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2021-12-03李庆钧
李 庆 钧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十三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提高质量、推进公平两个战略支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毛入学率由2015年的40%提升到2019年的51.6%,在学总人数达到4 002万,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升级。2018年教育部在成都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2018年首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该标准突出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教督〔2021〕1号)进一步强调了“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新阶段后,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着力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形成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的新格局。“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是普及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点。”[1]“十四五”期间,要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围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标,对接新时代本科教育新要求,加快构建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质量保障体系。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含义
1.“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罗杰斯称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水壶与茶杯”的关系,教学就是把水壶里的水倒入茶杯,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其实践原则是:“第一,学生自己指导。……第二,学生自己评价。”[2]1969年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中提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3]这种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一经提出,引发了美国高校本科教育一系列变革。1998年世界首届高等教育会议在巴黎召开,通过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大会宣言,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4]。
国内学者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也进行了深入探讨。田昕提出:“高校应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转变。”[5]刘献君认为,高校要从“课堂、教师、教材”这一“老三中心”,向“学生、学习、学习过程”的“新三中心”转变,着力于学生的发展、着力于学生的学习和着力于学生的学习效果。[4]杨彩霞等人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基于学生学习、发展和学习成果的视角,借鉴第四代评价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管理和评价的两大质量保障核心内容进行系统梳理。[6]朱海燕等提出,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教学资源配置、教师素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入手,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7]。总之,学者们对“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价值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从规模增长转变到高质量发展上,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首要标准。“资源投入与教学条件建设只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变化才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首要的、直接的、最重要的指标。”[8]“十四五”期间,高校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转段发展的新需求,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构建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新体系。
2.“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具体内容。目前学术界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内涵及其教学模式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意见,但一般都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教学质量的关注点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主体。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也只有当学生使用并产生良好效果时,才能成为对学生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有效资源和条件。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本文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包括以学生发展、学习、参与和学习成效为中心四个方面的内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指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判断标准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构的主旨目标。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是把学习作为教学供给体系的核心目标,明确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辅导者”[9]。以学生参与为中心,是指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在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有效参与。以学生学习成效为中心,是指关注学习效果,遵循OBE理念,把学习成效作为判断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通过质量控制和反馈机制,促使学生持续改进学习行为。
二、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都构建了常态化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实施教学过程管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大多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侧重于自上而下的教学监控,重点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教学资源和条件建设等,缺乏对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生参与和学习成效的系统考量。“许多高校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更多关注的是师资队伍、办学经费等基本办学要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未形成普遍共识,对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发展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较少;在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和政策设计中,并未重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在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上,并不是把学生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在教学中,更加重视的是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没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和质量。”[10]随着社会、家长、学生以及高等教育举办者等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围绕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生参与和学习成效四个方面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成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定教学质量保障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成长。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指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因此,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重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学生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利益相关者。教学质量保障涉及各利益相关者,他们对教学质量保障的认识水平、关心程度、参与愿望、期望值等各有不同,因此,教学质量保障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必然涉及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和对话。目前国内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普遍缺乏一种能让各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机制,“从学校外部来说,质量被认为是大学内部的事情,与社会无关;从学校内部讲,质量保障被认为是教学部门的事情,与其他管理部门无关;从领导层面讲,质量保障被认为是分管教学副校长的事情,与其他分管领导无关”[11]。学生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直接利益相关者,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学生不仅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数量最多的利益相关者,而且也是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
(2)促进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的终极目标。本科教学改革不能“为改而改”,必须明确其价值目标,这个目标只能确定为“学生发展”。我们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建设智慧教室,推进小班化教学、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我们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推进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等,这一切措施都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质量的关键。“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从出发点到落脚点都是指向内涵建设和学生发展。”[12]要真正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进一步加强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障机构及队伍建设,完善过程监控、评价、诊断、反馈、改进等机制。
2.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供给体系。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供给体系是高等教育转段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发展,高等教育供给数量短缺问题基本解决,供给质量的矛盾开始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一定要推进教学供给侧改革。一方面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不断跟上社会转型、产业升级新步伐;另一个方面,适应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的新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往更多从“教”的角度理解供给,更强调“教”的实体条件如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等,更强调“教”的主体条件如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等。现在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看,教学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依然突出。因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旨目标应设定在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全面发展上。通过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供需平衡,形成社会需要、学生发展和学科专业建设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学质量供给体系。
高速公路上汽车能够快速稳定地行驶,关键在驾驶员。“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就是让学生自己掌控驶向成功的方向盘。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就是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个性化学习、基于能力的学习、随时随地学习和自主学习。一是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独特性,教师应关注学生之间在学习动机、能力、方法和速度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其发展需要、兴趣和适应能力,尽可能做到个性化指导,而不是一刀切。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首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因材施教”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的经典范式。“适合的学习”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让长处、优势变得更加突出,从而适应多元社会的多元需求”。[13]二是基于能力的学习。“以学习为中心”不以学生在课堂上花了多长时间为评判标准,而是注重学生在核心能力和知识方面掌握了多少。这是一种成长型思维,即能力随着努力而提升,推动学生自我实现。因此,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强调专业和课程要求,并设定学习的高标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三是随时随地学习。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的发展为学习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课堂之外的其他任何地方学习。大量在线课程如慕课(MOOCs)越来越丰富,学生可以选择个性化的课程和有针对性的学习项目,随时随地学。四是自主学习。学习是学生进行的主动学习,需要他们主导自己的学习,决定学习的主题、阅读书目、学习途径、学习方法,并进行学习反思和自省,从而增加对学业的理解和责任。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构建教学质量有效供给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质量第一这个主攻方向。高等教育从数量时代迈向注重内涵发展的质量时代,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学质量供给体系。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因此,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创造出更高更多的质量优势。
(2)坚持教学供给侧改革这条主线。从教学质量供给体系涉及到的要素看,有学科、专业、资源、课程、生源、师资等;从过程看,涉及到管理、考核、评价、反馈、改进等。目前,教学质量供给侧改革需要建立两个机制:一是退出机制。推进专业结构动态调整,建立专业退出机制;推进教学内容更新,建立“水课”退出机制;推进教师教学考核,建立不适合教学的教师退出机制等。二是升级机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建立学科专业升级改造机制;建立资源条件升级机制,加快智慧教室、智慧校园建设;建立课程升级机制,不断打造“金课”;建立生源升级机制,打造优质生源基地,强化优质生源奖励制度;建立管理升级机制,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通过供给侧改革,一方面着力提高教学供给侧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强化精品意识,切实增加有效供给;另一方面,不断丰富供给内容、拓展供给渠道、创新供给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可选择的优质教学资源、学习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3)强化创新这个战略支点。要持续不断创新,建设一个新型供给体系。比如,在现代“互联网+”时代,就要积极推进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慕课建设与应用,开展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进虚拟仿真实验实训项目建设,开辟“智能+教育”新途径。再如,为贯彻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可在一定范围内推行试学试读,促进公平环境下的课程教学竞争。同一门课程可由不同教师开设,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选择试听,感受教学效果,最终按一定程序确认选课。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教学要素的“类市场化”配置,通过创设公平竞争环境倒逼教师下功夫提高教学质量。
(4)增强改革动力。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新时代,社会发展已经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学校教育教学有时还站在这种变化的对立面,固守传统思维和管理方式,缺乏与高质量教学供给水平相匹配的发展理念、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破解教育领域原有弊端,解决那些不适应高质量内涵发展要求的各种问题,根本的动力在于制度改革和创新。
一是改革教师评价。00后已经进入大学,作为互联网时代原住民,他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运用互联网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更强。如果教师仍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垄断者和唯一传授者,仍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心目中理所当然的权威,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低阶、陈旧的教学内容,就可能既无法吸引学生关注,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强专业兴趣。而要让教师热心教育、潜心教学,就必须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改变重科研不重教学甚至唯科研的倾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
二是改革教学评价。评价标准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指挥棒。现有的教学评价标准与方法,更侧重于对表层学习方式所产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忽视对那些由深层学习方式所产生的学习结果的测量。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并推行学习的过程性考核评价。这种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到深层方向上来。
3.以学生参与为中心,保障学生在教学质量评价管理中的权利。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牢固树立“学生利益相关者优先”理念。学生是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是教学质量最直接的体验者和参与者。近年来,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如教职工代表大会、教授治校等越来越完善,但学生的参与地位和作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也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当然学生也要增强主体意识,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条件和资源建设、教材选用、教学监控与评价等教学环节,改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保障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学生参与制度,保障学生参与权利。《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21号)第41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虽然这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合法性依据,但对参与对象、参与内容、参与程度、参与方式等方面的规定不具体。因此,高校应完善学校章程,细化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对上述方面进行规定,并在制定这些规定时就吸纳学生参与决策过程,充分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
(2)优化组织结构,拓宽参与范围。建立各种合适的组织机构,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决策和管理过程提供平台。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包括计划制定、组织实施、检查与评价、反馈与整改、总结等各个阶段,每个阶段学生都有权参与。
(3)建立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学生参与机制。为避免学生参与流于形式,应建立具体化、可操作的学生参与机制。目前高校学生参与最多的可能就是学生评教。学生通过书面或网上评教来评价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教结果反馈给学院和教师,教师也可以自己查询评教成绩并查看学生对教师的主观评价、建议和意见。学生参与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参与教学质量调研。如每学期期中检查时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师课程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条件等的看法和评价;召开新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学校的期望和要求;召开毕业生座谈会,了解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效果的认可度以及未来改进的建议和意见。学生参与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第三个常见做法是担任教学信息员,及时反馈各种教学质量信息。目前,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较多,但参与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则很少,参与教学秩序管理与监督也不多。由于大多数高校将评教与学生选课系统关联,不评教就不能选课,因而,评教参与率虽然非常高,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存疑。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学生全面参与和监督评估,促使质量保障体系的客观有效”[14]。
4.以学习成效为中心,建立“三全管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以学习成效为中心”是贯彻OBE理念的具体要求。人才培养质量最终以学生发展作为判断标准,但其直接的显性标准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教督〔2021〕1号)明确将“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情况”纳入审核重点。教学质量保障是一个持续改进过程,要通过全过程、全员参与、全方位质量控制和反馈,持续性改进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教学活动,保障学生学习效果与表现。
(1)全过程管理。人才是培养活动的结果。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把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各个环节都有效控制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质量体系。不能认为只要控制好关键环节如课堂教学、毕业设计等就可以保证质量。因此,质量保障过程“要体现学生的利益,要关注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学习全过程质量”[15]。
教学质量保障中的控制,强调预防为主。传统教学质量保障的重点在于强调控制结果,事后把关;而全过程管理强调控制教学全过程,从事后把关转向预防为主,从管结果到管过程、管环节、管步骤,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各环节上下功夫,对教学全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都加强质量管理,形成一个稳定的质量保障系统。这种全过程管理,包括了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学生毕业5年左右应达到的成长目标的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管理要求高校坚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质量理念,推进以持续改进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建设,以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主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赢得教学质量保障目标达成的主动。
(2)全员参与管理。全过程的教学活动是通过不同岗位的责任者实施和完成的,涉及相关部门和人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依靠所有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决不是单纯靠某一部门或少数人就能实现的。只有人人关心教学质量,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人才培养才有坚实的基础。
实行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就是要把质量目标及其关键质量点分解到每个岗位,落实到每个责任主体,使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质量标准。教师主导作用很重要,要有效激励教师各尽所能,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专业教研室很重要,专业教研活动应聚焦提高教学质量、改善质量管理展开。各种教学竞赛如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也很重要,因为它是青年教师广泛参与的活动,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质量意识,培养其教学质量管理能力。全员参与的主体还包括学生。学生是学习的当然主体,教学质量不仅是老师“教”的质量,更是学生“学”的质量,呈现为学生的学习成效,最终体现为学生发展的质量。教学督导很重要,因为他们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力量。还有其他主体如教学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等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3)全方位管理。教学质量保障目标的实现既有赖于学校、学院、专业等教学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通力协作,也有赖于教学全过程的所有环节及活动构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如果对教学质量保障涉及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分散控制,往往很难解决根本问题。必须实行全方位管理,围绕质量目标形成一个网络系统,使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条件与资源、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以及涉及的所有部门和人员,都处于控制状态,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教学质量问题的综合治理和系统改进。
全方位质量管理以全面的质量信息为前提。质量信息收集是否系统完整、反馈是否及时准确,决定了质量控制是否有效。学校应建立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教学质量信息基础数据库,收集并分析教学活动各阶段各环节动态实时信息,开展经常性的教学评估,及时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发挥教学评估的诊断、预警、反馈和改进等作用。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重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不是全盘否定现有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而是结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和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对现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变革与完善。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从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生参与、学习成效等方面进一步重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新体系,必将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