在X 线检查结果中也可以同时观察。 但临床数据显示, 接近1/4 的乳腺癌没有肿块直接征象,仅有间接征象显示,以乳腺癌早期较为多见,此时应就双侧乳腺片进行仔细地对比观察。间接征象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2 项同时出现,或者多项重复出现。
间接征象的表现多样,乳头回缩、恶性钙化、韧带牛角征、厚皮征、非对成性局限性密度增高影、非对称性静脉影增粗增多、非对成性导管增粗影、乳后间隙闭塞以及淋巴管塔尖征等均属于间接征象[10]。
乳腺癌接受CT 检查,以不规则形肿块为主要表现,多数乳腺癌患者可见“毛刺征”,腋窝淋巴结肿大结果与手术清扫结果相一致。 该组研究确诊的73 例乳腺癌患者中, 有2 例患者未能经CT 确诊,CT 诊断准确率为97.26%, 钼靶摄影结果显示成簇微小钙化29 例,这是乳腺癌诊断的重要凭证,而CT 检查结果并未显示。 钼靶摄影结果中有5 例患者未能确诊,钼靶摄影的诊断准确率为93.15%。 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主要是: 乳腺癌肿瘤的形态相对特殊,X 线检查结果相对缺少特征性表现,因此给诊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阻碍。如乳腺癌诊断结果表现为局限性片状密度增高影,没有直接肿块表现,就很难确诊为乳腺癌。从多层螺旋CT 和钼靶摄影的临床诊断应用来看,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联合应用则可以进一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该组研究中,有1 例患者多层螺旋CT 检测结果,显示患者腋窝处可见多个大小在1.0 cm 的淋巴结,淋巴结存在分叶,由这一CT检查结果无法对患者进行确诊。结合该患者的钼靶摄影结果,观察到病变区存在成簇样微小钙化,故而做出乳腺癌诊断。 经病理诊断结果验证,这一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证明联合应用多层螺旋CT 和钼靶摄影可提高乳腺癌诊断准确性,尤其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该组研究中,120 例乳腺癌疑似患者,确诊73 例乳腺癌患者,73 例乳腺癌患者都表现为肿块型,其中58 例患者为不规则形,49 例患者边缘可见毛刺,4 例患者皮肤内陷,9 例患者皮肤改变,11 例患者周围侵犯,33 例患者可见纵隔淋巴结、腋窝淋巴结和肺内转移。 增强后,肿块可见明显强化,CT 值有不同程度升高,在19~82 HU 区间。 并行重建,肿块附近结构为立体显示。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 和钼靶摄影都是乳腺癌影像诊断的重要措施, 但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单一的检查很难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对此应合理联合使用多层螺旋CT 和钼靶摄影,为乳腺癌诊断提供科学的凭证,尤其是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