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物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1-12-03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三中学许荣佳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三中学 许荣佳
如今,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相对较低。在问题解决中,许多学生只会简单套用公式,不会进行灵活思考。同时,部分学生不善于进行科学论证,其原因主要归咎于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讲授式”教法为主,将过多精力放在了概念、公式等内容讲解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课堂情境
一个好的情境,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科学思维兴趣。课上,为开启学生思维,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用生活现象或生活事例说明物理规律,让学生学会灵活思考。同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多媒体情境,用多媒体播放合适的影片情节等,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有针对性地唤醒他们的科学思维。另外,为保证学生养成良好科学思维习惯,能主动进行一定的思考,要注意创设故事情境、表演情境等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情境,于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下引导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例如,“走进运动的世界”一课教学时,可提前搜集《科技之光》《动物世界》电视片段,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雄鹰在空中飞翔、飞机在天空划过、卫星在宇宙运行、汽车在公路飞驰等反映物体运动的有关画面。基于这样一个情境,请学生综合分析,并回顾已掌握的机械运动知识,提出一些关于运动的话题。其间,学生将运用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将提出这样一个有关运动的话题:“如何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要从几个方面去描述?”结合这个运动话题,继续为学生播放2003 年10 月15 日第一艘飞船成功升空的视频,请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文学家,你如何描述它的运动?其间,可指导学生参照2003 年10 月17 日光明日报中文学家的描述内容。课堂导入中,通过创设课堂情境,能让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得到较好锻炼,使他们更善于灵活思考。
二、善用问题导向
当学生具备科学思维以后,他们能针对相关物理问题提出自己的创造性见解。为保证学生思维参与度,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面对有连贯性的问题链,学生将展开自发思维活动,自主进行推理。问题链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同时,要注意抓住学生不正确的认知进行提问,引发他们积极思考。其间,可指导学生积极展开反向思维,以相对灵活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另外,要善用问题对学生思维形成正确指引,助力他们准确表述自己的思维,最终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例如,在“重力与重心”一课教学时,可提前布置学生复习初中的有关力的知识,并做好教材新知预习。课上,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再回答这样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是什么?重力、弹力、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将展开积极思考,并准确表述自己的思维:“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有万有引力、电磁力……”接着,可继续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重力知识,并阅读课文中重力部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地球附近物体不受重力作用,会怎样?”问题思考中,学生将用具体例子做证据,推理没有重力的景象。随即,可继续追问学生:“实验室里、生活生产中测量重力的方法有哪些?”再提问学生:“如何计算重力大小?重力方向有什么特点?”步步设问,激励学生主动展开科学思维活动,探寻问题答案。
三、增加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能让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有所提升。以往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低且思维参与度不高。针对这个问题,要精心设计课堂互动环节,营造良好师生互动空间,并在每一节课上给学生预留5 分钟自我展示时间,鼓励某个学生扮演“小老师”角色,上讲台讲授新课知识,再对他们所讲授的内容做补充。这样能显著提高学生思维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质疑创新,自行归纳总结相关知识点。同时,课堂互动中,可适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借助任务驱动学生形成思维上的碰撞,让他们慢慢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例如,在“平抛运动”一课教学中,可以课堂互动方式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推理,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课上,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小球,将小球放在桌上,用力击打桌子,使小球以一定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请学生仔细观察小球平抛运动轨迹。观察中,学生将发现小球的运动轨迹是一条曲线。接着,可要求学生继续结合平抛运动,分析小球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情况。其间,通过思考,学生将分析出小球只受到重力作用。然后,可继续与学生进行互动,请他们说一说哪种已经学过的运动形式只在重力作用下实现。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将回答出“自由落体运动”这个正确答案,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平抛运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有可能是自由落体运动。当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以后,可引导他们以实验方式验证猜想。互动中,学生将获得丰富的平抛运动科学推理体验,养成良好科学思维能力。
四、借助科学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要发挥好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的作用。在科学探究活动具体设计中,要针对以往教学中探究实验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出发,组织学生参与实验探究过程,最大限度熏陶他们的科学思维。基于实验探究教学情境,可将实验探究内容录制成短视频,方便学生直观观察实验,顺利完成对实验的探究和论证。另外,可进行分组实验。在实验器材相对充足的条件下,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另外,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个人实验探究活动,于探究未知中提升学生科学思维。例如,在“电流”一课教学中,可先请学生自学教材,认识电流、电流符号I 和单位A,学习电流公式I=U/R。接着,对比实物,讲授电流的测量知识点。当学生掌握电流测量方法以后,安排他们进行分组实验,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向他们分配这样一个探究任务:测量通过灯泡的电流,正确探究出电流值。分组实验中,指导学生先画出对应电路图,再连接电路,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值。同时,要尝试改变电源电压,再次测量。分组探究中,学生将集思广益,形成思维上的碰撞,在科学探究体验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正确推理出具体电流值。
五、培养模型建构
在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时,要把握好模型建构环节。课上,可先向学生简单介绍过程模型、状态模型、物质模型、结构模型几种模型分类。待学生掌握了模型分类以后,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布置模型建构任务,要求他们利用物理模型分析、解决问题。模型建构过程中,学生将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良好的形象思维,养成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在模型建构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且要在适当情境下出示模型建构任务内容,灵活应用各种模型揭示物理现象,以取得较好的科学思维培育效果。例如,“能量的多种形式”一课教学时,为较好地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可设计一个模型建构比赛。赛前,提前为学生准备好气球、橡皮筋、木板小车等所需材料。接着,要求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动手操作,用一些简单的物品让小车动起来。模型建构中,有的学生尝试把气球吹胀,将其放在小车尾部,再把气球放气,用气流形成的能量推动小车;有的学生尝试用钉子把橡皮筋固定在桌子一端,再用橡皮筋的另一头绑住小车,用橡皮筋的弹力(储存在橡皮筋里的能量)牵动小车;还有的学生尝试把帆架在小车上,用风能让小车动起来。其间,鼓励学生相互分享自己构建的模型,谈谈模型建构思路。整个模型建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真切体会到能量的多种多样,还将从中实现思维水平的提高,提升科学思维。
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尤为重要。课上,为提高学生科学思维水平,要精心创设合适的课堂情境,并善用问题驱动学生学会灵活思考。同时,要注意增加师生互动机会,科学安排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并指导学生建构相应模型,以保证他们能力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