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盲人医疗按摩专业课程设置及其职业规划意义
2021-12-03白洁净李海燕李烁华
白洁净,李海燕,李烁华,王 玉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山西 太原 030000)
1 引言
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对视障家庭给予了全面的政策扶持和保障。交通及信息化发展迅速,盲人生活更加便利。国家教育不断完善,盲人学生获得知识途径增多,盲人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公平,包容性更强,而新时代的盲人具有更加独立自信、积极融入社会、更快地接受新事物、紧跟时代步伐的特点。盲人的社会地位、自我认可度、社会参与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视障人士参与到医疗按摩中。因此盲人教育应适应时代特色,契合学生特点。
当代盲人从事的职业范围可涉及音乐、主持、广播电台专业、心理咨询、写作、翻译、按摩等。相对于“音乐”等专业需要一定天赋,按摩技术对于盲人学生而言门槛较低,能够被绝大部分、不同能力层次的盲人所掌握。推拿按摩的专业特点决定了盲人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精进手法,获得技术的提高,且其职业具有可持续性。按摩专业对盲人群体就业有着独特的意义。
目前我国盲人按摩教育均基于祖国传统按摩医学。祖国传统按摩医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源流、完整的发展体系[1]和广阔的群众基础。其重视触诊,手法繁多,根据手感及压痛点诊断疾病[2],对技巧性要求高,在治疗上最突出的特点是辨证施治。盲人具有触觉灵敏、手法细腻、按摩时状态专注的优势,可通过长期的锻炼获得被患者认可的舒适手法。
2 课程教学体系对盲人医疗按摩职业规划的意义
2.1 课程设置对盲人医疗按摩职业规划的意义
盲人医疗按摩的职业发展规划贯穿于整个课程设置中,其人才培养方向与短期培训按摩人员截然不同,中职盲人按摩专业向着医疗按摩倾斜,而并非单纯的保健放松。盲人医疗按摩的课程设置层层递进,对盲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有明确、清晰的培养目标,其目的是培养技术扎实、理论实用的可持续发展的医疗按摩实用型人才。
第一学年的课程设置构建了医疗按摩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结构框架。课程排序上,首先开设《中医基础理论》《实用人体学》等课程,在入校懵懂期便将《中医基础理论》等中医最纯粹的内容,灌输填塞学生的脑袋,使其仔细咀嚼。学生的学习不带有速成心理,更有利于职业长久发展。相反,若一入学就接受内、伤、妇、儿等各科按摩教育,或者经过短期推拿按摩培训,学生很容易接受到快餐式教学、打包式教学,养成走捷径的习惯,就不愿意再沉下心来夯实基础,扎实练习手法。在后期职业中也会犯“速成”“省力”等错误,影响职业发展的持续性。《按摩学基础》课程要求踏踏实实地练习每一个按摩手法,打牢手法基础。对于盲人医疗按摩而言,熟练稳重的手法、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是盲生踏入工作岗位后的重要工作技能和工作形象。本课程在职业启蒙方面渗透了稳打稳扎的职业印象。《经络腧穴学》与《刺法灸法学》课程是针灸体系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经络走行和穴感的体验,以及刺灸课程中针灸治疗效应的认识,奠定了未来职业中必不可少的经穴基础,打开了疾病诊疗的新思路。很多盲生经过针灸课程的学习,对医学治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盲生在就业中选择医疗行业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也打破了盲人的职业局限,部分盲人就业后,在盲人医疗按摩基础上开展一系列政策范围内的针灸治疗操作。
第二学年课程开设了内、伤、妇、儿等临床专科按摩。这些课程设置的实践比例较高,以期在实践中完成疾病的整个诊疗过程。临床各科的按摩知识体系可直接运用于临床按摩中,是盲生今后从事医疗按摩的重要知识储备。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盲生获得了良好的专业技能,为其职业方向提供了专业支持,增强了盲生择业时加入到医疗行业的信心和底气。部分盲生在学习临床各科按摩过程中,对某一课程发生浓厚兴趣,在择业时也会选择其作为专业方向。
2.2 课程教学对盲人医疗按摩职业规划的意义
鉴于中职盲生中既有毫无教育背景的学生,也有大学学历的学生,在盲人医疗按摩人才培养中,整体采取实用性、基础性教育。但课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兼顾各知识层次的学生。对一部分有文化基础,接受领悟能力强、对职业发展有较高要求的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化。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选择一些对知识掌握要求较低、对手法熟练性要求高的学科,作为其职业方向。在教学中也要对不同知识背景和知识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体现了在教学层面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指导性、教育性。当然,这种分层次教学在中职盲人教学中仍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除了教师在其中起一定的积极性作用外,也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3 教学方法对盲人医疗按摩职业规划的意义
在教学中增加基础理论性课程的实践操作,并与层次教学结合,可更好地兼顾各个知识层次的学生。比如《中医诊断学》,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医学模拟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提出不同难度、不同知识层次的实践要求,这种实践与层次性教学方式的结合,能够获得教学效果的即刻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有利于职业发展规划。
3 具体课程设置
结合专业特点,对中职盲人按摩专业课程设置的衔接性、意义、教学思考研究结果如下: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又包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历史,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包含《中医基础理论》等中医基础课程、《实用人体学》等西医基础课程、《按摩学基础》等按摩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包含《内科按摩学》《伤科按摩学》《妇科按摩学》《儿科推拿学》等临床课程。
3.1 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是中职院校根据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各校针对其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进行课程设置。比如体育课,本专业鉴于盲生在体育课中难以实现整体大移动、大幅度动作,采用传统“健身气功”等功法学习取代普通中职学生的运动形式。根据教学特点,部分学校将其更名为“体功课”。这种“练功”学习形式,也可达到传统文化、中医养生方面的教学意义。
3.2 第一学期专业课程
中国传统按摩是以整体观念、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为基础[3],强调辨证论治,与西方按摩分属于不同的学术体系,中职盲人按摩与之一脉相承。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学期为单位分述如下:
第一学期专业课程。第一学期专业课程安排为:中医基础理论、实用人体学、按摩学基础。(1)中医基础理论。①《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入门学科,阐释了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养生防病。《中医基础理论》对盲人医疗按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门课程的开设明确了盲人医疗按摩的基调是中国传统按摩,是对学生职业方向的引导。学生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学会了“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思维”,从而对职业对象——人和疾病——有了整体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引领学生向中医辨证思维转变。《中医基础理论》是将学生引入中医殿堂的基础课程,也是按摩专业的奠基课程。②教学思考:《中医基础理论》的课程讲授内容应与高等教育中偏重理论性阐释有所区别,应更多地运用中医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尽量减少枯燥的理论推理,与生活紧密联系,增加其趣味性,使课程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
(2)实用人体学。①《实用人体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为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其他专业课奠定基础,是学生接触医学科学最早而又重要的启蒙学科[4]。《实用人体学》教材由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整合而成,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包含运动系统的肌肉、骨骼等组织,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人体脏器,所涉及内容多为《按摩学基础》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常用的解剖学知识。下册主要包含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及部分组织学、生理学知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组织学、生理学基础知识的缺乏,有利于更系统、更全面地阐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调节规律。所选取的组织学及生理学知识浅显易懂,适合学生入门学习。在教材编排中,在各解剖结构中穿插相关的组织、生理学内容,使解剖学内容更丰满,更容易理解和掌握。②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包含了众多形态学知识,因此,《实用人体学》也是中基的奠基内容[5]。没有对《实用人体学》的学习,就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很多的术语名词无法理解。因此两门课程同时开设,能够更直观地解释中医现象和中医理论。另外,《实用人体学》所学内容为实体可触可见,可平衡学生在《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产生的部分不真实感,打破部分学生认为中医学是玄学的误解,拉近学生现代思维与中医思维的关系。③与《按摩学基础》的关系:按摩要求施术者对人体的内脏、肌肉、骨骼、关节、神经等结构有充分认识,按摩治疗必须建立在《实用人体学》基础上,是施术时选择按摩部位和方式的依据之一。同时,在《按摩学基础》操作学习过程中,也能够促进对《实用人体学》的认知。④与《经络腧穴学》的关系:《实用人体学》也是《经络腧穴学》的基础。腧穴的定位,依赖人体解剖的骨性标志、肌性标志、骨节长短等。针灸治疗必须以准确的认识人体结构和重要脏器的体表投影为前提[6]。《实用人体学》课程的牢固性影响后期的经穴学习,尤其是盲生,如果前期《实用人体学》掌握不扎实,在后期《经络腧穴学》的学习中将困难重重。⑤《实用人体学》也为今后学习内、伤、妇、儿按摩学及《刺法灸法学》等课程作铺垫。⑥素质和思政教育意义:《实用人体学》也是一门美学教育课程。突破视觉限制,依靠解剖的触觉来鉴赏人体美[7],对于盲生而言更加难能可贵。张氏[8]认为,《实用人体学》课程的学习,同时可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体现了《实用人体学》的思政教学意义。⑦教学思考:《实用人体学》课程教学中应适当增加与按摩相关解剖知识,以及结合临床对运动解剖学等知识进行补充[9]。以此来加强按摩学和《实用人体学》之间的学科联系,提高两者教学效果。
另外,《实用人体学》课程需要记忆内容多,知识难度高,部分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是对于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及格率也比较低[10],对于中职盲生而言更为吃力,因此课程分两个学期学习。在第二学期的《经络腧穴学》等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实用人体学》的重要性,并对其查漏补缺。课程之间能够比对、结合学习,互相促进。
(3)按摩学基础。①《按摩学基础》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包含按摩基础理论、按摩基础手法以及按摩练功三个方面。《按摩学基础》教材精简了手法的临床应用,将其融汇到内、伤、妇、儿等各科按摩中,不过早地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疾病治疗上,为内、伤、妇、儿等各科按摩打好知识和手法的基础。②教学思考:《按摩学基础》安排在第一学期,一是在入学初期让学生立刻接触按摩手法,尽快适应职业方向;二是奠定好必备的按摩理论基础、功法和按摩手法技能;三是将《中医基础理论》《实用人体学》的理论性课程与按摩实践性课程融会贯通;四是学生在第一学期要面对比较生疏、需要大量记忆的中基、解剖知识,若再开设其他专业课程,负担较重。因此重视功法及手法实践训练的按摩学基础课程,在其中起着劳逸结合的调剂作用。
在教学授课中,应准确把握教材,重视稳打稳扎的按摩手法练习。建议在课程中对按摩基础理论进行简要讲授之后,直接开设手法课,将基础理论穿插于实践操作中,使学生尽早接触按摩手法,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第一学期的三门医学学科相得益彰,重视课程基础性,契合中职盲生的知识储备,在第一学期为学生构建起学习框架,把握在校期间的总体学习状态和方向。
3.3 第二学期专业课程
第二学期专业课程安排为: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实用人体学、按摩学基础、美容按摩学。
(1)中医诊断学:①《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学科[11]。②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关系:如果《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理现象的认识,那么《中医诊断学》是对人体病理变化机制的认识[12],两者均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中医诊断学》的精髓是“望闻问切”和“辨证”。《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因此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收集人体病理表现,通过分析作出正确的诊断。没有《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观念,就没有《中医诊断学》。而没有《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中的生理病理学基础,就没有《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中医基础理论》的“证”是《中医诊断学》“辨证”的基础。同时,《中医基础理论》中对“证”的独特的中医描述,是《中医诊断学》中认识疾病的基础。因此《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有前后衔接的内在体系性的联系。③与内、伤、妇、儿等临床按摩课程的关系:中国传统按摩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中医诊断、中医辨证。因此,《中医诊断学》是各临床按摩课程建立和完善临床按摩辨病、辨证思维的关键课程。
(2)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经络学”与“腧穴学”的合称,阐述了经络与腧穴的基本理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经脉循行、主治概要、腧穴定位及主治,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经络腧穴学》既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腧穴推拿按摩要求对经络循行和腧穴定位准确运用。发挥盲生触觉灵敏的优势,运用“审、切、循、按、扪”的方式进行经络诊查。按摩中的经络疏通、穴位点按是传统按摩特色,在内科、妇科、儿科等临床按摩中,都有经穴辨证和经穴按摩治疗,尤其是《儿科推拿学》,更是汲取了《经络腧穴学》的精髓。《经络腧穴学》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实用人体学》等课程关系见前述。
(3)实用人体学。见前述。
(4)按摩学基础。见前述。
(5)美容按摩学。《美容按摩学》课程内容包括美容基本概念、生理常识、常用美容化妆品常识等。旨在让学生掌握皮肤护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各种皮肤问题的科学保养方式,给顾客提供相应的美容服务和指导。《美容按摩学》是一门按摩实用课程,可拓宽学生未来就业范围,也能拓宽学生知识广度,是按摩专业拓展课程。
3.4 第三学期专业课程
第三学期专业课程安排为:西医学基础、内科按摩学、伤科按摩学、儿科推拿学、刺法灸法学。
(1)西医学基础。①《西医学基础》是运用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疗的一门学科。结合按摩专业特点,根据与医疗按摩联系的密切性及医疗按摩的实用性增减内容,将《诊断学基础》与《西医内科学》进行糅合,内容涵盖“诊断学”和“内科常见疾病”,强调临床技能训练和诊疗思维,重点阐释与医疗按摩联系密切的诊断方式及病种,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为临床各科按摩打下基础。②与推拿按摩学各科关系:在按摩诊疗中,《西医学基础》是医疗按摩人员医学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单一的中医诊断方法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医疗的需求[13],西医学基础的很多检查方法、诊断病名早已被医患双方所接受[14]。按摩治疗师在坚持传统医疗按摩的基础上,必须具备西医的基本诊治方法,在临床各科按摩工作中给出合理的西医诊治意见。③与触诊诊断学关系:本课程注重应用性,经反复实践才能加强理解并掌握。因此,课程设置中,后期开设《触诊诊断学》,以此巩固《西医学基础》的学习成果,扎实西医基本功。④教学思考:本课程分为两个学期讲授。由于“诊断学”中需要记忆和操作的内容琐碎繁多,中职学生基础较差,一学期时间无法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而“内科常见疾病”的内容在教材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因此可将教学时间的分配向“诊断学”适当倾斜。
盲人医疗按摩过程中较少涉及到药物及手术、器械治疗等。因此,应抓住盲人医疗按摩的专业需求,重点讲授“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部分,以达到判断医疗按摩的适应证范围,给出按摩诊疗方案,做到医疗初辨;对医疗按摩范畴外的非适应症,具备一定的临床分诊能力;对医疗按摩的禁忌证做出准确判断的学习目的。
中职盲生基础薄弱,本课程的教育目标不要求全面、深度,只要求必须、够用和实用。教学中,教学速度应适当放缓,我们可以借鉴“成氏”[16]的西医诊断课程教学思路:在强调“必须、够用”的前提下,重点突出,知识结构合理,所学习知识,应该是临床按摩工作中立马就能面对的问题,或者临床中最常用知识。
(2)内科按摩学。《内科按摩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按摩治疗的一门学科。建立在基础课程之上,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实用人体学》《西医学基础》《按摩学基础》等课程的整合。它是从理论走向实践,将理论与手法结合,全面构建学生临床诊疗体系的一门课程,是临床按摩体系的核心课程。是伤科、儿科、妇科等临床按摩学科的基础,影响到学生入职后的实际临床工作能力。
(3)伤科按摩学。《伤科按摩学》是研究防治皮肉、筋骨、气血、经络、脏腑损伤疾患,以按摩为主要治疗手段,以骨伤科疾病为主要治疗方向的一门学科。是中国传统按摩的优势学科。《伤科按摩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实用人体学》《西医学基础》等知识及熟练的按摩手法基础上学习,需要中医、西医及按摩等大量的前期基础学科积累。伤科按摩要求手法更加精湛,学习伤科基础和伤科治疗手法练习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因此本课程安排第三、第四两个学期进行。
(4)儿科推拿学。①《儿科推拿学》是以中医儿科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地阐述了儿科基本理论,运用推拿手法防治小儿常见疾病的一门推拿临床学科,对于步入儿科推拿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②与其他先期课程的关系:《儿科推拿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为基础,《经络腧穴学》是其重要知识结构,《按摩学基础》提供手法基础,《内科按摩学》的辨证论治思维作指导。可见,儿科推拿是融合了儿科、经络腧穴、推拿等的多学科课程。③儿科推拿学对盲生的意义:儿科推拿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可,深受家长和儿童的欢迎,市场需求量大。儿科推拿的从业人员也不断增多,但实际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推拿专业或儿科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儿科推拿意愿不高,儿科推拿医疗人员相对不足。且在课程设置方面,各高校《儿科推拿学》课程被认为是推拿的从属学科,很少单独开设甚至不开设,部分推拿专业仅在《推拿学》课程中分配一小部分“儿科推拿”教学学时[15]。
中职盲生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西医基础、按摩实践等前期课程。且《儿科推拿学》课程也对小儿的生理、病理、辨证论治等进行教授,使得盲生对小儿疾病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在诊治方面更有优势,且按摩手法细腻,相较社会短期培训上岗的从业人员,从事儿科按摩有其专业优势。对于盲生自身,也能准确把握儿科推拿市场需求,精准就业,获得一份“体面”工作。因此,儿科推拿课程对盲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刺法灸法学。①《刺法灸法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针灸技术的作用原理、临床应用及操作技能,并能在实践中灵活选用针刺、艾灸、拔罐、头针、耳穴等针灸治疗方法。②与经络腧穴学的关系:《刺法灸法学》是针灸学体系的实训课程,是《经络腧穴学》的延续。针刺练习中,通过针刺获得针感来认识“循经走窜”和“穴感”,使学生对经络和腧穴有更深刻的理解感悟。③与推拿按摩的关系:《刺法灸法学》针刺训练中的揣穴和得气感应,能够加深对推拿经络时获得的经穴反应、压痛、结节等经穴的病理表现的认识,指导推拿时的经络诊查和经穴治疗。《按摩学基础》要求学生进行“练气、守神”[16]的功法练习。《刺法灸法学》的能力培养中,同样体现了对功法的要求,韩氏[17]认为《刺法灸法学》应当首先培养的能力包括“治神养气”和“触觉感知”,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两门课程的前后贯通性。④与临床各科关系:本课程不仅仅停留于针刺技术,还包含了众多基于经穴的治疗技术。中职盲生《刺法灸法学》的教学应注重针刺技能训练,尤其是艾灸、拔罐、刮痧、头针、耳穴等,是盲人在将来职业中的实用性技术,为临床各科治疗提供技术支持。⑤教学思考:由于中职盲校未开设《针灸治疗学》,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一些针灸治疗内容,结合实例进行临床模拟治疗操作,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职业兴趣,构建经穴诊疗思维,又有利于针灸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提高临床应用能力。目前《刺法灸法学》还没有中职盲生适用教材,希望后续有相关版本的研究。笔者认为,中职教材应去除部分过于深奥的理论性知识,增加一些技能操作,以及加入一些实用的“针灸治疗学”内容。
3.5 第四学期专业课程
第四学期专业课程安排为:触诊诊断学、伤科按摩学、妇科按摩学、足部按摩学。
(1)触诊诊断学。①《触诊诊断学》是从人体解剖层次、结构触诊入手,结合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症状与体征,进而形成明晰的诊疗思路。本课程充分发挥盲人特有的触觉敏感优势,将诊断治疗的技术要点融会到手的触诊过程之中[18],科学地指导盲人的触诊诊断,拓展了盲人医疗按摩临床诊断的途径,是适合盲生按摩诊断的课程[19],也是盲人医疗按摩教学中按摩诊断的有力探索。②与实用人体学关系:《触诊诊断学》使盲生对触诊所及的人体组织认识更加深刻,对《实用人体学》中解剖结构和层次有了更熟练的掌握,完善了与诊断及按摩相关的局部解剖。③与西医学基础关系:《触诊诊断学》与《西医学基础》的相辅相成,也是对《西医学基础》的补充。《西医学基础》的“临床常见疾病”部分偏向于理论,而本课程则尽量以实操为主,避免过多的理论阐释。本课程完善了西医学课程由基础课程到临床课程、再到临床实用的转换,提高了盲人医疗按摩的诊断水平。④教学思考:《触诊诊断学》是诊断学的一个特殊分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盲生对触诊诊断有了系统认识,并充分利用自己的触觉敏感优势,来获取更多的医疗信息,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触诊技巧及更多触诊思路,对疾病的诊疗及盲生职业发展都大有裨益。
本课程的教学仍在不断探索中,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专业特色,发挥主观能动性,恰当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长期教学中不断完善课程,以便更加适应中职盲人按摩专业。
(2)伤科按摩学。见前述。
(3)妇科按摩学。《妇科按摩学》是以中医妇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医基础理论体系、西医基础理论体系、内科按摩学等学科为基础,是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按摩学基础》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其系统阐述了妇科基本理论,论述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并运用按摩手法来治疗和预防妇科疾病,对于步入妇科按摩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4)足部按摩学。足部按摩是指施用一定的手法,对人体膝关节以下部位及足反射区进行保健按摩[20]。目前足部按摩行业的就业人员平均文化水平较低,足部按摩行业从业人员大多由培训机构培养,这部分从业人员医疗保健专业知识欠缺,盲生由于其视力限制,部分学生在就业时选择易上手、好操作的“足部按摩”职业,在课程上设置“足部按摩”作为中职盲生的实用课程。足部医疗按摩的服务对象是伤、内、妇、儿等科疾病患者[21],具有一定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医疗保健专业知识,能够使操作者在与顾客的交流中更专业。且经过学校系统教育的学生,更注重职业素养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在就业中有一定的竞争力。
4 结语
以上为中职盲生在校两学年的课程设置。中职盲生在校学习的两年中,第一学年为基础课程,需要打好中西医基础及按摩专业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实用人体学》《按摩学基础》《经络腧穴学》等基础课程均安排在本学年。第二学年的课程是将理论知识、手法基础与临床疾病联系起来,建立内、伤、妇、儿等各临床按摩学科体系,上升为临床诊治实践。盲生将来按摩专业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学年临床课的功底打得如何。
现有课程的设置时间顺序上,中、西医基础学科均安排在第一学年,临床综合学科安排在第二学年,保证了学科衔接性。《妇科按摩学》《儿科推拿学》是临床必修课程,也是平行课程,教学时间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均可选择。《足部按摩学》《美容按摩学》等课程,对学生基础要求不高,可根据各校专业特色酌情选学,也可酌情安排在任意学期,或者作选修课程教学。
课程中没有设立生理、病理、中药、方剂、外科学等课程。作为以推拿按摩为专业的中职盲生而言,在校系统学习时间短,按摩专业课程占用很多的时间,课时中还包括教育部门要求的占1/3课时的公共课程,要想将中医和西医系统的重要课程全部学完不太现实。尤其是中药方剂、生理病理学等,即使是中医药高等院校也需要两个学期分别开设,且每个学期都作为主课,学生需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和记忆,本专业多数学生有毕业后直接就业要求,主要精力放在按摩课程上,而且盲生到达工作岗位后,使用中药、西药和方剂等的机会不大,因此这些课程暂不作教学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