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不良行为背后的“两不放”及指导策略
2021-12-03陈冬梅
文 陈冬梅
中国有句古语:“惯子如杀子。”家长们如果处处都为孩子包办替代,就会成为阻碍幼儿健康成长的“温床”,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两不放”案例
(一)家长不放心
一次中午用餐,吃了一半的成成就在活动室里玩耍。老师见他吃不下,就把碗端走了。第二天,成成奶奶问道:“成成每天早晨都哭着说不要上幼儿园了,还说老师把他的饭给端走,不给他吃了!”还有一次,在即将离园的时段,有个幼儿不小心摔倒在地,成成看见了觉得好玩,随即跑过去趴在那孩子身上,又有一个孩子跑过去趴在成成身上。我们连忙将他们一一拉起。这时,成成开始推卸责任。正巧成成奶奶来了,我把刚才的事告诉了他奶奶,奶奶只是笑了笑。
(二)家长不放手
明明是个二胎宝宝,家长“捧在手心怕摔,含在嘴里怕化”。每天早上来园后,明明妈妈就开始忙活了:“走,妈妈带你去小便。”“妈妈陪你去喝水。”“妈妈帮你拿椅子。”……离园时也是如此忙个不停,一切安顿好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之后,明明在群体生活中困难重重,不与人交流,有需求不知道表达,喝水、小便等一些基本的生理需求也需要老师提醒帮助。用餐时,当老师盛好饭菜后鼓励幼儿自己吃饭时,明明从不动手。
二、指导策略
上述两个故事中奶奶不放心、妈妈不放手的“两不放”行为,导致幼儿各种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究其原因就是家长无限制纵容、溺爱造成的。
(一)游戏体验策略
游戏中引导成成感受不良行为的后果,让成成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想问题,逐渐掌握一些行为的道德准则。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进行角色扮演,成成当老师,我当“娃娃”。我交给他的任务是要履行好“教师”的职责,如带着“娃娃”做操、玩玩具、照顾他们吃饭、穿衣服并整理床铺、玩具柜等。在游戏过程中,我故意学成成平时的一些不良行为,让成成来“批评”和“帮助”,成成说出“娃娃”表现不好时感到很生气。我借机指出了他的缺点,给他指出今后行为改变的方向。
(二)榜样影响策略
榜样的作用会在同伴间互相影响,通过模仿学习来调整自身的行为。成成喜欢在班上跑来跑去,还喜欢“动手动脚”,经常是先“欺负”别人,还“恶人先告状”。老师在集体面前介绍平时知道互相帮助、友爱同伴,礼貌懂、讲文明的冬冬,大声夸奖冬冬是个好孩子,大家都喜欢他。再如,让进餐习惯好的幼儿坐在明明旁边,激励明明学习,增强自主用餐的意识。
(三)评价激励策略
一日生活中,教师应及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赞赏、鼓励,帮助幼儿逐渐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如一次数学活动中,我正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排列位置,成成嘴里不停地发岀“嘟嘟”的声音,其他幼儿都把目光转向了他。于是,我走过去轻轻地摸着成成的小脑袋,说道:“今天成成能坐着看老师讲课,真乖!小动物要玩捉迷藏的游戏,你来找他们,好吗?”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使成成的脸上立刻呈现出微笑、得意、兴奋的神情,他高兴地走上来,找到了小动物。我又说道:“成成,你找对了,真棒!”成成感受到教师和同学对他的信任,自觉地融入了活动中。
(四)家园配合策略
家园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如家长在与幼儿交流时要注意语言引导,不要总问一些消极性的“有小朋友打你吗”“抢你的玩具了吗”“老师批评你了吗?”等问题,这样的问题会对幼儿造成一定的负面暗示,不利于幼儿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家长应该从正面引导幼儿,如“成成要乖乖吃饭哦!”“要听老师的话,认真学本领哦!”“明天我们去幼儿园,要争取得一个大拇指,好吗?”“老师说你真乖,大家可喜欢你了。”“今天和谁做好朋友了?”……家长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给幼儿正面的指令,以此帮助幼儿与老师、同伴建立良好的感情,让幼儿感受到上幼儿园的快乐。家园共同培养幼儿正确的是非观,培养幼儿独立自主、坚强勇敢的精神,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