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研究综述
——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分析

2021-12-13陈玉萍马培培王明涛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资本期刊文献

陈玉萍,马培培,王明涛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相继实现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1]。我国一直积极推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从发行外资股到颁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再到“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的相继实施,实现了从单向开放到双向开放的重大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进一步指出,稳妥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领域的开放,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资本市场开放作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提高资本市场竞争力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介于资本市场开放的重大作用,学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不仅在宏观上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3]、提升股票市场稳定性[4],对于微观企业也有积极影响,如可以优化企业投资[5]、提高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6]。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学者注意到资本市场开放加剧了风险在不同市场之间的传递[7],增大了各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8],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资本市场开放进行了文献综述性研究,如刘少波和杨竹清[9]率先在定性文献综述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对国外资本市场开放经济后果文献进行了梳理,为国内学者开展资本市场开放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整体来看,已有关于资本市场开放的文献研究相对较少且仍需进一步深入。比如既有文献多以国外文献数据分析为主,仅辅以少量的国内研究对比,这无法准确反映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研究的成果与进展;此外,已有综述性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但随着资本市场开放研究文献的增加,这种研究方法已经无法全面反映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研究的全貌和总体特征,缺乏有效力的科学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CSSCI 来源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关于资本市场开放的相关文献为样本,应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对我国资本市场开放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多视角系统分析,梳理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研究的发文时间分布、发文期刊分布、核心作者、知识基础(高共被引文献、影响机制)和热点议题,以便对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的研究形成客观的、全局性的把握,为探究我国金融及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经济后果提供依据。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保证数据的权威性与全面性,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相关文献为检索来源(检索时间为2021年5月10日)。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大致经历了发行外资股、资本市场单向开放、资本市场双向开放3 个阶段①发行外资股阶段的重要标志是1992年2月我国正式发行仅供境外投资者投资的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单向开放阶段的重要标志包括2002 年12 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2007 年7 月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QDII),以及2011 年12 月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制度的实施;双向开放阶段的重要标志包括2014年11月“沪港通”、2016年12月“深港通”、2019年6月“沪伦通”的实施。,本文据此对文献进行分类检索。其中发行外资股阶段搜索关键词为B股,资本市场单向开放阶段搜索关键词为QFII、QDII、RQFII,资本市场双向开放阶段搜索关键词为“沪港通”“深港通”“陆港通”“沪深港通”“沪伦通”。在阅读摘要后逐一排除研究主体为非资本市场开放等不符合要求的文献以及相关会议综述等文献,最后基于中国知网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分别检索出521篇、286篇相关文献。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资本市场开放文献时间分布特征、期刊分布特征、热点议题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CSSCI来源期刊的相关文献为分析基础,核心作者、高共被引文献知识图谱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相关文献为分析基础。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知识图谱工具对检索到的引文数据进行梳理统计与可视化分析。文献计量分析作为可量化揭示某一研究领域发展规律的文献分析工具,强调使用数理统计方法考察文献特征,能够科学客观地描述、评价该研究领域的显著发展趋势[10]。基于文献计量方法,本文分别对资本市场开放相关文献的年发文量、期刊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知识图谱分析能够显示出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互动、交叉、演化、衍生等诸多复杂的关系。本文借助知识图谱绘制工具CiteSpace,通过对作者和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得出我国资本市场开放领域的高影响力作者和关键文献。

三、资本市场开放研究的文献特征

(一)时间分布特征

文献数量变化可直观反映该领域知识量的变化,对资本市场开放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年度统计分析可以揭示该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热度和发展趋势。图1 展示了1998 年—2021 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CSSCI来源期刊关于资本市场开放的论文发表数量及趋势,可以发现,发行外资股、单向开放、双向开放各阶段研究的发文趋势与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过程基本吻合。具体来看:关于B股的研究整体呈下降态势,2001年国内A、B股交易市场互通,与此相对应,发文量在2001年达到最高值21篇,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发文量为11篇,其后文献量持续下降,近5年每年的发文量均在2篇以内;关于资本市场单向开放的研究发文趋势与B 股研究相似,如在QFII制度实施初期,其发文量在2003年为12篇,2008年为15篇,之后持续下降,最近10年平均年发文量不足4篇;关于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研究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6 年“深港通”启动之后达到第一个峰值,之后每两年出现一个新的峰值且峰值逐渐增大,2020 年发文数量最多。整体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完成了从单向开放到双向开放的转变,朝着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形成现代化资本市场体系,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也逐渐聚焦于双向开放领域,未来在国家坚定不移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政策指引下,学者们将会继续关注资本市场改革开放领域。

图1 1998年—2021年中国知网CSSCI来源期刊关于资本市场开放的刊文数量统计

(二)期刊分布特征

期刊发文量、占比、等级、影响力等往往可以反映研究领域的集中情况。对资本市场开放领域文献的发文期刊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不仅可了解该领域研究涵盖的范围,还可为学者收集资料、选择发文期刊提供参考。本文以发表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CSSCI 来源期刊的资本市场开放领域相关文献为分析样本,罗列出资本市场开放研究领域载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由表1 可以发现,该主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发表在金融、证券类专业期刊,经济管理类综合性期刊也有涉及。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隶属于金融学领域,同时资本市场作为企业外部环境的一部分,与微观企业联系较紧密,因此部分经济管理类期刊给予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研究较为充分的学术展示空间。从发文数量上看,位居榜首的是《上海金融》,《金融研究》和《证券市场导报》位列第二和第三,说明这些期刊对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问题关注较多;但前十名期刊发文量仅占总发文量的29.9%,表明刊载该主题的期刊分布较为分散。从期刊影响因子来看,《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经济管理》的复合影响因子均超过5,为国内学界认可的权威期刊,这不仅表明主流期刊对该领域有较大兴趣,还在一定意义上表明资本市场开放领域研究的重要性。

表1 资本市场开放研究期刊分布情况

(三)核心作者分析

作者共被引频次和中心性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该领域内高影响力的核心作者,其可作为衡量作者在某领域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将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关键节点选为Cited Author,时间设定为1998年—2021年,其他阈值默认,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图2中节点的大小代表作者共被引频次的多少,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如钟覃琳、钟凯、连立帅、徐晓光、陈运森等人,对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研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对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研究有影响的国外学者有Bekaert、Aggarwal、Mitton、Henry、Kim等人。

图2 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

四、资本市场开放领域的知识基础

本文从两个方面揭示资本市场开放领域的知识基础:一是资本市场开放领域高共被引文献的理论贡献,二是资本市场开放对微观企业作用的影响机制。

(一)高共被引文献的理论贡献

本文以国内资本市场开放领域文献为分析样本,在此基础上挖掘引文空间中的关键性节点文献。通过对资本市场开放节点文献的分析,探究其在该领域研究中所起的作用,进而揭示该研究领域高共被引文献的理论贡献。将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节点类型选为Cited Reference,时间设定为1998 年—2021 年,其他阈值默认,可以得到如图3 所示的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资本市场开放高共被引文献主要集中在对股票市场联动性、股票价格表现、微观企业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图3 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

1.股票市场联动性。最早的节点文献是吴文锋等[11]发表的《B 股向境内居民开放对A、B 股市场分割的影响》,该文从信息流动角度进行分析发现,B 股向境内居民开放前,A、B 股市场处于完全分割状态,开放后两市场趋于半分割状态,而A 股和H 股之间处于完全分割状态。严佳佳等[12]发现“沪港通”实施初期,港市对“沪港通”事件的公告效应强于沪市,且港市证券市场波动性更大、对市场信息更敏感。徐晓光等[13]发现“沪港通”的实施提高了内地股市与香港股市的融合程度,增大了沪港两地股市的上尾相关性,市场同步上涨的概率大于市场同步下跌的概率;此外,从行业层面考察,“沪港通”增大了上证各行业对恒生行业的波动溢出强度[14]。刘海飞等[4]以复杂网络理论为基础,基于最小生成树算法构建了“沪港通”股票市场关联网络,发现政策的实施使两市网络不断融合,提升了股票市场稳定性。

2.股票价格表现。钟覃琳和陆正飞[1]发现,资本市场开放通过增强信息披露和优化公司治理提高了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降低了股价同步性。钟凯等[2]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可以促使企业提高信息披露质量,降低标的股票价格的异质性波动。

3.微观企业行为。连立帅等[5]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会增强股价对企业投资的引导作用,提高企业投资—股价敏感性。陈运森和黄健峤[6]发现资本市场开放能提高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邹洋等[15]发现“沪港通”通过改善公司信息环境或优化公司治理减少了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

通过梳理资本市场开放领域相关文献可以发现,这些文章主要发表于2014 年以后。2014 年11 月“沪港通”实施,开启了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进程,之后“深港通”和“沪伦通”相继启动,且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建立、资源的有效配置、股票市场的稳定性以及企业的微观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此,学者们先后展开对该领域的研究,这些文献可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或方法借鉴。

(二)资本市场开放对微观企业作用的影响机制

根据资本市场开放研究的高共被引文献,结合现有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信息机制和治理机制来实现。

1.信息机制。资本市场开放有利于向国内股票市场引入成熟的境外投资者,境外投资者属于全球投资公司的一部分,他们持有多个国家股票的投资组合,更易获得全球股票市场的相关信息,在获取国际市场信息时更具优势[16],可促进信息在新兴市场的传播。一方面,境外投资者拥有的绝对信息优势有利于拓宽国内市场信息来源,改善企业信息环境[17],从而有利于提高股票价格信息含量和股票定价效率[1];另一方面,丰富的发达资本市场投资经验使境外投资者拥有更规范的投资理念,有助于帮助引导境内投资者树立长期价值投资理念[6],减少短线投资交易,对企业短期业绩下滑表现出更多的容忍,使内地投资者更多地回归价值投资[18]。境外投资者通常对信息披露有较高要求,会督促企业完善信息披露,进而提高市场信息效率[19]。同时外国资本的进入也会吸引分析师、媒体、券商以及其他第三方市场参与者的关注,促使企业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约束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改善信息环境,减少盈余管理和市场操纵[20]。

此外,境外投资者也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影响企业的决策行为。境外投资者主要依靠其掌握的信息进行市场交易,若其可以获得较多的企业有关信息,则在买卖中会将相关信息反映到股价中[5]。例如,当境外投资者发现企业管理层有自利行为时,他们可以通过卖出甚至卖空股票,将负面信息反映到股价中,基于财富最大化的考虑,大股东会产生强烈的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的动机,缓解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抑制管理层的私利侵占行为[21]。

2.治理机制。一方面,资本市场开放会将香港联合交易所更完善的市场监管法则以及国外先进的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规范带入内地股票市场,对内地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提出更高的要求[22]。如Aggarwal 等[23]研究指出,境外投资者能够促使公司治理机制在全球范围内趋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且能够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约束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18]。另一方面,由于境外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治理水平良好的公司,为了满足投资者的偏好,获得更多的境外资本,管理层也会主动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优化公司治理结构[24]。境外投资者对公司治理有更高要求,这有助于企业改善治理结构[19],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公司治理水平[25]。境外投资者全球化投资经验较丰富,拥有专业的分析能力、先进的分析工具[26]且独立性更强[27],与标的企业没有投资以外的关联,因此能够对企业进行更好的监督;而受“羊群效应”影响,境外投资者因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其市场交易行为也会影响境内个人投资者的交易决策[28]。此外,资本市场开放倒逼内地金融市场改革,缓解了市场内部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29],对公司内部侵占行为也可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提高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水平;同时,一系列监管文件的颁布,对提升企业审计独立性也有一定的溢出效应[30]。

五、资本市场开放研究热点议题

(一)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

1.创新。关于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多数学者均认为资本市场开放可以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企业创新绩效。Bena等[31]研究发现,境外投资者可促使企业进行有形、无形和人力资本方面的长期投资,增加企业创新产出。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可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32]、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股票流动性[33]、改善企业信息环境、提高公司治理能力与风险承担水平[34],以及增强管理层创新意愿、缓解管理层职业忧虑和减少短视行为等[18],进而促进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傅国林等[35]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提高了沪股通标的企业获得政府研发资助的能力。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指出资本市场开放降低了企业创新水平,如王萍和秦志宏[36]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增加了管理层承担研发失败成本的风险,导致企业创新水平下降。

2.投资。大多数学者的实证研究均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如连立帅等[5]研究发现“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增强股价对企业投资的引导,加大非财务信息对企业投资的影响。陈运森和黄健峤[6]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开放提高了企业信息质量和分析师预测准确度,进而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效率。刘程和王仁曾[37]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对公司投资效率的提高作用是持续的,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强。王秀丽和齐荻[38]指出,“陆港通”的实施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且对于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对于投资不足也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3.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一方面,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会吸引更多投资者和分析师的关注,而一些境外投资者拥有更丰富的投资经验,能够进行强有力的监督,标的企业面临提高信息质量和改善内部治理的更大压力[22];另一方面,发达市场严格的监管制度和信息披露规则有利于遏制企业内部人行为,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39]。刘焱等[40]发现“沪港通”通过对外开放引入外部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发挥监督治理作用,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并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唐建新等[25]从企业外部信息需求效应和内部管理层激励效应视角进行的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提高了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意愿和精度。Bae等[41]发现,外国资本的进入吸引了分析师、券商以及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关注,促使企业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约束管理层盈余管理动机,改善信息环境,减少盈余管理和市场操纵。Kim 等[42]发现跨国机构投资是影响企业审计师选择和全球企业信息环境改善的重要方面。

4.薪酬结构。关于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高管薪酬结构之间的关系,学界还存在争论。一些学者认为,资本市场开放扩大了薪酬差距。如Das 和Mohapatra[43]研究发现,股票市场自由化使得收入份额的增长集中在顶层20%的人群中,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加剧了收入差距。Furceri 和Loungani[44]研究发现,资本账户自由化改变了企业和工人的相对议价能力,从而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现象。另外一些学者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有利于改善企业薪酬结构。如Chan 和Kwok[45]认为股票市场开放在一定意义上确保了股票价格的有效性,具有稳定市场的效果,这有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收益并改善不平等状况。国内学者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主要通过提高上市公司监事会持股比例[46]和股价信息含量[47]等,缩小企业内部薪酬差距,提高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

5.公司治理水平。Aggarwal等[23]研究发现公司层面的治理与国际机构投资正相关。金宰贤和胡奕明[48]研究发现,境外投资者持股主要通过改善股东权益保护、董事会和利润分配等提高公司治理指数,影响公司治理水平。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发现QFII 并未在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未在被投资公司任命独立董事或委派代表[49],未能对上市公司经营者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可能加重上市公司的代理冲突[50]。杨嘉琳等[51]认为QFII只有在长期持股时,投资者才会积极参与公司治理进而影响公司治理绩效。

(二)资本市场开放对股价表现的影响

1.股价信息含量。饶育蕾等[52]研究发现,QFII 的长期投资可以提高公司股价信息含量,降低股价同步性,但其短期投资行为则会提高我国股价同涨同跌的程度。钟覃琳和陆正飞[1]发现,“沪港通”可以通过知情交易促使企业特质信息纳入股票价格或者通过优化治理机制从而间接地作用于股票价格信息含量,并最终提高股票价格信息含量,降低股价同步性。

2.股价异质性波动。学者们一般认为外资持股可以降低股价波动性[53-54]。钟凯等[2]发现“沪港通”能提高“沪股通”标的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进而降低标的股票股价异质性波动。纪彰波和臧日宏[55]认为,“沪港通”通过扩大市场股票交易者基础、优化投资者结构,可有效降低标的股票的整体波动性,短期波动性的增加只是一种暂时现象。

3.股票定价效率。学界有关资本市场开放对股票定价效率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时至今日仍然存在一定争议。总体而言,学者大多持赞成意见,但又不乏质疑之声。持赞成意见的学者如Navaz[56]、孙显超[57]等认为股票市场开放可以提高股票市场定价效率。但孙显超等[58]也发现当QFII投资额超过临界值时,本国证券市场定价效率反而会下降。Vieito 等[59]实证检验了拉丁美洲国家金融自由化带来的影响,发现金融自由化并没有显著提高其股票市场的定价效率。董秀良等[60]认为“沪港通”的实施提高了香港市场的定价效率,但对内地股市股票定价效率的提高还未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对沪港两地市场总体而言,还远未达到帕累托改进的目的。

4.股价崩盘风险。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改善了上市公司的信息环境,提高了股票流动性水平[61],提高了“沪股通”标的公司的信息透明度并降低了噪音交易程度[62],且相比于控制组公司,处理组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显著降低。可见,境外投资者降低股价崩盘风险主要是通过信息交易机制而不是监督机制来实现的[63]。此外,李沁洋和许年行[62]指出“沪港通”的实施对“港股通”标的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三)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经济后果的影响

1.公司绩效。Yoshikawa 和Gedajlovic[64]的实证研究表明外资持股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效应,吴卫华[65]和王雄[66]等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于博和吴菡虹[67]认为“沪港通”是通过提高投资者的参与水平和标的企业的治理水平进而提高标的企业的绩效水平。

2.公司价值。Osman 和Malik[68]发现外资持股与企业托宾Q 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郭阳生[69]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吸引了更多分析师跟踪并增加了股票流动性,显著提升了公司价值。李蕾和韩立岩[70]认为,QFII仅扮演了“价值投资者”的角色,由于其持股比例低,因此缺乏激励参与公司治理、提升公司业绩。

3.融资能力。国外学者Stulz[39]和Henry[61]发现资本市场全球化降低了股权资本成本。国内学者庞家任等[71]研究发现,受政策风险和市场环境等影响,“沪港通”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效果于实施两年后方才显现。“深港通”建立在“沪港通”的制度基础和运行经验上,其在实施后显著降低了标的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唐逸舟[19]和黄国良[72]等经实证检验得出了一致结论,即资本市场开放可以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有助于企业进行债券融资。

关于融资约束,Connor[73]发现股票市场自由化并没有提高企业的外部融资增长率,相反,企业在自由化后发行的股权资本更少。肖涵和刘芳[74]发现“沪港通”的实施提高了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积极性,扩大了融资规模,但其虽可提高小企业债权融资的积极性,却没能在短期内缓解其面临的融资约束。邓川[75]和陈学胜[76]等则认为资本市场开放有效缓解了我国企业的融资约束。

4.审计行为。罗棪心和伍利娜[22]研究发现,“陆港通”的实施能够改善企业信息环境,提高治理水平和审计质量,增强企业选择高质量审计师的意愿[77],但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和监督增加了审计成本和潜在的审计失败诉讼风险,审计收费也相应增加。陈旭东等[78]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缓解了标的企业第一类代理冲突,从而使得审计投入与审计风险下降,降低了标的企业的审计收费。

综上可以发现,现有关于资本市场开放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方面,对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还需深入。首先,对资本市场开放作用机制的研究还需更为系统和全面。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不断深化,关于资本市场开放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极大关注,但研究出现“碎片化”倾向,缺乏整体观视角下的综合分析。现有研究尤为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以及中介作用机制研究,仅仅满足于对资本市场开放与观测变量之间关系的探讨,对其作用机制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不能够全面、深刻地体现资本市场开放究竟如何对企业产生影响,也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监管建议。其次,部分实证研究结论不一致。由于不同学者所依据的理论不同,使得一些研究得出的结论表现出异质性,相关方面的研究还需更多的经验证据。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1998 年—2021 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CSSCI 来源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资本市场开放相关文献为分析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软件对该领域已有研究的文献特征、知识基础、热点议题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从资本市场开放研究的文献特征来看,相关文献的发文趋势与政策开放过程基本一致,伴随着政策的实施发文量逐渐增加。近年来发文数量加速增长,呈蓬勃发展的态势,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热门研究领域。通过发文期刊统计分析可知,资本市场开放研究主要集中在《上海金融》《金融研究》《证券市场导报》等金融、证券类专业期刊,经济管理类综合性期刊虽有涉及但数量较少。这说明资本市场开放研究虽已受到金融界的广泛关注,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尤其是对微观企业的价值还需进一步挖掘,这也符合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实施的目的,即使金融开放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通过对资本市场开放研究的核心作者分析可以发现,对该领域作出积极贡献的国内学者有钟覃琳、钟凯、连立帅、徐晓光、陈运森等人,国外学者Bekaert、Aggarwal、Mitton、Henry、Kim等对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研究也有一定影响。

第二,从资本市场开放研究的知识基础来看,高共被引文献主要探讨了资本市场开放对股票市场联动性、股价表现、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本文以高共被引文献为基础并结合现有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路径主要是信息机制和治理机制。

第三,从资本市场开放的热点议题来看,主要聚焦于企业管理决策、企业经济后果与股价表现等方面。资本市场开放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信息机制和治理机制来实现。近年来关注度较高的关键词有创新、公司治理、投资、股票定价效率等,对其他主题学者们关注还不够,关于资本市场开放领域的研究也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研究体系。

(二)研究展望

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并结合中国的现实背景,可以认为资本市场开放领域仍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如细分境外投资者类型、加强对资本市场开放的监管等。

1.细分境外投资者类型。不同类型的境外投资者会对企业产生不同影响,如短视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更关注短期收益,参与公司治理动机较弱,可能会诱导企业作出一些短视行为。专业、理性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有助于引导相关决策者形成以价值为导向的投资理念,从而助推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目前,对于如何辨识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特点和偏好并进行合理分类尚缺乏经验证据的有力支持,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2.加强对资本市场开放的监管。近年来,我国有关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政策落地频率持续加快,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也逐步放开,开放力度加大,但总体来说资本市场开放制度还不够完善,对政府进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制定符合中国金融市场的政策等以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提高微观企业发展质量、提高金融业整体水平、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等至关重要。资本市场开放在引进国外资本的同时也增大了中国股市与外国股市的联动性,增加了我国股市的波动性,进而增大了我国市场风险。因此,关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市场开放的积极效应、如何加强金融市场监管以减少开放带来的风险、如何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企业的质量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资本期刊文献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期刊问答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资本策局变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第一资本观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VR 资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