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
2021-12-03福建省福清市玉屏中心小学林丽丽
福建省福清市玉屏中心小学 林丽丽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形成的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提出的必备品格就包括新确立的文化品格这一核心素养。新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将原有的课程目标中的“文化意识”提升为“文化品格”,对“文化品格”做出解释: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品格不仅仅局限于文化意识这样一个心理活动,而是全球化的当今公民所具有的稳定的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在文化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通常是通过教学渗透某种文化进而形成某种文化意识。同时由于考核方式的局限,我们长期把文化教学置于一个配角的位置。而英语学科不同于其他科目,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它跨越本国和多国的文化。只有通过文化感知、比较、体验、实践,才能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文化品格的升华。
一、教师用“文化慧眼”,挖掘语言素材中的文化内涵,梳理差异
根据课程标准开发的教材涉及很多英美国家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文化知识以及中华优秀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基本保障。现有的教材中对文化的选择和传递都渗透着文化气质风格等,教师要有一双“文化的慧眼”,去发现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挖掘其蕴含的价值取向,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形成新的观念,促进文化品格的形成。比如闽教版教材有一个“Weather”话题,它不仅仅是运用“How is the weather?”进行功能对话,话题背后的文化在哪里呢?其实教师如果对英美国家的地理情况有所了解,就会知道,英国是海洋性气候,一日之内会经历多种天气变化,这就给保守的英国人提供了一个见面寒暄的话题。而在中国,我们日常生活中,问候更贴近生活,比如“你吃饭了吗?”。针对这一文化现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与中国的寒暄方式进行比较,这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比如闽教版教材中的“Easter Eggs”,在教学中,我们通常侧重于介绍复活节的由来、彩蛋代表的寓意,彩蛋寓意美好,象征富饶和新生。在一次公开课中,教师另辟蹊径,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了解外国节日的同时不忘中华的文化传统,教师问学生:在我们中国,什么样的场合也会用鸡蛋呢?学生恍然大悟,在我们国家,也经常使用鸡蛋代表美好的愿望,寓意平安。比如生日的时候,我们都要吃鸡蛋,表达家人们对寿星的祝愿,愿寿星顺顺利利、平平安安;比如每年的拗九节,逢九的人要过“九”都会收到鸡蛋,寓意平安顺遂。教师另辟蹊径的挖掘,为学生梳理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帮助理解文化差异,使学生的文化观、价值观得以改善。因此,教师要用自身的知识素养去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使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通过这种语言学习与文化教学的融合,学生在春风化雨中感受跨文化。
二、教师用“跨文化慧心”,开展文化体验活动
文化品格的形成是文化知识和文化体验不断融合的过程,文化知识的习得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不断体验实践才能内化成稳定的品格。学生的文化品格也非一纸试卷可以评价,它体现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已学的文化知识呈现自己的价值观念,它体现在学生处理问题的态度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一颗文化的慧心给学生提供基于文化知识的任务与活动,在实践中,在语言的运用中,文化品格得到发展。小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教师要利用这一契机,给他们提供弘扬人文、民主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对中华的优秀文化有自豪感,自信地传播中华文化,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小学生社会经验少,对于文化的理解易于浮于表面,无法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根据他们这些心理认知特点开展符合其年龄的体验途径。比如学生喜欢的西方节日,教师秉承让学生明白面对多元文化有开放态度的同时,也要对中华优秀文化产生文化自信这个原则,可以适当开展西方节日活动,但是开展节日活动不应一味地凑热闹,而是启发学生理解节日背后传递的正能量。比如圣诞节,学生了解的不应该仅仅是张灯结彩的圣诞树、索要礼物、戴圣诞帽,而是要启发学生体验节日所倡导的友善关怀、仁爱分享。鼓励学生开展爱心活动,参加公益活动,内化情感,促进文化品格的形成。对于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利用聊天平台开展线上中外友人的“联谊”活动。比如闽教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8 Spring Festival”,这可不是简单地介绍我们的春节,教师深入细读文本,就会发现这篇课文的人物关系,是来自美国的Sally 与中国的两个小朋友,于是就涉及异国文化的了解。对于这个家喻户晓的节日,在活动设计时,就不能仅是描述我们的节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与外国友人交流时有一颗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去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的优秀文化。通过这样的文化体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也避免了过度推崇外国文化而造成的盲目效仿。
小学生情感外露,爱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共同研读课本,揣摩人物情绪情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学生在合作准备、自主参与中可以更深刻地体验和感受文化内涵。比如闽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谈论关于奥运会的主题,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尤其让学生关注2008 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关于它的口号、主题曲、奖牌情况等,学生从搜集资料到课堂的学习,到最后课本剧的演出,甚至超越了文本。在演出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还激情十足带动全班唱出中英文版本的《我和你》,整堂课,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表现出对我们申奥成功的自豪感,还培养了国际视野,润物细无声地熏陶了文化品格。
三、教师打开“文化之窗”,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学生仅仅靠学校的教材获取文化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课外信息资源的输入。教师要打开“文化的天窗”,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认知水平和心智发展水平的材料,拓宽文化习得的通道。经典的绘本有地道的语言,内涵丰富有意义,通过不断积累,拓宽学生的思路,促进文化品格的提升。由于小学课时的限制,课堂上无法大量地满足绘本的阅读,教师可以利用App 创设线上绘本阅读角,通过同学间线上互相展示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的一点时间,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踊跃发表读后感想;还可以通过英语电影广告“趣配音”,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或者影视作品片段,用不同的声音、变换的感情去演绎不同的角色,在角色中润物细无声地形成文化品格。笔者在一次组织学生英语“趣配音”的活动中,有一个学生用英语配音孙悟空,当悟空也讲上英语,笔者顿时觉得我们的文化将会被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在配音的过程中,势必也会有民族的自豪感。
文化品格的塑造需要学生获取大量的文化知识作为基石,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感知不同文化,启迪学生领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通过实践运用渐进地锻造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