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统整视域下的政治认同素养培育探究
2021-12-02黎胤灵
【摘 要】学科大概念反映学科核心知识的结构和本质。基于大概念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首先要对学科核心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和梳理,从而提炼出核心大概念和教学框架。通过情境的设置和议学活动的无缝衔接,学生在知识教学中自主探讨,掌握关键知识点,并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文章以“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一课为例,探究如何在大概念统整视域下,从四个主教学环节和一个附加环节深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完成思想政治学科“立德树人”的教学诉求。
【关键词】学科大概念;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黎胤灵,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议题式教学和劳动教育。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与育人方式的变化,今时今日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有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思想政治学科想要进行大概念教学,首先要明确本学科的上位概念是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只有以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最终追求,整合学科知识,提炼出学科大概念,以此设计具有中心主题和情境的系统化教学,思想政治课程才能完成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下面以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为例,谈谈如何在学科大概念的统整视域下,展开“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一课的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向学生渗透对我国政治的认同感。
一、整合基本知识,提炼学科大概念
为了确定本课的学科大概念,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合和梳理。我们所使用的统编教材由“模块—单元—课—框—目”的框架组合而成,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构。内容上,《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这本教材围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全面依法治国三个核心内容展开有机统一的教学。其中,第一单元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探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三方面的内容。第二单元围绕人民当家做主,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形式,人民当家做主在政治制度上得以落实。第三单元则围绕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从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国的建设以及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等展开探究。本文探讨的“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一课处于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框题,介绍了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大代表的选举和职责、我国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等基本知识。由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知识点,到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再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生活,这一框题的教学线索清晰有条理,与上下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有很好的逻辑联系。
由此,我们可以比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要求及学业水平考试要求归纳出本课的基本知识:列举宪法中有关人民主体地位的规定,说明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明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如果将教学点与政治认同的培养目标结合以寻找二者的契合点,我们又可以划分出本课素养培育的四个层次(见表1)。
至此,我们已经厘清了本课所有的基本信息,可以对本框题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思考和梳理,提炼出本课的学科大概念。宏观上看,大概念可以实现跨学科的迁移,达成多学科的综合性教学,但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在本框题的教学初期,教师更多的是要从微观(学科内)角度对本框题的学科大概念进行提炼。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具有“人民代表”和“大会”两个关键元素,代表通过大会行使职权,大会的召开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因此本课的学科大概念可总结为下图:
二、优化情境创设,坚定政治认同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规定了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载体——情境,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注意建立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及早熟悉并锻炼出将所学用于真实情境的迁移能力。
本课的最终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而要达成这一目的,前提是学生要较好地掌握本课知识点,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有较充分的了解。笔者以今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为主要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更真实、更贴近生活的情境中掌握所学知识,坚定政治认同(见表2)。
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创设的情境要以“良构”情境为主,尽可能地减少冗余信息,避免干扰学生的判断。本框题教学围绕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设计情境,以“人民—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的教学线索逐步深入,讲述不同主体如何依其职能认真履职。学生在探究情境的过程中能实际感受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优势,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制度自信,坚定政治认同。
教学伊始,教师可以播放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相关视频作为导入,以学生熟悉的新闻事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本课主议题:人大代表如何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环节一:勇挑重担,管理国家靠人民
情境一: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应出席代表2953人。5日上午的会议,出席2900人,缺席53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2]
情境二: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确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并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但是人民究竟如何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本框题的教学前期设置了此环节,从学生之前学过的国体知识出发,通过情境中提供的信息初步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办的根本任务:让人民通过大会间接行使自己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進而达成水平1的教学要求。
环节二:牢记使命,人大代表为人民
情境一:播放人民网《我是人大代表 我为人民履职》的宣传视频[3]
视频主要介绍了四位不同行业的人大代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坚守初心、为民履职的故事。这四人分别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民院士朱有勇,30年东奔西走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马善祥,创办诊所18年却一直倒贴钱的旦正草,90后爱钻研、求上进的泥瓦匠邹斌。
情境二:展示新闻报道《朱有勇:将小土豆带到人民大会堂》[4]
2015年12月,朱有勇和同事们来到西南边陲的深度贫困县——澜沧县。“四处漏风的土坯房、茅草房,几袋苞谷,几件炊具,一张床,一两头猪、一只鸡,这就是一户人家的全部家当。”但是朱有勇认为这里地处亚热带雨林区,温度高、日照长、水资源丰富、人均可利用土地多、种植条件好,不该这么穷。他认为,没有技术和产业、当地群众素质性贫困问题突出才是贫困的真正原因。经过考察,朱有勇与其他专家认为,澜沧县具备发展冬季土豆和冬早蔬菜产业的优越条件。60多岁的他下地挖沟,切种薯,浇水施肥,以实际成果证明了冬季土豆的价值。他与院士专家们手把手地教会农民种植技术,带领澜沧县人民顺利脱贫摘帽。2018年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朱有勇手举一颗澜沧产的土豆走上了人民大会堂的“代表通道”,自豪地向中外媒体展示。
此环节首先选取了人民网一个关于人大代表履职的宣传视频,时间不长但内容紧凑直观,可以让学生对人大代表的日常工作有更具体的了解。紧接着是一篇关于人大代表朱有勇的扶贫报道,学生通过朱有勇的扶贫事迹深感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对党员为民奉献的行动也有了实际的体会。这两个例子很好地树立了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形象,学生从具体可感的事例中感悟到人大代表实实在在为人民的事实,并且通过探究活动理解人大代表的选举、法律地位、职权等知识点。
环节三:切实履职,人大会议担重任
情境一:播放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视频(片段)
情境二:展示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部分议程
一、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二、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三、审查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
八、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九、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十、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完)[5]
此环节着重展示全国人大的会议议程,让学生了解大会主要环节,明白我国的国家机关是如何运转的,各项为国为民的决策又是如何制定、完善并落实的。观看了庄严肃穆的会议现场,聆听了部分代表的发言,学生对大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知识层面对我国的政治体制也有了整体的把握。
环节四:感悟思辨,人民当家利人民
情境一:播放新华社视频发布的《病毒往事》视频
视频主要内容是展示中美在面对疫情时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式
12月 中国向世卫组织报告有不明肺炎
1月 中国:我们发现一种新病毒,很危险,需要戴口罩
美国:只是流感而已,别戴口罩
中国:待在家里
美国:这是践踏人权
中国:修建临时医院
美国:这是集中营
2月 中国:病毒正在杀死医生,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
美国:病毒到4月就会神奇地消失
3月 中国:我们公开了数据,我们说过病毒很危险
美国:你们把一切都保密,你没警告我们[6]
情境二: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及人大代表作为,展示中国部分抗疫成果
为配合落实全省启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要求,1月28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决定:推迟原定于2020年2月4日在成都召开的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1月31日召开的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会明确: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和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来抓,坚决听从统一指挥,以更严格的举措、更果断的行动打好疫情防控硬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纷纷主动请缨,迅速以作战状态,全力以赴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线开展工作。
……
进入4月,四川中小学校将迎来“开学潮”。四川省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毅向四川省教育厅提出建议,希望该厅向省内有条件开网课、准备开网课的所有學校提出要求或建议,在第一节课对学生进行疫情防控科普教育、思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5天后,他接到省教育厅的电话,省教育厅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专门组织了多部时事课堂视频共享在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要求各地各校在疫情结束学校正式开学后,利用“开学第一课”集中开展疫情防控、家国情怀和心理健康集中辅导。
疫情发生以来,各行各业的各级人大代表积极行动起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积极提出意见建议,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履职誓言。[7]
本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和对比中西方国家的抗疫情况,感悟我国制度显著的优越性。结合具体的抗疫案例,学生看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及人大代表在国家与人民面临困难时如何为民排忧解难。无论是理性层面还是感性层面,学生都能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认识到我国制度的优越性,进而达到政治认同水平2和水平3的要求。
三、理化议学任务,深化政治认同
“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有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协同思考、概念性视角、引导式教学与引导性问题。”[8]要实现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不仅要夯实必备知识,还要在课堂讨论、互动的过程中协同思考,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在引导性的教学下提升关键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应基于“人民当家做主”这个学科大概念,充分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以及学生的整体水平,为不同学生搭建思考平台,使知识性内容通过活动达成教学目的,进而深化学生的政治认同(见表3)。
以上四个议学活动的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四个环节一一对应,以知识逻辑和学科任务为指引,将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整合于一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追问下通过议学任务深入思考,自主获得知识而非依靠教师灌输,在自主讨论中实现素养的提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但是,若只是停留在普通理论层面的探讨,学生对于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权力的方式还是没有具体的概念。大部分学生对于人民如何行使权力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还有部分学生思维比较跳跃,回答“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可见,教师很有必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一步一步帮助学生厘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完整流程,明确人民如何间接行使国家权力,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又如何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讲解时,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前后知识点的衔接情况,有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避免学生未经思考而直接得出跳跃式的回答。
议学活动首先从“为什么不是所有人民都参会”的议题开始。通过环节一提供的情境,学生明白了参会人数有上限和下限的要求。那么,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要参会,不参会的人民又要怎么行使自己的权力呢?围绕这一议题,学生的讨论实质就是在回答人民、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三个关键概念是什么,三者之间又是何种关系。厘清了三个关键的基础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教材理论着手,明确人大代表的具体职能,然后展开议学活动二。阅读理解教材提供的信息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关键是要借用情境中的素材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鉴于学生一开始对新知识尚未熟练掌握,因此问题1从教材上的知识点入手,让学生理顺人大代表的职能。接着通过问題2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分析人大代表朱有勇如何切实履职,加深对人大代表权力与义务的理解,并感悟“人大代表人民选,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崇高理念。经过议学活动一和议学活动二的讨论分析,学生基本掌握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对于人民、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也有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见图2)。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材在“探究与分享”板块提出问题:“结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议程,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职权。”学生要直接回答这一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笔者为配合主情境的设置将分析的会议更改为时效性更高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并将原问题拆分为三个层次的问题串,首先提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什么可以审议政府、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这一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关注议程细节,且问题难度适中,因此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正确。下一问“材料中体现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行使何种权力?”帮助学生提炼上一问的答案,并引出第三问“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这些权力又由谁行使呢?”。这个问题触及学生的盲区,他们尚未想到闭会期间权力的行使问题。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有关知识,分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和联系,感悟我国不同层面的公共事务分化,全面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运转机制。
通过前三个议学活动的深化巩固,议学活动四提供了两个开放性较高的议题由学生自主探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纷纷讨论中美的抗疫差异,回忆自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防疫措施。经过分享和讨论,学生发现中美两国抗疫态度存在差别,最大的原因在于制度不同。那么,中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又体现了哪些制度优势呢?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人民为中心、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三类。具体到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以及我们普通公民身上,中国是怎么抗击疫情的?这样做有什么意义?这两个问题提得很具体,并且回落到学生自身。学生一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很容易就会引起群体的共鸣,既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也切身感悟到我国各项制度确实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至此,通过四个教学环节与四个议题的结合教学,学生已对人民代表大会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由浅到深,由单一知识点到系统知识,由理性认识到情感的共鸣,大概念下“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一课的知识教学已顺利完成,每一环节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见图3)。
四、深化实践路径,落实政治认同
知识教学虽已完成,但要落实政治认同的培养还需深化实践路径,通过实践贯通学生的学思用,达到政治认同水平4的要求。要在实践中强化政治认同,应强调将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视角联系在一起,进行跨实践、跨文化、跨情境的迁移。本框题在正式的授课环节后设置了课后迁移运用环节。这一环节有两个议题:1.请你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所在市的疫情防控工作,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感悟;2.后疫情时代,请你以一名普通中学生的身份,提出两点建议。学生通过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感悟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强化主人翁精神,进一步强化政治认同。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必然走向更加多元、开放的未来。本课通过建构学科大概念,在大概念框架的指引下,提炼关键概念,围绕关键知识点创设真实序列化的大情境,配置贴合学生的议学活动,达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深化政治认同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也是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方式的多元开放进行的有益尝试。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大概念视域下的高中思政课教学更多聚焦于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以学科能力的迁移运用为测评关键。但是,学科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的最终追求,在教学中发挥着凝结核的作用,为学生搭建系统的理论框架、实现高阶思维培养的同时,还要实现思想、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软着陆”,进而达成“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对教学设计有自己的思考,以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渗透到学科知识的教学中。通过知识教学,为学生精神层面的成长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冯涛,刘静波.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开幕[N/OL].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2021-03-05[2021-09-18].http://www.npc.gov.cn/rdxwzx/xwzx2021014/202103/07861e336694425883caed5131ee2f8b.shtml.
[3]魏青成,何萌.我是人大代表 我为人民履职[EB/OL].人民网,2020-05-20[2021-09-18].http://v.people.cn/n1/2020/0520/c429095-31716460.html.
[4]王萍,朱有勇:将小土豆带到人民大会堂[N/OL].中国人大网,2020-08-04[2021-09-18].http://www.npc.gov.cn/npc/tplsdzmdbfc006/202008/0e419b05176548078bb1334b3a62a1ec.shtml.
[5]新华社官方账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议程[EB/OL].百度,2021-03-04[2021-09-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308363402817133&wfr=spider&for=pc&qq-pf-to=pcqq.c2c.
[6]人民日报.病毒往事[Z/OL].新浪微博,2020-05-02[2021-09-18].https://m.weibo.cn/2803301701/4500236981383826.
[7]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独家]四川人大:为疫情防控贡献人大力量[N/OL].百度,2020-04-10[2021-09-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3585641690889891&wfr=spider&for=pc.
[8]林恩·埃里克森,洛伊斯·兰宁.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M].鲁效孔,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朱晓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