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策略
2021-12-03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张巍文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张巍文 祖 琦
医学生的就业特殊性、市场需求的定向性以及从事职业的价值取向性,均对其就业选择有着重要影响。社会发展新时期,医疗行业在不断进步,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行业角度来看,大环境都要求医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大学生不仅自身专业素养不够硬,往往还对自身的就业定位较高,造成就业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个人对未来职业规划相关的课程缺乏关注、对专业的理解不足,处于迷茫的阶段。
一、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早已纳入课程标准,是当今大学生的必修科目,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发展的重要性。医学院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在择业的时候局限性往往更大,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大概率只能选择成为护士。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受专业的影响,更受学校的重视程度影响。学生的教育水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电子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课堂不再只是教学的场所,对于学生以后的就业选择也应予以指引。
国内部分学者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何渝军分析得出,影响医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有职业地位、职业形象、父母影响以及自身的性格等因素,其中前三项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大。除以上影响因素,本文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医学院校的校内教育,尤其是与就业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十分重要,可能课堂上教师的某一个点拨,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恍然大悟,对于没有经历过就业的学生而言,课程质量可能会直接对其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二、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但目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课程定位简单,缺乏系统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早在2007 年就被纳入我国大学生教育课程,并对其应修学时有所规定,根据教育年限、专业等进行个性化课程设置,这门课程应贯穿整个大学生涯。但是,学校在实际设置该门课程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大课堂集中授课的统一化、标准化授课方式,没有按照专业年级进行专门的设置,缺乏个性化。在教学内容上,更倾向于就业指导,即当前的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定位、求职技巧等,教师对课程没有科学的定位,缺乏全面的认识,导致课程缺乏系统性。
(二)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性
进入21 世纪以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张,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是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却往往跟不上扩招的速度,这种非专业课程的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多数学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种课程都存在教师代课现象,例如辅导员、其他行政人员等,由于不具备专业性、没有接受系统培训、缺乏教学经验等,在教学过程中授课内容多为书本中的内容。行政工作人员代课教师备课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容易使学生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难以达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评价单一,体系不合理
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升华教学效果。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内,设置教学评价环节,评价的主体为学生和指导教师,教师的教学质量是根据班级的成绩来评估的。目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这门课程的考核大多由教师自己决定,教师评分的依据多为学生的结课论文或职业规划书,这种评估成绩的方法难以反映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具体理解,也不能对学生个体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四)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医学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尽管这门课是针对他们未来就业设置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并不能真正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缺乏,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也在逐渐下降,进而影响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
三、提高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策略
(一)科学设置课程
以我校为例,我校学生为三年制专科学生,大一、大二主要在校学习,大三主要到医院等单位实习。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学习,我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按照年级系统安排,大一上学期学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先导课程,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就业规划能力。大二上、下学期分别学习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两门课程,结合我校人才培养实际,确保大学生在走上实习及工作岗位之前,在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全面准备。
建立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知识结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属于应用型课程,根据课程特点,教师需要结合本校育人育才的特点,结合相关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就业课程体系。
(二)合理利用师资
依然以我校为例,教研室成员既包括专业教师,也包括来自各系的辅导员等非专业教师。整个教研室为全校四个系的学生提供课程教学,面对相关情况,首先开展集中备课。教研室通过线上线下等平台,组织教研室集中备课。各位教师就开课准备、学生提出的问题等内容进行互相讨论,通过互相交流提升课程质量。其次开展教学比赛,以赛促教,大家互相观摩、学习。再者充分利用辅导员等队伍,辅导员来自不同的系,对本系学生的学习情况、就业情况更加了解,吸纳辅导员加入教研室,可以按照授课专业不同分别进行特色备课,变劣势为优势,以适应不同专业需求。通过对本校四个专业,2017 届、2018 届、2019 届3 个毕业年级的就业统计,学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就业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6%以上。
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扩大师资队伍,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邀请校外著名教师到学校进行论坛讲座,教师每年定期参加相关课程的培训,并将培训参与情况作为教师考核指标,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统一课程进度,开展教学研究,提高课程研究的深度。
(三)注重课程评价
以我校为例,我校自2020 年引进“智慧课堂”系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依托该平台除了进行资源与教学利用,还增加了评价体系。第一,该体系更加注重过程评价,教师可以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问题、一个活动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以针对学生某一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重点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因素,可采用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第二,更加注重双向评价,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进行互动评价。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互动,对教师进行评价。评价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注重教学督导或学生评分的高低,还要注重上课时间是否足够、是否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更要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进行个性化指导、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否密切关注前沿知识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等。
(四)注重创新教育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医学生应深刻认识创新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创新创业也是医学生就业的一种方式。因此,医学院校的学生也应该在就业选择时多考虑创业的可能性,在日常学习中注重融合创新思维,在实践中注意发掘创新点,养成创新的习惯和视角去看待事情。培养学生创新心理,改变传统的就业心理,深入调查和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了解其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以我校为例,我校在大二上学期为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指导课程,旨在提高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除课堂外,积极促进第二课堂的发展,即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积极举办“互联网+中医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将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提高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以对创新创业充满信心。
“互联网+”趋势下,探索医学生就业教育,优化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学校教育方式,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生的重要就业课程,改革任重道远。传统医学院校的学生就业面狭窄、定向性强、可选择性少,但是目前“互联网+”的发展和崛起,为当下的医学院校学生创造了无限的可能,要勇于去创新、去发掘,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自身专业性,开辟一条属于医学院学生自己的创新就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