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体系在音乐舞蹈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融合
2021-12-03刘俊纬
刘俊纬
(百色学院,广西百色 53309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9 月10 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中共中央、国务院据此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并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目标。就当前高校的音乐舞蹈类专业人才培养领域而言,“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依据“三全育人”工作要求,音乐舞蹈类专业应建立长远育人的格局、体系和标准,依据音乐舞蹈类专业的知识体系特性与成果经验[2-4],将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提升融入专业教学工作中[5],以获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以“三全育人”精神为指引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对相关文件精神的解读可以清晰感知,“三全育人”强调在人才的教育培养过程中融入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将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融入实体教学中,使人才培养在横纵双向层面均显示出全面的特性。因此,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除了要有精湛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学识,还应当具有过硬的行动能力和综合文化修养。更为重要的是,要始终怀揣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真心和决心,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不移的思想政治觉悟。回顾历史,从20 世纪伊始在民族救亡中砥砺前行的英雄豪杰,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条工作战线上的劳动者和模范先锋,均保持着勇敢无畏、勤勉敬业的意志力,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实现辉煌的人生价值。在新时代,青年所担负的责任更为重要。因此,在专业教育领域,应当兼容并济、广开思路,谋求培育人才的新方法和新举措。就音乐舞蹈类专业人才培养而言,“三全育人”推动教学内容的优化重构,带动教学方向的转变,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中国音乐教育应当凸显的特色。依据“三全育人”的标准,高校音乐与舞蹈专业人才的目标需要以人为本,以教育的学以致用为初衷,力求使教育能够真正惠及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形成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联动性。
首先,注重对历史音乐舞蹈文化成果和传统音乐舞蹈文化精神的继承发展。这是音乐舞蹈类教学内容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是教育范畴中最具精神传承价值的部分。中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如果从最新考古与研究成果作为依据,将“古龠”视为华夏音乐文明的起点,那么可以追溯到距今八万年之久的漫长历史。自华夏文明诞生之后,乐舞、民歌、器乐演奏便开始一路相随,并形成了拥有金、石、土、革的“八音分类”和原创的音乐律制。随朝代更迭、历史流转,相和歌、清商乐、歌舞大曲、评弹小调不断轮转,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共同融汇而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不朽“图腾”。从地域环境来看,中国版图浩瀚广阔,大江南北居住着众多民族。由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劳动类型、语言文字等诸多条件的大相径庭,促使每个民族和地域的音乐文化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品貌。江南的水暖风清,北国的热情豪迈,西北的苍凉悲怆,更有少数民族独有的节奏律动和调式旋律,令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色彩万千、美不胜收。在不胜枚举的音乐文化表象背后,还隐藏着与哲学、文学、信仰一脉相承的“诗乐”文化精神,它自春秋战国时的《诗经》中便足以令人骄傲,更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集百家之所长于一身。诗词歌赋与音乐文化的激烈碰撞,擦出了唯美的火花,也将中国儒家文化所携带的历史感呈现出来。历史从未走远,这些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值得且必须得到继承,它以音乐的声音回荡在今人的耳畔,又在敦煌石窟的壁画上镌刻着优美的飞天舞蹈身姿。作为今天的中国音乐舞蹈教育,尤其在专业人才培养领域中,这些具有民族淳朴特性和卓绝意象的内容不容忽视和丢失。音乐舞蹈类教学应当秉承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耕细作的精神,将其悉心采拾并和盘托出的教给未来一代。
其次,注重对近现代中国文化艺术成果的继承发展。近现代中国文化艺术成果是不远处的时光留声,它代表中华民族从危难中凤凰涅槃的重生。中华民族经历了从农耕时代向工业文明的艰辛转折,经历了在内忧外患中砥砺前行的风雨交加,经历了无数烈士的前仆后继与舍生忘死,也经历了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红色希望。在此过程中,音乐文化承载着重要的精神鼓舞与激励的功能,更以乐器和歌声为武器,歌颂英雄、祭奠英烈、痛斥强权。此间,回荡着“五四运动”前后的一首首艺术歌曲,跳跃着由戏曲舞蹈转型而来的民族舞剧,还有同仇敌忾时那山呼海啸的《黄河大合唱》,以及歌剧舞台上堪称经典的一部部民族大作,留下了《光明行》《二泉映月》,留下了《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还留下了从西洋芭蕾舞、咏叹调、美声唱法向中国民族化转变的方法和经验。这些激昂慷慨的音乐素材不仅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生水起,更在字里行间和旋律线条中刻画红色印记,坚定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群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决心和信心。
再次,注重对改革开发以来中国文化艺术成果的引入。具有时代共鸣感的新作也是音乐舞蹈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音乐舞蹈文化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快速挺进,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音乐文化的创造力和开放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作为与时俱进的音乐形象展现,当代的音乐舞蹈文化成果更多地关注新文化环境中的方方面面,也体现出时代审美的新特性。比如中国新歌剧、舞剧、音乐剧等剧目作品创作的异军突起,流行音乐唱法所获得的社会关注度,“新民乐”和“新民歌”在艺术表现方式上的革故鼎新。这些在艺术形态方面的创新力获得了全社会的认可,也是未来音乐舞蹈艺术舞台上的主角。秉承老一代艺术家的开拓精神,当代音乐舞蹈类教育也应当提供更多与社会发展同步的资源,使学生充分了解社会音乐发展的新动向,并引导学生主动融入音乐舞蹈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中。
以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为例。长期以来,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大力倡导红色艺术教育,本着“培养具有百色起义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艺术特色专业为平台,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革命性、边疆性、民族性”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该学院以教育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为依托,结合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加强红色经典艺术资源进行美育与德育的交叉研究,持续推进高校利用红色经典艺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与改革。该学院积极组建研究团队,确定红色音乐文化研究作为本院学科特色建设的重点内容,将红色文化融入音乐舞蹈类专业“三全育人”体系的建设和实施之中,并在制度上不断提升执行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方法。该学院充分展现出百色学院以“培养具有百色起义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在将地域红色资源转化为德育元素的过程中,收集到500 多首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的相关红色歌曲与歌谣,相继出版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百色起义红色歌曲赏析》《音乐文化内涵与创作——百色老区红色歌谣创作研究》等著作,并将其创造性的转化为歌曲教材,应用于实际教学当中,为音乐与舞蹈学院打造特色育人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以“三全育人”为标准优化课程体系
中国的音乐舞蹈学科课程体系构建虽早有探索,但真正成型还是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算起。通过对苏联和德国的音乐舞蹈学科课程体系和音乐舞蹈理论的系统引入,中国逐步建立了从艺术学院到综合类大学、师范院校、高职高专等自上而下的音乐舞蹈教育体系。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课程系统,并构成了声乐、器乐、舞蹈、理论等专业方向,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从发展的特性来看,音乐舞蹈类专业教育需时时刻刻与社会需求相互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这个层面来看,音乐舞蹈类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还有很大的探索和改革空间。
“三全育人”精神向高校进行传递和指导的过程为高校音乐舞蹈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创新和变革的契机。新的课程配置系统力求兼顾全面、高效、高质的特性,进而达到良好的教育应用效果。以“三全育人”为核心的音乐舞蹈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在现有的课程组织基础上数量有所增加、结构有所调整、内容有所革新。以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为先决条件的课程调配,促使学生树立清晰的奋斗目标,在具体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兼顾了全面、深入、创新、应用等多个方面。
首先,提高综合性公共课程的比重和质量。就音乐与舞蹈学科的构建而言,公共课往往采用必修或选修的方式,且内容多以大学语文、思想政治、法律基础或史学为主。虽涵盖范围较为广泛,但从课时量、内容、考核方式以及学生本身的重视程度来看,并不尽如人意。在新的课程组织模式下,除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进行引入,还需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将其与音乐舞蹈类专业方向相互结合,以理论反思音乐舞蹈创作与演绎,以作品反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涵与重要价值。二者之间的结合可以摆脱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空洞化、乏味化等弊病,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性,促进与专业学习形成融会贯通。
其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内涵和育人功能,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将《音乐教育理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教学》等相关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相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课程与红色音乐文化的相关知识,并能较好地运用到实际;在专业必修模块《声乐》《视唱练耳》《现代舞基训》等课程中,根据其专业特点和要求,均适当增加红色经典音乐或地方特色音乐内容,既要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又要求具备两者结合发展的能力,建立起红色音乐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地域特色与思政教育结合、专业技能与思政教育结合的育人模式,打造特色专业、开发特色教材、实践特色教学,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方式进行课程体系方面的顶层设计。
再次,专业类课程内部的布局应坚持以全面培养为目标的内容设置,保持理论、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平衡多元。各专业方向的主课需改变现有单一的课程模式,开展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的多层次课程模式探索。与此同时,作为专业类课程的基础和外延,应在宏观音乐舞蹈理论、民族音乐舞蹈史学、音乐舞蹈美学、音乐舞蹈教育学等方面逐步增添德育元素,保障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全面了解和营养汲取。例如,百色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在践行“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在通识教育选修模块加入了《红色经典课程系列》课程内容;在《原生艺术表演》及《民族舞蹈》课程中,增设与地方相关的红色音乐舞蹈题材内容,并以地方红色作品为依托,实现对红色教育主体与地域音乐舞蹈文化的全面覆盖。
三、以“三全育人”理论推动教学方法创新
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所以应创造和利用一切途径培育学生。“三全育人”的理念对当前音乐舞蹈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显然具有重要的影响,也由此推动其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将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有机结合到教育实践中,采用具有实践精神的“开放体验式”教学方法。就音乐舞蹈专业的学习特性而言,注重从音乐舞蹈作品的体味中促进思想政治觉悟的升华。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广阔的地域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除了历史遗留的各种烙印,更有革命战争中那些曾经激烈人民战斗抵抗的优秀作品。无论是红色歌谣或革命小曲,其内容和功能性都代表了特殊时代的标志。在今天的音乐舞蹈教育中,应放手学生主动“采风”,深入到红色根据地和革命老区对这些时代遗音进行探访,形成学生自主的体验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育人变得形象生动。
其次,课堂教学要注重对全体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同时也需要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的单一模式,保障学生学习热情和能力的双重进步。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以主题活动替代课堂教学的方式,融入红色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三全育人”主题项目。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先后成立了“红舞会”“红歌会”“红色剧团”等多个旨在传承红色经典艺术的学生社团,排演主题为“红色记忆”的“七一”晚会、新生红歌合唱比赛、红色经典文化艺术节、红色经典歌曲讲座等。这样的教学方法既闪烁着德育思想的火花,又充分体现出教育者的人文关怀特性,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最大化的激发,进而润物无声地达到“三全育人”的目标。
再次,更好地将德育元素与教学创新相结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创想力的空间。音乐的创作是促使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创造力的挖掘和提升更显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地运用好了德育功能的作用。教师应利用好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活跃其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在教学方法上融入先进的创新理论,要求学生在创作、表演、实践体验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跟红色文化相关的歌曲、剧目、舞蹈等节目,并对其创新成果予以肯定和鼓励,这显然具有“授之以渔”的特性,也能更好地体现出“三全育人”体系在音乐舞蹈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思想理念。
四、以“三全育人”理念优化教学实践应用环节
多年来,我国在教育领域始终提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便是从课堂的填鸭式教学及书本内容中走出来,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当前音乐舞蹈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对实际应用层面有过多的专项涉猎,预留给学生的课外实践空间主要集中于大四最后一个学期为期两个月左右的实习期,而且在实习结束之后很少会提供总结和再教育的空间。为此,以“三全育人”的精神作为指导优化教学实践应用环节。
首先,建设打造实体实践教育平台。丰富的红色歌曲、红色舞蹈和器乐作品早已形成了成熟的发展态势,许多优美的旋律深入人心。音乐舞蹈教学中可以利用场地及资源的便利条件,增加各种主题演唱会、演奏会、舞蹈专场表演和专题艺术讲座等,使学生在得到自身锻炼的同时,也在耳濡目染之中对红色文化和思政教育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如百色学院2020 年7 月至10 月有21 名师生参与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指导,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百色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大型民族歌剧《扶贫路上》的排演,并在国家大剧院、上海歌剧院等国家级剧院演出;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承办的全国大学生“五四”文艺汇演;承办了百色学院精品舞台项目《百色起义组歌》的组织创作、排演与推广等活动。实践平台的提供和打造,是从根本上扭转当前单纯依靠考试来锻炼学生能力的枯燥方式。多样化的主题音乐会不仅可以给予学生更多施展才华和锻炼心理素质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放手其幕后训练、协调和组织的能力,使其得到全面的锻炼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在校内实践平台增加的情况下,平台空间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并非是成绩优异的个别学生,这样的组织初衷更加符合“三全育人”的理念要求。与此同时,校企联合机制和“双元制”的推广,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社会艺术展演的契机。通过历练,不仅能够使大学生锻炼得更具实战效果,还可以形成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其次,加强互联网虚拟实践平台的开发。中国的互联网在历经了20 年左右的全民普及化发展之后,如今已经形成了以“互联网+”和自媒体为代表的高速移动互联时代。随着网络媒体科技的日新月异,交互性和实时通讯特性显然已经成为互联网生态的发展方向。尤其在当前的网络文化中,音乐舞蹈节目的传播能力和受众的喜爱程度已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通过朋友圈、实时视频直播、抖音录制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充分达到施展才艺和获得关注的效果,这无形中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种方便且有益于施展才华的平台。这样的平台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当则能起到很好的德育引导作用,利用不当则会使学生误入歧途。对于这种情况,高校不能过分保守和封闭,而应当加大积极引导的力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意识,鼓励学生通过这些平台达到锻炼专业能力的目的。同时,当网络表演和实践已然成为一种具有共识性的欣赏趋势时,通过锻炼,学生也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得对职业方向和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预判,获得良好的心理调适和技术锻炼。近年来,百色学院师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或创作的红色作品获得国家级奖励8 项;相关红色题材节目的展演或专业赛事省级奖励15 项、厅级奖励20 项。其中,歌颂时代楷模黄文秀的作品《文秀,你没有走》获得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艺术节音频类二等奖。从这一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已经从学校教育转变为了全社会教育。开放的教育环境势必能够更好地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深化学生的实践感与体验感,亦是提升育人实践的有益尝试。
总之,“三全育人”指导理念的提出,对新时代高校音乐与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相关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式革新、保障体系完善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和价值。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产业大步向前迈进的今天,高校在育人方面的创新举措,势必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力,不仅要培养学生过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还要使其在专业领域得到丰富且兼具实用性的知识,更好地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高超专业技能的未来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