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辞学视野下的文学语言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原则

2021-12-03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视野语感

沈 晶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江苏徐州,221004)

一、引言

文学作品的阅读,承担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审美和探究能力的重任。但调查发现,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仍呈现一种“高耗低效”的现象。究其原因,是阅读教学中缺失对语言知识、语言应用的重视。语言教学,实际上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促进文化素养的积淀,提高语文素养能力。文学语言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的修辞性上。

修辞,即文辞或修饰文辞,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是运用语言的艺术。简言之,修辞是语言文字修辞的选用。我们的修辞学视野是指广义修辞学视野。

传统的修辞偏重研究作品的文字言语技巧,广义修辞则偏重研究整个作品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艺术设计。包括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修辞哲学三个层面,构建的是双向互动、立体建构的多层级框架。

二、修辞学的三个层面

1.修辞技巧

修辞技巧一般指修辞手法,是为了提高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修辞技巧在这里包括恰当的语言手段、适应特定的情境题旨和理想的表达效果。长期以来,辞格研究是修辞研究的主流。在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主要是指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即体现在词语选择、词语锤炼,句式调配和组合,辞格运用以及话语衔接和谋篇布局等方面。

在辞格中完成修辞功能的,主要是词、短语和句子。如“这条漆黑的煤渣路安静地沉睡在两堵墙之间”,承担拟人修辞功能的,主要是“沉睡”这个词语。可以进入语篇层面的辞格更是非常地少。目前,随着现代文体的发展,仅以字词为中心缺少整体关照的辞格研究,已经显现出它的局限,即修辞研究难以抵达全篇。这就必然需要文本层级的修辞研究。

2.修辞诗学

修辞诗学是指修辞作为文本建构方式,将特定的表达内容向特定的表达形式转换的审美设计。在修辞学的看法上,布斯认为任何一段话都能反映作者的意图、表达意义和读者反应3 个方面。3 方面的关系体现在作者将运用左右读者反应的一切手段纳入创作意图的轨道上来。作者运用左右读者反应的一切手段即是修辞诗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的奠基人索绪尔最早将语言视为表示观念的符号系统,将语言看作人类科学地认识世界的符号系统,而俄国形式主义者们则把文学看作人类艺术地把握世界的符号系统。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和作为符号系统的文学,其意义在于符号之间的关系,而符号系统中,又隐含着“结构规则”。对于结构主义学者来说,对语言结构的审视,无疑是占据了更高的视点。

人们通过语言拥有世界,语言结构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人认识世界的结构。作为体现人和世界审美关系的文学,也应该有和语言结构对应的文学结构。于是,人们开始到文学中去寻找“永恒的结构”。巴尔特说:“叙事作品是一个大句子,如同凡是陈述句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小叙事作品的开始一样。”

《狂人日记》中从狂人的感受出发,文本设计了两套话语:狂人的自我的话语和社会上其他人的话语。按照狂人的逻辑思维,颠覆他人话语的真实意思,构建了别人要吃我的幻觉世界。对话者的语言在文本营造的语境中被解构,产生出叙事的张力,制造出一种心理压迫感和紧张气氛。

3.修辞哲学

“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修辞的动物。”“人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 人与动物根本的区别就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识。语言所展现的,不仅是人的思想,而且也是人的存在。人是修辞的动物是指人如何更有效地通过语言表现自己、与他人交流的一种描述。即在普通情况下,人际交流并不是把真实的世界转化为抽象的表述,而是把存在的世界转换为似真、也可能是失真的修辞世界。俗话说观景不如听景,游客们通常觉得语言描述的风景,比现实中的风景更漂亮。这表明语言描述的世界已经是修辞化的世界。

孙绍振先生在《谈读书的三种姿态》中说“读书的三种姿态”分别是躺着读、坐着读和站着读。“躺”是一种休闲的姿态,“坐”是一种端神凝思的姿态,“站”是一种自我肯定的姿态。这篇文章不仅是出色地体现文本建构的修辞化,而且也是“认识修辞的动物”的明证。

如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着”以苟且偷生的价值取向表现了活着便是一切,缺少了刚健之气;“冻死迎风站”则建构起刚健伟岸的人格精神;“过把瘾就死”所强调的是对世俗关怀的认同,映射出对活在当下,释放生命激情的认同。以上的修辞话语都对中国人的精神建构颇有影响,但“冻死迎风站”正是中华民族主旋律精神的体现。

二、修辞学视野下文学语言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一)修辞学视野下文学语言教学的内涵

文学语言的基本特性是审美性,修辞的作用是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因此文学语言和修辞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文学语言的审美主要体现在对修辞的品味上。修辞学视野下的文学语言教学,从词语的选择和锤炼,句子的组合和调配,辞格的运用,以及话语的衔接和文章的谋篇布局,再到联系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人的精神等方面,进行探究,完成文学语言的审美活动。

首先,修辞是一种言语交际,包括表达者和接受者双方的活动,修辞的作用是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文学语言实际上就是书面语的修辞接受行为。文学语言的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语言修辞,就是关照对文学语言的审美性。

其次,修辞是人的存在方式。语言中沉淀了大量的人类改造自然世界、人文世界的成果,也承载着本民族的心理特点、思维习惯、审美态度。这些语言多以修辞的方式存在,比如一些成语和熟语。如“直捣黄龙”“气壮山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等都体现了修辞在语言中无处不在。因此,从修辞的角度下研究文学语言教学,对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和民族智慧的传承,对学生的人格建构和高尚情操的养成,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修辞学视野下文学语言教学的特征

1.整体性特征

修辞学视野下的文学语言教学关注的中心,虽然是作品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但是教学时不能将修辞现象从文本中抽出来单独研究。这样会使内容和形式分离,导致修辞的研究陷入枯燥单一的学习层面,文学语言的审美也无法得以实现。因此,研究文本的修辞现象时,应将其中的语言形式、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从语言形式切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体味作品的意蕴。

2.应用性特征

修辞学视野下的文学语言教学,不能停留在修辞现象的解释上,而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做到表达准确的艺术性,学习语言应用的规律,培养语感。实现由知识层面向语言操作技能层面的转化,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对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3.系统性特征

修辞学视野下的文学语言教学,必须注意到连贯性和系统性方面。如:某阶段有重点、集中地学习某种修辞现象,并能做到向操作技能层面的成功转化。下一阶段安排下一种修辞现象的学习。前面已学习的修辞现象再现时,也只是一笔带过,不能重复性介绍学习,以防止引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厌倦感。

三、修辞学视野下文学语言教学的原则

(一)“立诚”原则

“修辞立其诚”是修辞语用的一个重要原则。古代修辞家把“立诚”看作修辞的灵魂,用修辞来达到人际的和谐。“诚”对作者来说,就是指写作时的情感真挚,发自心灵,而且作者本人要具备诚信的品德修养。对阅读者来说,就是指尊重文本,尊重作者,要正确、深入地理解文本,成为作者的“知音”。

文本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文本间展开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应该是站在心灵和精神层面上的对话。尊重作者,就要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论世。尊重文本是指回归文本,从作品的言语形式出发去解读文本,而不是打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旗号,脱离文本,甚至曲解文本。如《泌园春·长沙》抓住“立”“看”“怅”“问”“忆”“记”6 个字词。立”“看”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并描画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怅”“问”暗写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并展现作者的广阔胸怀;“记”“忆”是回忆起曾并肩作战的同志,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情怀。

(二)得体性原则

修辞中的得体,是指得交际活动中情、境、人之体。张志公先生说:“所谓得体,就是在真实的、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根据具体的场合、对象,采取恰当的说法,表现出自己一种应有的修养,一种比较高尚的思想精神面貌。”

首先,修辞学视野下的文学语言要服从文本主题思想的表达需要。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灵魂,如果脱离了主题思想,语言和修辞的教学都是徒劳的。修辞学视野下的文学语言教学要紧扣文本主题,不能单纯地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紧密结合,才能显现语言形式的意义。

其次,修辞学视野下的文学语言教学要切合语境。语境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流思想感情的外在条件的总和。语境在文本中起到确定语言片段具体意义的功能,并能补充语言片段中得省略部分。在文学语言教学中,只有进入文本语境,才能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理解文本内容深层的、含蓄的意义,完成和文本、作者的真实对话。《荷塘月色》一文要抓住关键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由不静→求静→得静→出静,最后作者回归现实又超脱于现实。

最后,修辞学视野下的文学语言教学要树立“语体先行”意识。语体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不仅涉及内容,而且也涉及语言的本身,涉及语言材料及其表达手段、组合方式等等的准确选择。文学语体的范围包括小说、诗歌、散文、随笔、剧本等。文学语体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多样性和独创性的特点,这也是文学语言的特征。所以文学语言的教学一定要关注语体的特征。

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白,就蕴含丰富的潜台词。下面人物的对白,后面括号里的内容是剧中人物的潜台词。

“周:(抬起头来)你姓什么?(这个人会不会就是侍萍?)

鲁:我姓鲁,老爷。(历尽了命运的坎坷波折,我不再是从前的侍萍了。)

周:(喘了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么?(这么多年,心中对她始终有着内疚和怀念)

鲁: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当年活人被逼死,又何必假惺惺地打听坟地。)

周: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编出理由)

鲁:亲戚?(又是谎言。)

周:嗯,——我们想把她的坟修一修。(我觉得对不起她,想弥补内心的痛苦。)

鲁:哦,用不着了。(我还活着。)

周:怎么?(她还活着?)

鲁:她一个人在外乡活着。(三十年了,颠沛流离,吃尽苦头。)

周:那个小孩呢?(我儿子也活着。)

鲁:也活着。(大海在你厂里做工,但跟你是截然不同的人。)

周:(忽然立起)你是谁?(眼前这人这么清楚这些事,不妙。)

鲁: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不愿相认)

周:哦。(真是一场虚惊啊!)”

戏剧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富于个性。要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读出人物情感。同时,人物的对白中往往带有丰富的言外之意,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推敲字里行间蕴含的潜台词,读懂语言,读懂人物形象,理清作品主题。

(三)语用分析原则

语言片段的意义包括语言和言语的意义。语言意义是指各级语言单位本身的静态的意义,即通常所说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等。这类意义是对事物的抽象概括。而言语的意义是动态的话语义,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言语义又叫语用义。

文学语言教学中,应注重言语义即语用义的分析,引导学生重点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动态地理解课文内容。将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篇章、文章主题、写作背景等特定环境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全面把握,从而进一步揭示出语句外部的语用义,深刻领会作者的用意,感悟作品语意隽永、意在言外的艺术境界。

(四)语感培养原则

李海林认为,语感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是把握语言隐含意义的良好直觉,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培养语感是教学能力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标志。文学语言的品读要求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郭沫若先生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实在也说不出所以然来。这里所讲的“敏感”就是指语感。在语感锐敏的人看来,新绿不单单是刚长出的嫩叶,会感受到蓬勃朝气;黄叶,也不仅是即将凋零的树叶,也包含萧条、寂寞的意味。

修辞学视野下的文学语言教学,要使学生在分析、鉴识文学语言的过程中,增强语感,增强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

整体性、应用性和系统性特征是教学的主要特征。“立诚”原则、得体性原则、注重语用分析原则和注重语感培养原则是教学中要坚持的原则。本章提出修辞学视野下文学语言教学的内涵、特征和原则,为下章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视野语感
新旧时期文学语言探索的方式对比研究
居· 视野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新经济时代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理解研究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视野
语言与言语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