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1-12-03周良发唐冰冰
周良发,唐冰冰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告诉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新技术新方法的有力支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本实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情势有序推进,将新技术新方法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着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局面,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自2008年神秘人“中本聪”发明比特币以来,作为比特币底层支撑技术的区块链迅即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相关理论研究持续深入、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如今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助推下,区块链业已成为全球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被视为人类计算范式的第五次颠覆性创新,受到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高度关注,并将区块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伴随着区块链技术研发应用的爆发式增长态势,区块链正以技术赋能的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全面征服,也将给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新的动能。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紧抓国家实施区块链战略契机,正视区块链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将区块链技术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吸引力和实效性,进一步坚定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一、区块链技术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区块链技术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驱动发展,还推动着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区块链的加密技术、去中心化、防篡改性、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创新,正在开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新一轮重构,深刻改变着知识传播和教育共享的方式方法,也将为网络化时代主客体互动和凝聚思想共识提供全新的思维视野。
1.区块链闭环管理有助于营造出清朗的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价值指向,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了解和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之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繁荣兴盛的奋进者和开拓者。然而青年学生正处于成长中的“拔节孕穗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型,极易受到各种“非马”“反马”思潮的侵蚀,致使部分学生偏离正确航向、走上人生歧途。区块链的闭合环境有效排除了外界消极因素的干扰,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区块链对特定时间内链上所有参与者网络行为产生或上传的数据信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录并加盖时间戳(timestamp),然后通过非对称式加密技术将各种数据区块组合成链式数据结构。作为数据区块存在性证明的时间戳,确保了区块链系统所有节点上的数据信息不可伪造和不可撤销。区块链闭环管理保障了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只有得到授权并获得密码的教育对象才能登陆访问。而作为一个数据记录系统的区块链,又实现了数据的同步,即在链条上所有实体共用一个分类账簿,且账簿记录是无法擦除的,这不仅从根本上保证了信息的透明性和安全性,也让那些历史虚无主义、诋毁马克思主义、倡导西方普世价值的西化言论和错误思潮无处遁形,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安全、有效地传递给青年学生,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区块链去中心化有助于保障学生参与教育过程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教育者为主导,他们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地位。教育者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有助于把准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及时将党的重大理论创新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但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彰显出来,造成学生被动接收理论知识,甚至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偏离了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初衷。区块链技术最显著的特征——去中心化,为学生有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失语”“被动”的现象,使其主体地位更充分地显现、其观点诉求更顺畅地表达。区块链去中心化特性源于分布式账本,它从技术层面确保所有参与者完全意义上的平等,在削弱教育者话语空间的同时,使教育对象拥有更加公平公正的参与机会。在区块链系统中,链上每一节点用户都有平等权利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拟定、议题的设置、载体的选择、方法的运用以及相关数据资源库的共建与维护,而且每一节点都包含区块链系统中所有数据信息,有效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区块链去中心化从根本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鸟群智慧”,使学生长期被遮蔽、被轻忽的主体地位重新归位,俨然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共同体,从而开创师生协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
3.区块链新型信任机制有助于激活师生良性互动
作为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新时代青少年心智、性格和行为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其价值追求的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自主化、娱乐生活的网络化、处世哲学的理性化、人生理想的务实化等个体性特征使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序推进面临不小的挑战。[2]只有与学生充分互动,才能更真切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行为特征、思想动向和诉求期待,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精准匹配。然而在缺乏信任和心存戒备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不会主动袒露心扉,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导致互动交流难以为继。即便师生互动能够展开,亦处于浅层化状态,很难有效识别学生的思想困惑和需求。区块链新型信任机制有助于激活师生良性互动,基于互动交流精准把握学生的群体性脉动,有效引领时代性心动。[3]区块链技术巧妙运用了主客双方的功利心理进行平衡设定,使二者在互不信任或互不了解的前提下进行思想交流,成功解决了互联网情境下无现实信任保障的信任危机问题。因为区块链技术所促成的信任是每一个参与者都信任区块链本身,因而不需要相互之间“证明”这种直接信任。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师生交流互动的开展需要一个可以相互信任的区块链系统来维持。学生相信区块链技术能带给自己最直接的帮助,教师也相信区块链技术能让自己了解学生。在这两个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无直接接触的信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得以有效维系并向纵深推进。
4.区块链不可篡改特性有助于精准把握教育对象
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向,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内在要求。然而,以往的教育者主要通过自身经验和直觉判断,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大多采取质性研判,囿于支撑材料的缺乏和自身的价值取向而不可避免地存在偏误。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介入,教育者利用学习区块链对教育对象的登陆次数、浏览时长、学习内容、互动交流、作业提交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方面按照时间顺序自动生成链式记录。区块链防篡改性,一方面确保了链上所有数据信息真实可靠。数据一旦入库即加盖时间戳,不可修改也无法伪造,链式数据的真实性提升了教育对象把握的精准度。教育者利用链式数据账本,对教育对象的学习进程、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体验、学习收获等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有助于全面动态精准把握特定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学习方式和思想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监督、威慑作用。区块链防篡改性使得教育对象不能任意篡改学习记录,让那些不认真学习、敷衍了事,甚至大搞形式主义的学生无藏身之处。由此倒逼所有教育对象一旦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系统中,就必须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及时完成课程任务,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认知认同。总之,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精准把握教育对象,制定个性化、分众式、差异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
5.区块链公开透明特点有助于资源供给优化配置
推进思想理论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理论供给有效匹配,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无法保障资源有效供给,甚至出现供给端与需求端匹配错位,就很难保障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持久学习。区块链公开透明特点有助于供需精准匹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优化配置。所谓公开,意指区块链系统中的所有教育资源都是永久保存且公开的,教育对象可以随时随地登陆查阅。而公开的好处是,真正实现了信息的高度透明,从根本上消解信息的不对称性。需要指出的是,区块链上的信息公开,并非毫无保留的公开,它只是公开了加密的数据资源,访问者凭借密钥才能打开,进而访问链上数据信息且不受限制。[4]在区块链公开透明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的路径包括: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访问区块链得到关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信息,然后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基本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可以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的信息接收习惯和思想行为特征,再根据这些信息精确推送个性化的思想资源,从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教育对象也可以通过区块链系统选择适宜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区块链系统存储着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研究专长、学术成就、宣讲内容等基本信息,教育对象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需求和期待选择最适宜的教育者,切实保障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6.区块链智能合约功能有助于整合思想、凝聚共识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价值指向性,旨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和道德情操,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发挥引导作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凝聚思想共识、增进政治认同。然而学生大多来自五湖四海,个体差异明显、兴趣爱好多样、思想需求多元,他们在关注重大理论和社会热点的同时,更多的是关切与自身成长发展息息相关的青春、恋爱、教育、升学、就业等议题,这无疑增加了思想共识凝聚的难度。共识性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而以太坊的协议代码式思维恰好有利于此,作为区块链使用最多的底层技术,智能合约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整合思想达成共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区块链系统中,合约或协议是在链上所有参与者协商基础上生成的,其合法性根源于所有参与者的同意和授权。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一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某一议题或观点达成共识,也就开启合约,区块链不可篡改性将强制其自动执行,即师生都将参与并完成一种关于某种议题的定制化课程。智能合约的生成,使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系统不再认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独白式话语,转而认同所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共识性话语。共识是相对的,智能合约是基于师生之间的信任而形成的,但学生会随着环境和自身的改变,不断生发出不同的想法和追求,这也要求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去记录和了解学生,从而打造开放多元的教育形态,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融入学生的心灵与思想中去。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应用面临的问题
区块链技术虽然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业态、赋予新动能,但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现实难题。这其中既有技术缺陷带来的技术风险和安全隐患,也有技术应用相关配套措施的滞后。整体观之,技术研发不完善、复合人才不充裕、制度规范不健全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阻滞了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应用的有序推进和高质量发展。
1.在区块链应用上,面临技术研发不完善的问题
区块链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支撑技术,伴随虚拟货币而兴起并受到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高度重视,逐步应用于政务管理、产业变革、民生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区块链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创新,积极探索“区块链+”的应用发展模式。[5]目前,区块链已在电子政务、医疗健康、金融服务、社会公益、商品防伪、食品安全、精准脱贫等方面发挥了强大的技术优势。然而区块链技术兴起时间不长,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给国家发展创造机遇、给经济增长提供动能、给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自身固有的技术缺陷而产生的问题也不可轻忽,如系统吞吐量及节点存储容量远不能满足大规模应用的需求、数据使用过程中存在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等。区块链技术研发不完善,不仅使其技术赋能不能完满且充分彰显,还使思想政治教育潜存着隐患和风险。进一步而言,当区块链重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与原有生态系统无法深度融合,甚至发生冲突时,彼此的张力和不确定性必将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难以预估的风险。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此要有清醒的认知,不能完全痴迷于技术创新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变革,以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窘会随着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介入而自然解决,从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2.在区块链运行上,面临复合人才不充裕的问题
从构成要素来看,区块链不是单一信息技术,而是基于现有技术进行独创性组合并实现价值增值。区块链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颇为复杂,包括数据导入、信息管理、技术维护等,区块链有效应用涉及诸多专业性知识技能和方法载体,不是业余者短时间就能掌握的。换句话说,基于区块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他们除了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区块链技术原理和运行逻辑、数据统计和智能计算、信息洞察和关联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区块链应用的学科综合性,导致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建立健全多层次、立体化、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又懂得区块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就显得相当重要。近年来复合型、跨学科人才培养渐成趋势,不仅深受业界青睐,也受到学界宠爱。但是,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并不容易,稍有不甚,培养出来的可能就是半成品,也可能是赝品和次品。就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应用人才而言,区块链技术涉及的数理统计、算法技术、云技术、智能技术等分属不同的学科专业,其专业属性、学科建制、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存在显著差异,打通文理界线、实现关联耦合、产生联动效应的过程很艰难。如何解决区块链技术赋能的人才短板,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界必须深入思考的现实课题。
3.在区块链监管上,面临制度规范不健全的问题
制度作为一种具有外在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是监管区块链技术有序运行、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行为的根本保证。要让新兴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研发应用的起步阶段,更是离不开相应的制度法规及监管机制的规范和引导。然而,既有的制度法规与监管机制难以适应区块链性能发展及应用的现实需求,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应用面临制度规范不健全的问题。数据是区块链的核心要素,但它在现有法律界定下是非有体物,也就是说,区块链系统中的数据不是现有民法学视域中的“物”。尽管《民法总则》《网络安全法》相关条款涉及到数据问题,但并没有明确规定数据的归属问题、使用权限以及责任追究。很明显,区块链数据与既有制度法规之“物”的概念界定存在差异,遂使区块链数据权利、技术赋能、虚拟资产等得不到有效监管和规范。[6]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数据信息,如何采集、怎样存储、谁来验证、谁可以用、谁能拥有等相关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制度规范的缺失,使得区块链上的教育资源、主体信息等存在滥用的风险和数据伦理,从而陷入数字利维坦。对此,思想政治教育界要联合司法界制定出台相关的制度规范,确保区块链技术赋能始终处于安全、可靠、可控的范围。
三、区块链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区块链技术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迁,还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清醒的理论自觉,也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7]基于区块链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着力从观念、技术、制度、安全、评价等层面创新实践路径,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内生动力。
1.更新观念,增进对区块链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有序推进的关键在主体,教育者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成为信息化时代的行家里手,就不能仅仅只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一看家本领,还要学习和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更新观念,增进对区块链技术重要性的认识,明晰区块链技术的赋能价值,探索区块链技术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契合、思维变革与有效途径。要认识到区块链技术不断重塑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和边界,是推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有效途径;要认识到区块链技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和实效性的有益尝试。比如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的去中心化特征为教育对象表达思想诉求搭建平台,确保教育对象在需求表达上的话语平等权,成为凝聚思想共识的基础;区块链开放、共享、公平、透明的特点有助于教育对象参与教育决策、增强决策透明度,减少价值冲突和思想分歧,在特定教育对象中达成认知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成为凝聚思想共识的关键。总之,区块链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积极转变观念,深入了解和把握区块链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运行逻辑,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区块链技术应用能力,使区块链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赋予新的动能。
2.提升素养,把握区块链技术原理和运行逻辑
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技术应用能力,减少新技术新方法运用的负效应,教育者技术素养的提升就成为重要一环。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大多出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其对区块链核心技术缺乏理性认知、对区块链逻辑构架知之甚少、对区块链应用风险也毫无防备。术业有专攻,区块链技术之复杂和更新速度之快,不是业余者单凭直觉或“智慧”就能参透的,这是横亘在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技术难题。对此,一方面,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领导作用,搞好教育培训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培训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和把握区块链的技术原理、发展历程、运行规律、应用现状以及潜在的风险和隐患,基于技术普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者素养的不断跃升。另一方面,要督促思想政治教育者做好自主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块链技术也在迭代发展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持续关注区块链最新成果,密切跟踪区块链研发方向,精准把握区块链发展规律,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区块链应用能力。教育培训与自主学习协同推进,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全面、更深入、更系统地了解和把握区块链技术原理及运行逻辑,使区块链技术更好地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3.建章立制,构建和完善区块链技术管理机制
制度作为一套系统的规则体系,其创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协调各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美国制度经济学家C·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8]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规范是反映和体现某一文化的价值的行为规则。”[9]因此,要建章立制,通过政策法规来构建和完善区块链技术管理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应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首先,明确与区块链相关联的监管原则,注重制度章程的刚柔并济。基于制度法规监管区块链技术研发应用,既要依据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提升立法的科学性,也要增强包容性治理理念,突显技术性规定的合法地位,实现法律治理与技术治理的有效结合。其次,制定与区块链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弥补法律监管空白和漏洞。2019年2月15日施行的《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为区块链信息服务的使用和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但对区块链数据性质认定、代币权利归属、智能合约效力等核心构架缺乏有效界定。[10]要以《民法典》编纂施行为契机,补短板、堵漏洞,对区块链相关核心要素等进行宣示性规定,依托法律法规保护区块链技术健康发展,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应用有序推进。再次,出台与区块链相适应的实施细则,确保规范和引导落到实处。在不抵触宪法、法律的前提下,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台具体实施的细则,从制度层面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应用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同时,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公开透明性,使得每个节点上的参与者都可以获得并存储区块链上的所有数据,这就可能面临信息数据丢失或被篡改的危险,因此需要通过共识机制来维护,即每个用户可以作为节点参与到区块链网络和数据块的保护中,对于每一块区域也需要相应的人员负责,这表明需要建立一套共识机制和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块链技术安全有效的运行。
4.强化支撑,筑牢区块链技术赋能的安全防线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这个根本问题。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洞察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应用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和安全隐患,打破惯常思维、强化支撑作用,切实筑牢区块链技术赋能的安全屏障和防线。具体说来,一要强化技术支撑,通过技术矫正防范和化解区块链应用的技术风险和安全隐患。区块链并非安全的自足系统,技术研发不完善必然给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应用带来安全风险。区块链技术风险择其要者包括智能计算带来算法风险、共识机制造成存储风险、智能合约引发安全风险、加密技术导致隐私风险等。对于技术上的问题显然要从技术层面寻求对策,要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关,以理论突破推动技术创新,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形成稳定、安全、可控、可靠的成熟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应用风险始终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达到“技术创新与技术监管的动态平衡”。[6]二要强化伦理规约,通过建立健全区块链技术伦理规范实施动态立体的管控策略。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区块链不是最终的价值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明确区块链技术的工具属性,依托事前评估、全程监控、事后问责等一体化措施,对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应用的伦理风险进行及时干预和管控,从伦理层面为区块链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保驾护航”。
5.以生为本,建立以获得感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握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使他们从理论上认知、情感上认同、价值上信仰和行为上践行主流文化观和核心价值观。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应用效果的评价要以生为本,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思想获得为衡量标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对标效度,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推进:一方面,在评价理念上,树立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应用效果的评价必须立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获得感是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收获与否的主观认知,这体现着“区块链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是否能带来真真切切的价值,而且能够较为真实地反应学生对教学的主观感受。因此,要将评价的重心放在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或过程后产生的主观体验和获得的精神利益上。以获得感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加关照学生的思想需求,成为评判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应用效果的重要标识。另一方面,在评价方法上,建立学生获得感多元化评价样式或形态。鉴于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应用的不同阶段,可以将学生获得感分成主动的获得感、被动的获得感、过程中的获得感和结果的获得感。以获得感为核心的评价指标的设置也要涵盖上述四个方面,构建出更科学、更完整、更可操作的指标体系,成为检测、监督、矫正区块链技术下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可靠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作为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铸魂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凭感觉率性而为,而要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动拥抱区块链技术,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内在要求。作为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创新信息技术,区块链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特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可望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有效工具。将区块链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目前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引领性和现实指向性决定了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存在一定的限度。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景无疑是广阔的,思想政治教育界要予以重视,学校党委要加强领导,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参与,将区块链技术视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战略契机和技术支撑,扎实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