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梆子的艺术魅力分析

2021-12-03赵璞

艺术品鉴 2021年2期
关键词:慢板直隶板式

赵璞

一、河北梆子的起源及发展

(一)起源

河北梆子由山峡梆子蜕变而成,最早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山峡梆子进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经过历史的发展进行不断的改革、创造,逐渐被河北人民所接受,并根据当地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特点演变成了带有自身特色的新剧种,到了道光年间形成了河北梆子科班,这也是河北梆子诞生的重要标志。

(二)发展

清朝光绪年间时,河北梆子进入兴盛时期,几乎遍及全省各地,还曾传入东北三省、蒙古国以及俄罗斯,并与当时的京剧开始了竞争,同时吸取了京剧的一些特点。十九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河北梆子逐渐走向衰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梆子进入全面复苏阶段,经过许多年的发展,与许多艺术家的创作,河北梆子成为广大人民喜爱的全国性大剧种,直至2006年河北梆子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艺术流派

河北梆子从形成到兴起曾出现过三大流派,一支是直隶老派,一支是山峡派,这两支流派统称为京梆子。继两大艺术流派之后,又产生了一支直隶新派。

直隶老派生长于农村,有南派与北派之分,以上海为中心的河北梆子是南派,以北京、天津为中心流行于河北、山东及东北三省的是北派,两派比较起来南派较弱,北派较强,而南派是由北派衍生出来的。直隶老派文武兼备、唱做并重,基本都以直隶语言为基础,重视剧目的革新,但北派保留了一些山峡的韵味,在演唱方面比较平稳、舒展,而南派保留了山峡梆子的“二音”假声花腔,在念白中更加直隶化。两派虽有不同之处,但共同之处还是较多的。[1]

山峡派主要是由来自山峡的老艺人们改造而成的,这些艺人为了取得当地人民的喜爱,与直隶老派的艺人一起合作,在登台演唱之前,要经过短期的更腔改造。山峡派艺人在经过改造后与直隶派艺人还是有所不同,他们在念白方面带有更加浓郁的山峡韵味,演唱时也比较凄凉、悲壮,同时更偏向于特技方面。

直隶新派善于改革、推新,打破了山峡派的传统习俗,以女演员为中心,在唱腔上也比老派繁杂、有难度,具有激昂、高亢的特点,在唱念方面彻底北方化,并完全运用直隶语言,还创作出了许多新式的唱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河北梆子就是直隶新派的延续。

三大艺术流派都分别代表了河北梆子在历史长河中的不同发展时期,为河北梆子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扩大了河北梆子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使其成为中国梆子声腔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脉。

三、艺术特点

(一)行当角色及特点

河北梆子分为了生、旦、净、丑四行,在不同的行当中,都有其各自的艺术特点。

生行分为了胡子生、小生和武生。胡子生在生行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多表现正派的人物形象,念白时也讲究韵味,演唱时真声与假声相结合。胡子生又分为了文胡子生、脆胡子生和武胡子生三种,其中文胡子生又俗称“肉头生”,表演时讲究身板端正、目视正方,演唱时唱腔丰富多样,也非常注重唱功,很具代表性;脆胡子生在表演时比较干净、脆快,擅长运动许多动作来丰富人物形象。小生分为穷生、文小生及武小生等几种,穷生是小生行当中最难表演的角色,抱肩、弓膝,小步等都是穷生的表演特点,其唱腔高且直,多凄怨、哀号,擅长用夸张的表演方式来展现不同人物的各种情绪、状态,具有一定的喜剧色彩。武生分为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

旦行分为青衣、花旦、彩旦、老旦和武旦这五类。青衣又称“正旦”,表演时讲究沉稳、端庄,有“三不露”的表演要求:一是行不露足,二是举不露手,三是笑不露齿;青衣很注重唱功,在演出时大多穿黑色服饰,但在一些传统剧目中也穿白衫,表演者多为善良贤惠、命运悲惨的女性,擅长饰演悲剧,是女性角色具有代表性的行当。花旦分为闺门旦、耍笑旦、小旦等,表现的人物形象及类型丰富多样,但在表演上都重于唱,念京白,也是女性角色具有代表性的行当。

净行分为大花脸、二花脸、武花脸和零碎花脸四类。其中大花脸行又分黑头、白奸、红头和净生这四种,这四种都比较注重唱工,特别是净生,为河北梆子所特有。

丑行又称“三花脸”“小花脸”,分为了文丑和武丑两大类。其中文丑又分为袍带丑、腰包丑、神鬼丑、老丑等;武丑,又名“开口跳”。

(二)唱腔特点

河北梆子各个行当的唱腔丰富,在不同时期经历了许多变化。属于生行的小生与武生大多用老生唱腔,属于旦行的花旦与闺门旦等基本选用青衣唱腔,净行有自成体系的唱腔,分为二六、小慢板等,丑行也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体系,男女唱腔运用同宫同腔。[2]

河北梆子的唱腔属于典型的板腔体,激昂、高亢、慷慨都属于河北梆子声腔体系的特点,表演时善于表现人物的悲愤慷慨。板式就其功用来看可分为两大类:有多句正格唱词的板式属于主体板式,只有一句或连一句正格唱词都没有的属于附属板式。

主体板式在音乐旋律中起主导作用,附属板式在音乐旋律中起辅助作用,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河北梆子完整的音乐板式。其中主体板式分为二六板、慢板、流水板和尖板。二六板极为灵活,可塑性很强,可抒发人物的多种情感,分为两大类,即正调二六与反调二六。

慢板有大慢板与小慢板之分,大慢板是河北梆子唱腔中曲调最强、速度最快的唱腔板式,一般表达的是剧中人物低沉、抑郁、忧愁的情感,但是唱完后必须进入小慢板;小慢板则是用途很广的一种板式。

流水板分为整板流水与散板流水,主要表达人物的焦急、慌乱、愤怒的情感。附属板式根据速度特点又可分为中速和自由两类。

(三)演唱技巧

河北梆子讲究“先运气,后发声”“以气带声”,主要是丹田用气,同时吸气时小腹收缩,利用丹田的力量控制呼吸,使充足的气息冲击声带,声带震动后从而发声,这样可以使气息较为充实和平稳,之后再根据演出时的需求及时地对气息进行调整。发声方法包括共鸣音、真嗓、假嗓以及真假嗓的运用。在共鸣音当中根据发声位置不同可分为口音、喉音、胸音等,共鸣音的使用是依据声腔高音的区别来进行选取。真嗓是运用气息,使声带全部振动或使声带的全段边缘振动,从而发出低沉的声音。假嗓是将声带的一段吹开,从而发出较高、尖锐的声音。真假嗓又称混合声,其音色与音调介于真嗓与假嗓之间。[3]

在河北梆子的演唱过程中,吐字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分为宽落音、夯音及硬上功,河北梆子演员会根据特定的人物及场景,对唱腔的发声位置做出不同的改变,打造适合的发声方法,来确保吐字清晰,使观众清楚地听到演唱内容;同时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进而丰富表演,为观众带来精彩的演出。

(四)旋律特点

河北梆子的唱腔音乐是带有唱词的旋律,而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河北梆子的旋律特点主要表现在音高特点和节奏形式等方面。

河北梆子的旋律,整体上是七声性徵调式,以宫、徵为四五度的音程是河北梆子的旋律支点。支点音级常出现在旋律的重要位置上,起到框架作用,来构成旋律的核心音程;内部音级常出现在旋律的次要位置上,起到装饰作用。支点音级与内部音级构成了河北梆子旋律的基本音调。

河北梆子有三种节奏形式,分别是闪板节奏、顶板节奏和散板节奏。在戏曲音乐节奏中,板指强拍,眼指弱拍或次抢拍。河北梆子经常选用眼起板落的节奏形式来防止影响演出时演员唱词的清晰性。顶板节奏与散板节奏相对应,形成了只有强拍没有弱拍的节奏形式。河北梆子的散板节奏分为“散打散唱”和“紧打慢唱”这两种节奏形式。[4]

(五)音乐伴奏

河北梆子的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其中武场是由河北梆子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河北梆子早期的演出伴奏只用板胡、枣木梆子和笛子,俗称“三大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梆子不断发展,逐步进入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舞台表演也随之规范起来,音乐伴奏也由之前的“三大件“添加了许多新乐器,文场乐器有板胡、梆子、笛子、二胡、筝、阮、三弦、扬琴等,武场乐器有板鼓、板、大锣、铙钹、手锣、小钹、唢呐等。音乐伴奏的增多,丰富了演出形式,烘托了舞台气氛,使唱腔在多种乐器的组合下也更富有旋律感,观众在欣赏演出时也更加享受。

四、结语

河北梆子的发展,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及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河北梆子能够不断进步、逐步壮大,源于其自身的优秀。河北梆子是我国北方声腔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支脉,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剧种之一,带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如今在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中,希望河北梆子能够继续创新、不断完善,同时传承经典、弘扬文化,使更多的人感受到河北梆子的艺术魅力,相信河北梆子在更大的舞台上能够更好地释放魅力,继续辉煌。

猜你喜欢

慢板直隶板式
清代直隶铸钱史
李光地治理直隶水患始末
中国板式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
KD399:便装式窗帘固定架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基于田野调查的澧水船工号子研究
西皮慢板
直隶、山东交界地带的八卦教研究
“有板有眼”最初形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