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党指挥枪”原则,突出人民军队新使命
——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与传承红色基因研究之二

2021-12-03罗志发

百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红七军前委政治部

罗志发 ,薛 斐

(1.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6;2.百色学院,广西百色 533099)

“党指挥枪”是中国共产党较早形成的关于军队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人民军队红色基因之精髓。坚持“党指挥枪”原则,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我军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人民军队的红色本质和永远不改的军魂。“我们这个军队有好传统。从井冈山起,毛泽东同志就为我军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树立了非常好的作风。我们这个军队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1](P1)百色起义期间,邓小平强调前敌委员会要突出政治指导、部队党的组织建设要做到“每连队设一支部”、红七军党部要与相关方面形成“正确关系”等,传承和丰富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为筑牢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基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军中党的最高组织系统”要突出政治指导

百色起义期间,邓小平强调前敌委员会、政治委员和政治部要发挥“政治指导”作用,要正确实施“民主集权制”,从而丰富了毛泽东“党指挥枪”思想,为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筑牢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基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前委要“加强对于红军之领导”

前委是红七军“党的最高组织系统”。邓小平在《对广西红军工作布置的讨论》指出:“前委成立时已将工作大纲议定,前委至多委员九人,职权是管理地方党部,为军中党的最高组织系统。”[2](P113)前委即红七军前敌委员会,于红七军成立当天由广西前敌委员会转变而来(1929 年10 月中共广东省委致信广西特委,宣布成立广西前敌委员会;由于大部分委员参加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广西特委于1931 年6 月改为郁江特委)。前委成立时有7 名委员,陈豪人任书记(1930 年3 月由邓小平任书记兼政治委员)。前委隶属中共中央(通过广东省委)领导,下辖红七军、红八军及左右江党组织。受根据地条件艰苦、敌我力量悬殊及部队改造不够等制约,红七军党的组织建设存在一些缺陷,前委也面临很多自身建设任务。“党及政治工作仍有很多缺点。党的领导仍是薄弱,不能在紧急关头打破官兵的失败情绪。”[2](P20)红七军前委的第二通告也指出:“怎样使红军中及地方党部的组织工作能健全起来,实为目前严重的问题。”[2](P73)前委为此进行多次改选:1930 年11 月,红七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河池召开,选出9 名前委委员,邓小平“仍是前委书记”;1931 年4 月,红七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江西永新县举行,选出新前委(中共中央于5 月派葛耀山担任书记)。

红军一切行动“均受前委之指挥”。二号通告强调:“党能否加强对于红军之领导,并在工农群众中建立巩固的基础,则与红军的前途及右江各县群众工作均有莫大的关系。”[2](P73)此告发布于红七军成立第10 天,在喜庆气氛未消情况下,即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莫大”问题来强调,实为贯彻“党指挥枪”需要。陈豪人在《七军工作总报告》提到:“七军成立之后,一切行动均受前委之指挥,前委对于七军初期的行动策略,决定暂在右江县实行分兵游击以深入土地革命,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起来。”[2](P196)按照红军编制要求和中央指示精神,前委作为“军中党的最高机关”“一定要指导军队中的政治”,即政治上领导、大方向引领。前委前后颁布了七个“通告”,其中二号通告是“关于党的组织工作”、六号通告是“目前政治形势和右江党的策略”、七号通告是“目前右江党的工作方针”,另有实施政纲、政治主张、条例布告等多以政治部名义颁发。前委召集了几次重要会议,确定红七军主力北上远征、转向江西与中央红军会合等;召开了第一次、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选出新领导班子、明确发展方向等。张云逸后来总结:“红七军能够这样迅速、顺利地建立与发展,首先是由于党的坚强领导和党员们团结一致、艰苦努力的工作。”[2](P224)

(二)前委要重视完善“政治委员制度”

军队的政治委员是前委日常工作的主持者。按照红军编制要求和中央指示精神,红七军军部设政治委员和政治部。“军与纵队除政治部以外,尚须另设政治委员,此政治委员在政治上可以指导政治部并得至最高长官会衔施令。”[2](P158)政治委员是同级党的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主持者,与同级军事指挥员为部队首长。《工农兵识字课本》强调:“红军中的各级政治委员,就是共产党派的代表。中国革命一定要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得到胜利。”[3](P145)红七军成立时,陈豪人代表前委宣布中央的任命:邓小平任中共中央代表,张云逸任军长,陈豪人任政治部主任等。1930 年3 月,中央正式批准红七军前委人员名单,其中邓小平、张云逸、陈豪人是常委,邓任书记兼军政治委员。作为军政委、前委日常工作主持者,他的责任是指导政治部开展各种政治工作,“得至最高长官会衔施令”意指与张云逸同为部队最高首长,可共同签署军事命令及布告。但是,在前委中邓小平是书记,张云逸只是常委,此乃“党指挥枪”的体现。此外,从《中国红军第七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的署名顺序,也能看出对“党指挥枪”的原则落实,署名为:“政治委员:邓斌,军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陈豪人”[2](P171)。该布告所标时间为1930 年,具体月日不详,但可证明此时邓小平已正式就任红七军政委和前委书记,并按照中央要求和前委集体决策,积极有效地行使职责。邓小平后来回忆:1930 年2 月中共中央“命我回广西任红七军政委和前委书记兼红八军政委”。1930 年5 月始,邓小平率红七军回师右江,有效开展土地革命;之后组织部队在平马、田东、东兰等地集中整训,红七军人数和战斗力大增,右江革命根据地得以全面恢复和发展。当然,邓小平认为作为前委日常工作主持者也要对红七军的挫折负责。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撰写《我的自述》时谈道:红七军执行“立三路线”“使部队受到很大损失,我作为前委书记,对此要负主要责任,这是无可推卸的”。[2](P21-22)

政治部是执行前委决议的“党的组织”。依据红军编制和中央指示,政治委员不仅要主持前委日常工作,还要在政治上“指导政治部”。因此,完善政治委员制度离不开政治部的设立:“前委之下有政治部,政治部是执行前委的决议,在内训练士兵群众,在外参加群众工作。政治部也一定要是党的组织,政治工作人员一定要是党员。政治部主任与前委书记应分开。”[2](P134)百色起义期间,邓小平创造性地贯彻了政治委员制度建设的要求,自觉履行主持前委日常工作、“指导政治部”的职责。红七军政治部于百色起义当天成立,内辖总务科、秘书科、组织科、社会科、宣传科、教导大队及宣传队等,第一任主任是陈豪人、第二任主任是许卓,他们与前委书记(邓小平、葛耀山等)是分开的。当时,政治部根据前委决议并在邓小平指导下,编制了50 多种宣传资料,仅1929 年12 月就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我们的主张》《国民党的罪状》《土地革命》等。1930 年4 月,政治部与司令部在共同颁发的布告中郑重申明“本军对各界民众态度”,这无疑是“执行前委的决议”、受政治委员指导的结果。当然,由于“政治工作干部甚少,政治部组织不健全。现军及师均有政治委员,团、营、连则仅有政治指导员。因人才之缺乏,无法将政治委员制度普遍的建立起来”。[2](P211)但是,邓小平完善政治委员制度的努力,无疑有利于“党指挥枪”原则的落实和强化。

(三)前委要积极倡导“民主集权制”

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都要“保持民主集权制之确立”。邓小平重视把井冈山红军的经验“搬到红七军去用”,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民主集权制”的倡导和完善。前委在百色起义第9 天颁发的二号通告,主题是“关于党的组织工作”,目的是使红七军党的“组织工作能健全起来”,突出倡导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权制”。从通告第四部分内容看,“健全支部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决议之前多讨论”“决议之后重执行”,即“支部会议应多讨论本支部的实际问题,决议之后,即须分配工作,使每一个同志均担任一种工作”。通告第六部分要求“实行民主化时仍须保持民主集权制之确立,须防止极端民主化现象”。[2](P73-75)此外,红七军培训资料《政治讨论提纲与政治名词解释》对“什么是民主集权制”作了回答:“一切问题在未决定以前,人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限,叫着民主,既经决定后,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个人服从团体。”[3](P199)这些红七军培训资料是开设“中坚同志训练班”时用于“基本理论之训练”,因此很有导向意义。值得一提的是,红七军之后召开的平马会议认为北上远征“因为是中央命令,只有坚决执行”[2](P22),以及全州会议“决议目前不可再战”时对邓拔奇、陈豪人等进行耐心说服[4](P239),都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

要准确把握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一是强调民主是集中的基础。《政治讨论提纲与政治名词解释》在论及“民主集权制”时,首先强调“一切问题在未决定以前,人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限,叫着民主”。二号通告在“实行民主化”中规定:“1.党内一切问题如无极端秘密性者,均交各级指导机关和各支部讨论。2.指导机关争执之问题可请上级决定,但尽可能召集党员大会解决。”[2](P75)六号通告在结尾处要求:“各级党部得到此通告后,必须立刻召集会议详细讨论。”[2](P189)二是强调“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工作、学习笔记》指出,在“发扬民主”之后,必须“切实执行支部会议——分配工作”“每次开会,一定要有结论”。[3](P213)《政治讨论提纲与政治名词解释》则强调“集中”的不可或缺:“既决定后,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个人服从团体。”二号通告对“注意集体指导”提出更加为明确的要求:“1.党内一切重要问题均应召集各级委员会讨论决定。2.临时问题及日常细小问题可由书记解决,但解决后应向各委员(或干事)报告。3.在指导机关中同志(如前委委员或队委、营委委员、支部干事)应经常的注意党的工作问题,不可一切问题推在书记身上。”[2](P75)此乃针对极端民主化倾向而言的,有着“民主须以集中为指导、集中是民主归宿”的丰富蕴含。

二、“每连队设一支部”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关键

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军的基本制度,“支部建在连上”形成于1927 年的“三湾改编”,完善于1929 年的古田会议,是“党指挥枪”的前提保障。邓小平指出:“连队工作的好坏,首先决定于党支部工作的好坏。只有支部工作做好了,战斗力才会增强,与人民的联系才会密切,部队的政治质量才会提高。”[5]这一结论无疑是对朱毛红军红色基因的继承,也源自红七军“支部建在连上”的探索实践。

(一)必须完善红七军中最基层的党组织

建立连队党的秘密组织是改造旧军队的重要方法。邓小平把井冈山红军经验与广西实际相结合,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改造旧军队中用活“支部建在连上”办法。加强连队党的秘密组织建设,是我党改造广西教导总队、广西警备大队的一个重要思路。张云逸来到南宁不久,即在俞作豫协调及李明瑞同意下,开办了广西教导总队。总队学员来自俞、李部队的初级军官,加上地方来的进步青年,共有1000多人,编成3 个营9 个连。中共广东省委稍后又派来100 余名干部、工人和学生党员,张云逸把他们安排到各个连当干部、做学员,使各个连均可建立党的秘密组织。张云逸后来回忆:“9 个连的干部都是共产党员,排长也是选学员中思想左倾、比较接近我们的人来担任。”接着,张云逸又着手改造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思路也是在各连建立党的秘密组织,方法是“军官运动”结合“士兵运动”。尤其是通过发动士兵群众起来反对反动军官,“我们也便于抓紧深入地了解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并加以培养教育,吸收到党的组织内来,以建立或充实连队党的秘密组织,使党的工作能够在每一连队中都得到组织的保证。这是改造旧式军队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P216-P218)

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与红七军的前途有莫大的关系。因红七军是“和平转变来的”,邓小平认为健全党的组织工作是“严重的问题”,主张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2](P73)《工作、学习笔记》对“什么是支部”做了回答:“1. 党的组织,是以生产为单位;2. 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3. 支部,是党在群众中的核心。”[3](P212)红七军的党组织分成四级:军前委、纵队党委、营党委、连支部,连支部是基层组织。二号通告提出:“1.前委之下,各纵队设队委。2.纵队委之下,各营设营委。3.每连队设一支部,军官与士兵同志混合组织。4.各营委及各支部由各直属队委指挥。教导队支部、训练所支部、政治部支部、军部支部及特务营营委直属前委指挥。”[2](P73)从有关资料看,红七军曾建有43 个所属连队和军直属单位的党支部。前委在 1930 年 1 月的相关报告指出:“现军中各连,均有支部之组织。”[2](P105)到 1930 年 10 月,红七军约有500 名党员,“支部建在连队”的制度更加完备。“除第四纵队是才编成的队伍,过去未有发展工作,党员数量甚少,其他三个纵队各连差不多均有支部组织,支部亦能开会讨论问题,在上级机关指导之下可以工作。”[2](P207)

(二)必须规范连队支部生活并提高党员素质

必须规范连队的支部生活。在邓小平看来,健全基层组织仅是“支部建在连上”的开始,规范支部生活、增强凝聚力更为重要。《工作、学习笔记》对“什么是支部生活”做了规定:“1.每个同志都要编入支部;2.每个同志都要支部分配工作;3.没有支部生活,就没有党的生活。”[3](P212)二号通告对“健全支部生活”做了具体要求:“1.支部会议应多讨论本支部的实际问题,决议之后,即须分配工作,使每一个同志担均任一种工作(发行、交通、侦探,加入群众指导机关组织工会,组织农会,收党费,抄写……2.支部人数多时分小组,小组会议多讨论党的基本理论问题。3.每月交党费东毫一毫。4.每二天同志向支部书记或组干作口头报告工作至少一次,各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作书面报告至少每周一次。5.支部会议应经常有批评一项,每次开会由主席指定二三人为批评之对象。”[2](P74)《工作、学习笔记》也对“如何开支部会议”提出要求:“(1)……(4)每次开会,一定要有结论;(5)每次会议,都要有同志的工作报告,审查同志工作;(6)定期开批评会;(7)支部会议,切不可忘记发动群众斗争的工作;(8)注意发展党的组织。”[3](P213)七号通告也要求:“建立党的生活,每个同志应参加党的会议,做工作,交党费,讨论党的策略,阅读党的文件,介绍同志,发动群众斗争,领导群众斗争,自我批评等。”[6](P346)

必须提高连队的党员素质。一是要求严格党员标准。《工农兵识字课本》认为:“很忠诚、很勇敢、有阶级觉悟、能够牺牲一切决心革命的份子,才能加入共产党。加入红军的,并不是加入共产党,要在红军中表现出勇敢、坚决、能遵守红军纪律,不怕辛苦,懂得政治的份子,才能加入共产党。”[3](P145)二是要求培训骨干分子。邓小平在《对广西红军工作布置的讨论》中把“准备训练党的干部”“加紧党内教育工作”列为“前委今后的工作”之一。[2](P114)二号通告在“创造干部分子”中要求:“1.平马、百色、东兰即开办中坚同志训练班,在短期内施以基本理论之训练。2.指导机关须经常与中坚同志谈话,分配以工作,特别注意检查之。3.多提拔中坚同志入各种公开团体中,如苏维埃、工会、农会、兵委会……工作,并告以工作方法,在工作中训练之。”[2](P74-75)三是要求改变党员成分,重视从工人和农民中的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邓小平把“在成分上改造红军”列为一个重要的“前委今后的工作”。[2](P114)其中一个内容就是改变党员工农比例。二号通告把“最大限度的发展同志,特别注意在工人中发展”列为“发展组织”的第一个要求[2](P76);七号通告则要求重视在“斗争中表现勇敢坚决的积极分子”即贫农、雇农[6](P344)。到红七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同志的总数约有五百多人,军队中下级干部颇占重要成分,比较的以士兵成分多一点”[2](P207)。

(三)必须强化“支部建在连上”的保障作用

要全面夯实和广泛宣传“支部建在连上”。关于二号通告,前委认为它是“目前组织工作大纲”,各级党部要“以最大的努力来执行”。此通告开宗明义:“党能否加强对于红军之领导,并在工农群众中建立巩固的基础,则与红军的前途及右江各县群众工作均有莫大的关系。因此,怎样使红军中及地方党部的组织工作能健全起来,实为目前严重的问题。”使“组织工作能健全起来”有诸多要求,如“确定党组织系统”“创造干部分子”“健全支部生活”“发展组织”等,它们都与“支部建在连上”有关。[2](P73-76)邓小平还认识到,“在偏僻的广西”建设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须广泛宣传“支部建在连上”。前委要求各级党部要“以最大力量来注意”二号通告,《工作、学习笔记》关于“没有支部生活,就没有党的生活”等论断,都是对宣传工作的强调。规范有序的支部生活为旧军队的改造、红七军党的政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张云逸后来回忆:“正由于支部设在连队里,教育群众、争取群众,就自然地成为支部的一项日常的任务,使党员能更加适时、灵活、因而是有效地对更多的群众进行党的宣传和组织活动。”[2](P216)

要根据形势变化完善“支部建在连上”。毛泽东说过:“红军所以艰难奋战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7](P65)因为有较好的“组织工作”,红七军“本身的情绪非常之好,战斗力亦甚强”[2](P6)。它历经与桂军、滇军硬碰硬以及个别连队叛变、北上远征等考验,保存了基本力量,与中央红军汇合后获毛泽东授予“转战千里”锦旗。但是,“每次作战死伤的大半是同志”[2](P14),因此如何避免伤及“支部建在连上”的根基,一直是前委思考的重要问题。

红七军于1930 年7 月、8 月集中整训时候指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党的基础薄弱(在百色作战之后,第一营党的干部同志死伤殆尽),政治工作不充分”;经过努力,部队军政素质全面提升,“党的工作也建立了相当基础,各支部能经常开会,讨论问题,分配工作,党内政治水平也提高了”;为准备红七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委组织了相应工作:“选举代表,选举支部书记,实行党内民主制度”。这些工作使“支部建在连上”得到完善,“三个纵队各连差不多均有支部组织,支部亦能开会讨论问题,在上级机关指导之下可以工作”。[2](PP204-207)

三、红七军党部与相关方面“应有正确关系”

百色起义期间,邓小平始终强调前委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党委统一领导与军事首长负责相结合,落实红七军党部对兵委的指导、督促右江赤卫军的建设等,有效夯实了红七军“党指挥枪”的制度基础,牢固地根植了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红色基因。

(一)红七军党部要协调好内部的各种关系

要处理好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的关系。二号通告要求:“1.党内一切重要问题均应召集各级委员会讨论决定。2.临时问题及日常细小问题可由书记解决,但解决后应向各委员(或干事)报告。3.在指导机关中同志(如前委委员或队委、营委委员、支部干事)应经常的注意党的工作问题,不可一切问题推在书记身上。”通告尤其强调严格执行纪律:“1.下级机关须服从上级机关的命令。2.党的一切决定任何同志均须遵从,不能随便以个人意见而更动之。”[2](P75)前委还明确强调,各级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陈豪人在谈到“游击南宁策略未得实现而失败”的原因时,明确指出“主要的在于前委未在政治上有深刻的估计”。[2](P198)他作为“游击南宁”的主要决策者,这是主动承担责任的表现。红七军执行“立三路线”也是集体讨论的结果,但邓小平认为自己“作为前委书记,对此要负主要责任”[2](P22)。

要处理好党委统一领导与军事首长负责的关系。邓小平既坚持“一切行动均受前委之指挥”,也认为必须尊重各级军事主官的指挥权,并按照中央关于“军队与政权的关系不应用党的名义,应用军事系统的名义”的指示[2](P134),努力倡导党与军队的正常关系。红七军最高军事领导人是张云逸,下有3 个纵队大队长及各级军事指挥官。他们都能很好地行使职权,带领广大官兵完成各项战斗任务,为革命保存了基本力量。对北伐名将李明瑞,邓小平起初“暂时利用他的线索去发动其下层群众工作”[2](P124),在李失意时成功劝其参与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之后被李“跟共产党走,是我唯一要走的道路”的决心所打动,经努力使中央同意李入党并担任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后来顶住压力使李和张云逸一起行使指挥权,有效统一了两军的步调。他后来经常夸赞李“是一个能艰苦奋斗的人,勇敢,善于指挥,行军、冲锋、打仗总在前”[8]。

(二)红七军党部要加强对兵委建设的指导

要重视发挥士兵委员会的作用。根据井冈山红军做法和中共中央指示,前委明确要求党的组织不能包括群众的组织,党只能在群众组织中起核心作用;士兵委员会是部队的群众组织,对密切党与士兵和群众的关系具有积极作用,要加强对其建设和指导。《工农兵识字课本》对士兵委员会有很多规定,如“红军士兵有团体,叫做士兵委员会,自动维持军风纪,维护士兵的利益”[3](P138);“没有很好的士兵委员会,不能算是真正的红军,大家来健全士兵委员会”[3](P147)。红七军成立后普遍建有士兵委员会。1930 年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还决定增设军部的士兵委员会,并由前委委员陈豪人兼任书记。邓小平认为百色起义的一个成功做法是:红军转变前“发展士兵组织,执行这个工作的方法如早晚点名呼口号,个别谈话,召集群众报告讲演会等”;红军成立后“在各连营设兵委其职权为管理士兵的生活秩序,监督密查军中经济”。[2](P113-115)

要注意防止极端民主化的倾向。《工农兵识字课本》指出:“士兵委员会的工作是很重要的。第一是维持军纪风纪;第二是监督官兵有否反革命的行为;第三是帮助教育官兵,大家都有很好的政治觉悟;第四是教育群众;第五是审查经济,同时对于军队行政也有向官长建议的权利。”[3](P147)同时,前委也注意到士兵委员会的权限问题,以减少对统一军事行动造成的不良影响。二号通告要求:“实行民主化时仍须保持民主集权制之确立,须防止极端民主化现象。”[2](P75)邓小平在《对广西红军工作布置的讨论》指出:“兵委的权限问题,觉得我们初转变的军队不能像朱毛红军中那样扩大,如果不然必定会发生极端民主化的倾向,这是有妨碍我们的军事行动。”[2](123)这些观点得到了中央的认可:“一定要防止对于军事行动有妨碍的极端民主化的倾向。故兵委是经常受政治委员会与政治部指导的,如果有严重的错误时,政治委员会得解散而重新组织之。”[2](P157)

(三) 红七军党部要督促右江赤卫军的建设

赤卫军是特殊的“军队”,是保护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武装力量。《工农兵识字课本》指出:“赤卫军是工农武装自己与保护苏维埃政权的军队,同时也负有发展苏维埃区域的任务”;“进步的赤卫军,应该加入红军,红军扩大了,才能干中国的革命”。[3](P146-147)《右江日报》当时刊文要求:“扩充工农赤卫队——这是保卫苏维埃——的主要条件……我们不但要督促其早日组织,并且要督促已有组织赤卫队的区域,最大限度的扩充,苏维埃的政权才能巩固,工农群众得到的利益才有保障,这是不容忽略的。”[6](P121)在前委的督促下,各级苏维埃政府及时把农民自卫军改编为赤卫军,县设常备营、区设大队或中队、乡设中队、村设小队,百色、田州、平马等城镇还建有工人赤卫队。《右江苏维埃各级政府组织与职责》明确要求赤卫军“在红军驻在地及随红军行动,并须受红军指挥”;赤卫军要“发展党的组织”“加紧转变红军工作”。[2](P99)

要重视对赤卫军的改造。前委意识到这支“军队”有局限性,因此,要求右江党重视对它进行改造。《工农兵识字课本》指出:“赤卫军是比较带有是地方性质的,但是也要努力完成全国革命,不可保守,保守一定失败”;“只有愿革命的劳苦工农,才有当赤卫军的资格,绝对不准有压迫人的人,混入赤卫军”;“赤卫军要有很好的训练,才能尽到本身的责任,要有很好的纪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3](P147)右江赤卫军的局限性在红七军主力第一次外出游击时就有所暴露:“党的领导力量薄弱,赤卫军大半是新豪绅领导之下,右江苏维埃已失去威信,赤卫军连苏维埃的命令都可以不执行。”[2](P205)七号通告因此要求:“彻底改造赤卫军……赤卫军的各级干部必须是对于革命坚决的分子,要肃清新豪绅、富农及不坚决斗争的动摇分子……编余赤卫军之士兵及枪支遣散回乡,强壮者送红军当兵……建立秘密党的基础。”[6](P345)上述要求在各个时期均得到落实。1930 年8 月,右江赤卫军部分武装经改造后被编为第四纵队;之后,各县赤卫军积极配合红七军主力远征前的各项部署,并成为重建二十一师、保卫右江根据地的重要力量,也为滇黔桂边革命根据地传承红色基因、实现“右江红旗不倒”提供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红七军前委政治部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赴贺州市开展《红七军北上“小长征”史料汇编》编纂工作调研
陈毅、毛泽东与古田会议
深化“红七军转战湖南”历史研究的当代价值
参考资料
『朱毛之争』的成功化解
——重温《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神秘洞穴 内藏红军遗迹
发挥政治部平台优势 凝聚最大合力
南昌起义军事领导指挥机构初探
石正是最早传达贯彻“群众路线”的地方
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