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海钻探:在海洋上建起“大课堂”

2021-12-02李英菁

教育家 2021年45期
关键词:钻机深海勘探

李英菁

2021年4月7日23时许,“海牛Ⅱ号”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纪录。此时此刻,万步炎所在的科考船上一片沸腾,科研组成员们忙着拍照留念,准备在船上加餐。

“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万步炎难掩激动,“科技部给我们的任务是在超2000米深水钻探200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想,既然要做就做第一。”30年来,从研究所研究员到高校教师,从依赖进口钻机进行钻探到自主研发“世界第一”的钻机,万步炎在海洋上建起了“大课堂”。今年9月,万步炎获得2021年“最美教师”称号。

不甘落后,立志回国“做出成绩”

1985年,万步炎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当时,研究院的一位老专家从日本留学归来,组建了新的海洋采矿研究室。“研究院可以让我发挥专业特长的项目很有限,我也在寻找更合适的机会,正巧这位老专家找到我,问我有没有兴趣做海洋研究。”万步炎讲述道,“那个时期,各个国家正在公海区域积极开发资源,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研究单位都开始着手海洋研究。与老专家一拍即合,我加入了海洋采矿研究室。”

限于当时的研究条件,起初万步炎在海洋资源开发研究方面只能做一些准备性质的工作,真正开始海洋资源开发研究,已经是5年后。1990年4月9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成立,开始从国家层面投入公海资源勘探,万步炎所在的长沙矿山研究院成为协会的创始理事单位。“此前,研究室一直在准备资料和研究设施,等到国家成立深海专项,我们的积累终于派上了用场。”

1992年3月,万步炎得到机会去日本进修,学习深海采矿。“90年代初,我国的海洋研究和人才培养才刚刚起步。一开始,日本人都觉得中国来的人不行,看到我交出的成果还不错,非常吃惊,说中国人怎么能做好。即便我表现很好,他们与我谈话的时候,也常常表示:你只是一个特例,中国人整体水平还是不行。”国外进修的这段经历,也激励了万步炎进行海洋研究的决心,“我那时候年轻,听了以后很不服气,想着一定要回国做出成绩”。

进修结束后,万步炎回到长沙矿山研究院进行深海采矿研究,真正接触、钻研海洋勘探,则是受到一次海上科考的触动。1998年,万步炎随国家科考船“大洋一号”进行海上科学考察。万步炎记得:“当时,船上租用了一台俄罗斯的钻机,用于勘探深海矿产资源——富钴结壳。那时候,国内不仅没有能勘探富钴结壳的钻机,连勘探所需的塑料管这种小配件都只能依赖进口。其他国家也不愿意把钻机卖给我们,只有俄罗斯可以租借。由于操作人员对钻机接触少,技术不熟练,设备也比较老旧,在海上漂了两三个月以后,一点可用的样品都没有钻到。”

痛定思痛,1999年中国大洋矿产研究开发协会面向全国招标,要造一台深海钻机,万步炎带领的研究团队参与了投标。“我上过船,知道钻机大体的运行情况,采矿与勘探之间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就带着团队去投标了。更重要的是,我本科和研究生学习的专业就是钻探,和单纯研究海洋或者地质的团队相比,在机械设备的制造上更有优势。因此,从1999年中标这个项目开始,我就一直研究钻机至今。”

海洋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学习

在研究院进行钻机研发的11年间,万步炎团队基本解决了国家大洋资源调查钻探的设备需求,2003年第一台钻机研发成功之后,大部分钻探任务都可以用国产设备完成。而在钻研设备的过程中,万步炎也意识到,国家海洋领域的空白,不仅在技术上,更在人才的培养上。

2010年,20米钻机研发成功后,万步炎被湖南科技大学聘为教授,进入高校继续进行研究,培养新一代的国家海洋人才。“当时我们依托机电学科进行教学,很多做海洋研究必需的课程,比如流体力学,学院都没有开设过。”万步炎回忆,“所以我来到学校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了一门海洋流体力学课。”和研究院相比,大学的研究环境更加纯粹,更便于静心研究海洋勘探。与此同时,环境的改变也需要万步炎随之转变自己的思路。“从前我带自己的团队,只要教他们把任务完成,把成果做出来就可以了,但来到学校以后,不光要让学生学会动手,也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理论水平的提高。”

“每年我们都有大量时间待在海上,这期间遇到的问题,我都尽量交给学生来解决。”在海上漂了二十余年,万步炎很清楚科考期间会遇到很多的突发情况,“科研设备不可能没有一点瑕疵,而这些问题往往会在船上集中暴露出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排除故障、解决问题,不耽误科研和生产,十分考验学生的实践水平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面對复杂的精密设备和变化多端的海洋,仅仅有理论知识是不行的。遇到故障和其他突发情况时,万步炎就会召集学生开研讨会,每个人都拿出方案共同探讨,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实践操作,自己则在学生身边进行指导、把关。如此一来,每次出海,学生都能得到飞速的进步。“大学的条件很好,实验装备都很先进,人才素质也高,但是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存在一定脱节。”在多年的实践中,他发现:实验室并不能完美模拟现场状况,很多设备在实验室运行非常良好,但到了现场还是会发生很多问题,这就使得在实验室中模拟出的结果和实际操作中的情况相比存在偏差。

万步炎记得,有一段时间团队研发的钻机钻探到相应位置以后,总是无法顺利取出样品。大家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取出钻头反复研究,才发现是钻头中的导角安装方向设计有误,将导角进行改装后,钻机终于顺利取出样品。“如果不是亲身实践,我们根本不知道导角这样一个小零件的方向这么重要。”在海洋这个大课堂上,可以收获教室和实验室无法学到的经验与知识,也为之后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学校要同企业、同生产现场紧密结合,人才之间要相互交流,而不是博士毕业留在学校以后就再也不到一线去,生产线上的工作人员就待在生产线上一辈子,两者互不交流。科研要提升,需要更多教师走到生产第一线;生产要发展,也需要一线工作者进入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才能让技术不断进步。”万步炎讲道。

操作器械之余,他还很喜欢给学生在海上办讲座。“每次出海前,我都会准备一些讲座内容。因为船上的生活确实比较枯燥,大家很容易感到疲劳或是想家,这时候我就会做几个灵活的小讲座,给他们调剂一下心情。”万步炎的讲座内容不仅涉及海洋研究,还有天文、量子力学、相对论,甚至音乐等,只要学生感兴趣,他就会提前备好课,抽空在海上讲给他们听。

海洋是一个综合性的大课堂,每次航行,短则一二十天,长则几个月,不仅要考验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是对学生心性的磨砺。而每次航行到海外的港口,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種收获和学习。即便是对万步炎这样的“老海洋人”,每次进行新的航行,参与新的项目,也能学到不少新知识。譬如,在作为技术专家参与“蛟龙号”深潜项目的过程中,万步炎就从“蛟龙号”团队取经了更可靠的液压油箱密封方式,以及严密的设备验收、把关流程。

吃得苦中苦,方为“海洋人”

提及做一名合格“海洋人”最重要的品质,万步炎认为一定是“吃苦耐劳”——“做海洋研究必须要到海上去。我招学生,第一件事就是给他们打预防针,把海上的情况讲清楚。离家几个月,海上枯燥无味的生活可不可以适应?晕船能不能克服?到了海上,无论是硕士、博士,还是我这个教授,都得拿起扳手、锤子、电焊,像工人一样干活,能不能接受?如果觉得自己没问题,再来报考。”

海上科考没有白天黑夜,故障出现不挑工作时间。在船上,万步炎的团队会分成几个小组连班倒,如果碰上紧急情况,连休息都顾不上。“‘海牛Ⅱ号第一次出海,在1000米的深海完成作业,准备回收钻机的时候,回收用的设备突然坏掉,变速箱被拉裂,齿轮都从里面漏出来了,‘海牛Ⅱ号卡在1000米的深海动弹不得,上不来也下不去。我和生产厂家联系,他们也束手无策。”雪上加霜的是,万步炎收到气象员警告,台风马上就要来了,他们只有48小时回收设备,如果拉不上来,必须砍断缆绳逃生,“缆绳断掉以后,几乎不可能再找回设备,几年的辛苦都白费了。经过紧急讨论,我们最后决定现场制作一个液压系统,替代损坏的变速箱。全船的人连夜赶制新设备,用船上现有的材料进行临时设计、制作,难度非常大。那两天,大家几乎都没怎么睡觉。船上所有能用的、能拆的材料全都拆了,组装成应急设备,终于在台风到来前两小时,把‘海牛Ⅱ号拉了上来。”

只要肯坚持,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万步炎从海洋学到的重要一课。海上的情况复杂多变,作为一名研究人员,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面对困难轻言放弃,不坚持到最后,多年的研究心血就可能毁于一旦。

20余年海上航行,万步炎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已经逐渐达到国际水平。“当初我在日本进修时,日本已经拥有完整的海洋学科,他们的深潜器可以潜到6500米的深海,而我们国家的海洋学科刚刚起步,科考船上的所有设备都是进口的。但现在,我国80%的勘探设备都可以自己制造,连大部分零部件也实现了国产化。目前,日本在2000米的海底可以钻探20米,我们是230米,已经超过10倍还多。”谈及自己的成就,万步炎认为,作为一名海洋科研工作者,首先要全情付出,“我对年轻人最基本的教育,就是要独立,要不怕吃苦,先想怎么把事情做成、做好,而不是考虑自己能得到什么回报。做科研的人,不能先衡量这件事能为我赢得多少荣誉、利益,这样是干不成事的。纯粹地考虑如何将任务完成,先去付出,自然会收获相应的回报。”

常年生活在大洋上、研究室里,万步炎的精力几乎全部投入在科研上:“除了机器以外的事情已经不太能激发起我的兴趣。我平时为数不多的爱好就是去外面散散步、打打乒乓球,自娱自乐。”

对于万步炎来说,“海牛Ⅱ号”创造的纪录远远不是终点,还有两年就退休的他现在主要目标是培养下一代的海洋研究者,突破钻机使用深度的纪录,涉足超过8000米的海底。

猜你喜欢

钻机深海勘探
ZJ40L钻机并车箱升级改造设计
231米!“海牛Ⅱ号”钻出世界深度
基于风载、地震载荷下的钻机底盘有限元分析
中国为何频频发现大油田
潜艇的由来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煤田地质勘探的布置系统