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阶段综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12-02王伟张颖王杰

教育家 2021年45期
关键词:学分普通高中艺术

王伟?张颖?王杰

青岛艺术学校成立于1989年,最初的育人目标是面向艺术院团培养演员,毕业生以直接就业为主。学校曾火爆到门庭若市,但到2000年左右,学校发展遭遇了以下瓶颈。一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艺术院团人才需求数量萎缩、学历要求提高,中职艺术生就业难度加大。二是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进,“上普高、考大学”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毕业后考大学成为中职艺术生和家长们的共同目标,“就业导向”的培养目标遭遇挑战。三是中等艺术职业教育缺少对口的高职院校,升学途径不畅通,学生想升学只能参加夏季高考。四是中职艺术生参加夏季高考挑战重重,学校在课程、教师、教材、教法、管理、评价等方面都需要优化调整,办学体制机制亟待创新和突破。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入开展,一系列关于“普职融通”和“综合高中”的政策文件相继颁布。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首次正式提出“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发展部分综合高中”。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明确提出“探索发展综合高中,完善课程实施、学籍管理、考试招生等方面支持政策,实行普职融通,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2020年,《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提出“探索举办文理高中、科技(技术)高中、语言高中、艺术高中、体育高中、综合高中,不同学校不同特色,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探索逐步打破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籍限制,在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的地方,允许符合条件的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生学籍互转、学分互认,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相互融通”。一系列政策为学校综合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指明了方向,完善了各方面的政策支持,为学校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基于政策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青岛艺术学校秉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原则,提出“多样选择、适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管理评价、师资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探索艺术教育普职融通的现实样本,创新多样成才的高中阶段综合育人模式。

明确适性发展的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在特色中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着眼于社会需求的多层次性、多样性和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把“艺术综合高中”作为办学的基本定位和发展方向,致力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

学校根据新的办学定位,将育人目标调整为:培养具有普通高中文化基础知识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一定就业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引导学生多样选择、适性发展。并进一步将其分解为“做人有道德、专业有特长、实践有技能、比赛有優势、升学有方向、就业有市场”的“六有”育人目标。基于目标的调整,学校在完成普通高中必修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意愿和需求,确定了不同的培养方式,为学生创设“低进高出、高进优出”“一门进、多门出”的成才通道。

从2000年开始探索普职融通高中阶段综合育人办学模式改革,到2019年成为山东省10所首批综合高中试点学校之一,学校已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艺术综合高中办学模式,形成了“普职一体、双向开放、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办学机制、“普职融通、中高衔接、三元定岗、两台融合”的教学机制、“一次入学、多次选择、适性发展、人人出彩”的育人机制,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架起一座互联互通的立交桥。

强化普职融通的课程设置

课程建设是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改革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一环。学校坚持普职并重的课程设计宗旨,优化整合普通高中文化课程和中职艺术专业课程,使普通高中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和中职艺术教育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实现一体化。

一是建构合理清晰的课程结构。学校立足艺术教育普职融通、综合育人,搭建了“基础融合、专业分类、必修分层、特需特设”的课程结构。

“基础融合”即中专班和普高班在文化课、专业通识课融合设置:普高班文化基础课课程、教材、教法全部按照普通高中要求实施;中专班文化基础课参照普高课程计划,语、数、英、政、史、地等课程采用普高教材,其他课程采用中等职业教育教材,自愿选修物、化、生等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课程;艺术欣赏、艺术理论、基础技能等专业通识课程普高班与中专班通用,同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专业分类”是指学校根据音乐、美术绘画、舞蹈表演、服装表演、播音与节目主持、影视表演等专业,按照中专班和普高班两个大类,分别建立必修和选修课程体系。

“必修分层”是指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将必修课程分为达标课程和核心课程:普高班学生在政、史、地、物、化、生中任选三门作为核心课程争取高考拿分,其他作为达标课程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即可;中专班文化基础课除了语、数、外,政、史、地也作为核心课程,主修专业为核心课程,辅修为达标课程。

“特需特设”是指通过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和网络课程,为有专业突出特长的学生提供培优课程,同时为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援助课程。

二是课程实施分年级动态调整。由于普通高中和普通中专学籍学生的毕业出路均为参加夏季高考,所以两者课程设置合并,按照“基础课程+职业课程”框架进行,同时辅助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从而形成了“基础课程+职业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多维课程模式。教育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学校根据普职融通课程原则以及不同年级特点实施教学,搭建起“高一夯实基础、高二自主选择、高三分层定标”的课程结构。

高一年级注重课程的综合尝试。学校设有普高班和中专班。普高班的文化课选用普高教材,执行普高课程计划,开设艺术类专业选修课程;中专班专业课执行中专课程计划,文化课选用普高教材,开设物、化、生等选修课程。高一结束前,普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专业兴趣自愿申请,通过学校组织的专业测试即可转入相应中专班学习,学籍同时转为中专学籍;中专班学生也可自愿申请,参加学校组织的普高班所有文化课的期末考试,物、化、生选修课成绩合格,其余六科成绩达到普高班的70%位次以上,即可转入普高班学习,转入人数超过20人,可单独组班。

高二年级进行课程的开放选择。高二伊始,学校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多元选择课程:针对参加艺术类普通高考的学生,将高考必考课程设置为必修核心课程,将高考不考、但须参加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课程确定为达标课程,并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发展潜力确定专业发展主项;针对准备参加春季高考或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学生,重点强化中职文化课及相关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实践课程);针对准备直接就业的学生,在学习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后,重点强化专业技能课程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课程;针对准备出国留学、研修的学生,重点强化相关外语课程。高二年级加大专业技能选修课和文化选修课的比重,同时针对学业突出的学生开设优选课程,针对学力困难的学生开设援助课程,从而达到分层教学、全面发展的目的。

高三年级课程尊重学生的多元发展。学生按照自主选择的学习目标方向实现多元化发展。选择参加艺术类普通高考的学生,备战高校艺术专业考试,进行文化课复习;选择参加春季高考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学生,按要求学习文化基础课程,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必需的实验、实习以及社会实践等课程;选择出国留学、研修的学生,按照目的国相关要求,重点强化语言学习并参加雅思或托福考试;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学校为其提供的专业技能课和实习就业指导课,参加集中的校外实习实训,进一步熟悉未来的职业岗位,为其走向社会做准备。

三是编写适应普职融合需求的学科教材。结合山东省高考改革精神,学校以普职融通为理念,组织教师修订各学科课程实施方案,作为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各学科教师通过集体教研方式,修订已有课程实施方案,编制各选修课教学实施方案,使各个学科课程既可以适应高考改革需要,同时也符合普职融通要求。目前,各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实施方案均已趋完善。

借助艺术资源特色,学校为培养综合性艺术人才专门创设精品课程,现已正式出版13门校本教材、建设5门市级精品课程数字资源库、9门市级精品校本课程、1门市首批现代学徒制特色课程。

推行文专协调的教学策略

学校坚持“精专业、强文化”的教学策略,专业课实行“分层定标、两台融合”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学习层次水平,一生一策制定教学方案,将舞台和讲台融合,实现教学做合一。文化基础课探索“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的教研模式,采取“低起点、小坡度、分层次、高目标”的教学思路,通过学案导学、分组合作、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低进高出、高进优出”。

同时,学校坚持“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鲜明特征和突出优势,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作用,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校内建有校园电视台、数字音乐实验室、录音棚、排练厅、实训室、陶艺吧等综合实训基地;校外联合企业,搭建产教融合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校内学习、实训+校外实训、实践”的方式,助力学生人人出彩。

开展自主多元的管理评价

学校注重自评机制建设,成立教学督导室,强化过程性评价和教学反思。选聘行业协会专家开展教学指导,参与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制定并实施《青岛艺术学校学分制实施方案》,学生学分制由“德育学分+学科学分+技能学分+奖励学分+诫免学分”构成。德育学分由入校承诺学分、德艺身心四维过程管理学分、离校汇报学分三部分组成,分别赋予10分、80分、10分的分值。教学学分(学科学分和技能学分)的计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一学期为单位时间,另一种是证书学分(以获得的技能证书作为计算学分依据)。奖励学分指代表学校参加市级以上各类竞赛受到表彰而获得的学分;诫免学分指学生在校期间因未完成教学目标或行为表现违反学校有关规定等失去的学分。

打造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学校秉持“成就好学生、成就好学校的同时成就好老师”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致力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学校组织实施名师培育“阶梯计划”,设置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首席教师、名师五个梯度,系统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在新教师中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实行教学、德育“双导师制”,并创设“最美师徒奖”;在青年教师中实施“一二三五工程”,要求一年上路、两年过关、三年成才、五年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创设“青年成才奖”;在骨干教师中实施“双培养”,把学科带头人培养成中共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学科带头人;选拔优秀的教师作为学科首席教师,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成立市、校两级名师工作室,创设专业成长共同体。

学校坚持“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让干成事的人有实惠”的用人理念,鼓励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提升。校外实施“菜单式”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校内开展“每月一讲”大讲堂、“德育之光”班主任论坛,组织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五课”教研以及示范课和优质课“两课评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近年来,学校引进培养正高级教师、齐鲁名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70余人,硕士66名。拥有双师型教师165人,其中2人参加全国行业指导委员会,84人参加青岛市文联下属行业协会。近五年,有125人次获国家、省市级各项荣誉,573人次论文获奖及发表,289人次在各级各类优课比赛中获奖。

搭建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

开展联合办学。学校坚持平台思维和生态思维,充分发挥青岛艺术教育集团核心校的作用,联合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学校、普通高中、高职院校、本科院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以联合办学项目为抓手,推进人才共育、教学共研、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推进普职一体化、中高职一体化、校企一体化、大中小学一体化、城乡一体化。

学校副理事长单位有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山东服装职业学院,通过五年贯通培养、“3+2”联合培养,共建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表演、人物形象設计专业,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培养。

推进开放办学。学校与青岛西海岸新区音乐学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与青岛十七中联办综合高中;与青岛六十二中、青岛沧口学校、城阳区白沙湾学校、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合作,以艺术社团共建和“十个一”项目互动为抓手,推动小、初、高中美育工作一体化;与济宁演艺集团、青州艺术剧院实现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舞蹈表演、杂技表演、山东梆子、京剧表演专业人才;与青岛拉斐派瑞投资有限公司、青岛酷皮士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培养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与山东省东方丽人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培养服装表演专业人才;与青岛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联合拓展艺术社会化培训、精品节目打造和演出实践。

学校与指导单位青岛大学音乐学院、青岛大学美术学院、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青岛市文化研究院、青岛市美术馆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共建艺术教育教学实践、实习基地,促进教学成果转化。还借助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世界发型设计家协会(ICD中国)、青岛市音乐家协会、青岛市美术家协会、青岛市舞蹈家协会、青岛市戏剧家协会等行业协会的行业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提升教育集团核心竞争力。

回顾来路,学校2013年经市教育局批准招收普通高中艺术班,开展“普职融通试点”,2016年创设“综合育人班”,2018年成为青岛市综合高中试点学校,2019年成为山东省首批综合高中试点学校。在探索普职融通的过程中,学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提出“促进人的适性发展”的育人理念,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创新;创设“普职一体”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实现了办学模式的创新;创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M-ART”合作机制,实现了机制创新;坚持科研先导、课题引领的工作方法,实现了方法创新。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促进了学校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学校青岛市综合高中试点学校,2019年成为山东省首批综合高中试点学校,承担省“十三五”教育教学规划课题2项、省教改项目课题2项,获省教学成果奖2项。同时,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也促进了学生的适性成长与多样化成才,教育质量实现稳步提升,每年有百余名学生考入全国一流艺术院校。学校学生作品获得国际金小丑奖、国际合唱节金奖、国家文华奖、国家荷花奖、国家群星奖、全国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省政府“泰山文藝奖”等,多次填补青岛市空白。学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一批学生在国内外艺术院校任教、在国内外专业艺术团体从事演员或管理工作。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把教育机会均等作为坚定的教育信仰,把尊重个性、有教无类作为教育理念,为每个孩子提供多次选择的机会,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引领学生启航精彩艺术人生。

责任编辑:李香玉

猜你喜欢

学分普通高中艺术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纸的艺术
学分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