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非遗抗疫”的主题创作与艺术治疗
——以云贵川桂四省区为例

2021-12-03巴胜超

百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众志成城剪纸防疫

巴胜超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自2020 年1 月下旬开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中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利用文学、绘画、雕塑、戏剧、歌舞等多种文艺形式,创作了大量以“抗击疫情众志成城”为主题的作品。由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类别所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中国文脉存续的基石;非遗传承人,则是多民族文化传承的活态表征。当非遗传承人遭遇肺炎疫情,他们如何呈现防疫、抗疫、战疫的社会事件?多民族文化与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遇,有何种独具区域特色的文化表述?本文以2020 年2 月至4 月初西部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四省区的“非遗抗疫”主题创作为观察对象,解读西部地区“非遗抗疫”的独特作用。

一、云贵川桂四省区“非遗抗疫”作品概况

截至2019 年12 月31 日,全国(台湾省暂无数据)共有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3145 项,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3068 人。其中,云南省有国家级项目122 项,国家级传承人125 人;贵州省有国家级项目140 项,国家级传承人96 人;四川省有国家级项目139 项,国家级传承人107 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国家级项目52 项,国家级传承人49 人。四省区拥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占全国项目总数的14%以上,命名的国家级传承人占全国总数的12%以上。四省区处于“藏彝走廊”“横断走廊”核心区,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等15 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省特有。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的37%,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

(一)云南省

2020 年2 月5 日至3 月24 日,云南省通过“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以“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云南非遗人在行动”为口号,发布“非遗抗疫”主题创作共14 期,抗疫作品38 个(幅、组),抗疫药品物资捐赠信息3 条。云南省“非遗抗疫”作品中,以非遗类别来看:

“传统音乐”类作品有剑川白曲《白乡齐心战疫情》,白族大本曲《众志成城战疫情》《科学防控·战胜疫情》,甸北白族田埂调《联防联控战疫情》,彝族《啊乖佬》(山歌小调)、《疫情防控顺口溜》,纳西族民歌《抗疫防疫谷庆调》,基诺族传统乐器“奇科”合奏音乐作品《基诺人民抗病毒》,基诺族古歌《中国加油》等。

“传统戏剧”类有白族吹吹腔《共同努力抗疫情》,滇剧《英剑斩瘟妖》《援武汉·斩瘟神》《大爱耀中华》《卜算子·白衣天使之歌》,花灯戏《我们充满希望》《送走寒冬迎春阳》《取消婚礼》等。

“曲艺”类有纳西族快板《众志成城抗疫情》,车灯《万众一心抗疫情》《打响防疫阻击战》;普米族快板《众志成城抗疫情》;傣族章哈系列作品《章哈教你预防新冠肺炎》《齐心协力抗疫情》《预防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疫情·傣乡在行动》,章哈小戏《责任与担当》,快板说唱《众志成城迎曙光》等。

“传统美术”类最多,有剪纸系列作品《共渡难关》《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疫情检查》《严防严控》《守护生命·防病抗疫》《万众一心·抗击病毒》《福佑中华》《万众一心抗疫情》《有你一定胜利》《民族脊梁》《致敬逆行者》《南涧防控疫情牺牲干部——李光剑》《彝人祈福·天佑中华》;傣族剪纸《边寨春晓防疫情》《逆行而上的白衣英雄》《白衣战士救护患者》《耿马白衣战士》《宣讲疫情防控知识》《我们都是一家人》《同心合力抗疫情》;豆沙剪纸《爱心树》《天佑中华》《武汉加油》《战疫》《中国加油》。此外,有傣族壁画系列作品《中国加油·武汉加油》《万众一心·打赢疫情防控战》《预防疫情·打赢疫魔》《战疫情》《白衣天使》《最美的人》;纳西族东巴画《中国必胜》《让世界充满爱》,纳西族东巴文书写艺术《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泥塑《抗疫英雄》;建水紫陶抗疫知识宣传作品;剑川木雕《抗疫英雄》等。

(二)贵州省

2020 年2 月3 日至3 月17 日,贵州省通过“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发布“非遗抗疫”主题创作共14 条,抗疫物资捐赠信息3 条。以非遗类别来看:

“传统音乐”类有《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宣传歌》(汉侗双语),新编新型肺炎预防侗语儿歌《疫情防控人人有责》,琵琶歌《共战新型冠状病毒劝诉歌》《抗击新型病毒宣传歌》《防控冠状病毒多耶歌》《全国齐心抗肺炎》《身体健康是大事》《新冠肺炎防疫歌》。

“传统戏剧”类有花灯戏《送瘟神消灭新型冠状病毒》。

“曲艺”类作品有《疫情防控宣传——非遗说春》、快板书《别怕、别怕》。

“传统美术”类有剪纸防疫宣传组画(岳红霞创作),防疫宣传漫画(吴洁创作),抗疫农民画《共抗疫情》(7 幅),水城农民画,水书《我们万众一心战胜疫情中国加油!武汉加油!》,苗族剪纸《中国加油!》《警钟:尝野味毒到肺》。其中《贵州剪纸战疫:贵州省民协剪纸艺术研究会会员抗疫主题作品专辑》,汇聚了近百幅表现防疫抗疫的剪纸作品。

“传统技艺”类有苗绣作品《黔鄂同心·中国加油》。

此外,清镇非遗传承人用传统技艺“黑砂陶”制作香皂盘并购买香皂支援抗疫工作。在防疫宣传方面,有台江县编创的《冠状病毒防控二十条知识(汉、苗双语)》,黄平县编创的《疫情防控顺口溜(苗语)》和丹寨县编创的《冠状病毒肺炎预防顺口溜》。

(三)四川省

2020 年2 月1 日至4 月1 日,四川省通过“四川非遗”微信公众号以“四川非遗人在行动!”为口号,发布“非遗抗疫”主题创作共23 期,抗疫作品107 个(幅、组),涉及9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品数量、作品类别均为四省区最多的。以非遗类别来看:

“民间文学”类有凉山州彝族玛牧文化协会推出的《玛牧〈防疫篇〉》,彝族克智传承人金地伍用彝语宣传防控信息和健康科普知识。

“传统音乐”类有绵州吟诵《文昌帝君阴骘文》,藏族颂唱艺术疫情宣讲,彝语版《防疫歌》,并根据歌词大意创编了手语舞。

“传统舞蹈”类有古蔺花灯《送瘟神》、白龙花灯《战疫情》,以及《大木偶手势舞》。

“传统戏剧”类有川剧《经历疫情盼花开》,川剧戏歌《我知道你为了谁》《众志成城·抵抗疫情》《新三字经》(抗疫防护)《万众一心抗疫情》《众志成城过难关》《我们都要好好的》,川剧音乐《我知道你为了谁》,川剧(西皮)唱段《不灭病魔誓不还》,川剧(弹戏)《盼归》,川剧变脸《武汉加油》,川剧高腔曲牌二郎神旋律歌词《心中情》,川剧(小戏)抗疫微电影《我是党员我先上》,剑阁傩戏宣防疫,中型杖头木偶戏《西游抗“痨”记》,皮影作品《钟馗驱邪图》,人偶表演唱《梨花颂新编》,川北灯戏唱腔抗疫戏歌《明媚春天在眼前》和京剧清唱《沁园春·面对疫情》等作品。

“曲艺”类以“四川金钱板”为主,金钱板①金钱板由单人表演,说唱并举,段末一句往往略用拖腔。说唱的同时,演员一手执打板,一手执底板和面板,通过三块竹板击打出各种节奏的声响,为演唱伴奏。抗疫作品有《平平安安过大年》《站好自己这班岗》《打赢疫情阻击战》《帮不上忙莫添乱》《非常时期》《众志成城战瘟疫》《万众一心抗疫情》《坚决打赢防疫战》《同打防疫阻击战》《温江复工准备战》《情洒荆楚》《人民英雄为人民》《何愁瘟神不被消灭》等。快板作品有对口快板《文明餐桌在行动》,快板《健康知识记在心》。芦山花灯非遗传承人通过花灯快板,指导群众学习疾病防控知识。此外,四川竹琴防疫作品、川北雷棚评书讲疫情、南坪曲子防疫宣传标语、土琵琶弹唱防疫改编、竹板创编了内容新颖的防疫抗疫快板曲目,鼓舞群众积极阻击疫情。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有微信公众号发布的《阿坝藏羌锅庄》系列微视频,既满足文艺爱好者的需求,也能让老百姓在家跟随视频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传统美术”类中“剪纸”最多,诸如罗氏剪纸(防疫宣传),唤马剪纸战“疫”村民集体创作,东坡剪纸《战疫·我们众志成城》系列作品,三台剪纸《同心抗疫》《全民抗疫·平安到家》《万众一心·共同抗疫》等作品。还有剪纸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手册》18 幅,以可爱生动、简洁明朗的形象,向民众传递防控疫情的基本知识。“年画”有夹江年画(防疫宣传),文昌年画《众志成城·天地安泰》《吉星高照·福佑中华》,梓潼年画《福娃送平安》《福娃送健康》《众志成城》等作品,以传统年画为疫情防控阻击战呐喊助威,鼓舞士气。此外,还有荣县农民防疫宣传漫画,聋派指画《江山永固》《满园春色关不住》,峨眉山指画《庚子送福》《劝导》《中国精神英雄武汉》《罗目古镇劝导员》,糖画《武汉加油》《逆行者》,蝴蝶画《中国加油》等作品。“雕塑”有面塑作品《钟馗镇毒妖》和土陶作品《人定胜天壶》。

“传统美术”类中,“书法篆刻”作品有书法《甲骨文金文·集字》《众志成城·戮力同心·守土尽责·全民抗疫》《抗疫降魔·中国必胜》《雷劈火燚·斗胜恶魔》《玉兰花开寄语四·川赴鄂医卫勇士》。篆刻《钟南山英雄楷模像印》《一定会胜利》《万众一心》《无上慧坚固》《逆行者》《生命重于泰山》《天佑武汉》《祖国万岁》《猛士出征》《众志成城》《大爱无疆》《平安是福》《万众一心抗疫情》《我爱祖国》《出入大吉》《白衣天使》《武汉加油》《铁骨丹心》《疾去》《战疫》。其中,藏文书法《纪念抗疫战士》《抗疫好习惯》,以及彝文书法《万众一心·抗击疫情》,将少数民族语言与书法艺术相结合,让人耳目一新。

“传统技艺”类中,四川成都新津绳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文艺结合绳编开展了抗疫系列作品创作,编制了《我要您安好》《春暖花开》等作品。三台木雕传承人蒋东用1 个月时间,反复雕琢与打磨出了心中的偶像钟南山院士的雕像。若尔盖传统手工技艺(手工编织工艺)非遗传承人张慧玲,组织“若尔盖县天际湿地骑行环游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利用传统技艺创新手工缝制口罩,发放给牧区一线的工作人员和村委会。新津绳编抗疫系列作品《武汉加油》《春天要到了》《春暖花开》等,用手中的针线记录下“逆行者”的形象。

“传统医药”类中,藏医药非遗传承人扎西彭嵯出资40 余万元,配制藏医药根本医典《四部医典》《甘露大瓶》中的古方九味防瘟散,制成香囊药包,免费发放给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

(四)广西壮族自治区

2020 年2 月17 日至3 月18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以“抗击疫情广西非遗人在行动”为口号,发布“非遗抗疫”主题作品共31 期,推文中不仅有文、图、音声、视频作品的展示,还有创作背景、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和抗疫作品的详细介绍,是四省区“非遗抗疫”推文中,内容最详细、系统的。其中:

“传统音乐”类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抗疫”主题创作的一大特色,作品有:侗族琵琶歌《为防控疫情增战力》《预防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冠状病毒》《防瘟疫歌》《庚子年疫情防控》《响应号召别出门》①侗族琵琶歌分布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婚恋情爱、风尚习俗、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世代传承,歌脉悠远。,粤曲《驱散雾霾见春光》《降魔志更坚》《文明公筷文明城》《巾帼戎装》,大新壮族高腔山歌《中国齐心战胜病魔》《呗侬要记呐》《听党指挥》《万众一心抗病毒》,壮族民歌《没有什么比命更值钱》《新冠病毒防控宣传山歌》,隆林壮族南盘江调《预防新肺炎病山歌》,隆林壮族山歌《吃野味害自己》,京族独弦琴艺术《呼唤》,北海咸水歌《众志成城战疫情》,“老杨公”曲调《在家也能作贡献》,壮族八音坐唱《城乡携手抗冠疫》,侗族大歌《侗寨齐心抗病毒》,抗疫歌曲《逆风战士》,瑶族过山音《瑶族过山音助抗疫》等。

“传统舞蹈”类作品有侗族多耶《万众一心抗疫情》和《众志成城抗疫情》。

“传统戏剧”类作品有三江“侗戏”《科学防疫·齐心抗“疫”》,广西木偶戏《“偶”遇“新西兰”·携手共防疫》《戴口罩》。

“曲艺”类作品有合浦公馆木鱼《风雨过后见彩虹》,田林壮话快板《众志成城渡难关》,海察话快板《抗“疫”战争定打赢》。

“传统美术”类作品,包括侗族剪纸《众志成城》《口罩》《破茧重生》《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十二生肖》,三江农民画《戴口罩·测体温》《抗“疫”救治》《戴口罩》《鼓励群众监督》《维护市场秩序·不乱抬价》,三江农民画簸箕画组画9 幅、仫佬族剪纸作品6 幅。

“传统技艺”类作品,包括隆林壮族采用背带制作技艺制作的《万众一心共抗疫情》绣片,《中国加油》绣片,背带芯和《万众一心共抗疫情》背带作品。隆林蜡染技艺制作的《武汉的春天》《2020,中国武汉加油》《团结一心抗击疫情》《凤凰涅槃》《凤翔九天》《国泰民安》等作品。

二、云贵川桂四省区“非遗抗疫”主题创作分析

(一)创作动机:基于“号召”的举国创作

当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省区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众志成城、防控疫情。为了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引导作用,鼓舞士气、提振信心,汇聚全国各族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精神力量,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除香港、澳门、台湾、新疆外,均通过文化与旅游系统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数量不等、形式各一的“非遗抗疫”主题创作推介。来自“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的《致全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倡议书》,大致能回答举国上下“非遗抗疫”主题创作的创作动机、时代背景、内容指向、形式要求等问题。

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积极行动起来,聚焦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要求等重要内容,聚焦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基层干部群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一线的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积极动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文艺创作,大力弘扬他们敬业奉献、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感人场景和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他们顾全大局、担当负责、逆行而上的模范行为和先进事迹,记录新时代、讴歌人民群众,提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切实履行传承人义务,围绕主题,以歌谣、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曲艺、手工艺制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艺术形式,创作推出各类文艺作品,预防引导,宣传教育,鼓舞士气,展现全省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营造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同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的良好氛围。提倡作品以自我创作、小型多样为主,适于在网络平台展示传播、宣传推送,适于在抗击疫情期间创作的艺术形式。[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土生土长”的文化地域性、多样性相比,“非遗抗疫”主题创作,是“自上而下”在“号召”的指导下进行的,基于“全球公共卫生事件”“时事政治”“疫情防控”等关键词进行的主题创作,必然带有强烈的时政色彩和意识形态性,仅从各类“非遗抗疫”作品的名称,就能窥见一二。

(二)创作传播:居家独立创作,网上冷清传播

基于新冠肺炎人传人的特点,为了防止疫情的扩散,避免交叉传播,“宅在家、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成为全国人民疫情期间居家抗疫牢记的口诀和生活节奏。四省区并非疫情重灾区,但在“全国一盘棋”的防控国策下,在确诊患者“清零”之前,各省区均处于相对隔离状态。故“非遗抗疫”作品以个人创作为主,即使是小组创作,人员也在3 人左右,少有大型团队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团队成员也多佩戴口罩,传统戏服加医用口罩,成为传统歌舞类“非遗抗疫”作品中的常态。

与传统非遗作品长时间、群体性创作相比,非遗抗疫作品,是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由传承人单独创作,创作时间较短,且没有民间传播的交流反馈。传承人大多依据民间已有的曲调、程式、技法、材料等,结合实时疫情,以嫁接、拼贴等方式,将“口罩”“英雄形象”“防疫口号”等文图、符号,植入传统非遗作品的结构中。

四省区抗疫作品的推送频次、风格、内容等传播要素,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云南、四川多以专题形式,每期融合戏剧、曲艺、美术等艺术形式,云南每期推送3 条,四川省每期3 至8 条不等。广西、贵州则大多每期1 条,广西3 月11 日后每期增至3 条。可见非遗抗疫作品的创作,作品推送的频次,与疫情发展的进程有一定的合拍。

“非遗抗疫”作品,均以文字、图片、影像、音频等视听形式,在网络媒体(主要是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自2 月上旬以来,广西14 个地市的非遗传承人积极行动起来,创作出百余部(件)形式多样的抗疫作品,涉及“侗族琵琶歌”“侗族多耶”等23 个非遗项目,分属于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6 大项目类别。广西从中精选了刺绣、剪纸、侗画、蜡染等作品40 件,音频、视频39 个,通过“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平台连续推出“抗击疫情·广西非遗人在行动|抗‘疫’题材非遗作品”系列报道,平台阅读总量达到10 万以上,受到了“光明网”“文旅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学习强国——广西学习平台”等多家媒体、平台的关注、报道与转载。[2]

疫情期间,普通大众首要关注和讨论的,必是与生存密切相关的防疫政策、热点新闻、焦点事件、生活物资,在各种新闻、传闻、热点所营造的诸多“十万+”“头条新闻”中,四省区的非遗抗疫作品,虽然有部分内容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有较多流量和关注,但大多阅读量不高,而且自媒体信息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与热点新闻相比,非遗抗疫作品的关注度显得较冷清。

(三)题材内容:传统非遗为根,新闻事件为脉

四省区非遗抗疫作品的题材内容,根植于各省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题材内容紧随中国湖北、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进展,呈现出“传统非遗为根、新闻事件为脉”的特点。推送内容上,呈现出从疫情大规模爆发时的居家加油、歌颂、呐喊的精神层面,逐渐转变为以传统医药相关项目为主的企业捐赠、物资捐赠、药方研制、志愿者等人力物力的实际帮助中。虽然非遗抗疫作品紧贴新闻,但在一些与“李文亮”“吹哨人”“红十字”等相关的全民关注的焦点新闻上,却难有突破。

概括四省区的抗疫作品,基本呈现出四个面向的特点:面向民众的预防知识;面向疫情的加油鼓劲;面向医生的英雄叙事;面向未来的胜利展望。

面向民众的预防知识,口罩、消毒液、酒精、通风、洗手、宅家、不群聚、测体温等日常生活细节进入作品创作,预防病毒传播的基础知识,各类作品均有表述。特别是让传统美术类的作品“戴上口罩”,是最典型的“非遗抗疫”创作。其中,四川省成都市剪纸传承人周瑜创作的剪纸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手册》,以18 幅剪纸作品,将冠状病毒的结构蛋白、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科学知识,进行形象化创作。

面向疫情的加油鼓劲,加油、钟馗、门神、火神、雷神等传统信仰符号被再次更新。“加油”是“非遗抗疫”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文字,无论是戏、歌、曲的唱词,还是剪纸、雕塑、绘画中的元素,都能找到相关表述。而“瘟神”,仅在标题中就有呈现的作品有古蔺花灯《送瘟神》,滇剧《英剑斩瘟妖》《援武汉·斩瘟神》,金钱板《众志成城战瘟疫》《何愁瘟神不被消灭》,剪纸《中华好儿郎,战胜世间瘟魔狂!》,侗族琵琶歌《防瘟疫歌》等。面塑作品《钟馗镇毒妖》、皮影作品《钟馗驱邪图》则以“钟馗”为符号,结合疫情进行新的阐述。

面向医生的英雄叙事中,钟南山、白衣天使、逆行者、英雄、最美印记等符号在各类作品中集中呈现。“钟南山”,是“非遗抗疫”作品英雄叙述的核心元素,例如剪纸《逆行者——钟南山》、印章《钟南山》、木雕《钟南山》等等。其中,广西侗族剪纸《众志成城》,作品左边是一座独具侗族特色的鼓楼,鼓楼门口标有“严防”的字样,中间是钟南山的头像,右边是“严禁外出”,作品下方有“三江加油”字样。警示人们在疫情防控期间要听钟南山的话,不要到鼓楼聚集,不要外出,相信在全民的共同努力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面向未来的胜利展望中,中国必胜、春天、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樱花等元素是创作的主要元素。典型作品如剪纸《约定:我到武汉赏樱花·你到成都观银杏》《中国必胜!》《我们必胜》等。

(四)形式特点:美术为主,戏、曲、歌为辅

四省区的“非遗抗疫”作品,以非遗类别划分,以传统美术类为主,传统戏剧、曲艺、音乐、歌舞为辅,传统技艺类作品次之。传统美术中又以剪纸类尤为突出,诸如:豆沙剪纸、傣族剪纸、仫佬族剪纸、侗族剪纸、苗族剪纸、罗氏剪纸、三台剪纸、唤马剪纸、东坡剪纸等。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剪纸在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数量较大,在剪纸项目下,全国共计有53 个子项目;二是剪纸的创作,大多一人即可完成,剪纸多为红色,具有视觉冲击力,符合加油鼓劲的主题氛围。从技法看,美术类抗疫作品,多为传统图案中加入与疫情相关的文字、人物、符号,对疫情中突出的英雄人物进行写实性创作。传统医药类主要进行物资药方的捐赠研发。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主要面向宅在家的民众,以拳术、体操等方式指导人们进行体育锻炼。民间文学类作品仅有《玛牧〈防疫篇〉》、彝族克智传承人彝语宣传防控知识两例,民俗类作品则罕见。

(五)审美特点:主题先入为主、情感激越直接、民族特色鲜明

无论何种类型的非遗项目,其抗疫主题都聚焦于各类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者,大力弘扬他们敬业奉献、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感人场景和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他们顾全大局、担当负责、逆行而上的模范行为和先进事迹,目的是提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所以从审美角度看,非遗抗疫作品的整体情感是激越的,特别是传统戏剧、戏歌、曲艺类作品,从这些作品的标题就能感受到情感宣扬的一致性。故而,非遗抗疫作品,多为“加油体”,一方面因为要便于传播,有时长限制,不可能让情感有起承转合的较大空间,故而情感的流露是直接的、严肃的。另一方面,情感的激越却难以形成很好的共鸣。

四省区是多民族聚居区,“非遗抗疫”作品也表现出多民族特色,作品涉及汉族、傣族、白族、德昂族、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纳西族、普米族、基诺族、彝族、藏族、侗族、壮族、京族、仫佬族、瑶族、苗族、水族等多民族群体。其中,傣族剪纸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樊涌创作的傣族剪纸《边寨春晓防疫情》,作品将云南省德宏州五个世居少数民族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基本知识融合在一起,包括戴口罩(德昂族)、勤洗手(景颇族)、宣传防疫知识(傣族)、春暖花开,鲜花送给白衣天使(傈僳族)、幸福生活我们感恩党中央(阿昌族),充满了多民族团结的寓意。

为了兼顾文化传播性,诸多作品均采用“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双语传播,如四川省凉山州彝族玛牧文化协会和金成学校联合推出的《玛牧〈防疫篇〉》,除了彝语音频,还采用彝汉对照文本进行传播。此外还有:侗族琵琶歌《为防控疫情增战力》《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纳西族东巴画《中国必胜》《让世界充满爱》《众志成城·抗击疫情》,藏文书法《纪念抗疫战士》《抗疫好习惯》,彝文书法《万众一心·抗击疫情》,水书《我们万众一心战胜疫情·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等作品。

三、非遗抗疫:艺术治疗的新维度

居家防疫期间,每天定时关注疫情进展,浏览非遗抗疫作品,一边是医生患者病毒的生死战斗,一边是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祝福祈愿。这种非常态下的非遗创作,无论是通过非遗作品向民众一次又一次普及防疫知识,向前线的医务人员一次又一次祝福祈愿,还是对疫区民众一次又一次的加油鼓劲,都可归为“艺术与治疗”的范畴——通过抗疫作品的主题创作,试图达到“提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之目的。

一般认为,艺术治疗(art therapy)是一种用于治疗的创造性表达方式,源于艺术和心理治疗的交融。艺术治疗过程主要包含作为治疗的艺术创作本身,以及由此产生的医生与对象的互动交流。广义的艺术治疗包含多种艺术手段,如绘画、戏剧、音乐等。狭义的艺术治疗指涉以绘画为主的视觉艺术治疗方式,包括雕塑、摄影和数字艺术等途径。[3]目前,中外关于艺术治疗的对象,多集中在“患者”身上,比如精神分裂症、自闭症、抑郁症、智力障碍者、成瘾患者、癌症患者等等。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非遗抗疫”主题创作,面对的更多为“正常人”,非遗抗疫,或将开启艺术治疗的新维度。

艺术治疗是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它最主要的理论基础,乃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艺术治疗中的一系列核心概念,如象征、转移、投射等等,都是从精神分析学说中直接移用的。随着艺术治疗的发展,摆脱心理治疗的冲动也随之越来越强烈,对“艺术”的欲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4](P152-154)从“艺术”的角度看,“非遗抗疫”中的“艺术创作”,更重要的是非遗创作活动的过程,而不仅是非遗作品的美学特性。非遗抗疫的创作过程,既包括绘制、刻画、编排一个作品的过程,也包括创作者如何处理自身情感与作品的关系。由于疫情的介入,艺术活动实际上包括了疾病疫情、非遗作品、非遗传承人三个方面的关系。

针对人类各种文化和历史情境下的疾病与相应治疗措施,学者们提出了非常多的解释方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1)环境进化理论,认为物理环境和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否是疾病与治疗的主要确定因素;(2)文化理论,提出信仰、价值观和习俗组成的文化体系是基本决定因素;(3)政治经济学理论,主张经济组织和相应的权力关系是控制人类疾病与治疗的重要力量。[5](P66)在2020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共同体中,英国一度采取的“群体免疫”方法,就属于典型的以“环境进化理论”对抗疫情的方法。“群体免疫”的假设是:新冠病毒将像流感一样,成为季节性和反复性病毒,同时,一旦感染病毒,就会产生抗体,不会再感染。中国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而中国“非遗抗疫”的主题创作,则是从“文化理论”视角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的“艺术治疗”。只是与学界熟知的“艺术治疗强调患者的艺术活动的自发性与随意性,治疗师在其过程中不作介入与诱导”[4](P154)相比,“非遗抗疫的艺术治疗”中的艺术活动受到自上而下的关注和期待,相关文化部门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介入和引导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身处中国的每个人都会关注每天的确诊人数、危重病例。这些非遗作品,或其他艺术作品,类似于中国人为逝者所做的挽歌。正如徐新建教授在观察孝歌的研究中所言:灵堂是被“唱”出来的,死者是被“颂”走的。因为歌是一种过程,在一遍遍不断唱出的歌声中,死亡就被人为地组合在有益于生者心安并有利于生命延续的特定时空里了。[6](P74)由乡土中国的非遗传承人所创作的歌、诗、曲、艺,每天持续更新,持续吟诵,唱出了一个虚拟的灵堂,送走了一个个重症患者。这种虚拟灵堂的搭建,在网民对逝者的哀挽祭奠中形成了一种“民间国葬”的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非遗抗疫可以总结如下:

(1)以艺抗疫,实现艺术治疗。作为“医生”的传承人,对作为“病人”的大众隔空传递正能量,试图穿透谣言、谎言、流言的迷雾,自救与救人,渡人与渡己,虽其疗效与医生们的逆行不可相提并论,但展示了乡土中国里非遗传承人的心灵力量。

(2)以艺抗疫,体现人文情怀。与疫情传播过程中让中国人密切关注的新闻,诸如“口罩”“红十字”“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李文亮”“哨子”等焦点新闻相比,非遗抗疫作品,是边缘的;与乡土中国的魔幻、土味、硬核防疫标语①诸如: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亲情友情保命要紧,不走不串,做个懒汉。带病回村,不孝子孙。隐瞒症状不上报,黄泉路上提前到。完整版可查看《农村大爷的防疫标语,秒杀月薪3 万的文案》.腾讯网,https://mp.weixin.qq.com/s/dA0Q8d__Pap4FtkigFJdUg,2020-2-3.相比,非遗抗疫作品,是柔软(弱)的;与央视春晚、元宵晚会的舞美灯光下机械的微笑相比,非遗抗疫作品多了些乡土中国的多元、多样、丰富,也多了人文情怀,是每一个鲜活的传承人的倾诉。

猜你喜欢

众志成城剪纸防疫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剪纸
防疫、复工当“三员”
众志成城的力量 (混声合唱)
凝心聚力 众志成城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
众志成城 防抗疫情
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