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广德市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与防控措施

2021-12-03沈金林

广东蚕业 2021年6期
关键词:广德卷叶螟田块

沈金林

(广德市桃州镇人民政府 安徽广德 242200)

广德市,处于半山区半丘陵地区,地处皖苏浙三省八市交界处,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前沿,区位优势明显。农业气候条件适宜,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达3 万hm2,以单季中籼稻为主。稻纵卷叶螟测报工作继续坚持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灯下虫检与田间调查相结合、查虫与查卵相结合,通过综合分析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各种已知因素,准确监测、精准报、科学指导,稻纵卷叶螟并未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大的威胁,测报与防治真正做到了政府满意、农民称赞、粮食丰收、生态安全[1]。

1 稻纵卷叶螟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测报方法

1.1 危害症状、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俗称白叶虫、刮青虫,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尖状小点,然后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近叶尖的叶缘,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幼虫藏于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造成白色卷叶,严重时整个稻田都白叶累累。水稻孕穗期、抽穗期受损失最大。初期虫源由南方迁入,在广德市通常一年发生4 代,主害代为四(2)、五(3)代,为害盛期为7月初到8月底。

1.2 测报方法

1.2.1 田间赶蛾

取一根长约1.5 m 的竹竿沿田边赶蛾,随机选10 块田依次编号,每块田以竹竿的1 m 长为宽,沿着田边赶30 m 长的距离,每天按照顺序赶蛾,记录每块田所赶蛾的数量。

1.2.2 性诱器

将性诱灯插在危害较重的田里,每天记录灯中蛾的数量。注意每次查看完要将里面的蛾全部杀死并清空,防止下次查虫时混淆,记录的结果不准确。

1.2.3 佳多测报灯

将灯安置在所调查田块的中央,每天在灯下取出有虫的捕虫袋,从捕杀到的虫中挑出稻纵卷叶螟,记录其雌雄及数量。

1.2.4 虫卵调查

随机选取10 块田,从每块田中随机摘取100 片稻二叶,查看稻纵卷叶螟的虫卵并记录卵量。

2 发生概况

2.1 三(1)代

观察区灯下于6月1日见蛾,始见期与上年同期相当,自6月8日灯下持续见蛾,6月13日灯下蛾量突增,当日单灯诱蛾17 头,6月14日—18日单灯分别诱蛾30 头、21头、12 头、41 头、28 头,截至6月20日观察区累计单灯诱蛾216 头,为近五年来同期最多的一年(近五年同期均值为35 头);观察区大田赶蛾自6月12日初见,当日平均蛾量24 头/亩,6月15日大田蛾量突增(平均692 头/亩、最高2 000 头/亩,6月18日平均亩蛾量达1 892 头(最高5 600 头/亩),截至6月20日观察大田赶蛾累计亩蛾量达7 200 头,其中,蛾量较高田块主要集中在再生稻、早播(栽)中稻田块;卵量调查以再生稻、早播(栽)中稻蛾量较高田块为主,6月16日南片乡镇调查平均百丛卵量289 粒(105 粒/百丛~630 粒/百丛),6月17日观察调查平均百丛卵量162 粒(108 粒/百丛~234 粒/百丛)。

2.2 四(2)代

全代灯下共诱蛾2 143 头,为2019年同期的3.6 倍,为近五年来最多的一年,6月13日出现第一个蛾峰(当日单灯诱蛾17 头),后连续一周灯下蛾量均较大,其中,6月14日、17日、20日单灯诱蛾分别为30 头、41 头、29头,7月6日观察区灯下出现第二个蛾峰(当日单灯诱蛾79头),随后连续十多天日单灯诱蛾量均在100 头以上,其中,7月10日、13日、17日分别单灯诱蛾193 头、245头、287 头。峰日蛾量为近三年同期均值5 倍以上,灯下峰次多,持续时间长。大田赶蛾全代共计赶蛾119 734 头,是2019年同期的5 倍左右,为近几年中最多的一年;观察区大田赶蛾6月20日—7月4日大田赶蛾持续见蛾,亩蛾量均只在100 头左右徘徊,7月5日起大田蛾量突增(当日亩蛾量达2 490 头,最高4 940 头),此后连续多天大田蛾量持续上升,7月10日平均亩蛾量达6 896 头,最高9 740头,随后直至7月21日亩蛾量均在7 000 头以上;7月10日、11日全市普查亩蛾量均在5 000 头以上,部分长势嫩绿、密度较大田块亩蛾量在1 万头以上;大田赶蛾与灯诱情况基本一致,综合分析,四(2)迁入时间早、迁入峰次多。观察区卵量调查7月1日调查未见,7月3日33.84 粒/百丛(0 粒~102.6 粒),7月8日37.5 粒/百丛(0 粒~90粒),7月9日平均百丛卵量99 粒(0 粒~231 粒),7月10日平均百丛卵量323.4 粒(99 粒~825 粒);7月10日南片普查月湾264.4 粒/百丛(66.6 粒~475.8 粒)、独树265.6 粒/百丛(139 粒~649.8 粒)、柏垫176.2 粒/百丛(67 粒~471 粒);7月11日北片普查新杭228.7 粒/百丛(110 粒~637.2 粒)、邱村261.8 粒/百丛(141.6 粒~895粒)。残虫情况调查观察7月13日药后调查残虫量为12.5头/百丛,卷叶率为2.5%。

2.3 五(3)代

观察区灯下蛾量自7月21日(单灯92 头)以来,逐步下降,7月23日单灯诱蛾67 头后下降明显,7月24日—28日单灯诱蛾量均在15 头左右,随后观察区灯下蛾量均在单灯5 头左右,8月12日后连续5 天蛾量又有增加,日均单灯诱蛾在15 头左右。观察区赶蛾7月23日开始亩蛾量大幅度降低,当日亩蛾量250 头,至7月29日亩蛾量均维持在200 头左右,7月30日起亩蛾量再次下降至40 头左右,至8月10日观察区大田赶蛾又见蛾量上升,当日亩蛾量776 头,随后连续5 天亩蛾量均在400 头左右,其中,部分生育期较迟的田块以及前次未防治或防治不力田块蛾量较高。8月4日残虫调查,第一次总体防治已防田块调查仅见少量残虫,但部分未防或防治不力田块残虫较多,虫龄均在4 龄以上。

2.4 六(4)代

为害主要集中在瓜(烟)后稻上,观察区灯下灯诱全代共诱蛾70 头,与近三年同期均值相当。观察区灯下8月20日至8月31日持续见蛾,日单灯蛾量均在2 头~10 头,9月1日—5日灯下均未见蛾,9月6日后虽连续多天持续见蛾但蛾量不大,9月14日后灯下再未见蛾。观察区大田赶蛾自8月20日起至8月26日亩蛾量维持在30 头左右,8月27日起大田赶蛾未见。8月30日誓节片烟后稻普查,大田未见有蛾,卵量调查未见,残虫调查部分田块零星见有残虫,均为4 龄幼虫。

3 防治情况

3.1 三(1)代

迁入时间早、迁入量较大,在部分早播田块危害风险较大,因此,防治上于6月18日下发了“三(1)代稻纵卷叶螟防治意见”病虫情报,针对风险较大田块做了统一防控部署。

3.2 四(2)代

迁入较往年早,迁入峰次明显,全代蛾量较以往年份多,同期稻飞虱迁入明显,故而于7月16日—19日于对“两迁”害虫做了专门防治,选用防效较长的药物,药后防效调查,卷叶率2.5%,百丛残虫12.5 头,防治效果比较理想。

3.3 五(3)代

由于发生轻,迁入峰不明显,迁入量不大,且迁入时间不集中,在穗期病害防治时做了兼治。药后防效调查,观测区卷叶率0.45%,百丛残留虫量2.4 头,防效较理想。

3.4 六(4)代

在瓜、烟后稻上发生情况较重,对瓜(烟)后稻专门做了防治要求,要求分别在9月4日—6日、9月17日—19日结合其他病虫害一起做了总体防治要求,危害很小。

4 发生特点与原因分析

2020年度广德市稻纵卷叶螟前期迁入时间较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同时与广德市部分水稻生育期重合,造成了三(1)代在部分早栽、早播田块的集中危害,同时,此类田块残虫又为广德市四(2)代发生积累了本地虫源,加上后续持续阴雨天气影响,迁入量增大,迁入峰次增多,是造成广德市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的主要原因。五(3)代总体轻发。由于种植结构调整,瓜(烟)后稻、面积有所上升,六(4)代有充足的食料以及后期气候因素适宜,故而六(4)代发生情况虽较轻,但也不能够忽视。

5 主要防控措施

5.1 农业防治

加强肥水管理,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做到促控结合,前期促进早发,实行浅水勤灌;中期适时适度烤;后期控制氮肥使用,防止稻株前期猛发嫩绿,后期贪青晚熟,减轻受害程度。

5.2 生物农药防治

应用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阿维菌素、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

5.3 释放天敌昆虫

在稻纵卷叶螟产卵始盛期至高峰期,分期分批释放赤眼蜂,每亩每次放3 万头~4 万头,隔3 天放1 次,连续放蜂3 次。

5.4 灯光诱杀

每0.06 m2~0.07 m2稻田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 m,诱杀稻纵卷叶螟等多种水稻害虫。在5月下旬-10月上旬,傍晚8 时开灯,次日2 时关灯。

5.5 性诱剂诱杀

重点示范诱集迁入代稻纵卷叶螟,每亩放置飞蛾类通用诱捕器1 个,内置诱芯1 个,主要诱集迁入代。

5.6 药剂防治

掌握防治指标在分蘖期百丛低龄幼虫100 头,孕穗期、抽穗期百丛低龄幼虫50 头,大发生年份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期,7 d 后补治一次;中等发生年份防治适期为低龄幼虫高峰期。四(2)代用苏云金杆菌在卵孵始盛期防治,五(3)代、六(4)代选用阿维·氟酰胺或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阿维菌素,加水均匀喷雾。

猜你喜欢

广德卷叶螟田块
“施肥宝” 微信小程序端设计与实现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基于时空滤波Sentinel-1时序数据的田块尺度岭南作物分布提取
啤酒大麦科学施肥保品质
较真
较真
匪师
艾法迪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
欠债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