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研究

2021-12-03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中华思政

吴 丹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崭新活力的新方向。对于更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面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综合素质较高人才需求较大的社会现状,相对薄弱的人文底蕴已逐渐成为制约毕业生高素质发展的重要壁垒。如何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教育契合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有助于补齐学校人文底蕴不足短板,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增强文学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一般男生偏多,课程较难且枯燥,沉迷网络游戏引发的学业与心理问题较显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能“在欣赏中宣泄情感、调适情绪、振奋精神”,[2]更能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明辨是非善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各种思想精华在做人做事求学工作等方方面面给学生较大启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与使命。

(二)有助于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每日三省吾身”的慎独精神等,以及“示范教育法、因材施教法、情感教育法、内省教育法和陶冶教育法”[4]等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来源和教学方法,不仅极大丰富和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增强了感染力和渗透力,推动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提高实效性。

(三)有助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重要依托。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也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肩负着文化目标与政治目标”。[5]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题中之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也在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融入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应用型本科高校虽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但毕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对融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足。一般局限于传统节日之际一些二级单位社团等的宣传活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稍显欠缺,仅对经典传统文化较为熟悉,而且鲜有内在价值的深入探究,未能营造起崇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校园氛围。

(二)缺乏系统性设计

当前,众多应用型本科高校未能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系统完整的科学设计,缺乏如何具体实施的系统规划。在课程设置上,大都局限于在思政课、文化课等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或开设相关选修课,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而且现有思政课程重传统文化的政治性内容而轻文化性知识,内容的选取也缺乏系统性,无法展示其独特魅力。在第二课堂设计上,也未能有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系统深入的思政教育,强化学生文化自信。

(三)师资队伍融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教师虽意识到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是特别了解,以致在内容选取上老调重弹,缺乏新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需要。在方法选择上也比较单一,以“填鸭式”灌输为主,少有互动,不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从“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三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教育困境。

(一)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实现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是要解决“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6]的问题。教什么,是指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利用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问题。如何选择,我们可以先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大类,然后对照着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寻找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教育内容。这样做,既能确保二者融合的针对性,也能防止过分融合,使思政教育丧失思政特性。例如,在政治教育中,可有效借鉴传统文化中“位卑未敢忘忧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等。在思想教育中,可结合“君子坦荡荡”的博大胸怀、“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等开展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可吸纳儒家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和为贵”的和谐思想、“孝”思想、诚信思想等内容。在法治教育中,韩非子、荀子、王安石等人的法治思想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知足常乐”等都告诉人们要以积极心态面对各种挫折,这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又善于传播的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质还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形式,必须依赖教师的有效传播。因而,融入工作的关键在于谁来教,在于培养一批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又善于传播的教师队伍。要积极引进有文史哲专业背景的传统文化专业人才,加大现有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知识培训,积极邀请国学造诣较高的专家学者、文化名人等进校讲座交流,尤其加强对思政课教师、传统文化课程教师、辅导员等的培训与考核,积极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教师还应不断创新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音视频、舞台表演、社会实践、知识竞赛等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学生心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系统规划设计,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立体格局

怎么教,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这是融入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系统规划、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网络阵地为着力点,打造全方位推动融合的立体格局。

1.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系统规划

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积极融入思政教育各环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要依据校情,科学系统制定适合本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规划,并建立健全融入工作考核评估机制,及时鼓励表彰先进典型,警示工作不到位的组织与个人,对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调整完善,确保融入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宣传阐释,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样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营造浓厚氛围。

2.以第一课堂建设为重点,切实发挥思政教育课堂主阵地作用

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做好传统文化融入工作,必然要将课堂建设作为重点。在课程结构体系上,增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论语》等选修课,并增加传统文化课程所占比重,加大专业课程尤其是思政课、人文类课程对传统文化的融入力度。在教材选用上,严格选用国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新教材。在教学方式上,大胆创新,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增加实践环节,增强课堂活力,让学生真正热爱课堂、期待课堂。在传统文化相关课程考核上,考试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传统文化更接地气,更具指导意义;考试题型更加丰富,适当增加主观题比重,让学生变死记硬背为融会贯通,发表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考试形式要更加灵活多样,依据课程属性适当选用论文、话剧表演、演讲、社会实践等形式。通过第一课堂的重点建设,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真正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3.以第二课堂建设为补充,推动融入工作入脑入心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是在第一课堂以外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更加灵活多变,更接地气,深受学生喜爱,高校可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二阵地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入脑如心。譬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报告会、文化沙龙,邀请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组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并结合传统节日等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诵读比赛、文艺演出、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参观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使传统文化的育人功效真正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浓厚校园传统文化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比较深远。大到校园内的建筑景观,小到教室走廊的名言警句,每天都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与熏陶。高校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努力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氛围。可在校园建筑、雕像、石碑、校园道路及建筑命名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图书馆、教室、食堂、宿舍、校园道路两侧、橱窗等场所张贴传统文化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使学生随时随地徜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知识与力量。

5.以网络媒体为重要阵地,强化校园传统文化网络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更加方便快捷,已逐渐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平台,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要紧紧依靠网络媒体优势,以网络媒体为重要阵地,强化校园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可在校园网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栏,结合新媒体形式,定期推送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专家学者国学讲坛,以及学校传统文化课程、古典诗词朗诵比赛、国学知识竞赛、传统文化讲座等信息。可在食堂、教学楼、图书馆等电子大屏上播放《百家讲坛》、成语故事等。还可利用官微、微博、校园论坛、短视频、QQ、微信等网络平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另外,网络媒体在内容上要短小精悍,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以点及面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形式上要更加生动活泼,用更能吸引学生的方式去表达交流。

猜你喜欢

应用型中华思政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