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爬蜂症状的几种蜂病比较分析
2021-12-03郭迎亚
郭迎亚 董 勇
(浚县畜牧局 河南鹤壁 456250)
1 螺原体感染
1.1 病原
我们常说的爬蜂病,是由螺原体病原菌引起的一种成年蜂病,该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根据调查,缺乏阳光,低洼、潮湿、肮脏的环境,不干净的水源,蜂箱的清洁和消毒不足以及盒子中的湿度过高,都是造成这种蜜蜂爬虫病的原因。同时,如果天气持续低温阴冷,在下雨天,蜂群无法飞行和排泄,很容易引起蜂群疾病。在春季,温度逐渐升高,蜜蜂开始清理巢穴以扩大繁殖区域,这也加大了蜂群的感染概率。在夏季,由于温度和湿度的适宜,蜜蜂自由飞翔,可以有效地清理巢内的粪便,因此其生存的环境与卫生水平相对较好,同理,蜜蜂感染的概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控制,死亡率不断下降。在冬季,气温下降,蜂群疾病减少。
1.2 症状
蜜蜂的病症在发病初期并不显著,可以参加来自蜂群内部的聚会活动。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病蜂会出现与蜂群分离的现象,患有疾病的蜜蜂会在巢隙或框架边缘聚集。没有脾脏的保护,它们逐渐表现出缓慢的运动和沉闷的身体颜色。它们从盒子里爬出来,吻伸长,最后,失去飞行的能力,在巢穴前爬行至死亡。解剖后发现,患病蜂的中肠增大并呈乳白色,环形图案模糊且失去弹性。蜜蜂爬行疾病主要影响幼蜂,还感染女王蜂和部分的雄蜂。被感染后,蜂王迅速停止产卵,并由此导致死亡。结果,蜜蜂患病较多的部分养蜂场都失去了蜂王。受螺原体感染的蜜蜂病型通常包括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患病蜂群病情严重,蜂巢周围可以发现数量繁多的蜜蜂,感染疾病的蜜蜂会出现群体势力不断弱化的现象;慢性病蜂比急性病蜂体现出的症状相对较轻,可以观察到病蜂逐渐从盒子中爬出菌落,且菌落的顺序基本上是正常的,但菌落没有增长[1]。
1.3 传播途径
1.4 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选择抗病力强的无病蜂群作为育王繁殖群,以保证蜂王产卵旺盛,增强群势,提升抗病力。蜂巢和蜂箱等蜜蜂经常待的地方,要进行防护与消毒。(2)确保菌落中有足够的优质饲料。在蜂箱内放置足量的饲料是确保爬蜂安全的重要基础。(3)及时清理尸体。死蜂尸体中的病原体仍可以长期生存,这是蜜蜂反复感染的来源之一。蜜蜂尸体必须及时埋在土壤中或集体燃烧。(4)选择高海拔、干燥、阳光充足、水源充足的地方作为养蜂的场所。
2 蜜蜂麻痹病
2.1 病原
蜜蜂麻痹症也称为黑蜂病或锅肚病。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慢性或者急性麻痹的病毒,它传播迅速,并且治疗的难度相对较大,对蜜蜂危害很大。该类病毒主要的危害对象是成年的蜜蜂,发病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春秋两个季节。
2.2 症状
病蜂的神经细胞被病毒直接破坏,导致病蜂瘫痪、抽搐、行动缓慢、飞行能力弱化或者是直接丧失飞行的能力。如患病的蜜蜂在飞行的过程中,虽然能够伸出翅膀和脚,但是在爬行的过程中却非常无力,蜜蜂的腹部也会出现肿胀的情况,有的身体相对较小和瘦弱。它们经常被健康的蜜蜂追赶和驱赶,被赶出巢穴。在后期,身体表面变黑,头发被剥去,腹部像被油炸过的一样收缩[2]。
2.3 传播途径
蜜蜂慢性麻痹的病原体是慢性麻痹病毒,它主要是改变蜂窝的脾脏,利用病菌菌落等途径,传播到健康的蜜蜂菌落。雨水过多、湿度过大,或长时间干旱无雨,都会成为病菌快速传播的环境。接触被感染的蜜蜂和吮吸受污染的饲料也是导致健康蜜蜂生病的原因。
2.4 预防措施
(1)提高蜂群的自抗性:应选择对病毒抵抗能力较强且身体健康的蜂种来养殖。(2)及时处理患病蜜蜂:经常检查蜜蜂的活动。如果发现某些蜜蜂有麻痹症状,应立即将其清除。(3)防止蜜蜂吸入被污染的饲料:用优质无污染的饲料喂养蜜蜂。(4)要保证蜂箱能够得到及时的清理与消毒。
3 白垩病爬蜂
3.1 病原
蜜蜂白垩病是由蜜蜂球囊菌的真菌所引起的,这种真菌只侵袭蜜蜂幼虫,且未得到及时的清理,就会导致白垩病。这种真菌仅侵入蜜蜂的幼虫,往往会有着相对较强的生命力,即使在环境中停留15年的时间,仍会非常活跃。导致白垩病的主要外部原因,是空气中的温度与湿度。并且该病会体现出季节性的特点,如在春末夏初的患病率要高于其他季节。
3.2 症状
幼虫死亡初期苍白、肿胀,然后失去水分,并在后期收缩成松散的白色石灰状。当条件温和时,蜜蜂可以从巢门上移走尸体。当病情严重时,年老的蜜蜂不知道要去哪里,青年蜂和幼蜂爬出箱外,蜜蜂再也无法清除虫尸,并且在巢中可以看到很多白色的虫尸。
3.3 传播途径
一般来说,白垩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感染病毒的蜜蜂尸体、蜂巢以及饲料三种。
3.4 预防措施
(1)清除疾病组中所有患病的脾脏和蜜粉状脾脏,并用干净的蜂巢代替,以便蜂后产卵。加强蜂群的保温,以确保蜂箱内外的干燥。(2)将蜂群放在干燥的地方,保持巢清洁干燥。(3)更换的蜂巢必须仔细消毒:密闭烟气并用二氧化硫消毒4 h 以上。(4)药物治疗:甲苯咪唑两片碾成粉掺入花粉中饲喂蜂群,连续饲喂7 d。
同时,规范了吞咽障碍患者鼻饲管理方案方面,明确了鼻饲的目标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并发症的监测与管理等。同时,专门成立了鼻饲护理小组,对营养支持途径、喂养方式及管理方案进行临床决策,对参与鼻饲护理的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
4 大小蜂螨
4.1 病原
引起蜂螨病的病原有两种,即大蜂螨和小蜂螨,二者可以单独致病,也可以同时致病。
蜂螨爬蜂最严重的时期多出现在秋天,也有个别蜂场由于越冬期蜂王没有控制好停产,更没有彻底治螨就进行繁殖,春繁结束蜂螨就开始危害蜂群。由于蜂螨均以吸食蜜蜂血淋巴为食,蛹脾穿孔,受害出房后幼蜂体格衰弱,大批爬出巢房。
4.2 病症
寄生大蜂螨的蜜蜂发育不良,体质衰弱,采集力下降,寿命缩短。寄生大蜂螨的幼虫,有的在幼虫期死亡,有的在蛹期死亡,幸而羽化成蜂的,也常是翅足残缺不全,出房后不能飞翔。因此,受大蜂螨侵害的蜂群常常会死蜂、死蛹遍地,幼蜂到处乱爬,群势迅速衰退。
小蜂螨可以使蜜蜂的幼虫和蛹严重受害,它不但可以使幼虫大批死亡,腐烂变黑,而且也可使蛹和新出房的幼虫变得残缺不全。蜂群中可见子脾上有不少的巢房盖被咬破,有的幼虫未化成蛹就死去,有的化蛹后不能羽化,有的羽化出房时翅膀残缺不全,幼蜂发育不良,在巢门前或场地上乱爬。
螨病严重的蜂群,由于新蜂不能产生,成年蜂大批死亡,蜂群迅速削弱,甚至全群覆灭。
4.3 传播途径
大小蜂螨可通过异群蜜蜂因盗蜂、错投,或管理上抽调、合并等途径而传播。
4.4 预防措施
(1)加强蜂群管理。(2)越冬停产后彻底治螨为主,之后以勤治为主,在取蜜期严禁喷射蜂药,避免蜂蜜受污染。
5 蜜蜂孢子虫病
5.1 病原
蜜蜂孢子虫病又叫微粒子病,是蜜蜂的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是由蜜蜂孢子虫引起的。蜜蜂孢子虫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
5.2 病症
蜜蜂患孢子虫病后,前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才逐步出现症状,如行动缓慢、萎靡不振,后期则完全失去飞行能力。病蜂常集中在巢脾下面边缘和蜂箱底部,也有的病蜂爬在巢脾框梁。由于病蜂常受到健康蜂的逐赶,致有的病蜂翅边缘出现缺刻,也有的病蜂在蜂箱巢门前和场地上爬行。病蜂体色较正常蜂暗淡,以意大利蜂为例,病蜂腹部末端暗黑色,从病蜂尾部缓缓拉出消化道,可发现中肠膨大灰白色,环纹模糊,失去正常弹性。
蜜蜂孢子虫病的发生与发展,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当温度偏中适宜时,发病快而重;高温、低温时,发病慢而轻,甚至停止。弱小群发病快而重,强壮群发病慢而轻。外界无蜜粉源时蜜蜂营养不良发病重,场地低洼、湿度大、光照差时发病快而重。蜜蜂孢子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传播快、比较难治的蜜蜂疾病。
5.3 传播途径
蜜蜂孢子虫病的唯一传播途径是消化道感染。被病蜂污染的饲料和巢脾是病害传染的主要污染源,孢子虫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蜂箱、巢脾、蜂蜜、花粉及水源,尤其是病蜂有下痢时,污染更严重。
5.4 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饲喂优质饲料,选择干燥、通风的养蜂场地,早春应及时更换病蜂群中的蜂王。(2)严格消毒。对养蜂用具、蜂箱及巢脾等,在春季蜂群陈列以后要彻底消毒。蜂箱和巢框用火焰喷灯灼烧,巢脾用药物消毒。(3)药物预防和药物治疗。
6 采枣花蜜
6.1 病原
5月底至6月中上旬,因蜂群采集枣花蜜,出现生物碱中毒而引起爬蜂。
6.2 病症
枣花生物碱中毒,使大量采集蜂失去飞翔能力,欲飞状爬出巢门,短期内死亡,严重影响当年的经济效益。
6.3 预防措施
预防为主。选择有清洁卫生水源的树荫下为放蜂场地,经常在蜂场、蜂箱洒水以降低箱内外温度。
7 饲料不合格引起蜜蜂消化不良
7.1 病原
饲料不合格引起蜜蜂消化不良。
7.2 病症
表现为蜜蜂的腹部发黑胀大,身体僵硬,不能飞行。蜜蜂在巢门口爬行,尾部可能会有未消化的花粉糊状物,巢门口也有这样的排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