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党史故事的四个层面

2021-12-13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党史思政

江 卉

(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021 年2 月20 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波澜壮阔的篇章,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的历程[2]。党史故事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讲述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经历。党史故事既依托于党史,又采用了故事这一文学体裁方式,兼具历史性和文学性、理论性和生动性,讲好党史故事有利于扩大党史传播面、加深党史传播影响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讲好党史故事是上好思政课的一个重要方法,对上好思政课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高校思政课为什么要讲好党史故事、讲什么样的党史故事、如何讲好党史故事以及讲好党史故事的效果4个层面来研究二者的有益结合,以期为高校思政课走出教学困境提供参考。

一、高校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有必要融入党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传播中国精神。从逻辑层面来看,一方面,党史故事与思想政治理论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党史故事承担着一定的思想教育功能,这与高校思政课育人为本的根本目的相一致,能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党史故事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价值资源,二者高度契合,思政课可汲取党史故事的独特内涵来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效性,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感染力和趣味性。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大有可为。具体来看,讲好党史故事是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推动改革创新、践行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一)讲好党史故事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筚路蓝缕,传承了红色革命精神。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包含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爱国强国的责任担当、忠诚为民的人民情怀和坚贞勇毅的优良品质[3],体现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党史故事是传承红色基因的落脚点。讲好党史故事,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传递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苏区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焦裕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能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续写中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

(二)讲好党史故事是推动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接受度、认可度、传播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2019 年3 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4]。党史故事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为依托,其思想具有先进性,表达主旨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其融入课堂,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感染力和教师亲和力。依据不同的课程要求有针对性地引用党史故事,开展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教育,有利于探索思政课教学新方式、钻研教学新内容、强化教学有效性。

(三)讲好党史故事是践行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4]的重大责任,其作用不可替代。讲好党史故事,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了解革命先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历程,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信仰和艰苦奋斗精神,更好掌握党史理论;讲好党史故事,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和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的深刻认识,全面了解祖国发展;讲好党史故事,有助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过程中,促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承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史明智、以史鉴今。高校思政课通过讲好党史故事,可充分延展课堂的深度和广度,为新时代中国青年了解历史、把握当下、开创未来提供有益借鉴。

二、高校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的内涵

作为历史叙事的表征,党史故事的叙事内容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与探索实践,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4 个历史时期中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故事。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价值资源,必须要依据课程要求明确党史故事的选用原则和呈现内容。

(一)选用原则

讲好党史故事,首先要选好党史故事。在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故事的选取要符合课程要求,贴近教学内容,遵循真实性与适合性、典型性与特色性、启发性与浅显性原则。

1.真实性与适合性原则。当今社会信息资源丰富,获取便捷但真假混杂。在选取党史故事时,首先要核实故事的真实性,去伪存真。真实性是讲好党史故事的基础,只有真正发生过的党史故事才有传播价值。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选取党史故事,要符合课程的教学内容,适应教学目的,与知识点相匹配。契合主题、有的放矢的党史故事,才能更好地解释知识点,提升教学效果。

2.典型性与特色性原则。典型的党史故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传播基础,它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对于解读课程中抽象的理论最具有说服力。在选用典型党史故事的同时要注意避免将一个故事反复讲述从而使其失去新鲜感。因此,要通过挖掘经典故事的时代价值、寻找具有地方特色的故事,将其讲出新意与特色,拉近课堂主导者和主体者之间的距离。

3.启发性与浅显性原则。思政课在选取党史故事时应带有一定思考性,包含问题意识,或明显、或隐含、或引而不发,让学生通过学习、讨论等得到启发。同时,将蕴含深刻理论的党史转换为党史故事并将其融入思政课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力求深入浅出,将理论讲明白、讲透彻,这样才能使党史故事深入人心。

(二)呈现内容

依据切入视角的不同,党史故事可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件故事、中国共产党所在地发生的故事、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3种类型。这些故事鼓舞人心、启人深思。

从事件的宏观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1]。这其中有长征故事、抗战故事、改革开放故事、抗震救灾故事、脱贫攻坚故事、抗疫故事等。

从地理的空间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在祖国广袤大地上书写了催人奋进的故事。1927 年8 月1 日爆发的南昌起义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陕西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后方基地,中国共产党人1935年—1948年13年间在这里艰苦奋斗,加强了党的建设,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拯救民族危亡和争取人民解放血与火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成绩;广东深圳自1980 年8 月成为经济特区后,在党中央的决策领导下,从边陲小镇、荒滩渔村变身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6];作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福鼎市赤溪村在党的领导下,三十多年来通过种植茶叶、毛竹,发展淡水养殖业,消除了贫困、实现了脱贫;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湖北武汉2020 年1 月23 日至4 月8 日封城,医护人员、基层党组织、社区工作者坚守战疫第一线,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打赢了武汉保卫战。

从个体的微观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英雄和榜样。领袖人物的故事是光辉典范,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立起党的政权,领导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英雄烈士的故事可歌可泣,林祥谦、赵一曼、江竹筠、邱少云等共产党人为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普通党员的故事平实感人,雷锋、焦裕禄、谷文昌心系人民,甘作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人物故事彰显了强大的信仰之力。

党史故事具有强有力的理论性和感染力,在选取、裁剪时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主旨,更好发挥其为学生指明人生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

三、高校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的路径

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砥砺前行中积累了十分宝贵且独具魅力的精神财富,党史故事是这笔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讲好党史故事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习近平强调,讲好党史故事“要防止肤浅化和碎片化,学党史讲党史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而要通过讲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加深对党的历史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理解和认识”[1]。因此,通过讲好党史故事引导大学生理解和把握党的历史不能只注重表面,高校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可以从案例编写、教学实践、教师培训3个方面展开。

(一)案例编写

一则党史故事象征一面党旗。在遵循前文提到的6个原则的基础上搜集党史故事,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根据课堂要求进行设计,在保证故事主题思想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裁剪、凝练等方式对内容进行编写。经过编写的党史故事不仅可运用于某一门思政课中,还可以根据主题将其融入与之相符合的相关思政课中,提高党史故事的使用率。

将党史故事作为案例进行编写,可将其分为“题目”“内容”“要点”“主题”“思考”5个部分,凝练故事题目,讲清故事内容,梳理故事要点,总结主题思想,引发学生思考。本文以发生在福建长汀的党史故事《生命等高线——长征的刻度》为例(详见表1),展示如何编写党史故事。

表1 党史故事编写示例

首先,作为地方性党史故事,“生命等高线”并不为青年学生所熟知,因此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其次,这则故事体现出红军为革命胜利奋不顾身、为保卫家乡不怕牺牲,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高尚情怀,可以帮助需要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青年学生拨开迷雾、照亮前路,激励自我坚定理想、不断前行。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形势与政策课(以下简称“形策”课)和近现代史纲要课中都可将其择机融入。

(二)教学实践

高校思政课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党史故事,可以通过口述、观影、讨论等方式在第一课堂中体现,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文学创作、朗诵演讲、音视频制作等方式在第二课堂中进行呈现。

第一课堂教学是思政课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多采用口述方式来讲党史故事。采用口述方式讲好党史故事一是要理解故事蕴含的深刻意义,二是要用鲜活生动的语言进行叙述,融入真情实感,通过抑扬顿挫的讲述技巧来营造引人入胜的氛围。因此,采用口述方式讲好党史故事的关键在于教师个人的表达能力,生动的表述和充沛的情感才能让学生沉浸其中,更好地理解故事主题和关联知识点。

同时,可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播放与党史故事有关的影视片段,通过视觉强化来加深学生的记忆。根据党史故事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和音乐作品不少,但水平参差不齐,必须慎重选择,让符合原著思想、尊重历史事实的影视作品进入课堂。如电视剧《山海情》是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福建对口帮扶宁夏西海固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干部们不断克服困难、探索脱贫发展,将“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剧中的“吊庄移民”“菌草养菇”等是在扶贫过程中真实发生的事件,人物是以原型为基础进行刻画的。对真实事件的成功改编使得作品讲好了党史故事,播出后好评不断,观者无不深受触动,震撼于共产党员的一心为民、忘我奉献。又如由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共同策划制作的《党史故事100 讲》,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为时间顺序,以党的重大事件为线索,以不同时期的典型事例、历史人物、精彩故事为主干,全景式回顾了党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将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扩充为思政课的影视教育资源,能为学生学习提供生动的参考。

此外,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小组讨论,能够使其巩固所学知识点。具体而言,可将学生分为3~5人的若干小组,根据课标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后,选取其能够驾驭的党史故事主题,引导学生团结协作,通过分头搜集党史故事、组内讨论、形成书面报告、小组代表讲述故事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学习、合作、思考、表达能力,并将党史故事融入课堂。

第二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实践教学,不拘于教室场地、不限于教材框架,可使党史故事的融入方式更加多元化。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5]。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地保留、记载了鲜活的党史故事,是最好的党史教育基地,能让学生现场感受党史故事传递的精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丰富学生的见闻,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与期待。还可以通过文学创作、朗诵演讲、音视频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学好、讲好党史故事,获得参与感与成就感,深刻理解中国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

(三)教师培训

党史故事在思政课中能否得到有效应用,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将其融入教学并进行教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对党史故事的熟悉程度和运用方式,决定了党史故事对教学能否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作为实践课的引导者,教师为学生规划的学习形式、学习主题等,决定了学生能否有效完成课程目标。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党史学习教育,通过研读党史、提高讲述技巧、规范课堂语言等系统培训,夯实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非专业思政课教师讲好党史故事的基本功。

教师可以通过强化阅读、专业培训、实地调研等方式增加党史知识储备量,开阔眼界;加强表达能力,做到心中有丘壑、“言语”作山河,提高讲好党史故事的水平,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运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好党史故事。

党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式多种多样,要以教师为关键点,促进党史故事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将知识融入故事,通过故事学到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确保思政课教学效果。

四、高校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的效果

“形策”课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最新的国内外形势和国家方针政策,是培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阵地,在高校思政课体系中发挥着交融会通、对接补充的作用。该课程在教学方面具有时效性和稳定性。一方面,该课程教材均在每年春、秋两季开学前印发,具有时效性;另一方面,教材包含“加强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涉港澳台事务”“国际形势政策”4个主题,相对固定,具有稳定性。笔者以该课程(2020—2021学年)为实践,尝试在授课中有效融入党史故事,从而体现高校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的效果。

(一)丰富教学内容

鲜明的时代性是“形策”课最显著的特点,其每学期课程依据最新的政策、形势、事件进行编写。将党史故事融入其中所形成的历史与当下的巨大对比,能够极大丰富“形策”课教学内容。例如在“读懂抗疫大考的‘中国答卷’”这一讲中,可以引入加拿大共产党员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发扬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最后以身殉职,以及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为渐冻症患者但在疫情期间仍坚守岗位、扎根医疗一线的故事。两个发生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党史故事,能更加具体和生动地体现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无私精神,也体现出共产党员救死扶伤的精神一脉相承,不会因为时空的转变而发生变化。同时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面对“考”与如何进行“答”,进而实现教学目的。

(二)增加教学生动性

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抬头率”一直是个难题,如何将偏重说教的教学变得更具吸引力,是思政课教学在革新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党史故事本身兼具理论性与艺术性,以叙事的方式开展教学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部分为例,若仅是平铺直叙输出理论,则毫无波澜,无法引人入胜。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讲述了毛泽东、蔡和森、杨开慧、向警予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求学期间是如何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确立了人生目标,明确了人生方向,如果通过视频剪辑等方式将这个故事代入课堂,就能生动地体现出正是因为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和理想信念支撑,才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继往开来,在绝境中重生、在发展中壮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原因之一。这样的思政课教学能够达到良好的吸引学生的效果。

(三)提升教学效果

运用多种方式融入党史故事,将“形策”课的学理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能够强化记忆,提升课堂效果。当学生能吟唱《春天的故事》,他就能记住改革开放实践开始的时间——1979 年的春天、地点——中国的南海边(深圳)和主要人物——一位老人(邓小平);当学生在创作以红船故事为主题的绘画时,就能记住这样一艘小船诞生了一个大党,在飘摇中勇立潮头,展现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通过音乐、绘画、影视等方式讲述党史故事并点出其中蕴含的精神、主旨,寓教于乐,能够使党史故事真正扎根于大学生心中。

将党史故事融入思政课堂,使之与青年学子的思想情感、认知内容形成有效衔接,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党史故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高校思政课教学主阵地的作用,促进二者充分融合,扎根中国大地,讲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课,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党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党史上的今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