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阳虚不寐探讨
——基于“卫气不得入于阴”
2021-12-03林贵英吕小亮叶慧婷
林贵英,吕小亮,彭 程,叶慧婷,何 凯
(1.湖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208;2.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3.暨南大学附属江门中医院 脑病科,广东 江门 529000)
失眠是临床常见症状,在传统医学中又被称为“不寐”“不得卧”“不得眠”等,一般是指睡眠的时间和深度不足,多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1]。失眠常常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诱发或加重其他疾病。历代多数医家认为,不寐的基本病机是阳盛而阴衰,营卫不和,使阴阳失交,阳不入阴,故难以进入睡眠[2]。治疗不寐多在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基础上加以镇潜阳气为主。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如熬夜、过食生冷、夏季贪凉、冬季衣着偏少等原因,使人体阳气大损,越来越多的失眠患者表现出白天精神萎靡、昏昏欲睡,晚间则难以入睡、烦躁难安。正如《伤寒论》少阴病的提纲中所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现代也有不少医家提出从阳虚论治不寐,认为五脏阳虚也是失眠的重要病机[3]。临床上发现,心肾阳虚,兼外感寒邪,使卫气入阴不利是阳虚不寐的一个重要因素。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少阴病的主方,出自《伤寒论》301条中:“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4]该方主治少阴心肾阳衰,而兼外感寒邪的疾病,具有温补少阴、助阳解表之功效。现基于“卫气不得入于阴”理论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阳虚型不寐的中医机理,为阳虚型不寐提供新的诊疗思路,为相关药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卫气与失眠的关系
1.1 卫气运行,昼夜寤寐
中医阴阳睡眠学说认为,寤寐,即规律的睡眠觉醒周期,与卫气的昼夜运行有关。如《灵枢·营卫生会》云:“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而卫气周而复始规律运行于人体,正如《灵枢·卫气行》所述:“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灵枢·口问》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这是说卫气白天行于 阳,则机体处于觉醒的状态;黑夜行于阴,则机体进入睡眠模式。卫气行于阳则行于体表手足三阳经脉;卫气行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即卫气从阳运行入阴,首先要从足少阴经入于肾,而后至心、肺、肝、脾,最后还于肾[5]。卫气有规律地昼运行于阳,夜运行于阴,使人体的睡眠-觉醒周期与自然界的昼夜节律保持一致。在正常状态下,夜间卫气运行于阴,阴阳相交,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则可入睡。
1.2 卫气虚衰,入阴不利
“卫气不得入于阴”是《内经》对不寐基本病机的概括。《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揭示不寐是卫气运行失常,不能正常入阴,夜间经常停滞于阳分的结果[6]。《诸病源候论》曰:“……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类证治裁·不寐》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寝,阴气自动而之静则寤,不寐,病在阳不交阴也。”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是正常睡眠的前提。一般认为,引起“卫气不得入于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为阳盛;二为阴虚;三为邪实阻滞阴阳交通之道。《类经》曰:“卫气者,阳气也,卫外而为固者也。阳气不固则卫气失常,而邪从卫入,易生疾病,故为百病母。”即卫气属阳,阳气虚弱会引起卫气的运行失常[7]。因此,人体阳气不足,卫阳虚衰,卫气无力入阴,会使阳无法入阴、神失于安守,故白天精神萎靡、昏昏欲睡,晚间则难以入睡、烦躁难安。
2 少阴心肾与卫气的关系
2.1 生理上——心肾阳旺,卫阳充足
历代多数医家认为,阳虚不寐病症的病理变化主要与心、脾、肾三脏息息相关[8]。心在五行为火,为阳中之阳,乃君主之官,主神明与血脉。心阳虚衰,机体失于温煦鼓动,心神失养,则精神萎顿,神识恍惚。人体阴阳之本根于肾,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枢纽。肾阳是人体阳气之根本,任何脏腑经络之阳气,均有赖于肾阳的补充、激发和兴奋,方能发挥正常的温煦功能。人常谓之“水火相济”,是指心火要下济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即肾阴常须上奉于心,助心阴来制约心火,使心火不亢。如《慎斋遗书·阴阳脏腑》中云:“夫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心,则生心中之火。”即肾水内寄真阳,上升于心,生心中之火[9]。从八卦配属看,先天乾坤化生万物之后功成身退居于西北西南位,由坎卦居正北,离卦居正南,即南明离火。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表现为兴奋与抑制规律交替发生,在睡眠上则为睡眠-觉醒周期的正常交替。
2.2 病理上——心肾阳衰,卫阳不布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精则养神。”这是说人的精神有赖于阳气的温养,若阳气不足则会导致不寐等精神类疾病[10]。阳虚不寐的病理变化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阳气虚衰,虚阳浮越,卫阳入阴不利,阴阳二气不相交接的虚性兴奋表现;二是阴寒内盛,使阳气耗损,阳气虚衰表现[11]。若少阴心肾二经受邪,即离中虚,坎中满,火水未济之象,则心阳虚衰,无力鼓动血脉,故脉微细也;少阴受邪则阴盛,白天卫阳无力振奋阳气,使人精神萎靡,思维迟钝,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故但欲寐也,正如《灵枢》曰:“凡病人但欲寐者,邪客于阴故也。”肾阳也是卫阳之源,肾阳不振,卫阳失卫外之力,故易外感寒邪;卫气入阴需经跷脉及足少阴肾经,肾阳虚衰,卫阳不布,可使卫气入阴不利。因此,心肾阳虚、卫阳不布是“卫气不得入于阴”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基于“卫气不得入于阴”浅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失眠
3.1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不寐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见于《伤寒论》301条中:“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4]少阴脉沉,沉主里,表示少阴心肾阳气不足,本应为正虚之象,现反见发热,提示在少阴病的基础上兼外感太阳表寒,或太阳表寒未解而少阴里阳已虚[12]。因此,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主要病机是心肾阳衰,兼外感寒邪。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使“卫气不得入于阴”,导致不寐的原因有二,一为心肾阳衰,卫阳虚衰,使卫气无力入阴;二为兼有外感寒邪,因寒邪阻滞了阴阳之通道,两者均使卫气不能正常运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可引发不寐。
3.2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解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少力专,由麻黄、炮附子、细辛三味药组合而成。麻黄,味苦,性温,无毒,归肺与膀胱经,为发汗第一要药,又可平喘、利水,有很强的发散之功,使肌表之邪外解,或从汗解。《神农本草经》云:“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13]附子,味辛、甘,温、大热,专主回阳救逆,能温心、脾、肾三脏之阳,是温肾回阳之主药。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药性解》[14]中说:“附子为阳中之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息……辛甘大热,能补命门衰败之火,以生脾土,故仲景四逆汤用以回肾气。”细辛,味辛,性温,《神农本草经》中说:“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13]唐容川曰:“细辛散少阴之寒,能达水中之阳,故能逐水饮。”故细辛达水中之阳,附子助水中之阳,两者相须为用,共同温补心肾之阳。麻黄附子细辛汤中三味药皆辛热而走阳经气分[15],方中麻黄散太阳表寒,附子温肾助阳,而解少阴里寒,麻黄主入太阳经功在驱邪,附子主入少阴经功在扶正[16]。细辛性善走窜,既可助麻黄发散,又可鼓动肾阳,助附子温肾,发起肾气,使肾阳上达,充养卫阳。三药相须为用,温补少阴、助阳解表,为温阳解表剂的祖方[17]。
3.3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麻黄具有明显的中枢兴奋作用[18],可改善白天嗜睡、困倦、头晕等症状;附子可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兴奋下丘脑神经细胞[19];细辛具有镇静催眠作用[20]。麻黄附子细辛汤全方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镇痛、消炎等药理作用,提示麻黄附子细辛汤可能通过中枢神经调节机制治疗失眠。
3.4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失眠
心肾阳虚、卫阳不布是“卫气不得入于阴”的一个重要因素,治疗当以调整阴阳,通其阴阳之道,引卫入阴为基本原则。临床上失眠的表现形式多样,如入睡困难、易早醒、醒后难以再睡等,需详细问诊,认真辨别。而麻黄附子细辛汤主要用于治疗心肾阳衰,兼外感寒邪的阳虚型不寐。该类型不寐以白天精神不振、昏昏欲睡,晚上烦躁不安、入睡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畏寒怕冷、四末发凉、腰膝冷痛、心情抑郁、夜尿多等心肾阳虚之象。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温补少阴,助阳解表,既可振奋心肾之阳,卫阳充足,使白天精神振奋,晚上助卫气正常入阴;又可散除阻碍阴阳之道的在表之寒邪,使卫气运行恢复正常,卫气顺利入阴,阴阳相交,则可安静入睡。
4 医案一则
吴某,男,55岁,已婚,2019年5月9日首诊,因“入睡困难1月余”就诊,患者平时怕冷,关节冷痛。1月前曾有感冒病史,自服感冒灵颗粒、小柴胡颗粒后症状缓解,而后出现白天昏昏欲睡,晚上入睡困难,伴有头晕,精神不振,心情抑郁,食少,便溏。曾口服阿普唑仑、舍曲林等安眠药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甚至有加重倾向,遂寻求中医治疗。刻下见:白天昏昏欲睡,精神不佳,晚间入睡艰难,醒后难以入睡,多梦,常有头晕、昏沉感,情绪低落,腰以下冷痛,纳呆,便溏,夜尿2~3次/晚。舌淡胖,苔白,脉微细。西医诊断:非器质性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不寐。辨证:少阴寒化,脾肾阳虚证。治则:温阳化饮、助阳解表。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物组成:麻黄9 g,淡附片6 g,细辛6 g,肉桂9 g,干姜15 g,桂枝12 g,白术20 g,茯苓15 g,炙甘草20 g,5剂,日一剂,水煎服。复诊时,患者睡眠好转,夜尿次数减少,其余症状同前,舌淡苔白,脉沉细。效不更方,中药继前,加升麻9 g,花椒3 g,当归12 g,4剂。三诊时,诸症好转,白天精神振奋,晚上安静入睡,头晕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故去花椒,改麻黄附子细辛汤为麻黄附子甘草汤,余药同前,继服4剂。
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该患者素体阳虚,外感寒邪后,邪传少阴经,体内阳本不足,现外加阴寒过盛,白天阳气不足,故精神萎靡,昏昏欲睡,晚上卫气无力入阴,故入睡困难;肾阳为一身之阳,肾阳受损常累及脾阳,使脾阳虚衰,脾失健运,内生痰饮,故头晕,常有昏沉感,伴纳呆,便溏,舌淡胖;情绪低落,腰以下冷痛,夜尿多,脉沉细,均为肾阳虚之象。故考虑其病机为少阴寒化、脾肾阳虚证,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解表,加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肉桂、干姜、花椒等增强温补肾阳之功效,升麻升举阳气,使清阳上达头部,诸药合用,使心、脾、肾阳气重新振奋,使卫气运行恢复正常,阳入于阴,则可恢复正常睡眠-觉醒规律。
5 结语
正常的睡眠赖于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卫气不得入于阴”,阴阳不交是《内经》对不寐基本病机的概括,引起“卫气不得入于阴”的因素很多,需找出卫气不得入阴的具体原因,随证治之。大道至简,从整体观念出发,补虚泻实、调整阴阳,通其阴阳之道是不寐的基本治则。心肾阳虚、卫阳不布是卫气入阴不利的一个重要因素。治少阴阳虚不寐的基本治法总由振奋阳气为先,随证加减。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的经方之一,可用于治疗心肾阳虚,兼外感寒邪的阳虚不寐,临床常表现为白天昏昏欲睡,精神萎靡,晚上烦躁不安、入睡困难,伴畏寒怕冷、四肢发凉、脉沉细等肾阳虚表现。若心肾阳虚更甚,伴四肢厥逆、下利清谷,则需四逆汤回阳、驱寒、救逆;若患者素体阴虚,少阴热化,见心中烦躁不得眠,则用黄连阿胶汤。临床当“有时证用是方”,观其脉症,分清主次,随证加减,不可拘泥于条文,应抓住病机,辨证施治,灵活运用,驭繁至简,纲举目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