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农庄我做主
——幼儿园小农庄活动开展的实践与思考

2021-12-03王晓霞

好家长 2021年7期
关键词:农庄蜗牛经验

文 王晓霞

为了帮助幼儿亲近自然,关注周围环境,不少幼儿园开设了富有特色的户外种植场。目前,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深入开展,幼儿园小农庄越来越受重视,但仍然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有些幼儿园甚至将种植活动变成了成人的工作,或将小农庄创设成观赏园地。

小农庄的种植活动是幼儿与植物、气候、泥土、水以及各类工具互动的过程,更是幼儿加深对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植物与阳光、水、泥土、空气等因素相互关系认识的过程。如何高效地将小农庄这一户外活动纳入我们的课程中来,引发了幼教工作者深深的思考和探索。

一、梳理幼儿园小农庄活动的核心价值

(一)顺天性

探索和发现自然奥秘是幼儿的天性,小农庄的种植活动是幼儿亲近自然的过程,也是幼儿关爱生命的天性得以展现的过程。我们把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放在首位,顺应幼儿的探究兴趣,强调幼儿的直接体验,让幼儿在播种管理、收获分享的过程中,学会主动观察发现、对比、合作,学会通过连续的观察记录及种植故事去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真正使丰富的小农庄成为幼儿主动探究的园地。

(二)养习性

幼儿园小农庄种植活动的核心价值是满足幼儿亲近大自然的需要,增进幼儿对植物的情感,让幼儿在多样化、多元化的四季活动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条件。这样的活动是师幼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不断鼓励、调动幼儿的全部智慧去探索、发现、尝试,构建新的经验。

(三)扬个性

自主发现是实现小农庄活动价值的关键。我们支持幼儿大胆探索,鼓励幼儿亲身体验。在小小农庄里,他们是真正的主人,拥有自由的想法、自己的规划、自主的行为,每个幼儿都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探寻幼儿园小农庄活动的实践路径

(一)顺天性——跟随幼儿的兴趣

我们一直把幼儿的兴趣、需要放在首位,强调幼儿的直接体验,重视活动过程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强调师幼共同构建。只有体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课程才能促进幼儿发展。因此,关注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就是关注幼儿园课程的核心价值。

例如,春天到了,我们的小农庄到底要种些什么呢?有的幼儿说种萝卜,有的说种西蓝花,还有的说种番茄。于是,我下发了一张种植调查表,内容包括:春天可以种什么?你最想种什么?你想怎么种等。通过调查分析,幼儿发现最想种的是青菜、土豆和玉米。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愿分组,形成了青菜、土豆、玉米三个项目小组。

种植有哪些步骤?需要做些什么准备?要用什么样的工具?大家众说纷纭,纷纷记录下自己的想法:简单的竖线是幼儿需要的工具小木棍;黑色的小点点是幼儿需要的种子;歪歪扭扭的“S”是虫子,上面的斜线,表示要把它捉掉……这些充满稚拙之气的涂鸦,成了他们种植的操作手册。

(二)养习性——伴随活动的发展

幼儿园课程要能够真正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投入、专注、流连忘返,真正促进幼儿的成长。因此,我们要思考幼儿的这些兴趣,是否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活动,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之后,幼儿建构了哪些关键经验?

通过前期一系列的讨论,幼儿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土壤这几样必要的条件。什么样的泥土适合植物生长呢?我带领幼儿到小农庄实地查看,那里的土有点黄,还有点硬。小缪用手去挖土,没挖动,他说:“这么硬的土,种子住了肯定不舒服!”看来先要进行翻土。翻土需要用到什么样的工具呢?又一次的讨论分享活动后,幼儿们带来了各自想到的工具:有爷爷奶奶种地用的铁锄头;爸爸妈妈种花用的小铲子,还有玩沙用的塑料小耙子;有的幼儿还带来了小榔头,小木棍。起初,大家用锄头、铲子、木棍等掘土,慢慢地发现,松软的泥土翻起来没问题,但越往下,泥巴越硬,有点难度了。涛涛发现用小树枝松土一戳就断,马上就去找粗点的,可是没戳多久又断了。乐乐发现还是奶奶的铁锄头好用,可以先把土挖出来,再用锄头把它敲碎。在小农庄里,新经验是幼儿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获得的,不是一个或几个集体教学活动就能完成。

(三)不断提升新的经验——扬个性

“做”中获得新经验。当幼儿对种植过程和植物的生长变化产生疑问时,我们不要急于解答,而应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不同种植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自主探索植物生长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

经验从简单向复杂,从无序向有序生长。通过小农庄活动,幼儿园教育的作用不断被凸显。比如,有一次,幼儿在地里除草时发现一棵玉米上趴着一只小小的蜗牛。这只蜗牛后来就生成了一个新的项目活动。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喜欢住在什么地方?幼儿对这两个问题最感兴趣,于是生成了美食组和房子组两个项目组。房子组的幼儿为蜗牛设置了不同的家:笼子、盆子、潮湿的盒子、方便面桶等,进行观察和实验。美食组为蜗牛准备了蜗牛可能喜欢吃的美食。最后,幼儿互相分享自己的发现: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松软的环境中生活;喜欢吃水果、面包、生菜叶,不喜欢吃饼干、白菜等。

经验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中改造。儿童认知结构的建构是一个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不平衡是一种内在驱动力,只有当系统内部处于非平衡状态时,系统与环境之间才会有物质和能量流动,促使幼儿调整自身原有经验和认知结构来容纳新经验。例如,在翻土活动中,教师并没有为幼儿准备人手一份的翻土工具,而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收集和准备了自己认为合适的工具,让幼儿试一试,与同伴比一比。然后,引导幼儿分析各种工具的利弊,让幼儿自己寻找答案。这种经验的获得过程,是多感官并用、注重行为、彰显幼儿主体地位的活动,更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关键方式。

三、对幼儿园小农庄活动的思考和推进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初步形成了小农庄活动的实践路径:活动缘起——问题发布——活动规划——经验累积——实践拓展。活动缘起是发现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问题发布是通过谈话和调查,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活动规划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做出的计划和设想;经验累积是通过操作活动建构新的经验的过程;实践拓展是活动兴趣的延伸。教师要以素养品质的培养为中心,注重幼儿情感、态度、方法、能力的发展,做幼儿游戏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一)儿童立场,在实践中切身感知

在小农庄活动中,教师真正理解了对自然的学习不是搬用书本知识,不能坐而论道,而是要亲身实践,让幼儿投入种植情境和种植过程,让幼儿带着情感去关注自己的成果,去呵护不一样的生命。

在小农庄种植活动中,我们始终尊重幼儿的好奇心,顺应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自己做主,亲自参与整个过程。在种子项目活动中,幼儿同父母一起收集关于种子的知识,进行分享交流,建构种子的初步经验。接着,利用幼儿园内的现有环境资源,让幼儿去寻找种子,发现种子,建构新的经验。当幼儿发现蜗牛后,我们追随幼儿的兴趣,生成了蜗牛的项目活动,一起来认识蜗牛,饲养蜗牛,解开关于蜗牛的小秘密,并通过观察和实践操作,获得关于蜗牛的新经验。

(二)生长理念,根据需求不断拓展

幼儿园的小农庄活动不是成人的需要,而是幼儿的需要,因为关注生命是幼儿的天性。同时,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改变已往教师带领、幼儿跟随的局面,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让幼儿有独立思考和操作的机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劳动,发现存在的问题,克服遇到的困难。随着种植活动的开展和深入,幼儿的兴趣点越来越多,这些兴趣点成为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先后开发了种子项目、泥土项目、蜗牛项目等活动。在这些追随幼儿兴趣生成的活动中,幼儿表现得专注投入,积极主动。植物在成长,课程在生长,幼儿也在不断地收获和成长。

猜你喜欢

农庄蜗牛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农庄
蜗牛说
玉米人农庄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农庄里的羊圈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