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深化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实践与探究
——以三明市社区大学为例

2021-12-03卢美凤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三明老年人社区

卢美凤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三明分校,福建三明,365000)

一、三明市社区老年教育实践

据三明市老龄委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末,三明市户籍总人口288.54 万人,65 周岁及以上人口34.39 万人,占总人口的11.92%,较上年度上升0.52 个百分点。三明林深水美人长寿,人均寿命逐年提高,正加速走进老龄化社会,大力发展老年教育,积极应对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已是刻不容缓。

三明社区教育结合精神文明创建,历经20世纪80 年代起步、90 年代摸索,到21 世纪持续发展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三明市社区大学自2010 年依托三明电大成立以来,主动适应新时期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积极融入社区,打造社区教育共同体,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在提升全民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至2020 年底,有3个社区(老年)教育示范基地、15 个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及优质学习团队、9 个示范性社区(老年)学校(学习中心)先后被福建省教育厅、财政厅确认为终身教育重点建设项目,8 册读本被评为优秀乡土教材并获得资金奖补。

(一)组织机构不断规范化

三明市在规范化建设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方面,市区以三明市社区大学为龙头,向下延伸至社区设立社区学校。县级依托电大工作站设立社区学院,并在乡镇、村居设立若干社区教学点,初步形成点面结合全覆盖社区教育模式。逐步健全规章制度、教学计划、工作总结、评估体系、考核方案,并通过“以奖代补”政策,向社区学校拨补社区教育活动经费,支持社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活动,社区老年教育组织机构日趋完善。

(二)师资队伍日趋专业化

在三明电大现有40 余名专职教师的基础上,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协会和相关机构聘请各种专业兼职教师50 余人、志愿者100 余人作为师资储备。近几年来,三明市社区大学组织全市1600 多名社区工作者分期开展岗位培训,使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水平得以提升,不断优化社区老年教育教师和管理者队伍。

(三)教学活动持续常态化

社区学校根据辖区资源及老年人的需求常年开设书法、美术、音乐、球类等课程,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知识教育讲座。各社区学校每年针对60 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各类讲座培训达800至1200 人次不等,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每逢重大节日或主题日,学员自编自导文体展演,丰富社区公共文化生活。每年“9·28终身教育活动日”期间开展不同主题活动,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氛围。

(四)教育载体更加多样化

老年人依据自身技能、知识、经验组成各类社区“老年志愿服务队”“老年讲师团”服务社区居民,推动社区扶贫助困、和谐邻里、文化繁荣、环境美化、治安改善,助力社区治理。积极老龄化的“学养”融合社区老年教育模式已在部分社区学校试点开展,有序推动社区老年教育融入养老服务体系。三明老年开放(互联网)大学开展智慧助老行动,举办手机摄影培训班,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有效推动了社区老年教育不断向品质发展。

二、拓展社区老年教育过程面临之困境

(一)社区老年教育意识不强

一是对开展社区老年教育的认识模糊;二是缺乏参与教育的内驱力;三是部分老年新市民有畏难情绪;四是学习积极性欠佳。多种因素导致社区老年教育的关注度与参与度都不容乐观。2019 年社区大学对市区9 所社区学校共8517 名老年人参加讲座、培训活动的调查数据显示为8536 人次,人均约1 次,若按活动签到表的实名数据看,实际参与人数较低。

(二)社区教育资源分散不成体系

目前,各种老年教育归属不同,市、县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隶属于市老干部局主管,文明市民学校由文明办主管,市、县老年体育协会由体育局主管,社会养老机构由民政局主管,社区教育系统由教育局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主管,老年教育工作在多条战线上开展,缺乏统一协调管理,资源分散未成体系。

(三)社区老年教育课程缺乏创新性

一是社区学校常年开设的书法、美术、音乐、球类等居民喜闻乐见的课程出现落实难、升级难的问题。这些课程缺乏统一的、分级的教材,全凭教师的感觉和经验授课,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延续性。二是由于老年人个体在阅历、学识等方面差异突出,学员对学习内容有“吃不饱”的,也有“撑得慌”的,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直接影响班级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三是社区学校开展的知识讲座由于教学内容、授课形式单一,有的教师专业欠缺等因素,无法满足生活阅历丰富和学习需求多样的学员。

(四)社区老年教育师资队伍不健全

社区学校没有配备从事老年教育的专职教师,教学任务基本由社区工作者、兼职教师(即辖区热心的退休干部、教师、医生)及共建单位的志愿者承担,社区工作者每天琐事缠身,虽有满腔热情,但都未经培训就上岗,面对情况复杂的学员,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且兼职教师的选聘、管理和激励机制还未建立,导致师资队伍质量不高、不稳定、不健全。

三、深化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提高全民社区老年教育意识,增强自觉性

2020 年9 月,教育部公布《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把“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发展”列为2025 年主要发展目标,要求加强非学历教育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对接、融合,使老年教育成为教育领域新亮点。[1]足以看出老年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重要性,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1.强化全社会共促共为意识

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广泛宣传发展老年教育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特别是要通过“9·28 终身教育活动日”“重阳节”等重要节点,开展积极老龄化主题教育活动,对典型经验、案例、做法和成效进行宣传,让“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2.强化社区老年人主体学习意识

研究老人教育学方面的学者Howard McClusky 提出的边际理论(theory of margin)认为:老年教育与终身学习能满足老年人达到渴望自我发挥与自我超越的需求。[2]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老年人本人应该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与时俱进,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习惯,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与个人素养,以个人的发展助推家庭、社区乃至社会的整体优化。[3]当然,社区及家庭成员应积极支持和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继续参加学习、培训及各类社区活动,以积极、健康、正向的姿态融入“社区大家庭”。另外,建立社区老年人学习的激励机制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杭州市上城区采用的“终身教育券”,对鼓励和引导市民参与教育活动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值得借鉴。

3.强化社区老年教育融合意识

将敬老、助老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教育纳入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使大众对社区老年教育有更清晰、更详尽的认知,不断提高全民社区老年教育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如学校利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福利院、养老机构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各自能力为老年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整合社区老年教育资源,增强普惠性

国务院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特别强调“畅通学习渠道,方便就近学习,办好家门口的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办到家门口彰显了老年教育是一项广覆盖、普惠性的教育事业,是推进教育公平、保障老年人权益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应继续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各社区“学有其校”达到遍地开花的效果。

1.着力资源整合

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把现有的各条战线的老年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由各级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会同成员单位进行协调、整合,优化学习场所布局架构,形成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避免造成资源浪费或重复建设现象。在各社区开拓线下学习场所,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好在共建”优势,共享辖区资源,鼓励辖区共建单位的图书阅览室、活动室、科技馆、博物馆、各类学校等设施,开办成“家门口的学校”,或各种不同主题的学习体验基地,为老年人提供学习活动场所。

2.着力畅通渠道

要创建市、区(县)、街镇三级老年教育管理机制,设立老年教育工作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或联络员,街镇均要配备具体负责老年教育工作的人员。如:沙县人民政府率先在全国全省出台《终身学习促进农村居家健康养老创新项目》文件,并成立了乡村乐龄学堂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县长担任组长,在富口、夏茂镇的几个村设立了“乐龄学堂”,并开展老年教育活动。

3.着力共建共享

统筹市、县老年大学多年积累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广泛辐射,推广市老年大学教育联盟“1+N”发展模式,构建联合办学、合作办学新格局,凝聚发展合力。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支持以独资、合资等形式开办或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机构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享有与公办社区老年教育机构相同的国家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

(三)创新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增强有效性

进入新时代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社区老年教育应由闲暇教育逐渐上升到参与适应教育。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的设置,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与需求,尊重学员的选择。[4]

1.精心设计多样化学习课程

社区老年教育注重强调提升居民的精神生活、创设快乐和幸福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学内容不仅要“接地气”,还必须与学员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关联,进而有利于学员根据自身经验生成新知识,增加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对有更高教育需求的低龄老年人,可通过补偿教育进入大学校园深造,实现年轻时因各种原因未了的“大学梦”。各级政府可借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推行的“乐龄大学计划”,补助本地大学院校试办老年教育,根据院校实际情况开设班级课程教学、代间学习体验及参访活动三大课程。[5]本地院校应积极参与,吸纳社区老年人学习专业课程,提升专业技能,促进老年人继续就业或再创业,让“老有所为”成为新时代老年人的新常态。

2.联合开发本土化优质课程

要充分认识弘扬本土文化在当地社会治理、城市发展、乡村振兴等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化课程和教材,把三明具有红色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丹霞文化、古人类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的地区,开发成康养游学目的地或体验基地,定期组织开展体验式教育活动,推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项目,增强社区文化自信和社区凝聚力。

3.探索“互联网+老年教育”模式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手机APP、移动学习等功能,把信息技术融入社区老年教育教学过程中。社区大学应与“福建终身学习在线”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长效合理的运营机制,方便居民线上学习,并用线上丰富的课程资源送教下乡,为乡村老年人提供便捷、开放、共享的学习资源,缩小城乡差距,让全体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四)夯实社区老年教育队伍,增强稳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强调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深化社区老年教育,关键要引导建立一支人员充足、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专兼职队伍。

1.发挥社区老年教育主力军作用

调动三明教育学院(三明电大)师资力量,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三明电大与市教科所于2019 年合并为三明教育学院,它是集基础教育、成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大熔炉”,师资力量雄厚。教育学院应在三明电大原有参与社区教育的教师队伍基础上再扩充,以进一步优化社区老年教育师资队伍结构,调配更多相应专业的教师兼任社区老年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提升社区老年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2.充实社区老年教育师资库

坚持“不拘一格求人才”的原则,积极摸索从三明学院、市医技院、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离退休干部、专技人员及社会能手等多方面汇集师资成立“社区老年教育师资库”“志愿者讲师团”。对从教育、卫生等部门聘用的兼职教师,将其社区老年教育教学工作量列入其所在学校、医院的绩效考核。

3.加强社区老年教育工作者培训

充分发挥教学及服务的效能,对授课教师、管理人员开展有关老年教育政策法规、老年教育学、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及与老年人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等课程培训,以便精准、高质量服务社区老年人群。

4.积极引进社区老年教育专业人才

政府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在社区设立专业岗位,遴选更多相应专业的优秀大学生到社区专职从事老年教育工作,科学规划社区老年教育人才队伍,促进社区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各级人民政府对社区老年教育应当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加大投入,相关部门、社区、家庭应协同配合,齐心协力深化社区老年教育内涵发展,增加社区老年人群福祉。

猜你喜欢

三明老年人社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三明十年
社区大作战
家里的缝纫机
三明:姐妹发展有愿望,增收有门路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悦读·家@万家”活动三明首秀惊艳亮相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