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教学共同体构建
2021-12-03汪顺来
汪 顺 来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教学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基石,以教学促科研是青年教师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如何引导青年教师步入教学的正轨成为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近年来,各高校相继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专门机构,负责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组织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如开展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举办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邀请教学名师进行讲座或示范课等,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磨练他们的教学基本功,成效明显。其中教学竞赛之所以最具吸引力,是因为它是教师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既能较好地考查教师的教学功底和创新能力,也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个人素养。更重要的是,教学竞赛将同行青年才俊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平等合作的教学共同体,青年教师在这个共同体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教学共同体的构建完全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化培养的理念,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学范式的全新转换,成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手。
一、教学竞赛促进教学共同体的构建
青年教师是地方高校的新生力量,是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地方高校发展的未来,为此教学管理部门应率先行动起来,努力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引路人。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已经成为教学管理部门指导教学的途径之一,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广大青年教师受共同目标指引,在比赛中自发结成互助联盟。他们互相请教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的革新等问题,形成一个有效的教学共同体。良好的学习风气也会带动各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极大地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教学共同体体现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是“一个以学习为目标和内容的生活共同体”[1]。教学竞赛对青年教师教学共同体的构建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形成课堂教学共同体。教学竞赛是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创建课堂教学共同体的推动力。课堂教学共同体是“教师和学生基于教和学的需要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结成的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团体”[2]。它生成有效的交互式教学的环境系统,具有相互理解、互动交往和开放包容的特征。教学竞赛以考察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宗旨,重心在于促进师生之间讲规则、守秩序的课堂教学共同体的形成。
教学竞赛是在规则引导下的教学活动,要求参赛者熟悉并严格遵守竞赛规则。课堂教学共同体是在师生交往和互动中形成的共同体,遵循共同目标下衍生的规则,开展和谐的课堂活动。教学竞赛的规则与课堂教学共同体的规则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指向完美的课堂教学实践。[3]
教学竞赛的规则首先体现在对教学大纲的把握上。教学大纲是课堂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应该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例如,2000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就是在对20世纪80年代初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适应面向21世纪英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需要进行的一次大变革。新大纲重新调整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描述和参考书目等,体现了大纲的新时代特色。因此,英语专业参赛教师在赛前一定要仔细研读最新版的教学大纲,把握大纲中的基本要求,认真领会教材的重难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前沿,而不会偏离教学竞赛的大方向。
教学设计是教学竞赛至关重要的环节,决定比赛的成败。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进度和清晰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体现了参赛者的教学认知能力,表现在教案的设计、教法的改革和教具使用效果等方面。一般来说,比赛中教学设计占比在30%以上,有的比赛项目高达50%,由此可见它是教学比赛的最重要的一环,参赛者必须高度重视。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教案的设计上,应做到本学科前沿教学理念的完美体现,主要表现在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恰当和教具的使用科学合理。教案是教师知识结构是否完整的体现,最忌教学内容混杂,不分主次,让听课者很难弄清课堂教学的要领所在。教学方法切忌“生硬”地讲授、报告性讲述和传销式灌输,让听课者感到倦怠,从而使得整体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具使用上要自然得体,不要显得笨拙、牵强。讲课者务必要沉着冷静,切忌手忙脚乱而没有章法。比赛中的教学设计应体现本学科特色和创新之处,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次分明。教学方法上最好采用启发式讲授,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为主,最大程度做到师生和谐完美地互动。
课堂组织是教学竞赛又一重要环节,它涉及到教学过程的整体连贯性。现在教学竞赛都是以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充分展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强大力量。但是,课件只是辅助形式,教师的讲授和板书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参赛的外语教师而言,PPT课件上的图片、表格和单词拼写都是一种精确的语言表达形式,要努力做到与讲课者流利的口语、纯正的发音浑然一体,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这样才能展示参赛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所以设计课件时,参赛教师应注意PPT背景色、图片大小、声频和视频文件的吻合度、场景切换的自然流畅性等,尽可能给听课老师和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教学比赛多选用外校的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课堂表现都是未知和不确定因素,所以备课时应尽量考虑到这些外力因素的影响,不能只顾讲课的进度,而忽略了学习者的接受程度。
课堂用语是教学竞赛的“潜规则”,它会暗中影响到评委的判断标准。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节奏、紧慢有序的语速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例如英语教师应尽量做到全英文授课,语音、语调上要力求自然、流畅、标准,并要根据听课学生的情况适时调整语速,但是涉及到汉语文化特色词,用英语解释难以取得最佳效果时,建议适当使用中文。同时由于英语变体很多,在不同地域会出现带有不同口音的英语,但中国人习惯仿效英美人士的口音,两者的发音有时显著不同,所以讲课时应慎重选用其中一种,不可“混搭”,让学生和听课者感到很不受用。开场白是博得受众好感的重要环节,所以比赛前要仔细琢磨,既要体现自己的个性,又尽量不要有造作之感,好的开场白从比赛一开始就能获得评委的印象加分。结束语也同等重要,它既是知识点的总结,又是全程授课的“锦上添花”。结束语应力求简洁、谦虚、大方,做到首尾呼应、前后连贯。
教学竞赛各环节都表明教学是集体活动,可以磨练师生的共同创造和协调能力;它们共同造就了一个讲规则的课堂教学共同体,把动态的教学过程演绎成和谐、有序发展的共同体。
2.构建教师学术共同体。美国当代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认为,教学即学术。教学支撑学术,没有教学的支撑,学术的发展将难以为继。[3]博耶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学是学术发展的支柱,离开教学谈学术等于纸上谈兵。在诸多教学实践中,教学竞赛无疑是锻炼教师能力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教师从事学术实践的最好例证。博耶的学术观是一种教学学术,突破了传统的“学术即研究”的狭隘观点,他眼中的学术是指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传播。[4]真正的学术不仅在于传播现有的知识,而且在于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这样才能将学术发扬光大。博耶的教育思想颠覆了人们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传统认知,使得教学的学术性和创造性得到应有的重视。在20世纪90年代的教学学术运动中,博耶的功绩在于“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融合”[5],为教师学术共同体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学术共同体以全体成员提高教学能力为共同目标,重视教学的价值取向,为教师间交流和研讨提供了平台。教师学术共同体基于博耶的学术思想,具有创新精神。博耶的观点超越了传统的学术观,是学术思想的革命。传统的学术观比较狭隘,把学术努力的方向定位为出版学术专著、发表科研论文等,而发表教改论文、作学术报告和开展课堂教学竞赛等都是学术活动,都是实实在在的教学研究行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教学竞赛将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师聚到一起,促成了学术共同体的构建。它不仅是青年教师间教学能力的比拼,而且是他们学术成果的展示,将极大提高他们的教改热情。参赛教师从比赛前的准备到后期的演练、参赛角逐、赛后反思等,必须认真研读大纲和教材,查找资料,听取同行和专家的意见,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些都无形中激发了他们参与教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这个特殊的学术共同体中,参赛老师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学习伙伴。他们从同行的身上可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弥补差距,这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学术研究——“研究教材、研究学科、研究专业、研究方法、研究学生”。这五项研究是指导青年教师学术进步的准则,也是教师学术共同体关注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共同体促进教学竞赛的开展
共同体原是社会学概念,指各种关系网络和各成员间因相同情感、共同利益组成的合作性社交团体。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滕尼斯认为,它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以某种强劲的形式存在着,共同生活的实现是事物的本质”[6]。共同体内的个体,因共同的目标而走到一起,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有机体。约翰·杜威认为,“人们因为有共同的东西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内,沟通是他们达到占有共同东西的方法”[7]。杜威的思想体现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是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中体验的一种交互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学校是一个教学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青年教师最具活力,有着共同的事业追求,是学校这个共同体生命力的体现。校际联盟为形成一个大的区域教学共同体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分享教学资源,为青年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教学竞赛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共同成长,有利于教学共同体的有效形成。教学共同体一旦形成,会对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深入起到以下促进作用:
1.转换教学范式。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首次提出“范式的转换”的概念,即科学共同体活动中,因相互竞争、争论和批评,旧范式会被转换成新范式,并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在论文集《必要的张力:科学传统与变革论文选》中,他指出:“‘范式’一词实际上和逻辑上都与‘科学共同体’接近。一种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反之,正因为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组建了科学共同体。”[8]库恩的思想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很好的启迪作用,因为教育改革的实质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范式,建立新的教学共同体。
传统的教学范式是“教学中心范式”,以教师为主导,以灌输知识为主要特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过程。这种教学范式严重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障碍。为此,教学范式的转换势在必行,首先应该做到让学生与教师实行角色的转换,形成“学生为中心、教师来指引”的新教学范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构建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其次应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转换,利用新媒体网络资源,实现教育技术的革命,用科学技术彻底转换传统的“一言堂”式讲授法。网络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非常丰富,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通过科学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革命成为必然。教学手段的创新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青年教师必须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并投身到教学技术革新的实践中去,才能适应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能力要求。如何做到在实践中检验青年教师的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准,教学竞赛无疑是一个重要途径。
教学共同体的价值在于发现知识,帮助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教学共同体的形成会促使青年教师明白一个道理:教学竞赛不是以简单传授知识的多少为衡量的标准,而是看自己对新的教学范式的领悟程度。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高、知识储备丰富,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也比较到位,教学范式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即解决好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给比赛中的自我进行科学定位、如何发挥现代化教学工具的最大效能等问题。教学竞赛是青年教师间教学范式的竞赛,他们因比赛的目标构建了新的教学共同体。这个教学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在于“如何带领学生发现知识,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生产知识的过程”[9]。同时在这个教学共同体内,教师也是学习者。比赛为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通过吸取别人的长处,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范式,自身的教学素质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2.共享教育资源。信息时代的今天,资源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学校或一个院系都是一个教学共同体,教学比赛为共同体内部和共同体之间的资源共享提供了契机。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分享优秀教案、教学心得等,促进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一个地区的多所高校也可结成校际联盟,组建较大的区域教学共同体。国内一些位于同一城市的高校自发结成联盟,寻求共同发展,为教学共同体的形成树立了典型。如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的13所高校在北京市教委的倡导下,于1999年6月组成了“教学共同体”,共享教学资源;江苏省常州市目前3所本科院校和5所高职院校,在市教育局的引领下,构建起一个本专科合作的地方高校区域性合作联盟,努力打造“地方高校教学共同体”。
教学共同体的构建转而促进教学竞赛的深入开展,为教学竞赛壮大声势和扩大影响力。如常州市8所地方高校结成教学共同体,在市教育局和共青团常州市委联合组织下,连续进行了3届“常州市大学生外语演讲比赛暨本专科院校青年教师英语教学大赛”,以“外研社”冠名,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吸引了该地区高校的青年才俊踊跃参加。比赛在常州市各院校巡回举行,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好机会,也是检验地方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大舞台。每所学校的教学资源都是有限的,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现在这8所院校已经形成了地方高校校际合作联盟,共同谋求新时代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此外,常州工学院正在进行硕士点学科建设,与常州大学进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已经成功试点,为该校具有高学历青年教师提供了发展机遇;常州工学院还与江苏理工学院深度合作,以为该校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提供服务,进一步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和使命意识。随着教学共同体的全面展开,常州地方高校将进入优势学科互补、校际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并进一步扩大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促进专业发展。教学竞赛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力,专业发展是关乎青年教师未来的生命线。专业发展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成长,是实现青年教师向专业化人才转型的关键。近些年来,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因为教育生态学以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原理为理论基础,研究教育现象的成因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10]教育生态学还注重教育生态主体和教育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强调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系统工程,为教师的生态化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环境就是教学共同体。教学共同体是高等教育改革对青年教师群体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11]国外许多高校在谋划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PDS),大力促进各高校教师的合作,提高他们的教科研能力,改善他们教学的生态环境。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教学共同体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美国的一种新型教师教育模式,为高校在职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树立了榜样。
教学共同体为青年教师的教学竞赛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教学竞赛是调节教学生态平衡的有效手段。教学竞赛强调竞争机制,是一种公平、公正、有序的竞争模式,既是教学共同体内青年教师个体间的竞争,又是各个学校教学共同体间的平等博弈。
教学竞赛是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进步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他们学术水平的重要环节。由于有共同的目标追求,青年教师走到一起,在比赛中合作且有序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生态圈,从而促进教学共同体的构建。教学共同体的构建会转而促进教学竞赛的深入开展,为广大青年教师转换教学范式、各地方高校共享教育资源和青年教师追求专业发展带来便利。教学共同体的真正实现,一方面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包括财力上的支持、观念上的转变、行动上的落实等,另一方面更离不开广大青年教师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只有上下齐心、步调一致,才能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的教育生态环境和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