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耗散结构视域下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及启示

2021-12-03周一兵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子系统要素因子

周一兵

(怀化广播电视大学,湖南怀化,418000)

自美国教育学家克雷明1976 年提出“教育生态学”概念以来,教育生态学逐渐为人们所熟知,教育生态系统也迅速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社区教育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是由社区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和学习者构成的教育主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构成的生态环境客体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社区教育系统特征,并对其耗散结构性质予以探究,有利于我们加深对社区教育内涵和特征的理解,给社区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带来有益的启示。

一、系统和生态系统及其特征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或子系统)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根据贝塔朗菲的系统论和后人的研究,通常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结构性、动态性等基本特征。其中整体性是系统论的首要特性和核心思想,也是系统论的基本出发点。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1]由于生命成分的存在,生态系统除了具有一般系统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还具有自身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4.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1]生态系统的这些特征说明它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区域性、有序性、自组织性和稳定性等性质。

二、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特征认知

(一)社区教育特征概说

关于社区教育的特征,学者们有过许多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论述。叶忠海和朱涛在《社区教育学》一书中指出社区教育的特性有“四性说”“五性说”“七性说”等多种概括,其中“八五”全国社区教育课题组认为社区教育具有教育性、地域性、群众性、灵活性等特性,是为“四性说”。梁春涛教授持“五性说”,认为社区教育具有地缘性、整合性、开放性、互补性、广延性等特性。“七性说”是指育员性、地域性、广参性、即需性、多样性、组织性、共管性。[2]叶忠海则认为社区教育的基本特性是社区特色性,教育与生活、发展的关联性,“三全”统一性,社区整体性,广泛参与性等。[2]此外,侯怀银指出社区教育的特征表现在地域服务性、对象广泛性、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资源整合性、办学主体多元性、方式补偿性等七个方面。[3]沈光辉认为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区域性、“三全”性、多样性、整合性等。[4]

如果将社区教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社区教育的特征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作为生态系统,社区教育系统首先具有一般系统的基本特征,如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等,也具有相应的生态系统的特征,如开放性、区域性等。同时,社区教育生态系统作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有其独特的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有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因此,社区教育生态系统还具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

(二)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性质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1969 年提出的“是指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5]耗散结构理论阐释了系统形成和维持耗散结构的四个基本条件:1.系统必须是开放的;2.系统要远离平衡态;3.系统要素间必须存在非线性作用;4.有涨落的触发作用。社区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的形成和维持条件。

第一,社区教育系统与环境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频繁而大量的人员、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其开放性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社区教育生态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系统的平衡态是指某个物理量如温度、压力、浓度等在系统内部各处相等,均匀分布的热力学状态,非此则是非平衡态。在社区教育生态系统中,时间维度上存在着各种客观的教育节律,空间维度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和类型,占据着不同的教育生态位,主体各要素因生态位的不同存在着复杂的分工和协作,各子系统在政策、资源、经费、师资、学生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分布不均衡。因此,社区教育生态系统是处在远离平衡态的。

第三,社区教育生态系统内存在着普遍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社区教育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整体的涌现性表明了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非线性作用,同时,“各种生态因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也)不是各种因子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非线性关系”。[6]以教学过程为例,同一位教师,同样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情境,施加同样的教育影响,但处于同一课堂的不同学生接受到的知识不同、建构的能力有异,这就是一种非线性作用。这样的非线性作用过程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

第四,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演化受到涨落的影响。涨落是指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其可测宏观量在不同时刻的实际测量值相对于平均值的偏差。在临界点附近,这种偏差即涨落会被远离平衡态的系统通过非线性作用放大成“巨涨落”,导致系统突变并跃升到新的有序状态。如社区教育新的政策规定的出台,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出现,都是一种涨落,如果这种涨落恰好出现在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或拐点处,则极有可能引发社区教育的大变革,使社区教育的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可见,社区教育系统是远离平衡的存在非线性作用机制的开放系统,是一个耗散系统。

三、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特征分析

(一)整体的生态关联性

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也是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客观性质和主要特征。社区教育生态系统其系统和要素(子系统)间、各组成要素(子系统)之间、组成要素(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因子之间都存在着普遍而密切的生态关联,这种生态关联是一种多元的、多向度的、随机的、非线性的动态联系。多元是指生态关联是多要素多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参与作用的包括系统的诸要素和环境的诸生态因子;多向度是指作用的交互性,不是一方作用于另一方,而是双方、多方的彼此交互作用,而且某一要素或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或因子的变化,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非线性的,存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系统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环境因子之间正是通过这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既互相竞争又互相适应的生态关联,达到彼此协调、协同共生的有序状态。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生态关联,一方面表现为系统内部诸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如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以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社区教育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表现在社区教育系统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生态关联,表现为社区教育生态系统诸要素与生态环境诸因子间的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分布的生态区域性

区域性既是社区教育的特征,也是生态系统的特征。从社区教育来看,区域性(社区性)是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社区教育为特定的社区服务,其管理体制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区域性显而易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生态系统总是处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不同的空间生态环境不同,进化出的生物种群和群落不同,生态系统因此具有地域差异性。同样,社区教育生态系统也受各种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不同的社区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就业结构、人口规模等教育生态因子的差异,使得不同区域的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也不完全一样。因此,社区教育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生态意义上的区域性。

(三)结构的多层多维性

社区教育系统结构是指系统组成要素的联系方式和配置关系,社区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笔者曾在他文中指出,[7]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结构包括要素组成结构、等级层次结构、空间分布结构和类型形式结构等。从组成结构看包括管理者子系统、教育者子系统、学习者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从层次结构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生态系统自身的层次性;二是社区教育生态系统属于不同系列的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其自身又由各种子系统组成;三是社区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层次结构。从类型形式结构看,既包括教育体制结构、类型结构、形式结构和教育功能结构等宏观结构,也包括众多的系统内的微观结构,如办学机构组织结构、教学课程结构、教学目标结构等。因此,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结构是一个内外部结构联结、纵横向结构交错、宏微观结构渗透的复杂、多层的多维网状结构体系。

(四)功能的多元统一性

社区教育生态系统功能的多元性是由其复杂多维的结构决定的。从教育的角度看,社区教育功能有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之说,基本功能是指其个体功能,主要是育人功能;派生功能是指其社会功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由于社区教育是为社区服务的,因此,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社区教育子系统其教育功能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如社区教育中的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教育功能显然各有不同,城市社区教育和农村社区教育其结构、功能也存在差异,从生态的角度看,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社区教育生态系统从外界获得教学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源和能量(经费等),教育者将教学内容等智能信息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者通过接受信息积累个人智能,并服务于社会,实现其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可见,社区教育其教育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生态功能完成的基础之上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反过来又促进生态功能的完成,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五)环境的多因子复合性

关于教育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一些学者已作过精辟论述。如吴鼎福指出:“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N 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8]社区教育的生态环境同样如此,甚至因其“全员、全程、全面”的特征使得影响它的环境因子更多,影响更全面,生态环境更复杂。宏观上,社区教育受到自然条件和政治、经济、人口、文化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微观上,社区教育受到学习者家庭环境、办学机构条件和小区环境等各种局部或内部环境因子的影响,且无论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小区环境,都有其自然的、社会的和规范的环境因子在起作用。同时,学习者个体不但受到系统内外的环境因子影响,也要受自身的心理、生理因素等个体内环境的影响。因此,社区教育生态环境是宏微观、内外部的自然、社会、规范环境以及个体的心理、生理环境等诸环境因子相互交织渗透、相互影响制约形成的复合环境系统。

(六)演化的协同共生性

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是一种生态演化过程,是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生态环境之间互相作用、互相适应、互利共生、协同进化的结果。

协同反映的是系统中合作、协调的状态和趋势,协同进化是指生物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的关系。共生是协同的方式之一,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的互利关系。协同和共生关系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就社区教育而言,协同和共生关系包括系统内部各要素、各子系统间的协同共生,要素(子系统)与作为外部环境的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协同共生,以及社区教育生态系统彼此之间的协同共生等。如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互利互促的关系。

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协同和共生,但协同又是与竞争并存的。按照协同学的观点,竞争与协同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内在动力。竞争促进协同,达到协同后又开始新的竞争,系统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发展演变。对于社区教育系统而言,竞争和协同同样存在于系统内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既有系统主体各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也有社区教育系统与生态环境如其他教育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因此,社区教育的发展是沿着竞争—协同—再竞争—再协同的路径“振荡式”前进的。

四、耗散结构视域下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特征分析带来的启示

(一)加大系统的开放性,促进负熵流入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

社区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但开放只是系统走向有序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人们通常用熵来描述系统的有序或无序,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孤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当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态时,熵达到最大值,系统处于最无序状态。但普利高津指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可以通过引进负熵流来减少系统的总熵,从而使系统自发地达到一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即耗散结构状态。为此,首先我们要为社区教育系统的开放创造良好条件,充分保持系统的开放性。既要对外部环境开放以获得各种资源,也要对内开放以保持主体各要素、各子系统间的沟通和协作。其次,要扩大系统与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即保证系统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足够的负熵流。如争取各种政策支持、获得教学和管理所需的物质资源、教学资源以及足够的参与者(学生)等。同时还要防止能引发正熵的负面因素的输入,如不良的社会风气等。第三,努力减少系统内正熵的产生。任何一个社会经济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有效能量减少、熵值增加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制度、进行内部机构改革或组织变革、畅通信息渠道来减少内部的各种不协调、矛盾甚至内耗引起的正熵,以促进系统的有序性。

(二)维持系统的非平衡态,远离平衡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作为热力学概念的平衡态中的“平衡”与生态平衡术语中的“平衡”,其含义是有差别的。“平衡态”是指热力学系统中某个物理量在各处均匀分布的状态,即系统内的各项性质不再随时间而改变,意味着系统内外的物质循环停止,能量不再流动,此时系统呈现出最大的无序性和“混乱”。因此,对于生命系统而言,“非平衡是有序之源”(普利高津)。“生态平衡”则是指生态系统的一种稳定状态,著名生物学家马世骏指出: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因素或各成分之间建立了相互协调与补偿关系,使整个自然界保持一定限度的稳定状态”。[9]这种稳定状态是有序且“生机勃勃”的。由此可知,维持系统的非平衡态与保持系统的生态平衡并不矛盾。

既然非平衡是有序之源,那么只有维持系统的非平衡态,才能促进社区教育的有序发展,首先要保持社区教育系统的开放和流动。“非平衡的真正涵义在于开放和流动”,[10]要使系统处于开放、要素流动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才能促进和维持系统的非平衡,从外界获得足够的负熵流。其次要因地制宜,允许差异的存在。各地的社区教育、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的社区教育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是存在差异的,亦即各地各类型各层次的社区教育在结构、功能上是有差别的,但正是这种差别维持着系统的非平衡,决定着系统趋向有序。因此我们不能寻求单一模式、单一体制、天下大同的社区教育,而要因地因时不拘一格地发展社区教育。

(三)促进系统内非线性作用效应,发挥竞争和协同在社区教育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虽然系统的开放和远离平衡为其演化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推动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力则是系统内各要素和子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复杂系统中,各要素或子系统间通过非线性作用可能产生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使系统中的某些运动趋势得以协调、联合并加强,成为驱动系统演化的动力。协同学创始人哈肯指出,在开放系统中,系统演化的动力是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10]曾国屏认为:“开放涉及到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竞争和协同,远离平衡也涉及到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以及系统的要素之间的竞争和协同,系统中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也就表现为系统之中的竞争和协同。”[11]在社区教育系统中,各种要素或子系统间存在着普遍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如教学过程及其正、负反馈机制等。

要实现系统非线性作用的动力效应,一方面要提高竞争和协作意识,建立竞争协作机制。鼓励系统各要素各子系统间的竞争和协作,通过竞争促使系统远离平衡,通过协作产生协同效应,促进社区教育有序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反馈机制的作用。正反馈的倍增效应是涨落的放大器,没有正反馈,微涨落就无法成为巨涨落,系统就不可能发生质变。负反馈的饱和效应起抑制作用,可以抑制系统偏离稳定和有序。因此,要畅通教学和管理各个环节的反馈渠道,利用反馈促进系统非线性作用效应。

(四)充分利用涨落的诱发作用,抓住突变契机促进社区教育发展

涨落是对平均值或正常状态的偏离,在系统演化中普遍存在。由于系统远离平衡并存在非线性作用,涨落就有可能被放大成为巨涨落,导致系统性质上的变化或跳跃,从而使系统达到新的有序状态。这就是普利高津说的“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社区教育系统中,有关的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的变化以及社区教育政策、社区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等内外因子的变动,都可以视为系统的一种涨落,都有可能成为影响社区教育系统的巨涨落,以至从整体上影响社区教育的发展。因此,利用涨落的作用,抓住涨落引发的发展契机,就有可能促进社区教育的跳跃式发展。

诚然,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尚未达到顶极状态的人工生态系统,其自组织性相对较弱,仅仅依靠自身的自组织能力推动系统的有序化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存在较多的不可控、不确定因素,因此,借助于他组织的力量促进社区教育发展,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猜你喜欢

子系统要素因子
山药被称“长寿因子”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
巧解难题二则
团队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
浅谈中职学校新型模块化机房建设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扮靓爱车拒绝潜伏危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