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体瓣在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2021-12-03姚东刚龚晓军刘学艳白海亚刘慧民
姚东刚 龚晓军 刘学艳 白海亚 刘慧民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 兰州 730050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主要影响乳腺导管,其发病机制复杂,特异性差,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常导致乳房出现疼痛性肿块、脓肿、窦道或瘘管形成,手术为其重要治疗手段[1,2]。奥斯瓦尔德等[3]报道,手术后复发率可降低至25%~30%,但术后往往出现乳房塌陷及乳头内陷等畸形,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并为术后复发遗留隐患[4,5]。有文献报道[1,6,7],腺体瓣转移填充病变切除后缺损区可最大限度地达到外观协调。本研究选取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分组进行手术治疗,探讨腺体瓣转移修复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0月确诊的140 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女性,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0 例。对照组年龄20~51 岁,平均(35.46±4.13)岁;体温 36.6~39.8℃,平均(37.4±0.38)℃;已哺乳 60 例,未哺乳 10 例;有乳腺手术史(肿物切除或脓肿切开引流)11 例,无乳腺手术史59 例。观察组年龄 20~52 岁,平均(35.57±4.22)岁;体温36.5~39.7℃,平均(37.3±0.36)℃;已哺乳 62 例,未哺乳8 例;有乳腺手术史(肿物切除或脓肿切开引流)14例,无有乳腺手术史5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病理证实为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或乳腺导管周围炎的患者;②无哺乳需求的患者;③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妊娠及哺乳期患者;②有恶性肿瘤、放化疗病史患者;③有结核病史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史;④长期激素类药物及抗精神病药物服用者。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术前所有患者给予汤药治疗7 天(根据患者病情,中医分型辨证施治)、抗感染治疗5 天(细菌培养阳性者根据药敏结果,若药敏结果阴性者则予以头孢唑啉钠1.5g q12h iv 治疗)、地塞米松治疗12 天(1~7 天 1.5g tid po,8~10 天 0.75g tid po,11~12 天 0.75g qd po)。术前划定乳房分区范围,结合查体及病灶超声定位,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并予以标记,评估组织缺损量,设计手术切口及拟转移腺体组织瓣。
1.2.2 手术经过。两组患者术中均配置1 ∶200 000 肾上腺素盐水,行腺体表面及乳房后间隙注射,分离手术层次,一般选取乳晕切口,若患者乳晕小可增加放射状辅助切口。对照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下乳房病灶扩大切除术。术中沿腺体表面锐性剥离,周缘扩大1cm 切除乳房病变腺体。若术中发现隐匿性病灶,扩大切除范围保证病灶组织彻底切除。若病灶累及脂肪组织及皮肤,一并切除。若术中发现窦道或瘘管,以亚甲蓝行窦道或瘘管示踪,术中完整切除瘘管或瘘管。电凝充分止血后以1%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充分冲洗残腔,分层间断缝合,术区留置负压引流管引流。术后包扎时注意避免乳头受压。围手术期24 小时予以注射头孢唑林钠预防感染。
观察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下乳房病灶扩大切除联合腺体瓣转移修复术。术中沿腺体表面锐性剥离,周缘扩大1cm 切除乳房病变腺体。若术中发现隐匿性病灶,扩大切除范围保证病灶组织彻底切除。若病灶累及脂肪组织及皮肤,一并切除。若术中发现窦道或瘘管,以亚甲蓝行窦道或瘘管示踪,术中完整切除瘘管或瘘管。评估腺体、脂肪及皮肤缺失量,设计相应的“三角形”腺体瓣,在皮下脂肪层游离创面周围部分正常腺体及脂肪筋膜组织,纵向放射状切开,注意保留后间隙及腺体边缘血供,防止腺体脂肪筋膜组织瓣缺血坏死萎缩。将潜行分离的腺体瓣交叉填充缺损处并用可吸收缝线适当缝合固定,术中注意保持乳头位置不变,确保乳头后方为腺体最高点,乳头根部松解后双重荷包缝合,重塑乳头,恢复乳房外形。术区留置负压引流管引流。术后包扎时注意避免乳头受压。围手术期24 小时予以注射头孢唑林钠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拔管时间、伤口愈合时间,评价观察组手术优势、复发率及患者满意度。疗效判定标准[1,8]:经治疗后病灶完全清除,乳房无肿块、发红、疼痛及皮温升高等,创面彻底愈合,同时超声检查无异常,为治愈[1,7];若上述症状消失后再次出现或检查结果阳性,则为复发。美观标准为乳房外形良好,手术切口线隐蔽,无明显瘢痕[9]。患者恢复出院后每3 月电话随访1 次,让患者从伤口愈合时间、治愈率、复发率、一般感受(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及拔管时间)及乳房美观程度对术后满意度进行评价[10]。5 分:非常满意;4 分:满意;3 分:一般;2 分:不满意;1 分:非常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长、出血多、引流量少、拔管时间短、伤口愈合快(P<0.05)。见表 1。
表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P n 70 70手术时间(mim) 出血量(mL) 引流量(mL) 拔管时间(d) 伤口愈合时间(d)62.24±2.43 46.24±2.43 85.57±1.26 3.14±0.22 6.98±0.22 35.57±1.26 45.19±2.14 110.44±2.43 5.57±0.26 11.43±0.26 81.519 0.324 76.017 7.135 209.315<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复发率、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较对照组复发率低、术后患者满意度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复发率、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常见的乳腺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周围乳腺炎、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等[11,12]。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发病率近年有逐渐上升的趋势[12],且发病年龄逐渐趋年轻化。该病病因尚不明确,既往研究发现,该病与体质指数、初潮年龄、乳头内陷、生育次数、初育年龄多因素有关[13,14]。创伤、口服避孕药物、吸烟、α-1 抗胰蛋白酶的缺乏都可能是该病的危险因素[15]。细菌感染和一些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加与本病的发病机制有关[15]。针对上述发病因素及可能危险因素采取的预防及激素治疗、中药治疗及抗感染等均不能彻底治愈疾病,且复发率较高,目前该类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仍是外科手术[8]。手术切除病灶往往因术中切除较大范围腺体导致术后乳房畸形,对患者术后心理及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或部分术者因担心乳房畸形而缩小切除范围导致术后复发。因此,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方式尤为重要。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行腺体瓣转移修复术区缺损使手术时间有所延长,而手术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腺体组织瓣充填乳房缺损区域,消灭死腔使伤口引流液减少更快,拔管更早,加快了伤口愈合速度。在满意度方面,患者从伤口愈合时间、治愈率、复发率、一般感受及乳房美观程度5 个方面对术后满意度进行总体评价,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腺体组织瓣转移修复术后患者乳房饱满,无乳头内陷,外形良好,双乳对称性更好,且在腺体组织瓣成形手术过程中,可发现散在的隐匿小病灶,同期切除可降低术后复发率,进一步提高手术的疗效。复查随访发现,腺体组织瓣成形术中对腺体进行充分松解,在乳头后方形成坚强支撑,远期因瘢痕形成牵拉乳头发生继发内陷的情况很少发生。与既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6,17]。本研究发现,患者行腺体组织转移修复术后2~3 年,乳房可自行进一步自我修复,外形较术后更加满意。这种现象系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肪干细胞具有再生的功能[1,18],但这一推测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与乳房病灶扩大切除术比较,乳房病灶扩大切除联合腺体组织瓣转移修复术可以相对保持乳腺切除面积较大的患者的乳房形状,不但能促进伤口愈合,降低并发症及复发率,同时还能修复乳房外形,美容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