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舞蹈编导的综合素质构成
2021-12-03王誉晓
王誉晓
一、舞蹈编导应具备的“基本功”
(一)观察、理解与模仿
观察生活是舞蹈创作的起点,舞蹈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点,取决于舞蹈编导在内容构思中的“新意”和创意。舞蹈编导利用自身的观察能力去发现生活中的人和事。放宽眼界并深刻地挖掘,才能从现象看到本质,为当下的舞蹈创作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编导的眼睛应该广泛地深入每个生活领域,辩证地、历史地把握生活,认识社会,这便是编导自身对生活的积累。通过“编导的眼睛”观察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理解能力是在广泛地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舞蹈编导必须有对生活的深刻认知,并有目标的创作,这就需要理解生活,理解我们的社会,理解艺术本身的功用。舞蹈创作,要舞之以“理”,动之以“法”。这个理、这个法正是生活本质规律在舞蹈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是艺术创作的“生活依据”。舞蹈不是通过动作的堆砌来呈现,应具备合理性、逻辑性并有规律地去表现内容。
模仿本身就是学习。生活动作提炼到舞蹈语言这一过程,就需编导从模仿开始。其中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人、事以及矛盾冲突。表达人物感情的表情神态等。模仿的重要作用在于将内在的感情体验、文学式体验转化为舞蹈的动作式体验,它使舞蹈编导从生活情境的内模仿转化成为动作形象的外模仿,所以说,编导要明确模仿在舞蹈创作的准备阶段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并直接关系到舞蹈编导构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
(二)创作构思与实践编排的能力
舞蹈的构思贯穿于“选材”“结构”“编舞”三个过程当中。首先,“选材”是编导把对丰富的生活现象的体验和感受,经过选择、加工、提炼为作品的题材。题材必须具备“可舞性”,因为“动”是舞蹈的生命,是舞蹈中人物与情节发展的动机。在选择主题的过程中,既要确立内涵的界定,还要避免琐碎叙事故事的纠缠和矛盾。其次,舞段长度的安排、内容的布局、舞蹈风格的意境、道具服装和音乐的选择、灯光效果等方面,并对作品的布局进行策划,这些都是在“结构”阶段所要完成的,使舞蹈在进入编舞阶段之前就已形成整体框架。编舞技法的积累和基本功能力的支撑是运用在“编舞”阶段,其实就是运用舞蹈语言的能力。包括:即兴编舞、环境编舞、音乐编舞、命题编舞等。需要注意的是,舞蹈动作不是华丽技巧的堆砌,而是讲求“合适”地运用到舞蹈作品当中,这就需要能准确表达主体思想和情绪意境的动作。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一部作品在舞台上的最终呈现,需要音乐和舞台艺术各个部门的协调和综合,往往编导的综合协调和组织能力能够使这些部门有效结合。同时必须对舞台工作的各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布景、灯光、服装、道具、音效等,在最后阶段,综合舞台的各种因素进行排练,最终将一部舞蹈作品在舞台上完整呈现。
二、舞蹈编导的文化知识结构
(一)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
在各类艺术的创作领域,都需有专业的基础理论,这些科学总结和经验归纳都来自于前辈艺术家们的辛苦作为。学生在经过学习了一定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再从更高阶段去开启创作的道路。北京舞蹈学院在20世纪50年代曾举办过两届编导培训课,并创立了一个创作团队,促进了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北京舞蹈学院编导专业自设立以来,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培养了数百名本科和大专毕业生。学生在毕业后创作大量舞蹈作品,传承了艺术发展事业。
首先,准确认识舞蹈艺术与舞蹈创作的概念,其次,有效学习科学的创作方法和编舞技法,这两方面从舞蹈编舞教材和教学方法中体现。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训练,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并科学指导学生,使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步提升,直至独立艺术创作。
(二)综合文化素养的积淀
舞蹈不是独立存在的艺术门类,它与其他多种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部舞蹈作品中,还蕴含着舞台艺术、音乐艺术、文学与美学等。要想这众多的元素表现在舞蹈作品当中,舞蹈编导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对其他相关领域有所涉猎。认识社会,观察、思考、分析、研究社会生活以及人类思想、感情和行为少不了文学和历史作为基础。艺术创作者对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与反思,才足够以艺术作为反映人类生活,创作出更加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例如,《孔乙己》这部独舞作品,具有舞蹈与文学相融合的特点,舞蹈编导在编创这部作品时,就需要对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做细致分析,分析人物所处的时代、人物性格以及人物情感等,没有这些,就不会出现《孔乙己》这样优秀的舞蹈作品。
舞蹈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编舞者自身的音乐意识和对音乐的理解会直接影响舞蹈作品,所以编舞者既要有乐感,还要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比如音乐的种类、风格、调性,以及各种乐器的演奏和表演特点等。
三、舞蹈编导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
舞蹈创作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它是同人的创造性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编导需具备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这几种品质,才能够完成舞蹈创作这一复杂的思维过程,目的是要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
创造性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在没有从已有的描述、模型和形象中获得参照、启发和建议的情况下,独立地创造一个新的形象,其想象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想象。如果说,想象活动没有参与其中,就无法进行舞蹈创作。对于舞蹈创作的特殊性、编导者个人审美追求个性化特点的分析,创造性想象是舞蹈编导有主体意识介入的一种想象活动,同时,这取决于编导者个人心理素质的品位。
然而这几个特点是互相关联的,可能新颖独特,但也可能肤浅。然而创造性思维的最好结果是以上几个特点的整体表现。
(二)“破坏”与“重建”的能力
舞蹈创作的过程,说到底就是“破坏”与“重建”的过程。“破坏”与“重建”既是一种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又是专业操作能力,这种综合性的能力,贯穿于“选材”“结构”“语言外化”及舞台合成等几个创作步骤的全过程。这种能力还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生活素材上,“破坏”其原素材、原经验的逻辑顺序和逻辑关系,“重建”是与舞蹈艺术表现特征相适应的逻辑顺序和关系,是发挥舞蹈艺术形式审美特征的内容基础。第二,表现在舞蹈动作素材中,即生活动作素材转化为舞蹈语言。三是破除刻板印象,重建新的审美体验。
(三)整体把握与审美判断能力
检验编导综合能力及审美判断能力,就看编导对一部作品的整体如何把握。整体把握,包括多方面内容,如作品基调的把握(正剧?悲剧?喜剧?),作品语言风格的把握(传统的?现代的?宫廷的?民间的?),对内容结构和形式结构、时间长度和空间强度等的把握。同时又是编导的抽象思维、想象能力、情感体验和操纵能力的结合和交织,是编导心理素质和专业素养的综合技能展现。这种整体把握也是一种审美判断能力,原因就在于舞蹈艺术是内容与形式不可剥离的整体,并应提倡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四、结语
当今时代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发展过程,舞蹈艺术在这种条件下不断突破和创新。舞蹈编导作为舞蹈作品的主导者,创作出高级的舞蹈作品的前提就是塑造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基本的专业“基本功”,再培养文学素养,跨学科跨领域学习,形成自己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段。通过舞蹈作品传递思想文化和思想情感,记录生活,呈现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舞蹈艺术的创作质量;才能创作出符合新时代特点的优秀作品;才能使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版图描绘得淋漓尽致。舞蹈编导要做到勤于学习,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力,通过一双“慧眼”把生活中的人或事在舞蹈中体现,传达到每个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