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劳动教育“二亲”原则及其当代价值

2021-12-03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陶行知劳动师生

施 维 瑞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上,陶行知曾提出紧密联系实践的教育思想,研究者们从多方面多角度研究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主要集中于生活教育、美育教育、创造教育等方面,其文章和书信大多收录在《陶行知全集》《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等著作中。目前,学界对陶行知劳动教育的研究较为零散,且专门的系统论述较少,研究的深度也有待发掘。陶行知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有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原则,其中劳动教育“二亲”原则是对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实践的有益原则,对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弘扬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二亲”原则的内涵

在陶行知为纪念晓庄学校建校二周年而写的《这一年》文章中,他首次提出了“二亲”原则,他认为:“我们自从跳进实际生活中去工作,便觉得真正的教育,必须使学者和人民万物亲近。”[1]360“二亲”原则就是让知识分子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从劳动人民和事物中学习为人之道和万物之理。

“二亲”原则之一就是要“亲民”,即师生要与劳动人民亲近,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并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带领他们为改造社会环境做出贡献。陶行知是一位深入乡村环境的教育家,在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和育才学校里,劳动教育的指导者是普通劳动人民,他们进入学校后就成为和教师同等地位的教员,在劳动课上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传递劳动精神和态度。在学校外,陶行知鼓励师生与农民交流和相处,师生制定方案,帮助农民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让学校的劳动教育深入田间地头,进入生活的真实场景,从而逐步改变乡村的教育现状,提升劳动人民的生活质量。

“二亲”原则之二就是要师生“亲物”。“大家生活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里,要应付两重环境,真切的得到知识,那么‘亲事’和‘亲物’是应该的了。”[1]614陶行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熏陶,思想进步、思维活跃,在教育实践中他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性劳动,他用劳动的方式让学生亲近自然、改造自然环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躬行实践、脚踏实地开展劳动活动。学生手持厨具、农具、工具等器械,在学校、田地、工厂、商店里劳动,在“做”中体会劳动,学会劳动。

陶行知认为,“专在书本上学‘做人’‘格物’的道理,究嫌隔膜。”“亲民”是“做人”的第一步,“亲物”是“格物”的大门口。[1]360在实施劳动教育时,“二亲”原则在内容和途径上得到体现,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可以对我们今天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对象、原则、途径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二亲”原则的实施路径

想要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得到真切的知识和经验,就必须移开汗牛充栋的书斋,坚持“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方法论,通过“亲民”和“亲物”学习道理。

1.在社会环境中学会“亲民”

针对当时中等教育的弊端,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主任的陶行知认为,学生首先应有“应付社会环境所必需之人格”[2]325。“亲民”便是“做人”的第一步,学生通过与普通劳动者相处,从不同职业的平民劳动者身上学习劳动知识,感受劳动精神,树立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崇敬之情,是对他们为人处世之道提出的要求。

“教学做合一”的功课中包含了“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具体有村自治教学做、平民教育教学做、合作组织教学做、乡村生活调查教学做、农民娱乐教学做,占全部课时的15%。[1]606陶行知从中华民族最多数的农人出发,他爱最多数最不幸的农人,所以希望他们的生活情况能够得到改善,通过办学使他们受教育的范围逐步扩大。在与农民的交谈中,师生发现,在乡村,农民们最大的苦恼便是精神上的调剂,他们平日里除了赌博和抽烟,没有正当的娱乐方式。[1]606农民辛苦挣来的钱都被用于不当的消遣娱乐活动,为此,陶行知开办了晓庄中心茶园,为农民提供消遣娱乐的场所,引导农民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让师生与农民谈心交流,学习农民身上良好的品质和习性。陶行知认为,农民、工人是我们的农之师、工之师,师生与农民间是相教相学的关系,农民从师生那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获得解决生活难题的方法,师生学会与普通劳动者交流,从农民身上学习劳动技能和劳动态度。梁漱溟参观晓庄后,曾提到:晓庄的两名校工“其待遇地位与指导员、学生俱平等的,所以可以说它没有校役”[3]。在育才学校,陶行知要求学校师生与校工间要“以平等之地位相待,尽可能分工友之劳,学习工友之‘双手万能’”[1]20。平等对待师生与校工,显现出陶行知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敬重,从而影响学生对待劳动和劳动者的态度,让他们正确平衡劳动与学习的关系,衡量劳动者与知识分子间的关系。“亲民”让学生懂得感恩,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具备“农人的身手”,从而学会在社会环境中“做人”的道理。

2.在自然环境中认识“亲物”

教育经验的获得,需要身体与精神的共同作用,儿童用他的手、眼、耳来学习,通过手、眼、耳的作用获得经验,带有内在目的的教育使感官成为获得知识的通道。[4]知识和技能是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实际活动是人们获取经验的重要途径,大脑和身体的联合才能让理论具有生命力。陶行知重视学生通过与自然环境的接触获得直接经验,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乡村教育的宣传时期,陶行知常以“征服自然”指导学校师生与自然环境相处的态度,他说:“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用科学的方法去征服自然。”[2]75师生应当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让乡村的荒山成林、瘠地长谷,让农民自立、自治、自卫,鼓励师生在农事劳动中养成自立自强的品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陶行知用劳动教育制造出学生与万物接触的机会,在晓庄开展劳动教育时,他开设了“征服自然环境教学做”的功课(也叫“征服天然环境教学做”),包括了农业、造林、基本手动、卫生和其他教学做,占全部课时的20%。他邀请两类人来指导学生,请老农做顾问,请农业专家做设计,让学生们在晓庄的200亩田地里劳动。[1]606-6071942年育才学校的七位同学创办《植物小世界》壁报后,陶行知认为:“我们也应该充分运用自然环境来教育我们自己和小朋友。”[5]437他鼓励学生与自然接触,还立下了“从生物到书本”“从具体到抽象”“从用手到用脑”的学习原则,引导学生在自然界万物的学习中掌握劳动实践的态度和方法。他认为要让孩子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扩充劳动教育的内涵和途径,让劳动教育遍及校内外和所有社会生活之中。劳动教育的内容既有农业、手工业,还应包含社会公益劳动,“亲物”不仅产生了行动生思想、思想生创造的过程,还与学生品德教育、奉献精神的培养发生了联系。

在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中,他致力于让师生改造乡村的环境,让他们“去做环境的主宰”,是希望师生能够通过“亲物”从而逐步达到改造乡村落后的教育和环境的目的。他曾说:“水也是自然环境之一,但是人不能对付彼,常常为彼所戕杀。”[2]308-309他带领师生种田、筑路、造森林,在田间地头劳动,改造自然环境以适应学校师生和乡村人民的生活,让师生在劳动中感受自然,锻炼劳动意志,激发创造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3.“亲民”与“亲物”并重

开展劳动教育离不开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指导,还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劳动实践。陶行知坚持“生活、实践”的教育观点和方法都是体现他重视“做”的思想,强调“做”就是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立足于人民大众的实际生活。[6]劳动教育“二亲”原则的途径就是“做”,要求学生跟随劳动人民在劳动场地开展劳动实践、学习劳动知识,是将“亲民”和“亲物”的二元哲学论运用在实际中的体现。陶行知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着眼于学生劳动观的形成和对劳动者的真挚情感,使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三、“二亲”原则的当代价值

新时代发展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带来了新挑战与新机遇,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发展到今天仍然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价值,对当代大学生增强尊重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通过多条路径实现劳动教育、把握“二亲”原则的内涵具有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1.增强对尊重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

“亲民”要求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养成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7]陶行知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同情劳动者的处境,提出“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1]331的劳动教育目的,将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落脚于了解劳动人民的甘苦,在选择劳动教育内容和途径时尽量采取真实的劳动场地和劳动环境,重视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当代大学生应由内心深处认同劳动人民及其劳动成果,自觉热爱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2020年7月9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提出了普通高校劳动教育的一系列目的:“掌握通用劳动科学知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重视生产劳动锻炼,积极参加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8]良好的劳动教育目标是要让大学生了解劳动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劳动人民辛苦劳动的基础之上。当前劳动教育应该注重积极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情感的培养,对大学生而言要能够增强诚实劳动的意识,理解劳动教育的深层意蕴,增强对尊重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

2.整合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亲物”对劳动教育的路径和环境提出了要求。《意见》中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7]家庭有着日常化的劳动场所和环境,是劳动实践落地的重点,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作用。陶行知曾明确提出“劳动即生活”的观点,他说:“在传统教育中有所谓劳动教育而忽略劳动生活。”[5]384生活场景是劳动教育最好的课堂,过劳动生活就是受最好的劳动教育。家长是监督者和实施者,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家庭中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同时家长需要以身作则,把劳动的机会还给学生,在劳动观念上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对当代大学生积累劳动经验、提升综合素质有着积极意义。学校作为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具有规范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在劳动教育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陶行知所指的‘学校’,并不同于狭义上的意义,而是包括专门学校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所。”[9]《意见》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7]学校是确保劳动教育实施的前提,教师是学生劳动教育的引领者,引导学生积极劳动观、劳动态度的形成。在高校中可采用项目学习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和竞争中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创造性劳动的思想。社会是劳动教育的支持者,在社会中开展劳动教育要求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劳动,在奉献中勇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而逐渐改变家庭和学校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进而忽视它的局面,发挥出劳动教育特有的价值和优势。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需要家庭与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创设家庭、学校、社会联通的多元实践路径,保证劳动教育在校内外的延续性。

3.把握劳动教育“二亲”原则的内涵

在劳动教育中强调“二亲”原则,是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从狭隘的“体力劳动”中走出来的关键。《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7]劳动教育落实“亲民”的要求,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态度的形成,从而影响择业观和创业观的选择。“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在于确立劳动价值观,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到劳动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生进步的重要意义……愿意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建设祖国、贡献社会、服务人民。”[10]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身体和体魄上的锻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接受早期的职业教育、为将来的职业选择打下基础,才是劳动教育“二亲”原则的价值所在。“培养劳动教育观念、精神和态度已成为广大学校和教师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立足点。”[11]贯彻“亲物”的要求有助于学生重视劳动实践的过程,形成“劳动即生活”[5]384的态度,意识到劳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参与到劳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家庭、工厂、商店,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劳动就是生活,美好生活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的道理。从陶行知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可以见到,如若不深入田地和民间,接触广大劳动人民,在做事中学习经验、发现疏漏,学生对字面上的劳动教育便永远没有体会和感悟,劳动教育的新定位、劳动机制的拓宽、创造性劳动等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就无从谈起,大国工匠的技艺和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也就无法培养。

四、结语

《意见》中提到:“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7]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2]劳动教育同德、智、体、美一样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要求。在2016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期许“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3],强调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性,这对当前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当代,也有劳动教育的楷模为我们阐释“二亲”原则的现代价值。在云南省澜沧县参与脱贫攻坚战斗的“农民院士”朱有勇常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他认为:“我们习惯了把论文写在纸上、发表在刊物上,现在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14]写在纸上的论文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了土壤、气候、降雨等自然条件,但是农民无法理解论文中的数据和概念,将科学理论放到田间地头实践时也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就是对我们今天的劳动教育提供了标准和榜样,劳动教育必须在农民中进行,与田野大地为伴,才能够创造出真正的价值,而不是停留在书本上,隔阂我们与人民和万物的联系。陶行知的“二亲”原则要求劳动教育与人民和万物接触,对“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要求有着历史参照价值,对我们今天开展劳动教育要与现实结合、造福于人民的要求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陶行知劳动师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