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红色精神的初心使命特质:出场依据、演进机理及具象化旨归
2021-12-03李维军卢欣林
李维军,卢欣林
(1.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2.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1]。红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底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近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制度及精神等三种文化形态的总和,红色精神则是红色文化三种形态的核心和全局统领,是对红色文化深层结构的高度精神凝练,集中体现为物态文化和制度文化所承载的主体精神状态和风貌,彰显无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与使命的历史印记、原点追寻和本源之溯。
所谓“初心”,在语义学上乃出发时的目标、誓言或承诺。201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测队一位老党员的回信中,首次提到了“初心”,他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2]。自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历史舞台,高擎奋斗旗帜,埋下了其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火种。在近百载的艰苦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人所走过的革命、建设与改革足迹留下了凝心聚魂的红色精神,它们集中表现为坚定信念、依靠群众、不怕牺牲、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等初心与使命品质。时下,恰逢新一轮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在此情势下,凝练总结红色精神的初心与使命特质既是对标初心使命教育的实效之举,也是彰显中国道路优势的应有之措。
一、红色精神内蕴初心与使命特质的出场依据
站在什么人的立场上,为什么人、依靠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紧紧地和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红色精神的核心,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建设主张与改革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论社会矛盾和形势如何变化,百年红色精神中的初心与使命特质始终历久弥新,定力和底气饱经革命、建设与改革风霜的洗礼而更加沉稳。
(一)原点应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无产阶级使命观的赓续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3]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奋斗轨迹自始至终都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紧密相连、血肉相依。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因而,自红色精神凝结的行动开端即五四运动的开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为红色精神发展的整个脉络注入了立场基因,奠定了本原基调。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创作中,他们穷尽毕生心力,只为深入剖析挖掘如何实现人类解放,实现全人类的平等共同发展。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为遥远的东方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开启了中国近代革命的新视野,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率先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马克思主义大旗。自此开始,几代共产党人就始终秉持着“杀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箴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奔走呼号,在经历数次的失败与打击之后,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奋斗轨迹相伴随而创生了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为代表的革命精神,以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精神,以及以特区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为代表的改革开放精神。但无论精神形态如何之演进,其内容如何之丰富,最终的价值皈依和原则方向始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与使命的主题,始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升华与时代观照。
(二)党性必然: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
在最新修订公布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开头中,对党的“三个先锋队”性质作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4]。关于“三个先锋队”的明确界定虽是近几载之事,然却是对百余载卓越奋斗的当代凝练与总结,其性质的明确界定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与历史逻辑。
红色精神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等气质、品格的高精度综合概括与总结,镌刻了奋斗足迹的人民性、国家性与民族性。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始终以人民、国家、民族为初心底蕴和革命动机之始源、皈依,以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为目的,在艰难困苦的民族战争、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红色精神的各种形态,其中轴和主线始终是人民、国家和民族这些核心词汇与字眼。
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人民属性始终都是中国共产党各项事业能够取得成功的精神密码与符号标识。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始终保持初心与使命本色不改,近百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奋斗才有了现实意义。然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未来也只有继续紧紧依靠人民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获取持续性动力。换言之,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视域下,红色精神的初心与使命特质也必将继续指引着我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照亮中国共产党人阔步远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航路。
(三)国情实然: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之家国情怀的内生性演进
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就是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依据。自鸦片战争以来,在晚清政府软弱无能的统治下,近代中国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之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最终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国情实然状况下,无数的仁人志士开始苦思救国良方,但无论是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抑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都没能改变近代中国受压迫、受剥削的被动挨打局面,直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近代中国的革命开始有了先进的领导阶层和科学的革命方案,自此中国的革命面貌开始焕然一新。
1921年嘉兴南湖游船上创生了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与战斗力的组织实体——中国共产党。自此开始,中国共产党就自觉地担负起了如山般的责任,坚定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文明却又在近代多灾多难的古老民族建立了心手相依的密切联系,在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四年的解放战争中,虽然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但中国共产党人计为天下谋的初心与使命始终未改,坚定地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承诺与担当。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大踏步迈入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不断自省、自我革命,敢于刮骨疗毒式的肌体更新。在这个过程中,红色精神也完成了其价值接续与理论升华的时代诉求,助推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华丽转身,以中国速度创造了中国奇迹。
(四)理想本然:对象化意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旨归高地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红色精神肇基于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熟稳定于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涵濡深化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作为有着悠久灿烂文明历史的近代中国,随着鸦片战争之始,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洞开,中国人所引以为傲的“天朝上国”姿态被肆意蹂躏。在西方列强的残暴压迫下,国人开始觉醒,收起了心高气傲的“天朝姿态”。无数国人开始为寻求救国良方而进行苦苦探索,穷尽心力。在近半个世纪的摸索与实践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而中国共产党也承担起了其应有的职责和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这一近几代人共同的夙愿。
理想信念,源自坚守,成与磨炼[5]。红色精神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汇集千万人之心血浇筑而成的“精神长城”,在现实性上,红色精神并非是某一个民族和某一个具体个人的精神,而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无数仁人志士奋斗基因的集合体,他们的努力与牺牲铸就了红色精神,也在红色精神中描绘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的共和国底色。历史虽已走远,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却因时间的磨砺与考验而历久弥新,且增添了不同的时代基因。红色精神在今天依然被值得颂扬,正是因其始终不改的初心与使命底色,因其跨越世纪沟壑而底色仍在的时代担当。
二、红色精神之初心使命特质演进机理:近代中国的阶段性任务目标嬗进
红色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但初心和使命的内核要义是恒定不变的。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所铸就的红色精神旨归始终恒定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但在近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代语境下,红色精神中蕴含的初心与使命特质的具体践行路径则有终极性指向与阶段性追求之分,概括起来,就是通过民主革命救国救民,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利国利民,通过改革开放强国富民。三个阶段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同写就了红色精神的磅礴篇章。
(一)中华民族站起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涵养了初心使命之“源”
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一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6]这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和总任务的制定与实践,折射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1919年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幕,自此开始,中国共产党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随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辗转于南湖一条游船上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投入到中国近代革命浪潮之中,承担起了其应有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中国革命也自此焕然一新,五四精神与红船精神也成为中国共产党近百年革命、建设与改革精神的历史开端。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在新民主主义的伟大革命中,逐渐形成了以红船精神、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证明了红色精神的第一次嬗变与生成理路。在历史逻辑上,红色精神的称谓虽然有历史色彩的变化,但其蕴含的初心与使命从未因时间的演进而褪色。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不仅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而且孕育出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有其深邃而绵长的理论价值,是众多革命优秀品格的总体概括和代名词,其灵魂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其核心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其基石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而长征则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长征精神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绝境中依然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到西柏坡时期,党所面临的革命形势是即将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以建立新中国,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党的主要任务是由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转变,党所面临的全新课题是由革命党和局部执政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转变。西柏坡精神恰是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依靠群众、团结统一这些我党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
总体述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精神的演进磅礴大气,其内涵难以尽述,但可以确定无疑的是,无论对上述精神进行何种角度的释义与解答,其价值皈依始终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等这些优秀的初心与使命特质。一场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重新聚合了一个多民族国家实体,更熔铸了中国精神谱系中的红色精神,涵养了红色精神初心与使命特质之“源”。
(二)中华民族富起来:谋求国家发展、人民富足引导了初心使命之“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涵育了红色精神初心与使命特质之“源”,而追求中华民族富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引导了红色精神初心与使命特质之“流”。红色精神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中与具体时代背景相融合,不断升华演进,依旧发挥着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初心与使命,在此过程中,凝铸了更多的时代特质,聚焦了更多的时空思维。红色精神在此时期华丽转身,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源泉与精神支柱。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7]。换言之,红色精神初心与使命特质的演进发展是一个常态化过程,融入了变动不居的时代因子,但不变的是其始终和人民利益紧密相联,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紧密相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数十万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按照中央“屯垦戍边”的方针,就地转业,铸剑为犁,开赴荒无人烟的北大荒与新疆戈壁进行生产建设,数十万革命军人脱掉了身上的军装,在艰苦的生产建设中,他们始终牢记军人的初心,心中的“军装”从未脱下,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将北大荒的亘古荒原变成中国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商品粮种植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将飞沙走石的西北沙漠变成了戈壁滩上的一颗明珠。
经二十余年的反侵略与国内反压迫战争,中国大地满目疮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万事待举、百废待兴,人民生活水平极度低下,处于崩溃边缘,此时的中国亟须进行生产力建设,医治战争创伤,而正是在此种境况下,中国共产党承担起了其应有的历史使命,饱经风霜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开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经济建设运动,诞生了众多模范人物,凝结了生产建设精神风貌。他们之中既有张思德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个人精神模范,也有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两路”精神等集体精神典范。无论时代如何进步、岁月如何更迭,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奋斗群体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征程中所凝结的红色精神之初心使命情怀始终未曾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减、褪色一分。
(三)中华民族强起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观照初心与使命时代之“思”
惟士必有坚定之志,然后可与有为。红色精神不管其称谓和形态如何更迭,其本质内核始终都是人民底色,始终都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些优秀品格的核心凝练。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做出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之重要研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到“强起来”的全新征程,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虽然时代方位、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始终未曾改变,纵然经日月侵蚀,岁月洗礼,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依旧散发着时代意气与风范。
时间新故相推一往无前,奋斗接续发力永不止步。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8]。接力既是一种时代责任,也是一种历史态度,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勇担时代重任的决心与毅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言简意赅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习近平总书记以初心使命为出场逻辑,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9]。为此先后数次到红色革命圣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考察调研,追寻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之源,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本来、着眼未来的精神追求。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十七次提到“伟大长征精神”。红色精神作为我党我军在革命战争中和国家建设中凝结的坚定理想信念、优良革命传统和顽强战斗作风,其不是高悬空中的价值符号,而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源头。我们在新时代追忆其时代价值,就是为了增强中国人民的政治认同,坚守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初心使命,确保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中基因始终纯正,初心始终永葆,确保在薪火相传中铸牢初心,在根基永固中坚定初心,在优势永存中砥砺初心。
三、接续升华的价值具象化旨归:承担彰往察来的新时代责任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要跋山涉水。红色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薪火相传的根脉所在、灵魂所依和力量所系,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乐观进取、生死相依、机智果敢等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革命战争年代的生动誓言埋下了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根脉,融进了红色精神的演进始终,其初心使命特质的底蕴注解了时代之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其必将延续初心,升华使命,承担起彰往察来的新时代责任。
(一)标注中国底色:彰明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全面领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曾旗帜鲜明地强调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我们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发了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理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何等重要[10]。马克思主义是红色精神的水之源,中国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木之本,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心骨。
人生如屋,信念如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在社会环境深刻变革和全面改革深化的当代视域,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革命贡献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开始沉渣泛起,部分人忘了本、丢了魂、断了根,得了“软骨病”。不仅否定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领导作用和贡献力,而且还把共产主义看作是难以触摸的海市蜃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丧失信心,态度消极。深究其因,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在于这些人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松了,“压舱石”碎了。红色精神中初心与使命基质以无可置疑的事实证明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领航者作用,深入挖掘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就是拧紧人们信念的“总开关”,置稳“压舱石”。
质言之,纵观红色精神的百年演进历程,我们党所坚守的初心与肩负的使命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主观认定,而是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调查。变者境,不变者律;可变者形,不可变者心。近百载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既为帅也为将,时刻冲锋在前,敢于将自己置于时代潮头。红色精神也将延续其历史担当与时代使命,不断助力中华民族踏浪远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底蕴根基。
(二)提增文化自信: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航向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发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
面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助推了红色精神的创生,自此重构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使中国人民之生命存在有了新的追寻意义与现实依存,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也得益于此,正如伟大领袖毛泽东所言:“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1]。换言之,红色精神激浊扬清、正本清源,是中华文化的自信基因,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嬗进。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是发扬革命先辈们伟大精神的需要,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侵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红色精神的洗礼与浸润,能够牢筑广大人民的精神家园,唤起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力和凝聚力。
要而论之,红色精神与文化自信的提增有着不解之缘,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支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并使传统文化因民族危机与建设需要而勃发了新的生机,生成了新的时代价值和精神,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底色和本源。以红色精神作为文化自信的航向标示,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党史、国史及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深度体认与纵深了解,加深人们对党和人民奋斗历史的尊重,对红色精神的认同和景仰,导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提升国家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魂
红色精神不是某一个民族的精神,也不是由单一民族而简单创造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之精神高度凝结,是中国各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共同历史记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十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显著优势之一就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1]。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改革与发展进入深水期,潮头更急、浪头更涌,越是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情势下就更加要着力团结各族人民,促进各民族紧密相拥,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构筑起强有力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以红色精神的民族共有性促进各民族紧密相依,正是在于红色精神的求真务实之美,是美美与共之美,是五十六个民族“共美”的综合体现,是十四亿中国人民共同的历史、家国和政治记忆。在今天,它不仅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能使各民族之间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相互统一,凝心聚力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从而鼓舞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万众一心,披荆斩棘,破除西方敌对势力的诋毁,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始终坚定执着、砥砺前行,不断续写“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四)传承奋斗基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助力攻坚克垒
不忘其藏修游息之故地,其不忘初志从可知矣。红色精神,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奋斗精神、拼搏精神、戮力同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一路风景;是革故开新、家国同爱、艰苦创业等这些优秀品格的综合体。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固有观念束缚、体制机制藩篱、利益固化顽疾等一个个“硬骨头”摆在历史当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传承、颂扬奋斗精神已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时代问题。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艰苦卓绝的系统性工程,绝不是敲锣打鼓就能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实现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多次强调:“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12]。当前,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从2019年9月开始在全党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其主要目的便是为了坚定奋斗的初心,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这一思路像红线一样始终贯穿于党和国家工作的方方面面。
行程万里,始于起点。红色精神蕴含的初心与使命正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初心与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红色精神的初心与使命特质有助于坚定人民的奋斗底气,扫除人们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从而坚定奋斗信念,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挑战,虚怀若谷地吸收各种声音,继而照亮奋斗航道,鼓足风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守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啃下攻坚克难的“硬骨头”。
四、结语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根脉所在、力量所系和灵魂所依,既彪炳史册,又观照未来;既延续基因,又指引方向;既植根传统,又与时嬗进。回望历史,一部红色精神谱系的传承史,就是一部坚守初心与使命的奋斗史。从南湖红船到南昌打响第一枪,中国共产党破茧而出、敢于斗争,为的是推翻独裁统治;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道路初创,到红都延安的“陕北江南”,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为的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南海边“画圈”到神舟太空翱翔,中国共产党经济富国、科技强国,为的是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近百载栉风沐雨路,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富足抑或是贫瘠,中国共产党始终未改计天下利、为万民谋的初心使命,且深熔血脉。
庶几成就其学不忘其初之志,行程万里,始于起点。红色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奋进、扭转乾坤的历史画卷,见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神奇飞跃,照耀着中华民族戮力同心、拼搏奋进的新时代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征途中,初心与使命火种撒遍神州大地,革命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伟大革命足迹和建设改革征程所铸就的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兵团精神、大庆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等,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坚定理想信念和信仰,这就是“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