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几个误区

2021-12-03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丑小鹏

亚太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具新课标新课程

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丑小鹏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课程教学理念已经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之心,大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也由“满堂灌”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语文课程资源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评价方式也由单一性评价变为综合性评价。但是,笔者聆听了许多语文新课程公开教学,发现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吃透新课标的精神,再加上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等,在革新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语文教学又走入了新的误区。这些误区严重影响了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若不及时转变做法,势必会影响新课改的成效。

一、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中心,于是有的教师上课“放”得太过,课堂完全跟着学生走,做什么全凭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课堂教学基本处于失控状态,最终导致了教学偏离教学目标。如某教师在教学《动物游戏之谜》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或知道的动物都有哪些怪异行为,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深厚的兴趣。学生从常见的鸡鸭猫狗等家禽家畜谈到了野生动物,又从陆地动物谈到了海洋动物、飞鸟……自始至终,教师都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任由学生自由述说,结果一堂课仅导入环节就花费了十多分钟时间,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进度。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说完全不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随心所欲。这样“自由”的课堂只能是混乱的,学生怎么能学到知识呢?甚至少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律说肯定,对学生说得不正确的观点也不加以纠正,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符合新课改精神的。

新课程既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但同时也注重教师的组织、引导和评价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点迷津,带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更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巧妙点拨,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不分错对正误,一味说。这样不但起不到正面的教学作用,而且还对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这实际上是由以前教师独霸课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唯学生论。

二、淡化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新课程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加强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有的教师却又只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尤其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很少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积累和品味,就更别说运用了,语文课上得不像语文课,倒更像是品德课、自然课、生物课等。如有的课文思想性强一些,有的教师在教学这类文章时,大力挖掘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并让学生大谈感受和今后的做法,把一篇生动优美的语文课硬生生地上成了一堂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其效果可想而知。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思想政治课,对于思想性强的课文,虽然要重视其对学生的教育性,但也不能过度进行思想教育。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该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等方式进行,而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这样未必有效。再如涉及环境保护的文章,有的教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大力挖掘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和素材,让学生大谈特谈我国有哪些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有哪些自然保护区,保护环境有哪些做法,自己将怎样保护环境等,甚至逼得学生说我们人类吃鸡鸭鱼肉、牛羊猪肉等家禽家畜的肉都是不对的,令人啼笑皆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工具性为语文所特有,而人文性则为众多人文学科所共有,所以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说到底,语文教学要以学习语言为核心,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拼音、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和标点符号等语文基本知识的应用,并通过品味和感悟语言,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学生只有提高了语文素养,才能真正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语文的人文性则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培养的,提高语文素养是主,培养人文素养是次,不能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三、滥用教具,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设备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教具,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是否使用教具成了当前某些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少教师认为:“只要使用了多样化的教具,就是教改;教具用得越多,效果就越好。”于是教师就大用特用教具,甚至有的教师在使用教具时张冠李戴,滥竽充数。如某教师教《望岳》时找不到与课文有关的泰山图片,便用其他名山的图片代替;有的教师在使用教具时画蛇添足,牵强附会。这部分教师只想着使用教具,却忽略了教具使用是否恰当。恰当地运用教具能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教具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当用则用。其实,课改关键不在于有没有用教具、用了多少教具,而在于是不是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就是不用教具,也是课改课。

四、满堂动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重视课堂气氛,“让学生动起来”是新课程的一个普遍提法。但是,有的课堂为了让学生“动起来”,一味追求表面的热闹,如教师频频采用“你真棒”“掌声鼓励”等表扬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课堂则上成了活动大拼盘,教师在课堂上大搞活动:读书、画画、表演节目、观看视频、抢答、做游戏,甚至还要写作。一节课不过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搞这么多的“花边”活动,学生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应付活动上,哪还有心思和时间认真读书、思考问题,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动起来”并不一定要大搞活动,搞了活动也不一定是课改。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动起来,是要学生的大脑、眼睛、双手、耳朵和口等多种感官并用,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不是为了热闹;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动起来,也不是要多搞活动,不要静,动静取舍,应视教学实际而定。如果教师不能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开展活动,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那这样的“动”就没有必要,也不会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满堂问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新课程倡导“对话”,提倡学生与教师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互相对话,等等。然而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满堂问”大为盛行,教师在课堂上连续不断地向学生发问,学生则匆忙应付着每一个提问。教师一个提问接着一个提问,学生甚至来不及阅读文本,认真思考,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正误判定,甚至不予理睬,然后就自己补充讲解,再接着提问。这种教学,其实质还是“满堂灌”,教师按照预设,连续不断地发问,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预设的结论,这种教学与新课程倡导的“对话”理念是不相符的。新课程提倡的“对话”并不等于“满堂问”。虽然“满堂灌”不可要,但“满堂问”同样也不可取。这并不是说不能问,关键是要问得准、问得好、问得巧。问题要有启发性,要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问不能太碎太杂,更不能太密集,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同时,阅读课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文本,提倡个性化阅读,重视个性化理解,不能用教学预设限定学生的思维和理解。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新课标理解不透彻,没有吃透新课标的精神。当然,部分教师也受分数论、升学论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真正走出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误区,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而最重要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吃透新课标的精神,彻底转变观念,并身体力行,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落实。

猜你喜欢

教具新课标新课程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应用探讨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