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
2021-12-03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荟贤小学黄慧英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荟贤小学 黄慧英
校长领导力的核心是课程领导力。新课改明确规定,校长不仅要熟悉各种改革方面的内容,为师生营造构建和谐舒心的环境氛围,更要创新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选择、结果评定等方面,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此,新时代的中小学校长一定要围绕新时代的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学校课程建设,努力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一、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
最早提出“课程领导”的是20 世纪中叶哥伦比亚大学帕索(A.H.Passow)教授。众多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对课程领导力的理解从功能、过程、实施三大方面不断完善。在新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课程意识力。把校长的课程意识当作一种课程领导力,校长的课程意识力体现在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日常生活中课程开发点的敏感性。第二是课程引导力。这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对课程开发的方向把握、动力支持、方案设置、支架搭建、项目评议等方面。第三是课程鉴别力。课程由具体的项目组成,但是项目是不是有益于学生、是不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都需要校长具有识别真伪、判断价值、取舍优劣的作为,这就是校长的课程鉴别力,具体表现为对课程内涵的真伪、课程价值的优劣、课程实施的有效无效的甄别和判断。第四是课程开发力。校长不是唯一的课程开发者,但校长一定要参与课程开发,甚至应该是一名优秀的课程开发者。校长的课程开发力体现在校长对课程开发方向的坚持、课程开发点位的发现、课程开发程序的娴熟、课程项目设计的精通等。第五是课程执行力。校长的课程执行力体现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强力推进、有效保障、过程评议、成果凝练等。第六是课程向心力。课程建设离不开团队的齐心尽心、群策群力。校长的课程向心力体现在课程建设全过程的方向给定、决策无误、沟通得体、激励有力、过程在场等。
二、新时代提升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必要性
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是教育目标实现的根本载体,与时代特点紧密相连,面对新知识浪潮袭来的同时,我国社会对全面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新时代的教育一定要加大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而校长课程领导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完善的校长课程领导力可有效提升管理效率,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是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传统管理思想认为,在实际教学时,只需制定对应内容,由专业教师向学生进行讲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设置对应的课程,从全国范围内着手,逐一下达教育指令,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对应的课程方案。这种方式虽然能够缓解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压力,但是也会对学校的课程设置造成一定影响。社会在不断发展,课程领导力也要随之改变,每个主体都有可能参与课程设置环节,发表自己的独特想法。校长再根据意见进行汇总,能让现代课程设置变得更加多样化,形式也更加丰富,提升课程质量以及效率。
三、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的策略
(一)系统开展研修学习,树立新课改理念
整个课改最核心的因素在于校长专业发展,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也要求校长必须具备足够扎实的专业技能,校长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才能领导学校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不断发展。学校开展新课改的最基础保障是成熟的思想,在开展课程联动工作之前,有关人员一定要具备专业素养,具备足够的课程领导意识以及专业能力,边工作边学习,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强化自身的课程领导能力。事实也证明,校长在工作中一定要不断总结,完善课程领导力创建体系,这样才能真正连接新课改的实际理念,带领学校朝着更加成熟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更新校长课程观念,激发师生主动参与
在参与新课改的过程中,校长一定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师生群体都能积极参与新课改的浪潮。对于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来说,教师是最不可或缺的成员,可直接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此在领导改革过程中,校长要全面掌握教师的实际思想动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是整个新课改的直接受益者,在领导新课程改革时,校长一定要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建议,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引领新课程改革中,校长一定要把教育目标融入学生的实际成长过程当中,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的良好环境。
(三)结合学校教学现状,准确设置课程目标
校长要从以下三方面去设置课程目标:第一,在设置课程目标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目标。第二,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具备针对性,根据育人目标重点进行制定。第三,在制定课程目标时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学情,充分考虑学校现状。
(四)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合理进行课时设置
首先,在安排课程时一定要具备足够的合理性,使课程安排能够更加多元化,覆盖各个方面的实现内容;开设的课程要落实五育并举,安排课时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多种课程形式激发师生兴趣。其次,课时安排一定要做到张弛有度,具体操作时注意不能过于死板,要掌握正确的度。对于小学阶段来说,部分学校在执行新课改时,在场地安排、师资保障方面存在困难,课时调配和内容的整合上也存在不足。最后,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之余也要获得足够的休息时间。在安排课时时,学校可以融合长课时与短课时互相结合的模式,这种课时安排既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还十分具有创新性。
(五)细化课程实施管理,融入学校办学特色
课程管理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划分侧重点,落实基础课程时要注意各环节共同发力。第一,建立课程建设小组。基础课程改革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教研组创建,其决定着课程制定的最终结果。第二,借助内外力量建设师资队伍,系统培训。第三,管理措施是否有效也决定着基础课程改革是否能够获得最终成功。学校在安排课程时,要积极融入学校的办学特色,可适当增加课时,使学校的办学特色能够更加凸显,也能让这些课时作为学生选修课程的被选项目。例如,部分学校的艺术课程比较突出,在实际教学时学校就可以围绕艺术课程适当增加课时,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还能实现个人与整体的特色发展。
(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做好数据分析解释
一是做好课程评价证据收集。结合课程的成熟程度以及课程类型开展评价,每个课程都会存在一定差异,收集的评价证据也会存在重点。一般来说,课程可被分为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与基础性课程三大类。前者在收集课程数据时,应该重点关注学生以及教师的建议,观察学生是否对该课堂内容满意;后者则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态度、教师教学态度,核实学生的具体作业情况。二是做好数据资料的分析解释。通过分析以及归纳数据,对今后的课时安排进行适当调整,整体性能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学校要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对各种信息进行搜集与整理,创建分析模型,经过仔细辨析,得出结论,在总结中筛选出对学生学习有用的各项信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学校还要积极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成绩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加强研究力度。
(七)结合数据调查结果,实现课程动态调整
及时处理最终调查结果,校长要根据最终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自身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制订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计划,提升课程质量。在实际教学时,学校的课程改革措施可以重点对应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课程中哪些部分得到了有效实施,比如目标达标的体现方法、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存在不足;第二,学校的课时设置是否与课程目标匹配,课程内容是否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第三,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是否显现,课程实施是否基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校长课程领导力决定了办学质量,校长只有真正意识到课程改革的含义,才能制订更加科学的教学课程计划,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是实现卓越教育的根本路径,尽可能开设多元化的选修课程,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学校文化,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迫在眉睫,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