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效史料实证教学 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2021-12-03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第五中学陈济杰

亚太教育 2021年2期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第五中学 陈济杰

史料实证素养是个体形成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也是体现学科客观性的必要素养。在高中阶段展开高效的史料实证教学既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也是提升个体文化素养、实证精神及质疑求真精神的重要方式。对此,《普通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2017 年版)》强调,教师应当注重培养个体的史料实证思维,在获取、整合、辨析史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客观的历史观。但从实践层面来看,对史料实证教学认识不到位、史料选取的来源单一,盲目堆砌史料,个体学习历史的能动性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中生独立思考能力、辩证分析能力及实证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对此,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及相关思考,对高中阶段如何高效开展史料实证教学,促进个体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浅谈一些个人的见解和看法。

一、了解史料不同类型,辨识史料不同价值

在高中阶段的史料实证学习中,学会辨析史料的类型及价值是个体最基本的学科素养。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现、多媒体展示、微课视频播放等方式,引导高中生建立起对史料类型的全面认识。继而,通过对比解读的方式,点拨高中生了解和辨析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备的不同价值。

例如,在高一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史料知识,教师首先可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联系自身已有的知识,思考史料的分类方式有哪些?试举例说明。接着,再通过微课视频、图片展示等方式,向学生呈现具体案例。而后借助史料对比的形式,引导学生判断每例史料分别属于什么类型?哪种类型史料最有价值?以此完善学生的基本史料知识素养。如在史料类别辨识教学中,师:“史料是历史的根本。你们知道史料有哪些类别吗?”生1:“我知道的有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生2:“还有像遗址类的实地史料。”生3:“口述史料。”由此,基于史料的表现形式,不少学生都有了很好的认识,但能够从史料的价值方面进行分类的却寥寥无几。对此,教师可以借助PPT 课件讲解形式,点拨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如按价值分类,可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且前者的可信度往往大于后者。由此,通过互动引导、点拨讲解的方式,建立起高中生对史料的初步认识。

二、注重史料信息提取,增强个体的分析能力

信息提取能力是提高个体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手段。从教学实际来看,信息提取能力的本质在于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能够快速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解读隐藏于浅表信息背后的实质,即明白已知条件是什么、需要求证什么、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近年的历史高考试卷中,我们不难发现考试的命题趋势正往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方面倾斜,而与史料相关的题型比重也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培养个体快速提取信息的素养、深入分析史料的能力予以充分的重视。

以人民版必修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为例,教师在讲解“鼎足之势话西方”的知识点时,可通过拓展有关欧共体的史料,引导高中生通过提取信息的方式,强化自身的分析能力。如:“1957 年共同体宣布成立时,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表示:我们决不能被吓倒……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共同市场更具有吸引力。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就带头反对他们的计划。”本段材料意在引导学生分析并判断英国是否加入欧共体。对此,有不少学生在看到材料题目包括“英国第一次申请加入欧共体”几个字后,便忽视了材料中的真实语境,匆忙作出判断导致丢分。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体现了部分学生“想当然”、找“捷径”的投机心,而且也说明了不少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缺乏对原材料进行提取关键信息、深入分析语境的意识和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新深入阅读材料,注意文段的语境及情感色彩,以此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判断,回答题目所给的问题。而后经过点拨,有学生分析道:“英国没有加入。因为英国首相的立场是‘广阔自由贸易区’,它与‘六国共同市场’也就是欧共体相对。并且文段开头说‘我们不能被吓到’呈消极色彩,所以可以判断英国应该没有加入。”由此,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材料本身,学会运用语境分析、抓取关键词及情感色彩判断等方式,可强化他们加工、分析史料的素养。

三、鼓励收集整合史料,构建正确的历史叙述

在高中阶段,史料实证素养要求个体能在思考和探究相应的史学问题中,具备通过多渠道获取、整合、归纳可信度高的史料的素养。从逻辑层面讲,个体收集的信息越丰富、可靠性越强,其构建历史叙述的依据也就越有力。故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注重培养高中生多方面搜集资料、整合史料的能力,继而促使学生形成相对客观的历史认识。

例如,在人民版必修一“辛亥革命”的教学中,教师以教材的“史学争鸣”部分的小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这一争鸣谈谈自己的看法。接着鼓励学生以3—5 人为一组,对该问题进行史料收集、整理和归纳。此外,为保证学生收集或选用的史料具有较高质量,教师应当点拨学生有效获取史料的多种重要方法。如在图书馆中获取文字、图片资料,在档案馆收集文献史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央视、腾讯、凤凰网等多家权威媒体上搜索相关的纪录片、影视资料等,鼓励高中生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成员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统合与归纳。同时,结合自身的史学经验,独立思考、产出观点,进行组内交流,与小组成员达成统一共识,最后以小组代表的形式阐述本组观点。如此,既强化了个体以史料为依据论述自身观点的能力,又促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入感悟历史,逐步构建客观合理的历史叙述能力。

四、引导运用史料互证,辩证看待历史问题

在历史研究中,史料互证主要指的是不同的文献史料、实物史料以及图文等相互印证的一种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以多维度视角认识历史细节及观点,避免学生陷进机械、僵化、死记硬背的学习误区中去,而且还有益于学生拓展个体辩证思维,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健全的历史观。故而,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史料互证是有效提升学生个体深入、辩证认识历史问题及事实的有效方式,应当为广大教师所重视。

以人民版必修二“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为例,为引导高中生形成史料互证的意识,教师以“新航路的开辟是否与西欧各国为了获取东方的商品与黄金有关”这一问题展开互证教学。课上,教师主要通过呈现不同史料所记载的相关内容引导个体以互证的思维,研读、比较材料。具体为:(1)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捕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中。——《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2)恩格斯在《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中指出:“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在研读史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判断出材料1 是一手史料、材料2 是二手史料。继而,在对比二者所呈现的观点和事实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明史实,理解新航路的开辟确实与黄金、商品有关,对课本的观点形成佐证,以考证历史问题的真伪。

综上所述,在高中史料实证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引导个体全面认识史料的分类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获取、归纳史学资料的能力以及运用史料互证的方式,引导个体学会区分史料的不同价值,在增强其综合分析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构建客观历史陈述、科学论证历史,最终实现切实提高史料实证教学成效,有效培养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