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2021-12-03侯杰冯日昇胡文洁林新春施阳刘振青李远哲

医药与保健 2021年9期
关键词:支气管镜黏液支原体

侯杰,冯日昇,胡文洁,林新春,施阳,刘振青,李远哲

(河南省儿童医院 普内二病区,河南 郑州 4500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随着疫情进入高峰阶段和病原学检测工作的开展,儿童感染报告病例正在逐渐增多,并出现新生儿感染病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合并甲流、乙流等其他病原体,肺炎支原体感染易不少见[1]。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和青少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的病原体,已被认为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第三位病原体,可出现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可引起肺外并发症,损害皮肤黏膜、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2-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非感染病房社区获得性肺炎6 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河南省儿童医院非感染病房呼吸科2020年1月收治的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4]患儿6 例,排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其中男3 例,女3 例;年龄1 岁4 个月~12 岁。

1.2 研究方法

对6 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 例患儿均以发热、咳嗽起病,呈稽留高热,体温为40.0~40.5℃,4 例以咳嗽起病,咳嗽剧烈,治疗过程中均出现发热,呈低中热。1 例患儿病程中出现面部、左膝部及右脚踝皮疹,伴瘙痒(皮肤科会诊排除药物过敏),后自行消退,同时伴左下肢疼痛(考虑非特异性肌痛及游走性关节痛)。5 例患儿查体患侧肺部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1 例患儿患侧肺部吸气末出现少量细小湿哕音。

2.2 影像学检查

本研究中6 例患儿入院查胸部CT 提示左右肺野大片状阴影1 例,左下肺野大片状阴影2 例,右中下肺野大片状阴影2 例,间质改变1 例(入院查胸部DR 片提示肺炎,肺内带感染),均有少至中量胸腔积液。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5~7 d,呼吸道临床症状未见好转,复查肺部CT 均较入院时进展。临床治愈出院后,随访1个月,全部病例呼吸道临床症状消失、肺部炎性反应吸收,3 例合并胸膜肥厚,1 例右肺上叶多发囊泡影。

2.3 实验室检查

病初6 例查支原体IgM 抗体和咽拭子PCRRNA 均为阳性,确诊为RMPP。入院时4 例白细胞正常,2 例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所有 患 者CRP 升 高(53.5~142.5 mg/L),ESR 增快(53~107 mm/h),PCT 升高(1.00~1.14 ng/mL),IL-6 升高(40.08~74.35 pg/mL)。6 例患儿查痰培养,其中2 例痰培养分别检出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6 例患儿查EB-DNA,其中1 例合并EB 病毒感染;6 例患儿查电解质,其中3 例低钾、低钠血症;6 例患儿查凝血功能+D2 聚体,其中2 例D2 聚体升高。6 例患儿中2 例进行细胞免疫功能检查显示CD4+细胞比例降低,CD8+细胞比例升高,CD4+/CD8+降低。6 例患儿中2 例心电图异常改变,表现为T 波低平。6 例患儿心肌酶CK-MB、肌钙蛋白T 均正常。

2.4 纤维支气管镜

本研究中2 例行支气管镜灌洗,1 例治疗早期支气管镜下可见淋巴滤泡样增生,黏液栓及塑型性支气管形成,提示RMPP,1 周后复查镜下可见黏膜苍白,皱褶增生,较多白色黏性分泌物,未见黏液栓及塑型性支气管形成;另外1 例早期支气管镜下可见黏膜苍白,内可见较多白色黏性分泌物。

2.5 治疗和转归

6 例入院后予阿奇霉素[10 mg/(kg·d)]静脉滴注,连用3~7 d 为一疗程,第一疗程结束后4 d 进行第2 疗程,间隔期予静脉点滴头孢他啶治疗;2 例患儿加用甲泼尼龙[2 mg/(kg·d)]静脉滴注。所有患者治疗时间为14~27 d,平均19 天。临床治愈出院后,随访1 个月,所有患者呼吸道临床症状消失。

3 讨论

RMPP 的发病原因主要与患儿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本身的发病机制,尤其与异常免疫应答、混合感染及发生误诊误治等有关。大多数RMPP 以发热、咳嗽起病,热型多表现为稽留热,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出现肺部大面积受累、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肺脓肿、气胸等,严重者可致闭塞性支气管炎、肺不张甚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RMPP 可累及多个肺外器官。但是部分患儿开始可以无呼吸道症状而以其他系统的症状起病。儿童新冠肺炎病例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吸急促。因此要警惕不典型RMPP 的临床特点,特别是在新冠肺炎期间,对于新冠肺炎的排除尤为重要。

本研究中6 例患儿入院查胸部CT 示肺野大片状阴影、间质改变,肺内带感染并胸腔积液。治疗5 d,呼吸道临床症状加重,部分病例伴随肺外并发症,复查肺部CT 均较入院时进展。COVID-19 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5]。但COVID-19 婴幼儿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普遍较好,很少出现进展。在治疗后3~5 d 复查CT 病灶即可出现吸收,主要表现为病灶减少、范围缩小、密度减低,少数患儿在病灶吸收的基础上出现新发病灶,但治疗9~12 d 后再次复查CT 病灶吸收[6]。RMPP 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婴幼儿新冠肺炎差,且进展迅速。

所观察患儿支原体IgM 抗体和咽拭子PCR-RNA 均为阳性,确诊为RMPP。入院时白细胞正常或升高,中性粒细胞为主,所有病例CRP 升高、ESR 增快、PCT 升高、IL-6 升高。而新冠肺炎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多数患者C 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本研究中2 例痰培养分别检出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其中1 例合并EB病毒感染,提示RMPP 更易出现混合感染,混合感染会使RMPP 发热时间延长、全身炎症反应加重,肺内外并发症发生率升高,增加患儿的住院时间[7]。

MP 主要通过其表由蛋白,尤其是Pl 蛋白,紧密黏附在宿主细胞,如呼吸道上皮细胞黏膜表面,进而破坏呼吸道黏膜表面的完整性、抑制纤毛运动,使气管、支气管壁形成水肿、溃疡,重症病例在病程早期即有黏液栓形成。经支气管镜的呼吸道灌洗介入治疗可直接清理黏液栓,减少管腔阻塞、减轻炎性反应、畅通呼吸道,经支气管镜取出支气管塑型及黏液栓是确定有效的方法。早期行支气管镜检查,观察呼吸道黏膜损害,同时予呼吸道灌洗治疗,可以促进肺不张恢复,改善RMPP 预后,缩短病程[8]。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脏病理改变可见支气管黏膜部分上皮脱落,腔内可见黏液及黏液栓形成[5],但未见塑型性支气管形成。

RMPP 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若有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联合应用相应的抗生素,必要时加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镜治疗[9]。多数RMPP 患儿预后良好,而重症及RMPP 患儿可遗留肺结构和或功能损害,需进行长期随访。新冠肺炎的治疗原则是对症治疗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器官功能支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首先根据流行病学区分新冠与RMPP,其次新冠与RMPP 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擦、支气管镜下改变、治疗与转归、预后均具有其特异性,尤其影像学检查、预后等。新冠病毒流行期间观察到婴幼儿有新冠病毒与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10],其临床特点尚无大样本研究,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猜你喜欢

支气管镜黏液支原体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小探头引导下经支气管镜活检对于肺外周病变诊断价值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藏羊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猪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防治
反复发烧、咳嗽,都是肺炎支原体惹的祸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Cif基因表达研究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
鸡败血支原体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