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近代都市文化的呈现与传播

2021-12-03莉,梁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日报话剧都市

张 莉,梁 凯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都市文化起源于古代市民文化,根据学者们的研究,较统一的认识是,都市文化是伴随着城市空间的增长、城市生活的发展而形成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城市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其中既包括价值观等城市精神气质、意识形态内容,也包括习俗、生活方式等非意识形态内容。具体而言,都市文化的兴起通常表现为现代大众文化的样式,反映着现代性的时代特征,比如求新、变革、进步等思想。

从历史上看,戏剧等艺术演出与都市文化的产生关系密切,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满足具有近代意义的都市社会的娱乐需要。近代都市生产力的发展已达较高水平,社会财富有一定积累,资金流动性强,使得近代都市中出现了可能的公共休闲空间和公共时间,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末民初时期城市市民‘公共休闲’和‘公共时间’的形成,成为城市市民生活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①详见李长莉著《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时间”》,原载于《史学月刊》2007年第11期,第89页。因为都市的这种特点,也因为西学东渐,早期基督教传入中国,中国早期话剧——这种西方的文化艺术形式带来的影响,都是在中国的大都市发生并呈现的。

格奥尔格·西美尔曾说大都会“为精神存在的发展孕育有不可估计的意义,大都会使自己成为那些伟大历史形式之一”②详见格奥尔格·西美尔著、郭子林译《大都市和精神生活》,原载于孙荪、杨剑龙主编《阅读城市:作为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1页。。他认为都市的现代性就是一种呈压倒态势的视觉经验,在陌生的城市中,人们有看与被看的需要,而包括早期话剧在内的视觉艺术的兴起,满足了这种看与被看的现代性和视觉属性,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可将戏剧、话剧看作都市文化兴起的一种标识。

人们对于新疆近现代文化发展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偏差。事实上,在整个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关于文化发展,新疆并没有因地域遥远而成为封闭保守的地区,反而在抗战等特殊时期,由于新疆身处抗战大后方,大批文化名人纷纷来到新疆,推动了话剧等演出实践,培养了各族文艺人才,促成了新疆独特繁荣的文化景观。“1934 年后,新疆各地区纷纷建立各民族文化促进会,积极开展国防话剧的演出。伊宁市是戏剧艺术开展较早的城市之一,其后乌鲁木齐、阿克苏、乌什、库车、喀什、和田、吐鲁番、鄯善等各地都广泛上演话剧。新疆成为当时许多文化人向往的地区之一。”①详见张玉霞著《曲子剧、维吾尔剧与新疆现代戏剧》,原载于《艺术评论》2009年第12期,第61页。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带有明显现代性特征的都市文化已悄然兴起,并在建国以后对新疆现代大众文化的发展,对文化多样性、包容性、继承性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借助大众媒介每天刊登“今日之事”以记录时代的独特功能,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获得研究特定历史时期新疆近现代文化发展的样本。这个时期的《新疆日报》对于都市文化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对于知识分子和大众市民读报习惯的养成、对于妇女识字学习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报纸文化本身也成为了都市文化的样式。从1936年到建国初期,《新疆日报》的报道中有大量关于都市文化的内容,如以“演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新疆日报》的数据库中出现了近两千条记录,文本极其丰富。本文以1936 年以来《新疆日报》的报道为主,以学界较为通行的以1840年—1949 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划分,对新疆近代都市文化的呈现与传播展开研究。

一、新疆近代都市文化的兴起背景

(一)中国共产党对新闻及舆论宣传的领导

20 世纪30 年代初,一批共产党人受共产国际的派遣陆续来到新疆,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组织开展革命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为巩固与盛世才刚刚建立起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国际交通线,建设抗日大后方,应盛世才邀请,抽调一大批干部进入新疆,其中包括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同志,还有邓发、毛泽民、林基路、黄火青、白大方等许多优秀共产党人。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从延安经新疆去苏联治病,或从苏联经新疆回延安和从延安到乌鲁木齐(旧称迪化)养病的中国共产党伤病人员,都应盛世才的请求,经中共中央批准,留在乌鲁木齐参加新疆的各项建设。除在新疆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外,“来新疆的共产党人主要在行政、财政、教育、文化等部门和民众团体担任领导工作”②详见朱瑛著《论新疆的抗战文化》,原载于《西域研究》2003 年第1 期,第95页。。

1938 年,中国共产党人李啸平、王苇、王漠、李何、马殊、陈浩然、郭慎先、刘伯珩等开始承担《新疆日报》的领导和编辑工作;1938 年9 月,著名新闻工作者萨空了经杜重远介绍来到新疆,被委任为新疆日报社副社长③详见刘先贽著《抗日战争时期的新疆日报》,原载于《乌鲁木齐文史资料11辑》,1986年2月出版,第1~2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疆日报》面貌焕然一新,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内容有了大幅增加,迅速拉近了新疆与国内其他省区甚至是与世界的距离。1938 年11 月10日,《新疆日报》开始全文连载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论持久战》;1939 年9 月7 日,《新疆日报》刊发《毛泽东同志关于目前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的谈话》。《新疆日报》在抗日宣传与新闻舆论阵地占据了主导地位。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宣传下,一批进步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和科学教育家,如茅盾、张仲实、杜重远等来到新疆,赵丹、王为一、米今明、徐韬、易烈等电影界名人也应邀于1939 年9 月来到新疆。白大方、赵丹等很快组建了实验剧团,排演了《战斗》等话剧,积极宣传抗日救亡运动④详见景梦陵著《电影艺术传入新疆始末》,原载于《新疆艺术》1995年第5期,第43页。。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各部门努力工作起到了引领作用,新疆经济、教育等工作,尤其是文化事业,取得较大的进步与发展。

(二)以抗日宣传为主的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历时14 年之久。“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与国家的危亡近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眼前,中国共产党大声呼吁,努力促成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号召一切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战音乐、歌曲、戏剧、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成为了抗日宣传最直接、最有力的手段。

抗战时期,新疆是抗日大后方,同时又是国际援华物资转送前线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地位极为特殊且重要,因此,一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人士相继来到新疆,开展各项工作,宣传抗战,直接推动了新疆近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著名文学家茅盾(沈雁冰),著名学者张仲实、沈志远、涂治,著名演员赵丹、易烈、王为一等一大批爱国志士来迪化(今乌鲁木齐)工作,一时间,新疆成了人才荟萃之地。”①详见张文学著《抗战时期新疆蓬勃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原载于《新疆地方志》2005年第4期,第45页。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主持下,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于1938 年5 月完成,并于同年11 月10日起全文连载刊登在《新疆日报》上,其中专门讲到抗日的战争动员问题。如《新疆日报》1940年5月8日第4版发表了《中国新文学运动》,其中讲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与各阶段的任务,认为当时的任务是新文化运动的现实主义特征以及大众化问题的加强,“(1)文学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之完成,必须展开与加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2)大众化——中国革命文学要完成其任务,须先解决大众化的问题。抗战以后,这两个课题不但依然不变,并且又感必须加速解答……至于大众化,则抗战以来,将有广泛地实验的机会,到现在为止,无论在理论方面,实践方面,都比从前进步多了”。

在此种理论宣传的舆论氛围中,新疆的共产党人与进步知识分子大力兴办教育,启迪民智,上街演讲,下乡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文化,大力推动抗战戏剧、话剧、歌舞等艺术形式深入群众。兴起于五四时期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在新疆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在抗战大背景下,以抗日宣传、以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抗日为鲜明特征的新文化运动在新疆掀起了高潮。在新文化运动推动下,戏剧、话剧、电影、歌舞等艺术形式与都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休闲娱乐业发展等紧密联系,逐步汇聚起新疆近代都市文化的浪潮。

二、新疆近代都市文化的呈现形态

从1936年以来《新疆日报》的相关报道来看,新疆近代都市文化形式丰富多样,主要有群众性文化活动、话剧、戏剧、电影、音乐与歌舞艺术、报纸等表现形式。

(一)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兴起

如《新疆日报》1937 年5 月28 日刊发了《全疆各地庆祝四月革命四周纪念详志奇台县》一文,其中写道:“十四日早九时表演旧剧二十时开始表演高桥狮子龙船等晚七时全县民众提灯游行参加之民众约千八人……照耀全市游行队一面唱歌一面喊口号出东门而绕回会场……”。1937年5 月29 日《新疆日报》刊发了《全疆各地庆祝四月革命四周纪念详志》(孚远县),其中写道:“六、组织市民赛跑运动会……县城小学表演新剧剧目一贪官末路二慈母三跳舞到夜十一时止……各种游艺大会如花灯河灯及提灯会游行各街市灯火各家普照全市均现光明灿烂……县府秘书科长及各阿訇头目等分驰赴各乡村用维汉语合璧演讲呼口号”。从报道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群众性文艺活动如群众运动会、演讲、提灯游艺、群众歌咏活动等已经较为普遍。庆祝四月革命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乌鲁木齐、焉耆、乌苏、木垒河等地同时展开,覆盖范围较广,民众参与热情和参与度较高。

(二)话剧运动广泛开展

在新疆戏剧运动委员会的组织推动下,新疆话剧运动蓬勃发展。在新疆话剧运动发展中,极为注重对话剧人才的培养。1940 年9 月17 日《新疆日报》刊载的《新疆戏剧运动委员会第一期两年工作计划草案》中写道,“创立训练班:集各区各族爱好戏剧青年或正从事于艺术工作者,授以一般的理论与技艺,限期毕业,学业成后再分派各处工作。(训练班之章程另订)”。同时,在新疆话剧运动发展中,参与主体积极开创各种话剧推广与实践活动,比如创立剧场、成立剧团、创立图书馆、设计新剧场等。当时著名的剧团有实验剧团、塞风剧团、天山剧团、警光剧团、昌吉新生剧团等。实验剧团排演曹禺的名剧《日出》公演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新疆日报》专门刊登观后感等文章引发大量讨论。此外,在新疆话剧运动发展中,还通过组织各类话剧比赛、话剧竞赛进行宣传推广,1942 年3 月的《新疆日报》连续发表5 篇题为“什么是话剧”的文章,在读者中进行宣传、讨论。学校组织的话剧比赛更是常态。如《新疆日报》于1939年11月3日发表题为“中小学话剧比赛总结,评判委员会小学部”的文章,11月17 日又发表题为“学联会昨举行话剧比赛,颁发优胜剧团及演员奖”的文章。“1938 年11 月在反帝会领导下,迪化市学生联合会举办了一次戏剧比赛评奖大会。新疆学院演出的林基路编导的话剧《呼号》,获大中学组第一名;省立中学演出的《我们打冲锋》,女中演出的《电线杆子》并列第二名;师范学校演出的《民族公敌》获第三名。”依托茅盾等人举办的文化训练班,一大批民族文化骨干迅速成长起来,一边学习一边创作,如“锡伯族学员郭南基创作的《在原野上》,在1940 年新疆话剧比赛中获第一名”①详见朱瑛著《论新疆的抗战文化》,原载于《西域研究》2003年第1期,第98页。。

(三)戏剧焕发新的生机

《新疆日报》在戏剧的宣传与推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43 年 3 月 24 日、25 日、26 日的报纸,连续发表题为“戏剧理论研究”的文章。1945 年2 月15 日,《新疆日报》以专版的方式刊发纪念戏剧节的特刊,扩大戏剧影响力;1945 年7月5 日,《新疆日报》发表题为“戏剧与电影”的文章。此外还通过举办戏剧节的方式进行戏剧推广。在这一过程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的戏剧运动都得到了发展。早在1918 年,在苏联定居和留学的维吾尔族知识分子就已开始大张旗鼓地开展以新戏剧为核心的新文化革新运动,成立戏剧小组、剧团等,创作并上演独幕剧、大型剧以及翻译作品等②详见张玉霞著《曲子剧、维吾尔剧与新疆现代戏剧》,原载于《艺术评论》2009年第12期,第60~61页。。在新疆戏剧运动发展中,更是诞生了优秀的维吾尔族剧作家、演员。如新疆著名剧作家祖农·哈迪尔,于1936 年创作了《愚昧之苦》,反映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还创作了《游击队员》《重逢》等抗日主题话剧;维吾尔族剧作家赛福鼎·艾则孜创作了《不速之客的礼物》宣传全民抗战。

VCI已被广泛接受且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且加重社会负担。因此,VCI的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VCI与脂代谢紊乱尤其是LDL及apoB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明确这一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对VCI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多,但对LDL与apoB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仍需大量研究进行探索。未来,早期管理和发现高脂蛋白血症(尤其是LDL)对认知障碍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1939 年,茅盾、赵丹等人先后来到乌鲁木齐,指导创作了如《新新疆进行曲》《新新疆万岁》等剧目,将抗战戏剧演出推向了高潮。茅盾还在《新疆日报》上发表评论文章《为〈新新疆进行曲〉的公演告亲爱的观众》,推广介绍该剧公演的意义。此外,《战斗的姑娘》《黑眼睛》等也都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黑眼睛》还被《新疆日报》赞誉为“少数民族戏剧的报春花”③详见黎羌著《现当代新疆各民族戏剧叙论(上)》,原载于《新疆艺术》2017年第4期,第116页。。

除此之外,秦腔、京剧等传统戏剧也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融合内地南北方民歌小调和新疆锡伯族、满族、汉族、回族等民族文化的新疆地方剧种——曲子戏更是盛极一时。20 世纪30 至40年代,曲子戏演出在哈密、木垒、乌鲁木齐、吉木萨尔、昌吉、伊宁、霍城、察布查尔、焉耆等地村镇都极为普遍。“迪化出现了民营专业剧团和专门的舞台——元新戏园,1939 年2 月7 日《新疆日报》上,曾发表了《消灭汉奸》的曲子剧”④详见张玉霞著《曲子剧、维吾尔剧与新疆现代戏剧》,原载于《艺术评论》2009年第12期,第57页。,影响不可谓不大。

(四)电影迅速普及

1924 年,新疆出现了手摇电影放映机;1932年,客商杨元福创建了乌鲁木齐第一家私人电影院——德元电影院,当年6月首映无声影片《火烧红莲寺》,上映期间盛况空前。此后,电影作为市民生活的重要娱乐方式和都市文化的代表,在新疆迅速发展普及。

1938 年—1942 年是抗战期间新疆各项事业发展最兴旺、最健康的时期,电影事业也不例外,仅仅4 年中,在新疆就放映了多部国产进步影片和苏联革命影片。另外,除1936 年在伊犁、乌苏已经建成的电影放映单位,1938年—1942年在喀什、哈密、和田、莎车、焉耆、阿克苏、塔城、阿勒泰等地区和一些县镇都建立了电影俱乐部。1932年—1938 年间,乌鲁木齐创建了多家影院,又兴建了“交通处俱乐部”“维文会俱乐部”“哈、柯文会俱乐部”“汉文会俱乐部”“新疆报社俱乐部”等多个放映场所。到1942年时,乌鲁木齐电影放映单位之多,便可与西北一些大城市相提并论了①详见景梦陵著《电影艺术传入新疆始末》,原载于《新疆艺术》1995年第5期,第43页。。这种情况也可从报纸所刊文章中得以证实,如1946年9月8日《新疆日报》所刊文章中写道:“庆祝抗战胜利日大会游艺组发动各娱乐场所共分十二场,每日晚演出话剧、京戏、电影、歌舞剧、音乐等,共三日”,这3 天共放映电影6 场,可见当时的电影放映已非常普及。

(五)音乐与歌舞艺术蓬勃发展

民族文化促进会在新疆音乐歌舞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34年以后成立的各民族文化促进会及其基层组织的积极推动下,建立了俱乐部等文艺演出场所,为歌舞表演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在各族文化促进会的共同推动下,在学校的音乐歌舞推广以及更大范围的竞赛活动也积极开展起来。

从史料中可以看到,1938 年 11 月 28 日,省一中和新疆学院举行了肉孜节文艺晚会。晚会的节目形式主要有演唱、话剧、民族歌舞等,其中民族歌舞类包括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等民族舞蹈。1938 年,新疆第三次代表大会在乌鲁木齐召开,林基路任招待组组长,亲自筹备了一台以民族歌舞为主的文艺晚会②详见王泳舸、刘音著《抗战时期新疆舞蹈的发展》,原载于《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37页。。1941 年,汉文总会召集各文化会会议,决定举办全疆范围的音乐舞蹈比赛。经过各文化会的周密筹备和共同努力,舞蹈比赛于1942 年11 月26 日至28 日顺利举行。“这是一次新疆民国时期舞蹈史上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舞蹈大赛。共有8 个文化总会的640 多人参赛,参赛的演员来自新疆9 个不同的民族。”③详见王泳舸、刘音著《抗战时期新疆舞蹈的发展》,原载于《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38页。在音乐歌舞的发展中,《新疆日报》在宣传报道上给予积极支持。如1942 年11 月28 日,专门发表社论《为发展与提高民族艺术而奋斗》;1947 年9 月,新疆青年歌舞团赴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演出并引起极大反响,《新疆日报》以消息、观后感等方式对此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六)报纸文化初成氛围

关于报纸与都市文化、与城市的关系,有学者在对《申报》的研究中有过论述。《申报》创刊号中展示了其“奇闻异事,罔不毕录”的办报方针,专设《今日之事》栏目,使受众接触到大量信息,在改变上海城市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实在而新鲜的上海都市文化,这种文化“不是由社会文化体制产生,而是由市场的活力、不确定性和超越国家的变化性产生”④详见埃里克·马赛著《时代精神的现实意义》,原载于埃德加莫兰编、陈一壮译《时代精神》,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上海进入报纸文化时代,“后起的出版、小报、电影等,都在这一脉络中所滋生:《申报》即是上海城市性的主要特征之一”⑤详见黄旦著《城市传播:基于中国城市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34页。。可见,早期上海的城市性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在于《申报》形成的报纸文化,在大量有规律的“今日之事”的传播中,在信息的接收、传递、讨论与互动中将人与城市持续关联起来,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全新的文化确实有着“不确定性”和“超越国家的变化性”。

三、新疆近代都市文化的呈现特点

(一)范围上的中心带动、点面结合

从范围上看,新疆都市文化的兴起虽然起源、发展于乌鲁木齐,但又不仅限于乌鲁木齐,而是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新疆日报》为信息聚焦点,向外辐射从而影响全疆各地,在近代都市文化的兴起上,形成了乌鲁木齐、昌吉、伊宁等城市文化中心。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其时新疆的文化运动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及进步文化人士的倡导推动,也在于新疆民族反帝联合会、新疆各族文化促进会等群众组织、文化组织的具体推动,新疆民族反帝联合会、新疆各族文化促进会总部都设在乌鲁木齐,各地区及县城都成立了分会或下设组织,文化运动及演出形成了以中心带动地方、地方呼应中心的局面。另外,各地文化人才也被抽调到乌鲁木齐,形成地方与中心的反向互补。“1936 年共产党从塔城、伊宁、吐鲁番、喀什等地区抽调一批有才华的文艺工作者到省文工团, 从各方面加强它, 并采取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 在全疆开展革命文艺的战略。”①详见艾尔肯·阿布都热依木著《20 世纪30 年代维吾尔戏剧发展的背景》,原载于《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112页。其次是新疆地处抗日大后方,是当时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文化中心的形成也与交通沿线必经的重要城市有关。乌鲁木齐、昌吉、伊宁等城市自身都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悠久,文化积淀较深,加之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推广,使新疆的话剧活动达到高潮,各民族的戏剧活动也发展起来,如伊宁、麦盖提等地都有了用少数民族语言演出的戏剧活动。

(二)多民族参与主体

从参与主体上看,20 世纪30 年代,新疆成立了多个民族文化促进会,包括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锡伯族、满族、塔塔尔族等民族,并在全疆多地设有区分会,拥有数十万会员。此外还有新疆学院学生群体、中小学生、知识分子、文化名人、商业经营者、家庭妇女、普通群众等,参与主体众多。新疆都市文化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新疆都市文化的风格是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多元的交织混合,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有对其他文化形式的借用、改造,都是集体创作的成果,这是新疆近代文化的特点,由此延续的新疆现代文化的魅力与特殊性也来源于此。

(三)文化名人的号召与影响

全国文化名人集结在乌鲁木齐,对新疆都市文化的形成及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1939 年4月7 日召开的新疆各族文化促进会联席会议,通过了关于成立新疆文化协会的决议,并推选茅盾为新疆文化协会委员长。1939 年8 月,著名文艺工作者赵丹、徐韬、王为一、俞佩珊等先后来到乌鲁木齐,开展、推进话剧运动。此外还有杜重远、陈纪莹、萨空了等文化名人一直活跃在乌鲁木齐。这一大批进步文化名人利用自身影响力,宣传、创作、组织文艺演出,积极参与文化演出等实践活动,对新疆近代都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慈善义演成为新疆都市文化的鲜明特征

新疆都市文化的形成与慈善义演、文化劳军、抗日募捐等活动紧密相关,有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殊性。尤其是新疆的慈善义演,有为赈灾救助发起的,但更多的是为抗日救亡发起的。义演是涉及众多民族参与主体的集体行动,其演出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传播,其所标识的都市文化风格极其鲜明。近代中国的慈善义演绝大多数是在都市文化空间中展示的,属于文化风格的构成,所以义演的慈善性质往往可以显示出一个都市的品位和文化风格。“从这种角度来讲,城市的义演舞台及其收入,不但呈现的是城市地理空间上的富有或贫瘠,也展示了都市的文化空间上雅俗区分或雅俗交融意义上共赏。”②详见王天根著《媒介视角下的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省思》,原载于《团结报》2018年4月19日第7版。

慈善义演通常被认为是都市文化的标识,将其看作城市文化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原因在于,“近代城市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可以极大地影响到娱乐休闲业的组织方式、活动的时空特点和文化消费方式”,慈善义演本身特有的文化样式与特征,使得它在提供娱乐的同时,“其内含的慈善仁爱教化因素也促使人们接受熏陶”①详见郭常英著《慈善义演与近代中国研究》,http://chis.cssn.cn/zgs/zgs_zgjds/201812/t20181225_4799224_2.shtml,2018年12月25日。。

慈善义演、抗日募捐演出等在更大社会范围内的传播与《新疆日报》的宣传推动有着密切关系。文化促进会、文化名人、学生、学校成为募捐演出的主体,1938 年3 月的《新疆日报》多次刊发新闻,报道募捐及演出盛况,如《省二中昨演剧捐募为援》《喀什作扩大募捐宣传——各界民众踊跃捐款》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新疆日报》在宣传、传播中直接参与了新疆都市文化的形塑。

四、新疆近代都市文化的传播

(一)传播与鼓动:作为新闻纸的《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对于新疆近代都市文化的传播功不可没,其充分发挥了新闻纸的信息传播功能。《申报》“吾申新报一事,可谓多见博闻而便于民者也”的做法,逐渐形成了其新闻、言论、副刊、广告的版面格式,并由此为后来的中国报纸提供了样板,形成了“我国近代报纸模式”②详见方汉奇著《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卷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5页。。《新疆日报》的版面构成与运作规则借鉴了《申报》的报纸传统,也沿袭了《申报》的框架,版面主要由新闻信息、广告、社论和副刊组成。

在这样的版面框架中,《新疆日报》尤其擅长运用社论进行信息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通常都以消息报道再配以社论的组合方式进行推广,形成了“传播+鼓动”的报道模式。比如对于话剧运动的开展,除了各种话剧演出的消息、广告外,还加以言论助力,如1940 年9 月17 日所刊社论《开展本省的话剧运动》等。《新疆日报》的社论写作风格长于表达感情,语言生动丰富,突出现场描写和个人感受,此种写作风格不仅利于意见、观点的传播,更擅长情感动员。通过大量对戏剧、话剧等文艺演出的报道,将文艺演出及比赛过程形成议程,通过社论等言论方式形成舆论,从而在舆论引导及社会关系的塑造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学者指出,“报刊中的新闻及其基础上的时评可谓舆论呈现的重要形式,报刊连续报道及评论而形成持续的舆论方向感,则无疑会形成时代潮流”③详见王天根著《近代中国报刊与社会重构中的传媒镜像(1915—1937)》,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50页。。《新疆日报》鲜明的言论特点,在近代新疆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舆论场,对新疆的社会结构稳定以及新疆与国家关系的定位,都有着重要意义。“近代报刊虽传布资讯,但更多的言论担当,往往在社会框架的稳定与否上扮演了重要角色。”④详见王天根著《近代中国报刊与社会重构中的传媒镜像(1915—1937)》,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51页。这种结构性力量正如学人所指出的,“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⑤详见特伦斯·霍克斯著、瞿铁鹏译《结构主义与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二)寓传以演:戏剧表演艺术自身强大的传播功能

戏剧与话剧一直是社会变革的风向标,此种作用来自于戏剧等表演艺术自身所具备的强大传播功能。晚清戏曲改革的兴起,也是缘于对国外经验的借鉴。无涯生(欧榘甲)曾于1903 年在美国旧金山的《文兴日报》上发表《观戏记》,将演戏视作法国、日本在近代崛起的重要力量⑥详见郭绍虞著《中国历代文论选》(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52~356页。。在社会变革、社会改良的历史背景下,小说、戏剧等文艺演出犹如冰河中的第一道裂纹,携带着社会风云变幻的隐含信息,被赋予了开启民智、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戏剧表演这种强大的功能,来自于它的艺术形式。有学者通过比较戏曲与话剧的区别,认为“戏曲的表演是程式化的,采用唱念做打,话剧的表演是写实化的,采用的是语言和动作,戏曲有明显的说书的痕迹,而话剧则有演说的特征”⑦详见黄旦著《城市传播:基于中国城市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75页。。不管是突出唱念做打的戏曲,还是突出演说特征的话剧,都有吸引、贴近受众的形象感染力。

戏剧作为一种面向观众的舞台表演艺术,可以更直接地贴近受众,因此也更容易向受众传递思想观念。戏剧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对普通大众的思想情感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可以为改变世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①详见余来明著《从传统“戏曲”到现代“戏剧”——近代知识转型视野下概念演变的文化考察》,原载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第322页。。“故不入戏园则已耳,苟其入之,则人之思想权未有不握于演戏曲者之手矣。使人观之,不能自主,忽而乐,忽而哀,忽而喜,忽而悲,忽而手舞足蹈,忽而涕泗滂沱,虽些少之时间,而其思想之千变万化,有不可思议者也。”②详见陈独秀著《论戏曲》,原载于《新小说》1905 年第2 卷第2 号。需要说明的是,该文最早发表于《安徽俗话报》1904 年第11 期,文字与此版有所不同。李调元在《剧话》中也记载了群众在观剧时的感受,“每演戏时,见有孝子、悌弟、忠臣、义士,虽妇人牧竖,往往涕泗横流。此其动人最切,较之老生拥皋比讲经义,老衲登上座说佛法,功效百倍”③详见李调元著《剧话》,原载于《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45页。,此中强调了戏剧现场及故事人物带来的感受比讲经义、说佛法效果更好。

因此有学者称,早期话剧具有一种宣传新思想的功能。也就是说,话剧不仅要“制造信息”,还要“发布信息”;它不仅要“实体符号化”,还要“媒介转换”。“这种文化主要是在都市发生的,高度的符号化正是都市与非都市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④详见刘旭光著《都市文化与媒介——从符号与媒介的角度对都市文化的定位》,原载于《都市文化研究》(辑刊),2005 年12 月出版,第175页。在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中也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从舆论上说,一方面是报纸等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这些剧社演出的文明戏”⑤详见黄旦著《城市传播:基于中国城市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79页。。

(三)剧演、媒介与社会互动的实践传播

近代新疆都市文化传播,紧紧围绕着文艺剧演的实践、大众媒介的宣传与新疆近代社会各层面的互动而展开,这一过程不仅包括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还触及社会各层面的信息流动,以及与之关联牵动的社会变革与文化再造。从这个视角进行审视,大众传播尤其是作为当时新媒体的《新疆日报》的传播,便可视为社会互动的重要环节,其既是建构意义的社会实践,又是社会互动的最新形态。这个意义上的传播,“不仅指信息的传递,也是建立相遇、共在、分享、生成意义的各种交流的可能性。传播只有与地方共同体发生真实的关系,才能真正为受众共享。在这个视野中,传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传递信息的载体与工具,传播是一种建构意义的社会实践,是凝聚地方共同体经验的精神建构与文化再造”⑥详见黄旦著《城市传播:基于中国城市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页。。

近代新疆的大量剧演,因在抗战的历史背景下,故内容与目标都指向强烈的救亡图存、拯救国家的意图。新疆处在抗日大后方,剧演多以慈善义演、募捐、文化劳军等形式进行,但剧演背后包括众多参与主体,如组织、审批等机构,剧本创作、各族演职人员甚至是文化名人,还有众多的受众。而大众媒体尤其是《新疆日报》则贯穿演出的所有环节,从新的文化形态、剧目名篇的理论宣传,剧演排练的过程进展,到公演义演时间、地点、内容、票价的广而告之,再到公演后的报道、筹款金额、捐助名单,以及观后感、剧演评论等,其与剧演始终以互相卷入的状态与社会构成互动关系,深度介入社会变革,彼时之人对于周遭世界的认知,对社会巨变的判断,是通过深切的参与与体验形成的。正是大众媒介与社会互动形塑着全新且持续的社会关系,所以马克·波斯特说“人们很容易忘记媒介对交往关系的积极介入会达到何种程度”⑦详见马克·波斯特著《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五、结语

从新疆近代都市文化的兴起及形态来看,新疆都市文化充满了求新变革的进步气息,其范围不仅限于乌鲁木齐这样的大城市,参与主体也涵盖了不同的民族成分和社会阶层,其间既有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形态,也有普通民众的大众文化形态,更有偏远县域的群众文化形态,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对于抽象的都市文化概念而言,其是具体又生动的表达和呈现。

正如斯图亚特·霍尔所言,现代大众文化是“依托传媒业”而生并具备“消费性”的文化形态①详见韩晗著《日常生活、都市文明与现代科学的传播——以1900年代的中国现代大众文化为中心》,原载于《辽宁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第117页。,这两大特征直接决定了现代大众文化只能存在于现代社会中,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近代新疆都市文化的呈现与传播,依托于大众媒介如《新疆日报》,其浓厚的“消费性”大众文化形态,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文化”特征,而现代文化是指能促进社会整体和人的自身现代化的文化发展形态和过程,首要特征便是现代性。由此可知,新疆都市文化与现代性是同步而兴、同向而行,都市文化的兴起,承载着现代进步思想,也承载着新疆文化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也就是说,新疆近代的都市文化表征着新疆现代性的发生,这种现代性对建国以后的新疆现代文化发展,以及新疆地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与传播,都产生着深远影响。比如,新疆锡伯族传承人通过念唱的形式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进行了再创作,并将其以民间说唱的独特方式传承下来。这种现代性也潜在地规定着新疆解放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和风格,并对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日报话剧都市
话剧《坦先生》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话剧《二月》海报
穿越水上都市
灵感日报
都市通勤
灵感日报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