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蚕桑生产经营模式思考

2021-12-03梅亚军

广东蚕业 2021年6期
关键词:蚕业蚕茧主产区

梅亚军

(江苏省东台市许河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 江苏东台 224232)

传统的蚕桑生产基本上保持传统的家庭生产方式,采用人工养殖的模式,养殖生产效益较差,难以点燃养殖户的养殖热情。而目前,国内桑蚕丝需求缺口较大,探索现代蚕桑生产经营模式是帮助农民实现高效蚕桑养殖的前提条件,也是激活我国农村蚕桑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研究现代蚕桑生产经营模式对提升蚕桑种养效益及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蚕桑生产经营的现状

我国目前家蚕养殖面临着最大的问题就是蚕桑种养分散、生产经营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老龄化、生产经营技术水平整体偏低、家蚕养殖及生产经营粗放、蚕桑种养效益较差等。随着国内外蚕丝需求的上升,我国传统的家庭蚕桑生产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据统计,我国在2007年蚕茧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71.34 万吨,栽桑养蚕农户的经济效益却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近些年,国内桑园面积有所缩减,其根本原因还是受栽桑养蚕经济效益较差的问题的影响[1]。

就蚕桑生产区域发展而言,近些年四川、安徽、云南等地的蚕桑产业取得了良好发展,而原本的浙江、广东、江苏等蚕桑主产区蚕桑业却发生了萎缩,全国蚕桑产业整体出现了“东桑西移”的局面。生丝的价格虽一直波动,但平均价格只有35 元/kg~40 元/kg,还停留在1995年的水平,这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其原因与栽桑养蚕生产经营模式落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此外,还有主要蚕区桑园分散,桑树树龄过大,相关基础设施配备不齐全,生产基础薄弱等。部分区域还产生了环境污染问题,导致桑树病虫害、蚕病等高发;蚕桑生产经营过程中乱用蚕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难以执行到位,导致难以生产出高品质的生丝,或高品质生丝产量较低。同时受其他多种纤维产品竞争影响,丝绸竞争力越来越弱,导致蚕茧价波动较大,蚕桑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困难重重。

以蚕丝业发祥地四川为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四川省各市各县几乎都有丝绸厂。仅在1993年,全省蚕茧产量高达14 万吨。2000年,四川省的缫丝企业受多次“茧贱伤农”事件的影响,导致该年份蚕茧产量不足,缫丝企业无蚕茧可用,全省许多的蚕茧加工、丝绸企业也纷纷宣告破产,企业数量突然减少78%。受多次冲击,四川省原本繁荣的蚕桑产业摇摇欲坠。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领下,丝绸经济开始复苏,四川省政府引导各市因地制宜扩大桑园种植面积,鼓励农民发展栽桑养蚕,同时还扶持丝绸企业带技术下乡,入驻乡镇,与当地农村以农业合作社等联合发展的形式创建四川蚕桑产业园区。仅2017年,四川省桑园面积就增长到13 万公顷,生产生丝8.1 万吨,一跃成为全国第二大蚕桑主产区,仅蚕桑产业创造综合产值超出330 亿元,被列为全国优质蚕茧主产区,四川省的不少丝绸企业也因此重获生机。政府引导全省蚕桑产业园区的建设推动了全省农业的发展,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希望,也促进了农民栽桑养蚕及经营效益的提升[2]。

2 蚕桑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

2.1 家庭生产经营模式限制

我国东部蚕桑生产主产区江苏、浙江等地还延续了传统的家庭生产方式,表现为生产经营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低,等等。如部分缫丝厂采用的缫丝机械化程度低,因劳工强度大,工人流失严重,招工进一步困难,导致公司关闭。

2.2 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国内蚕桑产业主要以蚕茧生产、缫丝、丝绸制造等为主,其中以中低端丝绸占据的市场最大。国内生丝在食品工业、医疗保健、美妆、新型化工、建筑材料、环境保护、文化旅游等领域涉足较少。

2.3 产业初端从业人员年龄老化

目前在国内蚕桑产业中,无论是缫丝工,还是栽桑养蚕的人们,其大部分为中老年人,青年人在行业内所占比例极少。根据调查,以江苏重点蚕区南通、盐城为例,缫丝工人平均年龄为52.5 周岁,从事养蚕的蚕农平均年龄58.6 周岁。这种现象在东西部蚕区中都较为常见。

2.4 生产工艺及技术水平落后

目前,全国蚕桑生产经营模式存在较为严重的生产工艺和新技术应用存在缺陷、技术落后等问题。该问题在江苏、浙江、四川等蚕桑主产区也普遍存在。仅有少数的蚕桑企业涉足了加工工艺优化和产业融合。就蚕桑产业生产工艺及产业融合而言,整个行业工艺及技术创新需求较为明显。

2.5 营销渠道有限,价格波动大

在国内许多的蚕桑生产主产区都面临着生丝价格波动较大的影响,对蚕业造成重大冲击。以浙江嘉兴为例,在2012年因蚕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大面积挖毁桑园,全市桑园面积减少45%以上。江苏南通海安、盐城东台等蚕桑生产主产区受到蚕茧价格下跌的冲击,严重打击了蚕桑种养户的信心[3]。

3 对现代蚕桑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思考

3.1 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

根据国内蚕桑生产经营的现状,政府应主动引导和扶持地方蚕桑产业的发展。四川省蚕桑产业在政府引导下一跃进入全国前列,并发展为全国优质蚕茧主产区的案例告诉我们,想要更好地发展蚕桑产业就必须做好地方蚕桑产业整合,各级政府要主动通过政策或资金扶持,给企业和农民以鼓励,给蚕桑产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3.2 创建标准化生产蚕业产业园区

政府要利用宏观调控的优势,与当地蚕业龙头企业联合,发展“企业+农户+合作社”模式,打造有地方影响力的蚕桑产业园区,创建地方蚕桑业品牌,来提升地方蚕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江苏民星蚕业专业合作社推行的“党群组织+合作社+公司+科技(品牌)+工厂+蚕农”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享誉全国,被江苏省供销总社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表彰为“10 佳示范合作经济组织”和“50 佳示范合作社”,有关做法和经验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中国丝绸协会等部门总结在全国同行业中推广,值得各地借鉴学习。在蚕桑产业园区,要引进生物科技企业、食品加工企业、文化旅游企业等,为农村注入新生力量,来丰富当地的蚕桑产业结构,创建多元化的产业局面[4]。

3.3 创建供应链产业模式

建议农村在发展蚕桑生产时,大力发展桑—菌、桑—禽、桑—鱼、桑—菜、桑—中药等多元化的桑园复套种经营模式,并将生态果桑、桑茶、虫草蛹等加工业与缫丝、丝绸、印染、服装加工等产业相结合,创建供应链产业模式,由农户直接向企业提供原料,由企业提供生产技术及管理保证,提供对应的资源供给和产品服务。一方面稳定蚕茧市场价格,另一方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利用农村生态种养和企业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蚕桑产业链,提高国内蚕桑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3.4 推行蚕桑生产科技入户

蚕桑主产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产业后对蚕桑生产经营的技术标准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大力开发桑树综合利用,引进相关企业对蚕桑生产的副产品进行深加工。为了确保农户向企业提供的桑叶茶、桑葚酒、保健枕等产品所需的桑叶、蚕茧、桑葚等原料产品质量达标,建议企业提供技术,由技术人员带技术入户,指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此外,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应当引进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械设备,来减小劳动力的劳动强度,促进蚕桑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5]。

3.5 “信息化管理+多重营销渠道”

为了更好地拓展市场,建议农户、农村或蚕业相关企业采用电商销售模式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创建多重营销渠道。政府也要加大对地方蚕桑品牌的推广,利用“线上+线下”的模式来宣传蚕桑产业相关的产品,提升地方蚕桑产业农产品及附属产品的品牌效应,从而提升产品的经济效益,促进蚕业增效、农民增收。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蚕业的生产经营应该走综合开发、高效利用的生产模式,围绕桑园及蚕桑农副产品打造蚕业产业链,提升蚕桑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综合利用率。各地政府应通过政府及资金扶持,引导蚕业相关企业入驻传统蚕桑主产区,为蚕桑主产区注入新动能。由企业提供现代种养技术、生产机械及生产工艺,与养蚕户、当地政府联合创建蚕桑产业园区。在蚕桑产业园区大力推广桑—菌、桑—禽、桑—鱼、桑—菜、桑—中药等多种种养模式,来创建立体循环的蚕业可持续发展经营模式,并配套桑葚、蚕蛹、蚕沙、生丝、医药保健等产品的开发,开拓蚕业新市场。只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引入现代化机械生产理念,不断地注入新工艺、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才能更好地维持中国蚕桑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蚕业蚕茧主产区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声明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声明
数字
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